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一詞快被人們用爛了,各行各業的人士都會驕傲地說到他們的智慧。世界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也都標榜他們自己的智慧。各種語言、文字以及諺語、格言、寓言、故事、民歌、甚至文學藝術作品中,無不有智慧一詞的頻頻閃爍。智慧,的確是人民大眾的財富。多少人曾贊美智慧,渴求智慧。
什麼是智慧呢?有人把它說成是知識,有人把它說成是聰明,以為知識越多,就越有智慧,聰明越多就越有智慧。有些辭書也未能把聰明與智慧這兩個詞真正區別開來。許多辭書曾把智慧解釋為“聰明才智”,或“智謀”。後來又發展到了精明,以為精明就是智慧。但是你知道嗎?你掌握的信息多,只能說明你的知識豐富,並不說明你有智慧。你聰明,有天賦,但你在大事面前不一定辦得成事。有的人,知識豐富,智慧不足,難有大用;有的人,知識不多,但卻無所不能,成為奇才。看來知識不見得就是智慧。其實,聰明與智慧根本就是兩回事,聰明是耳聰目明,它是對一時一事的了解,不是根本智。聰明只是比別人機靈點。智慧則不同,智慧是認知人生及宇宙真實的能力,是對宇宙一切事物的通曉,是根本智。佛教的語言叫般若。
誠然,聰明與智慧都與智有關。那麼,怎樣才能把聰明與智慧區別開來呢?以我的理解,它們的區別點主要在於:
一、一個是利己智,一個是利他智。聰明,利己也害己;智慧,不害己也不害人。中國有句古話:“聰明反被聰明誤”,王熙鳳是聰明人,然而“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結局大家都知。蘇東坡應該說很聰明,但他還是一聲歎息:“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有些犯錯者、犯罪者,不能說他不聰明,恐怕他想的點子,出的謀算,用的技巧,鑽的空子,是很“聰明”的,恰恰是太聰明,而致“一失足成千古恨”。智慧要比聰明博大的多,有了智慧,必能捨棄假相,而了解事物真相,回歸宇宙的本真、本體、本然。所以,智慧是一種洞察,是一種觀照,它不會害己,也不會害人。害人又害己,就不是智慧了。所謂“智慧生大愛,聰明出小人”就是這個道理。
二、一個是缺陷智,一個是圓滿智。聰明是個人意識,智慧是超個人意識。聰明與智商有關,它只能屬於聰明人,不可能屬於愚人。聰明只是個人的意識,也就是說,聰明人的智商都很高。智商低,不能被叫做“聰明”。我們不可能稱一個不識數的成年人是聰明的人。可是,智慧則不然。智慧不是聖人的專利,也不是精神貴族的特權。智商高的人當然聰明,但不等於就有智慧。智商低的人,被人看作愚蠢,但未必沒有智慧。智商有時可能與智慧成正比,但也有時候成反比。佛教故事就曾記錄了不少大智若愚的實例。智慧是比聰明高得多的多的識別力、認知力,它可以通曉古今,預知未來,它本身是圓滿的,有無限的能量,因此它是超個人的意識。
三、一個是世間智,一個是出世智。聰明是世間法,智慧是出世間法。人世間的事,一般都是圍繞一個“情”字展開的。如親情、友情、愛情、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等等。人世間,我們經常能夠看到情感和理智打架。為什麼打架?是因為“理”容不了“智,或“智”容不了“理”。那些在情感面前一個個敗下陣來的英雄,不是他們不懂得“理”,而是因為他們缺少了“智”。世間的聰明成因有其先天的條件,也有後天的因素。佛教所言的智慧,是由戒生定,因定發慧,因而這樣的智慧,從修養中來,從修持中來,從禅悟中來,是心靈的證悟。這樣的智慧,當然是出世間的了。於此,有什麼樣的情結不能解?有什麼樣的情關不能過?它與世俗的聰明豈可同日而語?
佛法的內核是智慧,它對我們認識人生、認識宇宙、認識身心,具有深刻的啟發和指導實踐的妙用。佛陀正是以他的智慧,照徹了人類的無始無明。可以說,沒有智慧,就沒有佛法;沒有佛法,也就沒有了破迷斷惑、開悟解脫、告別無明的智慧。我們普通人都具有與佛一樣的智慧,只不過我們的智慧之光被迷霧遮擋了,有明變成了無明。佛法的功能就是幫助我們破迷啟明。因此,佛陀即是智慧之人,佛學即是智慧之學,佛教即是智慧之教。南懷瑾先生曾經指出:“世間法以富貴功名為極致,所以洪范五福,富居其一。出世法以成道的智慧為成就,所以佛學以般若(智慧)解脫為依歸。”這是極好的對照和概括。
我們學佛人要切記:要學佛的智慧,不要學人的聰明!
末學愚癡,不知上述是否如法,請同修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