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星雲大師:《心經》02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星雲大師講《心經》

  第10課丨機緣到了,開悟的因緣就成熟了02

  二、香嚴智閒禅師開悟的故事

  過去佛教有一位香嚴智閒禅師,在百丈禅師那裡學道;後來百丈禅師年老了,指示他向沩山禅師學道。香嚴禅師很聰明,年輕有為,到了沩山禅師那裡,沩山禅師說:“師弟,聽師父說你聞一知十,聞十知百,很聰明。不過,今天我有一個問題問你,請你回答我。”

  香嚴禅師說:“什麼問題?”沩山禅師問:“父母沒有生我們之前,我的本來面貌是什麼?”香嚴智閒禅師一聽,想:“這個問題怎麼回答呢?”

  父母還沒有生養我們之前,我們做什麼,我們知道嗎?不知道。為什麼?人有隔陰之迷。過去的身體死亡了,換了一個身體,隔了一個陰,到了今世,就迷糊了,過去事也都不記得了。雖然人生從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以來就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過這個身體一換,我是張王李趙,都記不得了。

  香嚴智閒禅師百思不得其解,在師兄的面前第一關就沒有通過,感到很難為情。回到房間裡面他就努力地看書,找尋答案,但始終找不到。忽然間,他想到:“讀書,光是讀是沒有用的,是沒有真實體悟的。”於是他就把所有的書統統燒毀,不再讀書了。“讀書有什麼用?師兄問我問題,我都回答不出來。”從此做個粥飯僧。什麼是粥飯僧?每天就是吃飯、睡覺,不讀書了。

  在僧團裡,要當個粥飯僧也是不容易的。怎麼難做?如同小時候,媽媽常常罵小孩:“你閒得無聊。”太閒,日子也不好過。所以很多的大德們,名之曰粥飯僧,實際上他們都有密行,都是真修實練的。

  從此香嚴智閒向師兄告別。既是粥飯僧就要去自耕自食,去種田除草,於是他就到南陽慧忠國師的故居自耕自食去了。

  有一天,他在那裡除草的時候,鋤頭和石頭碰撞的那一剎那,他突然開悟了,想起過去師兄問他:“父母未生我之前是何本來面貌?”當時他不知道,就請師兄告訴他,不料師兄不願告訴他,並且說:“我若告訴你,將來你是要罵我的。”那麼他現在悟道了,立刻向遙遠的師兄禮拜,他說:“和尚、師兄、老師大慈悲,假如你當初跟我說了,用知識上的見解告訴我,我哪裡會有今天?今天我終於知道了!”於是他放下鋤頭,不斷禮拜。拜過了以後,說了這樣的幾句話: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道,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學道者,鹹言上上機。

  他說:“一擊忘所知”,我今天在鋤田的時候,一擊便忘記了知識,忘記了分別的知識,離開了分別,就悟道了。我現在擁有般若、平等、無分別的智慧,跟過去的分別心是不一樣了。“更不假修持”,從此以後,我也不要再修行了。“動容揚古道”,原來一舉一動,一揚眉一瞬目,都是古仙人道,都是聖賢之道,都是佛道,這裡面都是佛法。“不墮悄然機”,我從此以後不再賣弄聰明了。“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原來人所探求的,都是一個形相,但是佛法是沒有蹤跡、沒有形相的,所以要在聲色之外,找尋佛法、威儀;要在有相之外,體悟般若的平等、畢竟空。最後,“諸方學道者,鹹言上上機”。

  智閒禅師說了這些話以後,消息就傳到他的師兄耳中,便說:“真的開悟,假的開悟?叫個人去試驗他!”於是就叫仰山禅師去試驗他。

  開悟也是要考試的,就像我們要想上中學上大學必須先經過考試,佛教裡的修行也是要考試。例如打佛七,念佛念到四天、五天以後做個考試,了解自己究竟念佛念到什麼程度了。當然,除了念佛,參禅、開悟也一樣可以考試。

  仰山禅師一到,說道:“師兄!聽說你已經開悟了,還做了一首偈子。這沒有了不起,有學問的人也能做。除了做這個偈子,你跟我說個道理好不好?”香嚴智閒禅師就說了:

  去年貧,未是貧。

  今年貧,真是貧。

  去年貧,猶有立錐之地。

  今年貧,立錐之地也無。

  這一首偈子,從字面上來看是說:“去年貧,未是貧”,去年不懂,不只是不懂,簡直是愚昧分別;“今年貧,真是貧”,現在真窮了,而我已懂得空了,不在形相上執著有。“去年貧,猶有立錐之地”,過去我還在有依據、有相、有執著裡;“今年貧,立錐之地也無”,現在我已經完全進入到空的般若,進入到真理裡面去了。

  仰山禅師聽了很高興,說道:“師兄,我回去再向大師兄說,你真的會得祖師禅了,真的開悟了!”

  所以,我們除了要認識“色不異空”的“不異”,還要認識“色即是空”的“即是”,把我們舊的思想去除,並建設我們新的觀念。

 

上一篇: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三十六章)02
下一篇:成觀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今注34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