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學什麼知識,修什麼法門,進入那種道路,首先要弄清楚目的和方法,不要混淆在一起。若你將目的和方法混淆在一起,你就會處在無邊的混亂之中,難以達到目標。今天這裡主講菩提與菩提心的區別,不管是哪一道的眾生,都有菩提和菩提心。有些眾生能夠認識自己的菩提和菩提心,可是更多人還是不解菩提和菩提心之間的區別,甚至混淆在一起,因此,在學佛和修行的過程之中很茫然,很迷亂。菩提的本意就是覺悟,應斷諸垢永淨,應證諸德全覺,故稱為菩提,總之佛性,我們每個眾生都具有佛性,而且我們的佛性總是圓滿具足的。佛性無論在哪裡,都是不會有變化的,即使用諸佛無邊的智慧,都不能使佛性再變得更加圓滿了;而眾生在似乎無邊的混亂中,也無法污染到自己的佛性;即使到了佛的淨土,也不可能更加清淨,而且即便是地獄裡渾濁之中的灰塵也都無法沾染到眾生的佛性,因此,眾生的佛性可以比喻成天空。
我們凡夫心的混亂則是空中偶然出現的雲,有時候,天空完全被雲所遮蔽了,我們抬頭往上看,很難相信除了雲之外,還會有藍天;眾生也一樣,凡夫心強大的時候,把自己的佛性遮蔽起來,很難相信自己的佛性還存在。我們只要想辦法來把雲分散,或者我們去搭乘飛機,就可以發現在雲朵之上仍然有著無垠的藍空。當我們站在一定的高度時,就會發現我們原先認為那就是一切的雲,竟然也會變得如此渺小,甚至遠在我們的腳下。
我們通過學佛修煉去認識自己的菩提,我們原先認為煩惱乃至障礙都已經遠離我們了,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的佛性。認識佛性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依靠智慧淨化煩惱而見菩提,猶如風吹雲散之後見到虛空般,一種是依靠菩提心而達到涅槃,猶如搭乘飛機到雲層上面。那麼,什麼又叫做菩提心呢?菩提心就是佛心,救度一切眾生成就佛的願望之心。菩提心就是以利他為緣,證菩提為相而生起希求成正等正覺的殊勝欲望,為大乘佛道主干的特殊心思。人人都有佛性,因此有了覺悟的心,人人平等,都可以為成就佛而發菩提心。
我們可以從因果的角度來講菩提和菩提心的區別,“菩提”就是大徹大悟與覺悟,猶如花的果;菩提心既是希求別人覺悟之心,還沒有覺悟,一切諸佛之種子,猶如花的種子。達到菩提的境界,必需要通過菩提心而獲得的。如果沒有菩提心則不可能達到菩提的境界。因此,菩提是菩提心的果,菩提心是菩提的因。
但是,我們必須如此牢記:菩提不是菩提心,菩提心也不是菩提,猶如飛機不是天空,天空不是飛機。菩提就是佛性,也是涅槃;達到涅槃的方法與希求的心叫做菩提心。菩提猶如彼岸,菩提心猶如船,我們過河必要通過船而達到彼岸,這條船叫做菩提心,但是到達彼岸,這條船就沒有作用了,我們的菩提心也一樣,達到涅槃之後就不用再發菩提心了。猶如佛和佛法。佛法不是佛,佛法只是成就佛的方法;佛也不是佛法,佛已經成佛了,就不再需要成就佛的方法了。
那麼,菩提究竟在哪兒呢?它就在天空般的心性之中,全然的地開放、自由且無邊無際。基本上,它簡單和自然得不受任何污染或腐化,本來清淨,任運成就,沒有希求成正等正覺的欲望,純潔得甚至不能用淨或垢的觀念來形容它,平等得不能用增或減的觀念來表示它。當然,我們說菩提有如天空,只是一種比喻而已,菩提可以幫助我們開始想象它的浩瀚無邊無際,
因為菩提具有一種天空所不具備的特質 ---- 覺醒的光明燦爛。菩提只是無瑕無垢的現前覺醒,知曉一切,空無體性,清明純淨,純善無暇,燦爛光明,超越有思維的心,菩提就是諸佛如來的心。
為了獲得這顆心,我們就通過希望他人獲得菩提這顆心而發心,同時自己自然就能獲得這顆心,為獲得菩提而發願的心叫做發心,願望他人獲得菩提而發願的心叫做菩提心。這顆菩提心對於生存的人,或者臨終者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個臨終者,在面對死亡的時刻,能夠認識菩提,或者能夠發菩提心,可以讓你知道自己正在邁向死亡,其他眾生也跟著我們一起邁向死亡時,我們開始產生一種脆弱感,但是對於每一個眾生產生深刻與無限的慈悲,我們會想到願望眾生脫離死亡的痛苦,立即獲得快樂與解脫,這時刻你把自己的心也完全開放了,放松了,你會發起無憂無懼的菩提心,這個菩提心能夠把你引向菩提的道路,增添進入佛道的力量,我們的內心世界已經被佛光普照,你的前途也將是無量光明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