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看看你能對號入座嗎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學佛者的發心往往存在兩種誤區。一是從開始發心就不對,是帶著某種貪著開始學佛。深究起來,可能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以此作為起點。  

  有些人是被寺院莊嚴的環境所感染,走入寺院後覺得非常安詳,因而發心前來學佛,覺得住在寺院享享清福就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其實他只是貪著於方外之地的氛圍。有些人是被清淨的梵呗和僧人的念誦所打動,學佛之後天天跟著唱念,以為這就是最好的修行了,其實他只是貪著於梵呗。也有些人貪著於佛教高深的哲理,覺得研究佛學很有深度;還有些人貪著於佛教輝煌的藝術,覺得佛教的藝術殿堂中有豐富的寶藏……等等。若是緣於對某種境界的貪著而發起學佛之心,那麼在學佛過程中,貪著往往也會隨之增長。

  如果把佛教當作學術來研究,到最後寫文章、出成果就成為學佛目的了。一旦有了成果、出了專著、評了職稱之後,就會覺得學佛的任務已經徹底完成,人生的問題已經完全解決。還有很多人把佛教當作純粹的哲學來考察,對佛教哲學的興趣遠遠高於對解決人生問題的重視,這一類也大有人在。民國年間支那內學院的研究,基本上都落入哲學式的研究,而不是基於對生命的關懷。甚至還有些人是奔著佛教的利益而來,把寺院當作謀生場所,就更是錯誤的發心了。

  仔細分析起來,絕大部分人都是由類似的因緣走入佛門。真正感悟到人生無常,為尋找生命出路,為了生脫死,為成佛作祖,為利益一切有情而學佛的,實在是少之又少。如果在發心之後繼續緣於對一些外在現象的貪執,沒能在目標上有更高的提升,最後成就的可能都是貪著之心、我法二執。這是在發心中的第一種誤區現象。

  當然,從貪著入門也並非絕對不可。《維摩經》曰:“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也就是說,先以某種方便使人們對佛教產生興趣,然後逐步對其進行引導。比如澳洲的一些道場,便免費為大家提供素食。很多人到寺院來並不是對佛教有興趣,是奔著免費素菜而來。但他們到寺院的次數多了,漸漸對佛教產生了感情,然後聽聽講座、讀讀佛教書籍,認識也會有所提高,最終轉入正確的發心。所以說,如果不是停留在貪著的基礎上,而能通過聞思經教來樹立正見,並以正見為指導,“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那麼,盡管是從貪著開始,最終卻能放棄貪著,同樣可以成就解脫。最初的出發心故然重要,但是學佛本身的重心在學字上下功夫,其學的標准明擺就是佛的樣子,如師父所說成就佛的品質。學佛後肯定是受益的,在各方面一定有所進步,只是在進度方面的問題。祝師父康安!我們時時需要您的開示!

    南無布達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發心是修行的根本!而修行的核心是捨凡夫心,成就佛菩薩品質。相比之下,感覺捨凡夫心這項工程艱巨的很,因為無始以來形成的串習很難對治,經常有力不從心、潰敗下陣的無奈。深感理雖漸頓,事需漸修的內涵所在。反思之余,深感自己正念的力量不強,今後當精進修學,樹立正知正見,不斷強化正念,方能弱化我執,見些成效。 “有很多人把佛教當作純粹的哲學來考察,對佛教哲學的興趣遠遠高於對解決人生問題的重視,這一類也大有人在。民國年間支那內學院的研究,基本上都落入哲學式的研究,而不是基於對生命的關懷。”現在各大哲學系中的佛學研究就是這樣的。 “盡管是從貪著開始,最終卻能放棄貪著,同樣可以成就解脫。”佛陀不僅是偉大的成就者,也是偉大的老師。以前對信佛有很大的誤解。因為身邊真的有很多人整日裡虔誠的信佛拜佛,滿口仁義道德慈悲為懷,可遇到事情卻極度自私和無理。所以,很久的時間對於佛學都會敬而遠之。

    慢慢的接觸佛教,也是機緣吧。當真正懂得了學佛是修自心之後,在不斷的因為佛教的道理讓自己變的豁達和通透之後,才明白,學佛,我竟然得到那麼多。老實交代學佛發心:起因好斗,與人爭辯,其人說:你不了解佛法,憑什麼不信?憑什麼爭辯?

    我想:那好吧,先了解佛法到底說了些什麼,再與其爭辯不遲.抱著了解的心態學佛,邊懷疑邊學習.學著學著,不對---發生了化學反應!

 

上一篇:YIN欲不除,危害生生世世。清心寡欲,幸福長長久久。
下一篇:關於對號入座的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