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講到修養就在這個地方,智慧就在這個地方看出來。包含這個人跟你有過節,但是他講的話,對的你還是能接受,他的優點你還是能欣賞,這個才顯示出我們的度量,必有容,德乃大。假如我們不把這個好惡心放下,其實我們在團體當中,尤其我們自己還是領導者就很麻煩,為什麼?我們的好惡沒放下,身邊的人會察言觀色。領導看這個人不順眼,其它的人可能無形當中就跟這個人對立。領導人很喜歡這個人,其它人察言觀色,就谄媚這個人。所以“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領導者的心偏了,有好惡了,底下的問題就出來。所以修行,首先《大學》告訴我們,“身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要先把這個好樂的心放下來,好惡的心放下,用平等的心、用真誠的心、用慈悲的心對人,要先調這個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才能家齊,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團隊才能好。
其實我們很冷靜去感受,今天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大家都還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團體裡有誰不對了,我們身為一個領導者,我們包容,身邊的人就學到包容;我們好惡,身邊的人就學到好惡。而身邊的人學到包容,對他們有利。所以其實我們常常想著要幫別人,我們習氣不去掉,談不上幫人,為什麼?因為學習有一個很微妙的地方,是學好終年不足,學壞一日有余。我們的貪心、我們的傲慢一起來,身邊的人一次就學會了;可是要學好的,學孝、學無私,他可能要學好幾年。我們的好他還沒學到,壞的全學去了。所以要先誠意正心、要先格物,才談得上修身齊家治國,君子務本。大家聽我這麼講,可能還不是很相信,很難體會,我舉個例子。大家跟師長學了這麼久,請問大家,師長身上的哪一個優點你完全學到了?師長所教誨的哪一句你時時放在心中不敢忘?那大家說學好容不容易?不容易。可是那個習氣的感染很快。
所以欲助人者先自助,欲救人者先自救。我們可能會覺得講一堂課,底下的人很激動,你講的課我太受益了,我們就覺得我們幫上他了。幫人哪有這麼簡單!沒有錯,我們的言語可能利益他,問題是這個言語不都是跟老祖宗學來的嗎?那也不是我們的功勞。再來,他因為聽我們的課,跟我們有緣,信任我們,問題是我們講完課以後,我們的言行跟自己講的課不相應的時候,流弊就出來,問題就出來。請問他的信心會不會變化?我最崇敬的人居然是這樣的人,傳統文化不能學。可不能只看眼前當下的這一點感動、激動,得要看得遠才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人真正把道做出來了他才能弘道,曾子講的話。曾子沒有說,口能弘道。我們的師公也教誨我們,“有廟無道,不能興教”,中心蓋得很漂亮,自己不能依教奉行,也沒有辦法把正法弘傳開來。
這樣的一個思考,是因為我很多年前在台灣,看到一件事情讓我心裡記憶非常深刻。台灣有一個作者專門在寫修身、修道,在寫跟傳統文化相應的這些文章。暢銷書!每次我們到書局,他的書都排在前五名,看他書的人太多太多。結果後來他外遇,把他的元配拋棄,當時候的女眾,台灣的女同胞,非常氣憤,在一個廣場上燒他的書。其實我們看這個作家,他很對不起大眾對他的信任,他也很對不起老祖宗的教誨,他把老祖宗教誨拿來經營他的事業,最後卻毀了老祖宗這些教誨的形象。所以其實愈受到大眾的尊敬,對我們來講,我們愈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大家有機會今年到北方去,春天去的時候,找一個機會,找條河,快要融解的時候,當然要先做好安全准備,要去的時候先綁個繩子,先喝幾杯姜茶,是怕掉下去。然後旁邊的人准備好,你去感覺一趟,保證終身忘不了,你就把那個狀態時時保持。當然這件事情,其實不只是這個作家要思考,每一件事情,其實在這個事件的每一個人都有值得我們思考學習的地方。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比方這些女同胞,我們學習這些聖賢的教誨跟誰學?跟孔子、跟孟子學,跟聖賢人學,跟師長學。是不是跟這個作家學?這個作家也還沒契入聖賢的境界。每個人學習都有進進退退,也很正常,干嘛跟他一般見識。而我們的信心怎麼是建立在一個人身上?那太危險了,這個人一出狀況就倒一片了。我們應該建立在哪裡?建立在五千年的智慧,這個才是理智的。所以依法不依人,要依正法,依五千年亘古不變的真理才對。
昨天也跟大家有交流到,我們自己待人都是比較缺乏傳統文化的根基,堪為人師,師長他們那是最後一代,我們都是還在補習、還在學習。所以有機會跟大眾分享,我們時時保持一個學習的態度,只有一個學生是自己,其它的人都是老師。這個心態非常重要,不然不知不覺自己就覺得自己很厲害,好為人師。師長其實很愛護我們,知道我們這個傲慢不容易伏住,所以就跟我們分享到,師長講課五十幾年,從一開始到現在,師長說他在台上是學生,所有聽課的人是老師。他還會去請教這些人,尤其是一些老的修行的人,還請教人家,我是不是有哪些還講得不好、不圓滿,請教於他人。謙受益,滿招損。其實這些對我們的叮咛,對我們這一生的修學,都是非常關鍵的地方。只要師長重復講的一些心態,都是對我們最重要的提醒。
這是剛剛跟大家講到志要堅。心要細,這個細,它可能指的是自己心地用功就從身邊的人事物開始,這也是細的意思。有個故事就說到,有一個孩子家裡很亂,剛好有個長輩到他們家,就說這個家這麼亂,你怎麼不掃一掃?結果這個小孩就講,我的手是拿來掃天下的。聽起來有沒有道理?大家不要小看這個故事,我們身邊的人,包含我們自己,都有這個情況,我是要治國平天下的。那沒有根。結果這個長輩跟他講,你一屋都不掃,你怎麼掃天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我們對身邊的人都不能體恤,我們還能體恤遠方的人嗎?近處不能感動,未有能及遠者;小事不能調理,小事都做不好,未有能治大者;親者不能聯屬,未有能革疏者,最親的人都不能團結,還能團結疏遠的人嗎?一家子弟不率規矩,自己家的孩子都沒有辦法教規矩,未有能教誨他人者。一家生計不能全備,我們身為一個家的負責人,都不能照顧好這個家庭的生活,未有能贍養百姓者,自己家都照顧不好,要去照顧天下也不可能。所以這個心的細要細到務本,從根本做起。所以我們說要有遠大的志向,但是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個心要細到時時從本上來反省、來立心。
什麼是本?比方孝是本。還有沒有?諸位學長,我們以前考試考習慣了,標准答案有幾個?那個知識性的東西,標准答案可能只有一個;心性上的東西,標准答案有無量無邊,只要你心悟到那,你就能體會到。好,孝是本,還有沒有?修身是本,很好,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再來呢?格物是本,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還有沒有?孝親尊師是本,敦倫盡分是本。放下,對,放下是學習的本,你沒有放下的功夫,談不上學習,尤其放下執著,放下貪瞋癡慢。還有沒有?真誠是本,很好,這個講到了,真誠是本,起心動念是本。慈悲心是本。大家有沒有看到,標准答案不是只有一個。這個再延伸開來,請問大家,團體什麼是本?知見是本,人才是本,領導是本,他要帶頭,上行下效。包含夫妻什麼是本?道義是本。朋友信義是本,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為人子,止於孝;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父,止於慈,您看這幾個字是不是本?好,這個是心要細到根本,細到根本它就有生命,它就開始提升,開始茁壯。
但是假如不務本,從末上那就麻煩,本末倒置,就像沒有根的樹跟花,好不好看?有,插在花瓶裡的花,很好看,能看多久?沒辦法看很久。所以這個心細就很重要,有了遠大的志向,接著要務本。而且氣要和,因為現在這個時代,都要靠團體的力量才能成就事情,不可能靠單打獨斗來做事情。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氣才能生財,生人才,生錢財。不和氣,人都跑掉了,都嚇跑了。所以要以大局為重,時時想到不要增加團體的不愉快,不要增加團體的對立。現在要做事已經很不容易了,常常就為了團體裡面彼此的鬧情緒,我們還能做什麼事?而大家想一想,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其實都挺脆弱的。這麼講有點怪怪的,其實我滿脆弱的。脆弱,有時候你那個眼睛稍微瞪一下,他就難過三天。或者你一個禮失掉了,不跟他打個招呼,他在那裡自己難過,在那裡想我是做錯什麼,今天他怎麼沒跟我打招呼?所以有時候我們自己心情不愉快、不經意,就不知道多少的人都因為我們生煩惱。
所以有一句話叫“面上無瞋供養具,口裡無瞋出妙香”,一個人講話沒有任何火藥味,都很柔和,出妙香,這樣才能達到團體的和。而且不只是言語要柔和,面上要無瞋,臉上沒有一絲毫的殺氣,讓人一看很舒服。大家出門前要照鏡子,假如覺得有殺氣,先深呼吸幾次,調整一下,放輕松,拍一拍,這樣比較有彈性,不會僵硬。然後你就想,我只要想到誰就很高興,你就在鏡子旁邊,比方把師長的照片貼上去,趕快一看,心情愉快了,再出來。告訴大家,心情是真的還是假的?心情不好,請問心情不好在哪裡?你拿過來我看看,假的,沒有的東西,剎那變化的東西都不是真的。當我們把這些剎那的、虛妄的習性放下,人真正的慈悲心就出來了。我們看到師長,我們不管是在熒光幕上,還是我們有機會親近師長,你看人家師長都是這樣,和藹可親。很多人說,坐在師長旁邊,一句話都不用講,都覺得好像充了電一樣,很歡喜。我們聽到這段話就有目標了,修到像師長這樣的修養,不用講話,人家就充電了,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