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印光法師:《靈巖法要》三、勸信願專稱【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靈巖法要》

三、勸信願專稱

三、念佛正行

㈠專修之法

念佛余行  力用迥別

積德修善,只得人天之福,福盡還須墮落。

念佛往生,便入菩薩之位,決定直成佛道。

(增廣上·與廣東許豁然居士書)

 

四種念佛  持名最勝

念佛一法,約有四種,所謂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攝機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增廣上·復吳希真居士書一)

四種念佛,唯實相念佛,谛理最深,然頗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參究照察之力,別無他力補助。若非宿根成熟,則悟尚不易,何況實證?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即持名而深達實相,不作觀而親見西方。攝機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鈍根之士,大暢如來出世之懷。以故從上知識,多皆注重於持名一門,此念他佛之大致也。(續編下·彌陀聖典序(民二十年)

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淺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門也。於持名識其當體實相,則其益宏深。外持名而專修實相,萬中亦難得一二實證者。(增廣上·復吳希真居士書二)

【注】四種念佛,人多注重實相念佛,因其念自性佛,全仗自力,最難得益。余之三種,雖同謂之念他佛,而觀想觀像亦仗自力,不易得力。唯有持名一法,則是全仗佛力,最易下手,最易得益。

四種念佛之難易勝劣,《文鈔》多有細辨,其余古德亦有詳說。如蓮池大師言:「念佛復有多門,如實相念佛四種,乃至萬行回向等。實相之佛雖雲本具,而眾生障重,解悟者稀;下此數門:觀像,則像去還無,因成間斷;觀想,則心粗境細,妙觀難成;萬行,則所作繁多,重處偏墮。唯此持名一法,簡要直捷,但能繼念,便得往生。古人謂既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則不期實相而實相契焉。故念佛為修行徑路,而持名又念佛中之徑路也。」

究其實,念佛雖有四種,一舉佛名,則統攝無遺,名召萬德故。如蓮池大師雲:

極樂依正,言佛便周。

佛功德海,言名便周。

一名才舉,萬德齊圓。

 

念佛一法  最易得益

凡做功德,仍以念普佛為事,不必改念《地藏經》。念佛一法,最易得益,以文少而易念。即有人持刀欲殺,亦能念,念即得益。蘇州楊鑒庭因於城門向東洋兵鞠躬,心念觀音聖號,其人不喜鞠躬,即以刀砍下,(此蓋前生怨家,今以破頭皮了之。)及至頭,則成平的。頭皮已破,血流許多,而頂骨一毫莫傷。若非刀轉為平,則頭已成兩塊矣。是知最危險之時世,當以念佛為主。彼矜奇競異者,皆不注重在救苦難,注重在顯己之智識高超耳。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其數有無量無邊,皆受普賢菩薩教,以十大願王功德,回向往生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此其人為何如人,此其事為何如事?況我輩值千古未有之刀兵大劫,何可改向之念佛為念經乎?地藏菩薩救苦心切,然比阿彌陀佛臨終接引,令得往生,則又相去懸遠。(三編上·復陳慧恭居士書)

 

觀不能作  稱即獲益

第十六觀,又令惡業重者,直稱名號。由稱名故,即得往生。是知:相有大小,佛本是一。觀不能作,稱即獲益。於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為第一。(增廣下·觀無量壽佛經善導疏重刻序)

 

下手易故  多主持名

持名一法,最為末法透機之法。善導雖疏《觀經》,實最重持名一行。不觀「末法眾生,神識飛飏,心粗境細,觀難成就。大聖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之言乎?(增廣上·復崇明黃玉如書)

古德多多皆主持名,以下手易而成功高故也。(三編下·復馬宗道居士書二)

 

專修一法  何求不得

一句阿彌陀佛,持之及極,成佛尚有余。將謂念《彌陀經》、念佛者,便不能滅定業乎?佛法如錢,在人善用。汝有錢,則何事不可為?汝能專修一法,何求不得?(增廣上·復周智茂居士書)

 

舉一全收  無欠無余

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諸佛功德,阿彌陀佛一佛,全體具足。如帝網珠,千珠攝於一珠,一珠遍於千珠。舉一全收,無欠無余。(增廣上·復高邵麟居士書二)

持名一法,括囊萬行;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因該果海,果徹因源。誠可謂歸元之捷徑,入道之要門。古德謂:「余門學道,如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揚於順水。」良有以也。(增廣下·重刻佛說阿彌陀經序(代撰)

【注】阿彌陀佛一佛,具足一切諸佛功德,舉一全收,無欠無余,則念一佛即同念一切佛,因一行而總攝萬行矣,何須捨此,另修他法。如蓮池大師言:

彌陀萬德之名:無一願不包羅,無一行不體備,無一佛不貫徹。

舉其名兮,兼眾德而具備;

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余。

 

專修淨業  方可了脫

解脫之門,唯有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此系仗佛力了生死法門,即生可以做到。若不專修此法,修其他種種法門者,非博地凡夫一生兩生所做得到。吾人從無始來,至今尚在生死輪回中者,皆因其中未遇淨土法門,或遇而不修所致也。今幸遇之,切勿錯過。(三編上·復琳圃居士書)

淨土法門,為佛法中至極簡便至極深遠廣大之法。若依余法修持,誰能現生即了生死超凡入聖?若依淨土法門,但具真信切願,無一不往生者,此固宜專主於淨土法門之大義也。(三編下·復崔益榮居士書一

 

凡夫修持  不宜夾雜

念佛法門,雖遍攝禅、教、律、密諸法,而在凡夫地修持,固當以純一不雜為本也。(續編下·念佛懇辭序)

凡修持宜專不宜雜。念佛一法,超過一切,或薦亡,或祈親壽,並一切所求,皆可如願。但以求生西方為主,萬不可求來生福報,若求來生,便無往生之利益矣。(三編下·開示五則)

 

修持功課  愈簡愈妙

修持功課,隨機而立,愈簡愈妙。若都是久修者,不妨依禅門日誦而念。若初心者多,則無論朝暮,均可以念《彌陀經》、往生咒,即念佛矣。朝暮如是,日間如是亦可。不念經咒,即以「贊佛偈」起亦可。須知所有功課,均以念佛為主,經咒為賓。知此義,再按林員之身分而定,庶可適宜。光何能特訂一章程,令人依從乎?天下叢林,均照禅門日誦。慈溪文溪西方寺,朝暮皆念《彌陀經》,固不宜執著而論。所不可稍有更張者,信願行三之宗旨也。若用禅家參念佛的是誰,則是參禅求悟,殊失淨土宗旨,此極大極要之關系。人每欲冒禅淨雙修之名,而力主參究,則所得之利益有限(念到極處也會開悟),所失之利益無窮矣。以不注重信願求生,不能與佛感應道交。縱令親見念佛的是誰,亦難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無信願求生之心故也。又未斷煩惑,不能仗自力了生脫死。好說大話者,均由不知此義。淨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者,在仗佛力。其余諸法門,皆仗自力。自力何可與佛力並論乎?此修淨土法門之最要一關也。(續編上·復陳慧新居士書(民國二十二年)

 

但念彌陀  莫加他法

念佛一門,須信願行具足。信之既深,則發願必切。發願既切,則行持必力。但念彌陀,莫加他法。當以真信切願,執持名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心念耳聽,字字句句,念得分明,聽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三編下·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丙寅七月)

 

雖是菩薩  亦不加入

念佛儀,雖文殊、普賢、地藏、彌勒尚不加入,況其他乎?然此等菩薩,同攝清淨大海眾菩薩中。(三編下·復黃德炜居士書)

 

只此一句  圓成佛道

佛法廣大,雖登地菩薩,不能盡知。然欲得實益,只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便可出生死,證涅槃,圓成佛道。(三編上·復陳蓮英女居士書)

 

專一念佛  成佛有余

真念佛人,專一念佛,成佛尚有余裕。(三編上·復卓智立居士書三)

 

能念佛者  有幾人哉

念佛不分聖凡。「聖」指三乘,即聲聞、緣覺、菩薩。「凡」指六道,即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但天以樂故,不能念者多。三途以苦故,不能念者更多。修羅以瞋故,亦不能念。唯人最易念。而富貴之人,便被富貴所迷;聰明人,以聰明迷;愚癡人,以愚癡迷。芸芸眾生,能念佛者,有幾人哉?既知此義,當勇猛修持,勿致欲念而不能念,則不負此生此遇矣。(三編上·復卓智立居士書三)

 

教人念佛 功德無量

古語雲:「聰明不能敵業,富貴豈免輪回。」生死到來,一無所靠,唯阿彌陀佛,能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實念者更少也。通州王鐵珊,前清曾作廣西藩台。其地土匪甚多,彼設計剿滅,所殺無算。前年得病,合眼即見在黑屋中。其鬼甚眾,皆來逼惱,隨即驚醒。如是三晝夜,一合眼即見此象。人已困極,奄奄一息。其夫人勸令念佛,隨念數十聲即睡著,因睡一大覺。而精神漸健,病遂痊愈,即長齋念佛。使此時無人以念佛告之,恐萬不能至今日也。故知教人念佛,功德無量。知念佛利益者,皆多生多劫善根所使也。(增廣上·復包右武居士書二)

 

彼此相助  其行易成

或謂念佛求生西方即已,何必結社。是不知世間萬事,須待眾緣相助,方得有成,況學了生脫死之無上妙法乎?……人之常情,若無依倚,則多涉因循怠忽之弊。大眾同居,功課有定,雖欲懈怠,亦不可得。功課之外,其奮發精進者,即可攝彼懈怠者,勉力而行。人皆前進,誰甘後退?彼此相輔,其行易成。或有所疑,及有所見,有可決擇。每日暇時,請諸耆宿,略示淨宗綱要。則邪正去取,了了分明。有此諸益,故古人鹹以結社為倡導。(增廣上·廬山青蓮寺結社念佛宣言書)

 

勸生淨土  是真慈愛

夫勸一人生淨土,即成就一眾生作佛。凡成佛必度無量眾生,而其功由我始,其功德利益,何可思議也哉?又自既修淨土,尚須以此法門普告一切,況妻妾子女,豈可不勸令發心,而失此巨益乎?倘天性相近,則何善如之。如稍相遠,亦須漸磨漸染,俾即遠而成近耳。此所謂深愛,所謂宏慈,捨此而為慈愛,皆名有而實無耳。(增廣上·復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㈡下手之處

專修淨業  宜稱六字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則六字,念至半,或將止,則念四字。若始終不念「南無」,便為慢易。經中凡有稱佛名處,無不皆有「南無」,何得自立章程?(三編上·復卓智立居士書四)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將畢則念四字。始終念四字,頗不宜,以「南無」二字,即「皈依、恭敬、頂禮、度我」等義。人每圖快圖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聞有人主張專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發願禮佛,皆雲不必,則完全一門外漢。只知自己作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彼只在行上講究,而行又去卻禮拜,其行便難十分懇切,久則涉於悠忽浮泛。祈依《文鈔》,勿依彼說。彼系自任己見,不依淨土宗旨者。(三編上·復陳飛青居士書四)

【注】觀大師此文,知平時專修淨業,應以「歸命、度我」之心,稱念六字洪名。特殊時節,如睡時、病時、臨終時等,因氣短力衰,可念四字,以字少易念故。然雖念四字,亦應以歸命之心而稱,如是方與「南無」之意合,則雖稱四字,亦同六字矣。若捨歸命而求功夫,是重自力而不仗佛力也,即是以橫超法作豎出用,將他力法作自力用,殊失淨土宗旨。有雲「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無不與此有關,所謂「信願不真」也。淨宗行人,所當切誡。

 

一切時處  皆好稱念

念佛一法,乃背塵合覺、返本歸元之第一妙法。於在家人分上,更為親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網,事務多端。攝心參禅,及靜室誦經等,或勢不能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為方便。早晚於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回向發願。除此之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增廣上·復鄧伯誠居士書二)

念佛一事,行住坐臥均可念。若用心事,則不便念。不用心事,一路做事,一路念佛,兩不相礙。豈照應兒女,便不能念佛乎?唯佛前長念,為不便耳。但取心中長念,固不必定在佛前念。早晚宜禮佛念十念。此外則隨分隨力,皆能念。小兒亦當令常念,以小人無事,終日頑耍,若令念佛,則不知不覺消除惡業,增長善根,是為最有益於身心性命之事。(三編·復謝慧霖居士書六)

 

終日事持  即終日理持

蓮池大師雲:「著事而念能相續,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通,難免落空之禍。」以「事有挾理之功,理無獨立之能」故也。吾人學佛,必須即事而成理,即理而成事。理事圓融,空有不二,始可圓成三昧,了脫生死。若自謂我即是佛,執理廢事,差之遠矣。當用力修持,一心念佛,從事而顯理,顯理而仍注重於事,方得實益。如等覺菩薩,尚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今以凡夫而不自量,視念佛為小乘,不足修持,則將來定入阿鼻地獄矣。(三編下·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今人多尚空談,不務實踐。勸修淨業,當理事並進,而尤須以事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終日事持,即終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聞理持,便覺此義深妙。兼合自己懶惰懈怠,畏於勞煩持念之情,遂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只成空談矣。願閣下以圓人全事即理,為一切人勸,則利益大矣。(增廣上·復范古農居士書一)

【注】淨土法門,事是大因緣,理是秘密藏。雖不明理,亦可從事而入,自得潛通佛智,暗合道妙。縱能明理,亦當不捨於事,一向專修,方為正途,方得實益。理以成事,事能顯理,事理互融,此淨土法門不可思議處也。生死凡夫,於理難明,尤當注重於事,則易得其益。若或重理而廢事,則空有其理,難得其益。若能執事專念,則冥順佛願,潛通佛智。

 

朗念默念  兩俱有益

朗念默念,兩俱有益。然朗必不能久,當多主於默,則不至受傷致病耳。(三編上·復寧德晉居士書五)

 

大聲小聲  皆無不可

念佛一事,當隨各人力量,隨便出聲默念,大聲小聲,皆無不可。(增廣上·復劉智空居士書)

念佛隨各人氣力大小,而為大聲小聲。然出聲念久傷氣,故又須靜坐默念。無論大聲、小聲、默念,總要自己聽自己之佛聲。默念中亦仍有聲,故亦須聽。能常聽,心自歸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三編下·答善熏師問)

 

心念口稱  不可偏廢

念佛雖貴心念,亦不可廢口誦。以身口意三,互相資助。若心能憶念,身不禮敬,口不持誦,亦難得益。世之舉重物者,尚須以聲相助,況欲攝心以證三昧者乎?所以《大集經》雲:「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古德謂「大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大;小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小」耳。(增廣上·復濮大凡居士書)

【注】大師言:念佛雖貴心念,亦不可廢口稱。若只心念,口不持誦,反難得益。何以如此?以凡夫心力弱故,以聲相助,則易得其益。故修學淨土,以稱名為要。若能稱名,則以聲攝念矣。《觀經》下品下生章,大顯此義。其人被苦所逼,不惶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即得往生。如是苦逼失念之人,因口稱佛名,即得往生。故善導大師依此而釋第十八願乃至十念下至十聲,明彌陀本願,以稱名為要,稱名即得往生,此所謂他力易行極至也。如龍樹菩薩《易行品》雲: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有定章  但取適宜

言念佛正行者,各隨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執一法。如其身無事累,固當從朝至暮,從暮至朝,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大小便利,一切時,一切處,令此一句洪名聖號,不離心口。若盥漱清淨,衣冠整齊及地方清潔,則或聲或默,皆無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時,及至穢污不潔之處,只可默念,不宜出聲。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便不恭敬。勿謂此等時處念不得佛。須知此等時處,出不得聲耳。又睡若出聲,非唯不恭,且致傷氣,不可不知。(增廣上·與陳錫周居士書)

念佛豈有定章,但取適宜。清醒時,金剛念,默念。昏沉時,小聲念,大聲念。(三編下·復馬宗道居士書一)

 

攝心之要  莫過於聽

 

攝心念佛,為決定不易之道。而攝心之法,唯反聞最為第一。(三編下·復劉觀善居士書一)

念佛之要,在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無論行住坐臥,常念佛號,或聲或默,皆須聽己念佛之聲。倘能如是,則業消智朗,障盡福崇,凡所作為,皆悉順遂。(續編下·阜寧合興鎮淨念蓮社緣起序(民二十四年)

 

心存恭敬  字字清楚

欲攝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別種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則妄想自漸漸消滅矣。(續編上·復修淨師書)

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從朝至暮念,從朝至暮聽。比貪多貪快,而含糊不清,功效懸殊也。(續編上·復唐能誠居士書)

 

高低適中  緩急合宜

念佛須音聲高低適中,緩急合宜。若高聲如趕賊之猛烈,始則心火上炎,或至吐血,以成不治之病。須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即默念,亦須常聽。以心一起念,即有聲相。自己之耳,聽自己心中之聲,固明明了了也。(三編上·復吳思謙居士書)

念佛聲默,須視其地其境何如耳。若朗念無礙者,宜於特行念佛儀軌時朗念。然只可聽其自然,不可過為大聲。過為大聲,或致傷氣受病。倘所處之境地不宜朗念,則只可小聲念及金剛持。其功德唯在專心致志,音聲猶屬小焉者耳。除特行念佛外,若終日常念,固宜小聲念、金剛念、默念。以朗聲常念,必至於傷氣。未證法身,必須調停得中,方可唯益無損耳。(三編上·復丁福保居士書四(民六 六月二十三)

 

覺有妄念  乃念佛好處

屋中之塵,由日光顯。

心中之妄,由念佛顯。

若常念佛,心自清淨。(增廣上·復馮不疚居士書)

不念佛時,妄想雖多,無由而知,非不念時無妄想也。譬如屋中虛空,縱極好的眼,也看不見有灰塵。若窗縫中照來一線之太陽光,則見光中之灰塵,飛上飛下,了無止息。而光未到處,仍然不見有灰塵。是知念佛時,覺得有妄想,還是念佛的好處。不念佛時,完全在妄想窠裡,故不知也。(續編上·復又真師覺三居士書(國二十年)

 

妄想起時  勿須理會

妄想起時,只一個不理,便不會妄上生妄。譬如小人撒賴,若主人不理,彼即無勢可乘。若用剛法抵制,彼亦以剛法從事。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謂主人怕他,又必益加決烈。二者皆損多而益少。只置之不見不聞,彼既無勢可乘,只得逡巡而去。(三編下·復溫光熹居士書一)

【注】凡夫眾生,誰無妄念,只一個不理,念自己的佛,任妄念自生自滅。源信大師曰:

妄念原是  凡夫本體  妄念之外  別無心也

直至臨終  猶是一向  妄念凡夫  知此念佛

即蒙來迎  乘蓮台時  能翻妄念  成為覺心

從妄念中  所出念佛  猶如蓮華  不染污泥

決定往生  不可有疑

莫厭妄念多  應歎信心淺

故以深信心  常稱彌陀名

淨土行人,應知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人,「莫厭妄念多,應歎信心淺,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彌陀大悲喚言:「汝一心正念真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貪)之難。

 

能常聽念  心自歸一

念佛之時,必須攝耳谛聽,一字一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身心歸一。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無論何人,均有利無弊,功德甚深。(續編上·復劉惠民居士書二)

欲得攝心歸一,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第二要懇切至誠,第三要著實從心中念,勿只滑口讀過。若再不能歸一,當依《文鈔》十念記數之法,自可易於歸一也。(續編上·復朱德大居士書(民國二十一年)

所言念佛妄想多,當一心念,攝耳谛聽,字字句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心自歸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聽即都攝六根之法。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用之皆有益而無弊。(三編上·復拜竹居士書三(甲戌十月初五日)

 

誠聽兼到  昏散自除

念佛一法,理極高深,事甚平常。欲求心佛相應,第一是志誠懇切,第二是聽,反聞念佛聲。誠聽兼到,昏散自除。(三編下·復李觐丹居士書一)

 

念念畏死  佛念自純

持佛號時,雜念紛飛,此是多知多見,心無正念之現象。欲此種境象不現,唯專心痛念自己將欲命終,唯恐即墮惡道,勵志念佛。了不起他種念頭,久則自可澄清。(三編上·復丁普瀞居士書)

欲求出苦之要,唯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墮落三途惡道。則佛念自純,淨業自成。一切塵境,自不能奪其正念矣。(增廣上·復寧波某居士書)

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增廣上·復永嘉某居士書六)

 

作已死想  必有大益

凡夫之心,熟處過熟,生處過生。非將「死」字掛在額顱上,決難令妄想投降。妄想既不能投降,則妄想成主,本心成奴。是以多少出格英豪,被妄想驅逐於三惡道中,永無出期,可不哀哉!(三編上·復王修本居士書)

人在世間,不能超凡入聖,了生脫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於念佛時,即作已死未往生想。於念念中,所有世間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號外,無有一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三編上·復朱仲華居士書二)

 

 

上一篇:黃念祖居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九
下一篇:觀音菩薩能改白血病生死簿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