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電影《非誠勿擾2》帶給我們的人生思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來源:2011年2期《淨土》雜志 作者:蘊德

《非2》從緣分、金錢、慈善、死亡、愛情多個視角深度挖掘人生的意義,我們也應該借這部片子的機緣反思一下過去的生命歷程,因為生命比任何財富都寶貴。

年末賀歲大片雲集,而三部大片裡均有葛優的身影,葛優在三部大片中分別飾演了三個“騙子”,每個角色都出神入化,而且總帶著葛式幽默。而這三部片子中,最帶給我感動的是《非誠勿擾2》。如果說《非誠勿擾》是純幽默,那《非2》絕對是人生思考的經典案例,從緣分、金錢、慈善、死亡、愛情多個視角深度挖掘人生的意義,和馮小剛之前的片子比對,馮小剛升華了,我們也應該借這部片子的機緣反思一下過去的生命歷程,因為生命比任何財富都寶貴。
   
正視我們的緣分
    《非誠勿擾2》裡面精彩的一段就是孫紅雷扮演的李香山和姚晨扮演的芒果高調離婚的一場戲,而恰恰是這場戲,帶給我們的是如何正視緣分的問題。很多夫妻都遇到離婚的問題,但是離婚後成為“仇人”者居多,面臨著婚姻的解體,我們能不能如同這兩位角色一般正視我們的婚姻,而不是講條件鬧得不可開交呢?有人提出問題說:“那是因為李香山有錢,所以才能夠輕松而且奢華地離婚,我們窮人離婚不能這樣。既然婚姻沒了,總要弄點錢作為回報,才能心理平衡。”這個問題在我看來是不正確的,緣分的復雜微妙,是我們很難想象的,不管哪一世的因緣造就了這一生的婚姻,而這個因緣中是否摻雜著金錢的因緣,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反之,這一世的離婚,是否為將來種下哪種果報,我們也不得而知。所以,我想如果能正確理解緣聚緣散之理,就應該如同影片一樣正視離婚。
   
別太在乎金錢
    《非2》中有李香山的一句台詞:“我這輩子就跟錢著急了,大好時光都浪費了。”這是李香山對朋友們的忠告,也看出李香山自然沒有秦奮活得滋潤,因為秦奮自從賣了他的“分歧機器”後,就沒在錢上忙活。而當今社會的生存壓力也帶給我們為了錢奔忙的生活,金錢在有正信的人眼裡,應該只是此生修行的工具。我並不主張放下一切,因為既然是工具,我們就沒必要被金錢所束縛,這如同我們使用的其他工具一樣,電腦、汽車、房子亦是如此。我們只需努力地好好活在當下,也就是印光大師講到的敦倫盡分,扮演好自己的每一個社會角色,不去強求。我們還可以細細想想,這錢多少夠花啊?此話絕不是讓您不奮斗了,而是有目標的奮斗,抑制自己的貪心,有了房子,有了車子,有了娘子,有了孩子,贍養老人就可以了,別貪心無限!因為往往奔忙都是貪心造成的結果,有了100萬總會想到1000萬,而有了1000萬總想1個億。這樣下去就沒有盡頭,也就是李香山浪費大好時光的原因,大部分人都是如此,所以,滿足於當下也很重要。
    記得有一個故事:一個年輕的窮人終日愁眉不展,一天他遇到一個老人,老人問年輕人:“你為什麼不高興啊?”年輕人回答:“因為我貧窮。”老人說:“那好吧,我給你10萬,砍掉你一個手指,行不行?”年輕人恐懼地看著老人說:“肯定不行!”老人繼續問:“那砍掉你一個胳膊,我給你100萬,行不?”年輕人依然不同意,老人最後說:“我拿10個億的金錢買你的生命,可以不可以?”年輕人更堅決地不同意。老人笑了,拍著年輕人的肩膀說:“小伙子,你不必不高興,你已經有了比10個億金錢更珍貴的東西,那就是你的生命。”
    佛教思想的最終目的是讓我們放下世俗的掛礙,找到自己內心的平靜和快樂,所以,有著多少錢都買不來的生命和時光,我們還愁什麼呢?珍惜現在自己所有的一切,善用每一分鐘,多做些有益於社會大眾的有意義的事情,以充實提升自己的生命,就是最寶貴的財富。

菩提心與慈善
    《非2》中重要的一幕就是那個為了拯救北極冰川融化的慈善拍賣會,我們先不看組織者的目的,而是看那個被無數觀眾嘲笑、為了拯救“北極企鵝”而傷心的女孩。我曾問師父:“目前災難頻發,我們作為修行人應該如何面對?”師父給我的回答是:“第一要安住自己的心,要明白人天合一的道理!”這句話對於我來說是震撼的。我們現在來拯救地球,其實就是自我保命的唯一途徑。從事慈善,就應該如同那個女孩一樣,有大悲心,有菩提心!《無量壽經》所教導,三輩往生都要以發無上菩提心為必備的條件。徹悟大師說:“大心不發,則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群生……隨所修行,多諸障緣,縱有所成,終墮偏小,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也。”
    19世紀末20世紀初,許多修學淨土宗的居士們推動社會公益、難民救濟事業,興辦佛教文化、教育事業,為社會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這正證明了弘一律師在其《淨土法門大意》中所說:“常人謂淨土宗惟是送死法門,豈知淨土宗以大菩提心為主。常應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眾生之宏願。”印光大師總結淨土法門大旨“以菩提心為根本”。這也給當今慈善機構指明了一個宗旨,慈善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大家的菩提心,因為拯救地球,拯救生命的根本在於拯救內心。

快樂地面對死亡
    李香山的死帶給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覺,首先是“人生告別會”部分,和朋友們回顧一生,感恩朋友們在自我生命中的閃光。當然跳海的死亡不是我們推薦的,既然已經看開,那就任之發展,找個清靜的地方死去。而死後的方式確實值得大家反思,很多人買了房子開始為墓地發愁,而香山同志直接弄一個花盆把自己解決了,還成就了一盆好花。這種方式應該在大眾中推廣,比如政府應該鼓勵,甚至補貼這種“厚葬”方式。
    按照佛法講,“死亡的無常就是正常的”,也就是從出生我們就已經一步步走近死亡了,既然如此,何必執著於身後之事呢?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未知生,焉知死”的思想很重,佛教教義中很多理論都在解釋“死亡”,在漢傳佛教中,淨土宗的生死觀更是明顯。印光大師著作的《臨終三大要》中詳細地說明了一個人從接近死亡到最終死亡所應該注意的具體事項。任何人都不願意提及死亡,其實我們都無法回避死亡,一個沒有思索過死亡的人,是不會真正地生活的。淨土宗關注死亡,實際上是對現實的關注。放下死亡的問題,只談論生活那並不是真正的人生。特別是現代人,大量的疾病、犯罪、災難,使得死亡的問題顯得更為突出。淨土宗正是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給予死亡極大的關懷,使修行者能以平靜的心態和安穩的身體狀態順利度過人生最後的一個環節,最終往生西方淨土。對死亡的關注和指導,正是淨土宗普世教化價值的又一個很好的證明。所以,要快樂地面對我們的生命,用佛法開啟人生智慧,從而達到能夠快樂地面對死亡,獲得新生。
    這部影片剖析了人生的一個過程,如何正視我們的生命,如何正視我們的過去,都值得我們反思!

 

上一篇:人生只是短暫的曬太陽
下一篇:達真堪布:往生西方淨土的最低標准是什麼?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