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三十六章)02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宗鏡錄略講上冊(第三十六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三十六章了無寄處堪大用02

  一念普賢現全身

  是故教諸菩薩,卻生想念,殷勤三禮,普賢菩薩方以神通力如應現身。

  那麼,《華嚴經》描寫智慧‘善巧智身’,本來‘了無可得’,為什麼佛在《華嚴經》上說,用空念一邊去找普賢找不到的,這個道理是什麼呢?比如到空的房間找空,怎麼找得到?等於鹽溶於水,如何在水中找出一粒鹽巴?它無處不是,‘普現’嘛!所以你在空境界中,念頭一切空,了無可得,找什麼普賢?你就是普賢嘛!

  佛說那只有在空的境界反過來,一念卻生相信,當時佛那麼講了以後,有些人了解了,在空中,性空起緣起,一念之有,立刻見到普賢菩薩,就是這個道理,這個比喻。是故佛教一切菩薩卻生相信,你要找普賢,這樣找不到,‘普賢’嘛!它普遍存在。等於在空的房間要找一個空來看看,空中找空,那你不是見鬼了!在這裡頭要以有念去看,在空房間中要怎麼看到房間空的樣子?你只有這樣看,把空裡頭做個有,實際上這個空就是那個空的有。

  所以佛告訴我們‘卻生相信’,然後還要‘殷勤三禮’,至誠懇切地磕頭懇求。普賢菩薩這個時候方以他的神通的力量‘如應現身’,你有所求,他有感應,如插頭一樣,一插上電燈就發亮。‘如應’,有所感應,交感現身。佛當時那麼說,經典那麼記載,佛告訴弟子,要見普賢菩薩很簡單,放空了!根本不要見,你都在他的境界中;你要起‘有’念,殷勤祈請,一念專精,普賢就現身了。

  那麼,當時佛講了這麼一個故事,作了這樣一個表演,這個道理在講什麼呢?

  無依無寄智慧生

  明智身不可以三昧處所求,為智體無所住、無所依故。若想念願樂即如應,現化無有處所依止。故猶如谷響,但有應物之音;若有求,即無有處所可得。

  此即說明我們智慧之身‘不可以三昧處所求’,哪一種三昧不一定,三昧已經在正受、在某一個境界上,再起心動念求另外一個東西,那就有差別而找不到了。所以,智慧,尤其智慧之身,‘不可以三昧處所求’,也不可以空間、方位來找的。注意智慧之身!所謂修成功,學佛悟道或明心見性,就是明那個‘智身’,此‘身’不是指這個肉體,而是不生不滅的‘智身’。

  ‘為智體無所住、無所依故’,智慧本身的體性,本來是無所住、無所依止的。

  ‘故猶如谷響,但有應物之音。’猶如敲東西所發出的聲響,古人拿谷響來做比方,有些山洞,站在洞口一叫,四面八方就有回音,以物理作用來看,這種山洞是不能進去的,有些人以為有妖怪,其實不是,因為這種山洞空氣不對流,聲音在洞中回旋,人進入之後,久無空氣即窒息死亡。谷響本來沒有聲音,而是虛假之間回轉而來。

  等於在一個有回音的山谷叫‘喔……’,整個山谷都聽到‘喔……’的聲音,好像很多人在叫。

  現在都市中的高樓大廈、公寓住宅,也經常會聽到四面傳來的回音有如谷響,膽子小的會被嚇壞。科學時代不要自己再搞鬼,一切事情不要怕,一探求都有道理,把道理找出來,什麼都沒有。

  ‘谷響但有應物之音’,當然有感應,有一個聲音,經空氣波動回轉來發出同樣的聲音,這叫回應。

  ‘若有求,即無有處所可得。’那麼你去找個這聲音,一聽回音,好像四面八方到處有人,一找連個影子都找不到。

  ‘即無有處所可得,’本來沒有個東西,這個道理很簡單。同樣的,我們學佛要了解佛經這些地方都是實際的,不要以為只聽聽道理就可以,這些道理就是要你做功夫,就是要你自己求證、明心見性。

  同樣的,我們自己的思想、妄想、煩惱等心念也是這樣,本來就沒有,都是依他(它)起,絕對沒有,有些同學問:‘夜裡在山上打坐很清淨,也沒有別人來惹我們生氣,有時候也會煩躁起來,這是什麼道理?’這有道理的,這個時候你就要檢查你生理上有什麼變化?或者腸胃不舒服,或風寒感冒,同樣也會引起你心理上的煩惱,絕非偶然,只是大家智慧低,自己檢查不出來。若以為住在山上茅蓬沒人惹卻生起煩惱,大概是魔鬼;這一懷疑,魔鬼來了,因為你本身就是魔王,帶領小魔鬼來了!這叫‘疑心生暗鬼’,感應的道理就是這樣。你要曉得,一切心念與一切音聲、顏色,‘若有求即無有處所可得’,你真找它,那個根,根本是無根的。所以大家打坐想去妄想,你看多冤枉,妄念自體本空,結果吃飽了坐在那裡打坐去妄念,你說他是不是閒著沒事找事,本來很清淨,偏要找個不清淨。所以,此理不能,用功修行就走冤枉路,千生萬劫就那麼冤枉下去。

 

上一篇:母愛深似海,一次打獵的經歷
下一篇:星雲大師:《心經》02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