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忠信以存心 敬慎以行己 平恕以待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在《中庸》當中夫子講,“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恭敬心是道,平等心是道,真誠慈悲心、清淨心是道。所以守好這一顆真心,何處不是道場?比方我們早上吃飯盛粥,盛的時候這個粥滴下來,這個就浪費了。為什麼會滴下來?可能我們心有點慌。為什麼會慌?因為看到蔡老師,蔡老師太凶惡了,發抖,所以滴下來。總是有原因的。或者我們心沒有定,不知道注意力在哪裡,都有可能造成這個東西浪費掉。所以,每一個動作當中都是恭敬謹慎,這是我們很重要的修道下手之處。
《禮記.曲禮》開篇就說“毋不敬”,對人要敬,對事、對物都要敬,“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不能說對人恭敬,對物品不恭敬,這個就不平等心;一切時、一切處守好真心。所以我們“忠信以存心,敬慎以行己,平恕以待人”。我們心裡常常都是存著忠信,這個忠是盡心盡力做好本分,盡心盡力為他人著想,這叫為人盡忠。其實我們修道當中最大的一個突破,就是放下自私自利。怎麼放下?你愈想不放下,它就愈來。轉個念頭,從今天開始,念念為人著想,不要想自己,慢慢的這個自私自利就淡了。信,誠信,時時守住真誠的態度,答應別人的事情絕對不忘,甚至自己發的願絕對不忘,用這樣的心態來存心。
敬慎以行己,一切時、一切處恭敬謹慎,對人、對事、對物。比方說我們今天打開經典,用敬慎的態度,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敬慎容不容易保持?比方說我們聽師長講課,一開始的時候聽是聚精會神,覺得如貧得寶,太好了,太受益了。兩年之後呢?聽課的狀態恭敬有沒有保持?我們在修學上很強調精進,進是進步,提升,所以恭敬應該是愈來愈提升才對。但有可能兩年之後,我們聽師長講課會打瞌睡,這個就提醒我們,我們沒有敬慎的態度不斷保持、不斷提升。所以在修學當中,時時要勘驗自我,我是在進步,還是在退步?修學的路上怕就怕什麼?怕被自己給賣了都不知道,自己不清楚自己的狀況,可能還覺得學得很好。比方我們的真誠心有沒有提升?我們的慈悲心、為人設想的心有沒有提升?我們的平等心有沒有提升?我們謙卑的態度有沒有提升?只要有一個心態退了,基本上就全退了。我有謙卑一點了,但是我不慈悲,有沒有可能?一真一切真,一妄就一切都是虛妄。都可以從這幾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心性有沒有在精進提升當中。比方謙恭待人,可能我們負責的事多了,課講多了,在對人講話的時候態度不一樣,有點傲氣,有點官氣,那就被污染了,清淨心被傲慢污染了。時時得提醒自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不能染上這些習氣。所以,“曲禮”開篇講的,對我們提醒就很重要,從恭敬下手,毋不敬。哪怕是一張紙、一枝筆,甚至一滴水,都要有敬慎的態度,不要糟蹋。
平恕以待人,跟人相處,平等心。《弟子規》說,“勿谄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這都是平等的心,不能有高下去衡量別人。從財富、從地位、從修學這種高下見去看人,就帶著一種傲氣。恕是寬恕,感同身受,設身處地去跟人相處。尤其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其實從一個人的人生的因緣來看,假如他現在的行為不好,他這一生可能就是不幸的人,他才會造成現在這種行為。你從整體去看他,你對他生不起氣來。我們就是什麼才會生氣?執著,執著在他現在的行為,就生氣了。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他年齡都多大了,連這個都不懂?一大堆妄念就出來了。假如冷靜下來,他沒有好的家庭、沒有好的教育才會這樣。他好不容易得人身,“人之初,性本善”,要好好珍惜,好好提升自己的靈性。我們堅信人之初,性本善,不會看任何人不順眼,堅信,信任他有本善,進一步,盡我們的力量幫助他恢復本善,如此而已。
人與人的緣分就是這麼單純,沒有很復雜。你說我要幫他,他不接受。第一,我們心態、方法對不對?第二,他真不接受我,你可以找別人,他能接受的人,你去請他。第三,我跟其它的人他都不接受,那再等一會,是吧!要有耐心。等不是干等,不是發呆,等是什麼?造緣。我提升得愈好,他看到了,慢慢的更有信心。所以,跟這個人緣分還沒到,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不然我們在那裡等,這些人跟我緣分還沒到,等一下等一下,等到緣分成熟了,自己能力不夠。所以,重中之重還在提升自己的境界,“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開自己的智慧,沒有智慧,很多人跟你關系很好,到時候也幫不上忙。
這段話是在《五種遺規》當中,對我們立身處世很好的提醒。敬也是福報,所謂福田心耕。福田大分三項,恩田、悲田、敬田。知恩報恩的人有福;慈悲為懷的人有福,他悲田;事事對人、對事、對物恭敬的人也有福。我們看一個人,人家交代事情給他做,他受人之托,忠人之事,這是恭敬的態度。這樣的人福氣不斷增長,包含他在團體、社會當中的信用不斷提升,他怎麼會沒有機會、沒有福報?
|
|
|
|
|
|
上一篇:蔡禮旭:人為何要遵守五倫關系?
下一篇:宣化上人:修道人要斷欲去愛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