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護持三寶的功德
佛、法、僧三寶,是一切眾生的如意寶藏,若能竭誠恭敬供養三寶,廣種福田,將來決定獲得財富無量;其發心大者,即福德大。《分別布施經》中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於當來世,若有信心善男子等,能於大眾起淨信心而行布施,當知是人獲福無量;何況於今現在在行施?”給孤獨長者是居士發心的模范者。
從前印度捨衛國宰相——須達多長者,歸依佛陀之後,即發大菩提心,以“黃金布地”為代價,購得祗陀太子的花園,而興建“祗園精捨”大講堂,恭請佛陀莅臨說法。
須達多居士因為樂善好施,時常救濟孤獨貧苦者,所以大家尊稱他為“給孤獨”長者;也因為他的勇施,而致七次赤貧。他最後一次更是貧困到最極點,竟致“家庫空空如洗,手裡沒有一文錢”的地步。當他困苦得無可奈何之際,在垃圾堆裡,找得一個檀香做的木斗,拿到市上勉強才換四升白米,回家叫妻子先量一升米去煮飯,然後再到外面去找點野菜。
飯剛炊熟,捨利弗尊者托缽去向她乞飯,她恭敬地把飯全部供養尊者。再次把飯炊熟時,遇到目犍連尊者來乞飯,她又悉數供尊者。第三次把飯炊熟時,大迦葉尊者來,她也將飯樂施。最後一升米,正炊將熟時,恭逢佛陀親身光臨。她自忖:“馀糧只有這升米,飯煮熟,即承蒙佛陀慈顧,莫非罪畢,將要生出新福?”於是,盡把鍋裡的飯供養佛陀。這時佛陀為他祝願說:
“罪滅福生,從今日起,永恆富饒,更無困乏。”
不久,須達多居士找野菜回來,妻子怕他責備自己擅自作主,因而設詞問說:“假如佛陀以及捨利弗、目犍連、大迦中尊者等,都來求乞,我們家裡所有的飯,可以供養他們嗎?”
居士急忙回答說:“可以!可以!當然可以,福田難逢,若來求者,是為值遇。”
妻子照實向他說:“四升白米炊熟的飯,均已悉數供養佛陀和尊者了,一點也沒有留存。”居士聽了之後,非常歡喜,即全家共飲飯汁,如飲甘露。
當天,須達多居士就獲得寶藏自現,不但財富無量,並且他的富豪超勝於往昔數倍,發心福報真不可思議(事見《雜寶藏經》卷二《雜譬喻經》卷下)。有詩贊歎他說:
給孤勇施世稱賢,供佛安僧種福田;
徹骨七貧無退怯,心堅罪滅富財延。
出家行持佛法的僧眾,其日常生活以及發揚佛法的經濟來源,一切均靠在家信眾的發心供養。居士若能發至誠心,恭敬以財物供養三寶,僧眾則能專心弘法利生,修行學佛。信眾也因此發心功德,而獲得消除災障、增延福慧,其功德利益更加無量無邊。
學佛修行的人,以恭敬“三寶”及“護持佛法”的功德為最大。如《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五中佛陀以頌的形式說道:
有慧勤精進,護持我正法,由敬信袈裟,能渡煩惱海。
樂處空閒林,遠離五逆罪,敬持戒修定,能渡諸有海。
普信敬三乘,興隆我正法,供養染衣者,當成功德海。
能伏難調心,不舉比丘罪,修知足聖種,當成兩足尊。
遠離惡苾刍,親近聖行處,不食用僧物,速證大菩提。
三界中安樂,皆由三寶生,故求安樂人,當供養三寶。
施荼羅王等,朋黨惡苾刍,於三寶起過,速墮無間獄。
真善國王等,興隆我正法,普供養三乘,當成功德海。
七寶滿贍部,奉施佛及僧,彼所獲福聚,不如護佛法。
為佛僧造寺,量等十四洲,彼所獲福聚,不如護佛法。
造佛窣堵波,量等三千界,彼所獲福聚,不如護佛法。
不毀謗我說,三乘法及人,普聽聞供養,護持說法者。
不損三寶物,不障著袈裟,當敬器非器,福勝無倫匹。
如十五夜月,明照滿虛空,如是護法人,智慧周法界。
居士護法,尤以“護持興辦僧伽教育,培養弘法人才”為其最勝功德。因為僧眾是佛教住持人,佛法能否住世弘揚,全賴僧眾住持。所以居士應發心竭力護持三寶——栽培青年學僧進修佛學,弘法利生,如法修行,使佛教能普遍深入於社會各階層,利益眾生,則其福德無量矣!
在家信眾以財物等護持三寶而得妙法;出家僧眾則因資緣具足而能如法辦道;由此俱得寂靜安樂。如“本事經”卷四中佛稱贊道:
“出家與居家,輾轉互相依,由力法二輪,速至涅槃樂。出家依在俗,得如法資具,在俗依出家,獲微妙正法。二眾互相依,受人天快樂,度生老病死,至清淨涅槃。”
為了佛教事業的興盛,必須以大雄無畏的護法精神,排除護法道路中的一切障礙,破邪顯正,光顯佛法。護持正法的目的是為了續佛慧命,弘法利生;護持正法工作的好壞是直接關系到佛教興衰存亡的大問題。佛弟子們,讓我們群策群力,共同為護持佛法而努力,祈願正法久住,普利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