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祖師同行》文摘25
——識得聲外音
寫了一篇《行腳老祖寺》的日記,有人對其中寫到的“途中即家捨”很感興趣,我就問他是對“途中即家捨”的語句感興趣呢,還是感興趣它的意思?它的意思又是什麼呢?結果有一個回答,讓我大跌眼鏡,他說,快樂旅游不要回家。要是這麼理解,我算是栽到家了。就不能再仔細地想想其中的意思?也許是年齡太小的緣故吧,沒有什麼生活的負擔,不能體會到人生太多的艱辛。
佛法是讓人們離苦得樂的智慧,佛陀翻來覆去地講了49年,三百多會都是在教導我們怎樣更好地生活,怎樣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智慧離苦得樂,怎樣用自己的智慧幫助別人離苦得樂。說教的方式有各種各樣,其中有一種方式是很含蓄,很有味道的——圓悟克勤禅師開悟的公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圓悟克勤禅師自幼禀賦聰異,一日能記千言,過目不忘,有神童之稱。一天偶然到妙寂寺游玩,看到案上的佛經,再三翻閱,愛不釋手,遂出家為僧。他參訪過許多著名禅師,後來投到法演禅師的門下,成為宋朝臨濟宗楊岐派著名僧人。
期間,圓悟克勤禅師精進不懈,時有所悟,並且將自己所寫的詩偈呈給他的師父法演禅師印證,但師父卻始終認為圓悟克勤禅師還沒有見到本來面目,以至於師徒不和而離開。後來圓悟克勤禅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又回到師父的身邊繼續努力,最終親見本來面目。而他開悟的機緣尤為奇特——因一首艷詩而悟道。
一天,有一位曾在朝廷任職的吏部陳提刑辭官返回蜀中,特來向法演禅師問道:“什麼是祖師西來意?”(這是古人請教禅師常用的問題,意思是達摩祖師千辛萬苦來中國是為什麼啊?)如果禅師正面回答的話就已經背離了祖師的西來意,如果反面回答那是誣蔑祖師的西來意,所以不同的禅師往往因人因機回答:“庭前柏樹子!”、“東山水上行”、“鎮洲大羅卜”、“西來無意”、“待洞水逆流,即向汝道”、“東壁上掛葫蘆多少時也”、“板齒生毛”、“床腳是”、“擔不起!”、“問取露柱。”、“還見庭前華藥欄麼?”、“大好燈籠”、“面黑眼睛白”、“五男二女”、“三日風,五日雨”、“磚頭瓦片”、“誰在這裡踏步”、“不可以在大白天尿床”等等,僅《五燈會元》中僧徒間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就出現了三百四十多次。所以法演禅師遇到這樣的問題就用了一個比喻的回答說:“你少年時代可曾讀過一首艷詩?‘一段風光畫不成,洞房深處惱予情。頻呼小玉元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後面這兩句和祖師西來意頗為相近。”
古代的時候禮教很多,一個女子是不能主動對男性表示愉悅之情的,即使是洞房花燭之夜的新娘子,也不能大呼小叫自己的丈夫,只能枯坐洞房。等待丈夫的新嫁娘,自然就會引起愁惱之情。她為了引起丈夫的注意,比如頻頻使喚貼身丫環小玉拿茶倒水,無非是要引起丈夫的注意,讓他知道自己正在房中等待。
諸佛祖師就是這位用心良苦的新娘子,而眾生就是那位感覺遲鈍的丈夫。祖師們的語錄公案、諸佛的教示言說,就是那頻呼小玉之聲。那麼頻呼小玉的弦外之音是什麼呢?法演禅師引用這首艷詩,自有他個中味道。陳提刑口中頻頻稱諾(其實並未開悟)回去了。
站在旁邊端茶的圓悟克勤禅師,聽到這段公案,憑著自己平時的功夫有所悟入,他就滿臉疑惑地問道:“剛剛聽到師父對提刑舉一首艷詩,不知提刑會也不會?”
法演禅師回答說:“他只識得聲。”
圓悟克勤禅師說:“他既識得聲,為什麼不能見道呢?”
法演禅師知他開悟的機緣已經成熟,迅雷不及掩耳地大喝一聲:“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聻(nǐ)!”圓悟克勤禅師豁然開解,跑出方丈室外,看見一只公雞飛上欄桿正鼓翅引頸高啼,笑道:“這豈不是‘只要檀郎認得聲’的‘聲音’!”於是將自己開悟的心得寫成一偈,呈給師父:
金鴨香爐錦繡帷,笙歌叢裡醉扶歸。
少年一段風流事,只許佳人獨自知。
另外還有一個是佛陀開示一個外道的公案。世尊因外道問:“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沉默良久。外道贊曰:“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乃作禮而去。阿難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稱贊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
我們無始劫以來流轉生死沒有智慧,看不透祖師西來之意,但不管怎麼樣都多多少少是種下了善根的,提刑大人如此,圓悟克勤禅師如此,我們也是如此。問佛陀的那個外道已能見鞭影而行;圓悟克勤禅師這匹良馬因聲而悟;提刑大人也識得了聲。我們呢?希望不要“再在這裡踏步”,更不希望“在白天裡尿床”。我們要覺悟,不要等到挨了鞭子再跑。哪怕就算以前沒有種下善根,現在也種下了,還等什麼呢?——努力殷勤空裡步!自利利他,讓自己離苦得樂,也讓別人離苦得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