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不退有四義:一、念不退,破無明,顯佛性,徑生實報,分證寂光。】
“不退”,通常我們都說三種,“三不退”。蕅益大師在此地為我們說“四不退”。到底第四是什麼不退?第一種是“念不退”。它的順序是從上往下數,這在大乘法裡面是法身菩薩,圓教是初住以上,別教是初地以上。這一類的菩薩,他們在斷證的功夫上已經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破無明顯佛性。法身跟佛性是一個意思,破一品無明,證得一分法身,在西方四種淨土裡面,他生的是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是理,前面三種土是事相。“理”可以說無所不在,但是我們在凡聖土、在方便土裡面沒有辦法認識理體,也感觸不到,雖有而不知道。到“實報土”他就能覺察到,真的是理事圓融,性相不二,他達到這個境界。像大乘經上常講“身土不二”,這句話我們經上讀過,古來祖師大德們的著述提到就更多,我們聽了也耳熟,但是這個境界是非常的模糊,原因就是它畢竟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無法體會。但是到“實報土”的菩薩,他們對這句話感到非常的親切,因為是他們親自見到的,親自證得的。
“念不退”,此地的“念”就是正念,“念念趣向無上菩提”;換句話說,到這個時候念叫真純,沒有妄念。我們現在的念頭,實在講正念少,妄念多。就是念佛,念著念著又想別的事情,所以到圓初住的菩薩才決定沒有雜念。可見得我們要想念到沒有雜念,還得有相當的功夫。現前有雜念也不怕,有雜念就更要念佛,沒有雜念也要念佛。為什麼?沒有雜念我們就落在無明裡頭。有念是妄想,無念是無明。總而言之,都是麻煩事情,一定要好好的念佛。
【二、行不退,見思既落,塵沙亦破,生方便土,進趨極果。】
“行不退”,是指菩薩。菩薩修六度萬行,“行”念去聲,念“hèn”,當動詞講。他不會退轉到二乘,這叫“不退”。由此可知,權教菩薩有的時候還會退轉到小乘。他為什麼退轉到小乘?眾生難度,這往往叫菩薩退心,菩薩對眾生耐心不夠就退轉了。必須到大菩薩他才有這個耐心,他修菩薩道能夠與一切眾生相處,他的定力、慧力夠,決定不會退轉到二乘。這是“生方便土”。
佛在許多經論裡面告訴我們:“二乘人不能成佛”。我們經典涉及多了,對佛這句話我們會同意,我們能夠肯定。為什麼他不能成佛?成佛一定是理事圓融,事事無礙。二乘有障礙,二乘不圓融,二乘自己修持很不錯,但是不能夠跟大眾接觸。跟大眾接觸,他就覺得不耐煩。不耐煩就是障礙,這就不能成佛,所以他不能夠達到圓融自在。因此我們要想成就無上菩提,也就是要證得《華嚴經》上講的無障礙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換句話說,九法界眾生一定要接觸。接觸這些眾生實在講就是修行,修什麼?把自己看不慣的,要修得看得慣,把自己在這裡面起分別的、起煩惱的,統統要磨得干干淨淨,要把它磨平,這叫修行。所以菩薩修六度法門,度眾生也度自己,幫助別人也成就自己,把自己一切分別執著在境界裡都磨得干干淨淨,這才能成佛道。
所以一個會修行的人,無論在什麼環境裡,環境是逆境也好,是順境也好,對自己都非常有利益。但是我們從經典的教訓,從事實上來觀察,實在講,修行應當先修苦行,就是在逆境裡面鍛煉自己;一切都看不慣的,一切都看不順眼的,要從這裡面去煉。修什麼?修忍辱波羅蜜,修禅定波羅蜜,在這上真正下功夫,什麼都能忍。最後修順境,順境就是樣樣都稱心如意。順境難,順境比逆境還要難。逆境能淘汰人,實在講並不嚴重;順境淘汰人不得了,樣樣都稱心如意,人滿足這個境界,向上奮發的心就沒有了。在佛門裡面,佛弟子當中有表演給我們看的。須菩提尊者在般若會上,他是代表苦行者。禅宗初祖大迦葉尊者也是代表苦行者,從逆境鍛煉出來的。可是《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他是從順境裡面煉出來的。逆境裡頭修什麼?修忍辱,修瞋恚心,把瞋恚心斷掉。順境裡面斷貪愛,難,比逆境難得多!經上講善財童子出生時,他們家裡面連草木都變成七寶,福報大!在那裡面能夠不起一點貪愛,這是功夫圓滿成熟,比苦行不曉得要高多少倍!總而言之,都是幫助我們斷貪瞋癡的一種手段,在佛門裡面講是“善巧方便”。
【三、位不退,帶業往生,在同居土,蓮華托質,永離退緣。】
“位”,是講聖人的果位,我們一般講“超凡入聖”,他是入了聖人這一類,決定不會再退轉到凡夫。這是什麼地位?小乘初果就證得位不退。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證得初果之後,他修行的時間是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他就證阿羅漢果;換句話說,他證果的時間大致上可以確定。好比我們讀書一樣,從注冊上學這一天起,就是上小學,這一天到學校去上課,我們大致上可以確定,他念六年小學就可以畢業,時間就可以確定。佛在經上常說,凡夫從發心修行到成佛,要三個阿僧祇劫。三個阿僧祇劫是從哪一天算起?從證得初果那一天算起,就是位不退。如果你沒有達到這個境界,這就不能算,為什麼?你會退到六道再搞輪回。我們在《無量壽經》、《楞嚴經》、《金剛經》上看到,佛跟我們說,我們每一個人跟佛的緣分都是很久很久!《無量壽經》上講的,那個就時間就更長,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修積的善根,遇到這個法門才能生起歡喜心。無量劫來就不只三個阿僧祇劫,不知道多少個阿僧祇劫,為什麼我們還沒有成佛?原因就是我們無量劫中生生世世修行,從來沒有一次證得初果。好像念書都在念幼兒園,從來就沒有念過一年級,沒有升到一年級過,所以這個都不算數。
證得小乘初果須陀洹,從那一天開始,三個阿僧祇劫成佛是從這裡算起的。《華嚴經》說無量劫才能證得究竟的佛果,它也是從位不退這一天算起。證得位不退,並沒有離三界,他還在三界之內修行,我們尊稱他為聖人,他不是凡夫。他在三界只在人天裡面來回,決定不墮三惡道。要怎樣才能證得這個位次?佛告訴我們,要將八十八品見惑斷盡。六道輪回的原因是“見”跟“思”。“見惑”斷盡,“思惑”還存在,所以他出不了三界。必須把思惑也斷了,六道輪回就沒有,超越六道輪回。所以,他還在六道之中,他不墮三惡道。由此可知,見惑是墮三途的業因,這個東西沒有了,三惡道緣就斷了,只是在人天兩道往返。
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實在講不是在上三土,最殊勝的地方就是在凡聖同居土;換句話說,就是帶業往生。帶業往生,在同居土,蓮華托質,永離退緣。西方世界跟我們這邊的世界不相同,只要一心念佛,乃至十念成功的,十念是講臨終的十念,不是講平常,臨終十念都可以往生。但是臨終十念要有條件的,確實不是人人能夠做得到的。第一個條件,他在臨終的時候神智清楚,不迷惑顛倒,這個條件最重要。第二個條件,臨終的時候有善知識提醒他。第三個條件,他經別人一提醒,真的能放下,真的能求願往生。具足這三個條件,臨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但是這三個條件,說實在的話,是相當不容易,三個條件都難!因此,我們遇到這個法門一定要珍惜,一定要在平時努力,千萬不要有僥幸的心理,這一點非常重要。臨終神智清楚,這是最大的福報,俗話講“好死好生”。人會墮落到三惡道,他怎麼去的?他是迷惑顛倒去的,也就是胡裡胡塗去的。如果他很清楚、很明白,絕對不會去三惡道。可見得臨終神智清楚是人生最大的福報,他來生不墮惡道,來生不受苦。福報一定要這一生修,人不修福,福從哪裡來?所以一定要知道修福,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存心為善,常常存心利益眾生,這是福德的根基。
西方世界我們能去的,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帶業往生,生同居淨土,同居土就證位不退。我們這個地方是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我們今天生在這個同居土裡面,我們沒有證得位不退,可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決定是位不退,這就是西方同居土比我們娑婆世界殊勝。娑婆世界的四土跟十方諸佛如來的四土差不多,由此我們也明白,西方世界的同居土超過十方諸佛的同居土。更殊勝的是西方世界一生一切生,一證一切證,生同居土同時生上三土,證位不退就同時證念不退,圓證三不退,這是真正不可思議!它為什麼會這麼殊勝?有三種理由:第一、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天天見佛,每天跟佛在一起。第二、是時時聞法,西方極樂世界不但佛說法、菩薩說法,六塵都說法,聞法的時間沒有中斷。第三、常常跟大菩薩們在一起。這樣的修學環境,諸位想一想,他怎麼可能退轉?反過來想一想,像我們現前這個世界,我們見不到佛,很難得聽到正法,圍繞我們四周善知識少惡知識多,所以很容易退轉。這是兩個世界環境不相同,我們地方退墮的緣太多,機會太多;西方極樂世界找退轉的機會找不到,沒有這個機會。
【四、畢竟不退,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但彌陀名號,或六方佛名,此經名字,一經於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
這是蕅益大師說的,這一段說得非常好!這是個事實,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至心’是一心,是以真誠心來念佛。‘散心’是散亂心,像我們現在念佛多半都還是散心,因為念佛當中夾雜著妄想。無論是至心、散心;或者是有心念,或者是無意的念;或者是對淨宗法門理解明了,或者是完全不了解。
‘但彌陀名號’,這就是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或六方佛名’,六方佛名是指十方一切諸佛的名號,無論哪一尊佛,你在這一生曾經聽到一尊佛的名號,無論是哪一尊佛都可以。或者‘此經名字’,經題,我們這個經題是“佛說阿彌陀經”,你曾經聽到這個經典的題目。日本人念經題的很多,他們念“南無妙法蓮華經”,用意也是一樣的,就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也是不管他懂不懂。
‘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因這個原因,他能夠入佛門,他能夠修行證果。《法華經》上有一個故事,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老人遇到佛,想跟佛出家。出家一定要有善根,沒有善根是不能出家的。佛的這些弟子,都是證到阿羅漢果,都有神通,也就是都有宿命通、天眼通。但是阿羅漢神通的能力,只能看五百世。五百世以外的,他的能力就達不到。所以佛弟子們觀察老人,這五百世都沒有善根,你怎麼能出家?老人聽了就流眼淚很悲傷,佛看到,把他叫回來,給他剃度。大家覺得奇怪,佛就告訴大家,這個人在無量劫之前,阿羅漢當然見不到,太遠太遠了。無量劫之前他曾經是個樵夫,山上砍柴、賣柴的樵夫,有一天他在山上遇到一只老虎,老虎要咬他,他爬到樹上,無意當中叫了一聲“南無佛”;就這一句佛號,種子今天成熟,他在我這裡可以出家,以後果然證阿羅漢果。“一聲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就是說這個典故。
我們知道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你對你周邊環境的人,家親眷屬,你是很慈悲要脫度他,你就大大的安心。為什麼?他們統統都得度了。不管他有心無心,他看過阿彌陀佛的佛像,聽過阿彌陀佛的名號,可能無意當中也會念一、兩聲,那不就行了!甚至其它宗教虔誠的教徒也都得度,不但這些人得度,天主教的教宗也得度了。為什麼?他也稱了一句“南無佛”。不少年前,教宗下達命令要天主教這些神父們跟佛教交談,他心裡就有佛了。心裡有佛這個種子,無量劫之後遇到佛,一定像世尊法華會上那個老人一樣,必定得度。這就叫做“畢竟不退”。
【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也。】
這是兩個比喻,這兩個比喻都是佛在經上常用的。第一個‘塗毒鼓’,這是古時候在戰爭當中用的武器,這個鼓不知道是用什麼藥物制造,人聽到這個聲音,嚴重的就會喪命。自己的軍隊有解藥,這在戰爭時用的。‘食少金剛’,比喻不壞的意思。前面是比喻普遍,鼓的聲音聽得很遠,普遍都能聞到。後面是講這種子不會壞,金剛吃下去之後不會消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