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大安法師:《往生論注》2016第一講(4-5)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往生論注》2016第一講(4)——大安法師

  但是佛所說的十二部經裡面,十二部經首先是修多羅、孤起頌、祗夜這些,包括優婆提捨。十二部經當中有論議經,就叫優婆提捨。這優婆提捨有討論的意思、有分析的意思、有簡別的意思、有抉擇的意思。優婆提捨就是佛講經的時候,常常會跟弟子做些討論,甚至《無量壽經》,當看西方極樂世界現前,佛跟彌勒菩薩會有一段討論,那種討論的部分就叫優婆提捨。以後佛滅度之後,一些佛弟子來注解佛的經教,如果他注解的能跟佛的法義相應、相符合,佛也許可它稱為優婆提捨,所以佛法斯為五人所說,不僅佛說,而且佛弟子能夠跟佛的法義相應,那也可以稱為佛經,佛的經論范圍,是它能夠跟佛法的相狀、義理能夠符合故,符合一法印。

  我們中國談“論”,只是表達論議而已。討論,議一議,所以就很難正面地翻譯成“優婆提捨”這個名。昙鸾法師進一步說就像“女人”,翻譯女人,這個女人對她兒子來說,應該叫她為母親;對她兄弟來說,她應該稱為妹妹。所以這些不同的稱謂都要隨她的對象的身份,來具體的區別是什麼樣的含義。如果泛泛地就說是女人,但對她兒子說“你叫你母親為女人”,雖然也不失女人之大體,但是尊卑的意思就給搞混了,沒有尊重感了。所以這裡如果把優婆提捨翻譯成論,也就等於對一個兒子來說,直接叫母親為女人就不大好嘛,所以還是以保存梵音為好,就叫優婆提捨。

  《往生論》從結構上來說就是有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總說分,總說分就是前面上卷的五言的偈頌。第二部分就是解義分,就是下卷“論曰”以下的長行,解釋這個偈頌的法義的,是由這兩大結構段構成。這兩大結構段又有法義上的側重點,五言偈頌是對《無量壽經》的一種概述,這個偈頌就好像中國的詩歌一樣的,以少的文句,非常精煉地來總攝淨土經典的法義,就為總攝。長行的論就是解釋偈頌的法義的,叫解義。

  無量壽就是指無量壽如來,它是根據阿彌陀佛的壽命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來表達壽命長遠。這個《無量壽經》的經,經就是修多羅,也是多種的意思,有貫、攝、常、法這些意思,這裡就拈出了“常”這個概念。常就是超越時間、永恆如是,就有涅槃的常樂我淨的那個常的特點,用這個來比況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正報,以及他的依報的清淨莊嚴功德,能夠永恆地能為十方九法界眾生作大饒益,可以常行於世間,是故稱為經。所以《無量壽經》做了這樣的解釋,“優婆提捨 是佛論議經名”,就是討論經典法義的這個題材。再看“願生偈”是什麼意思呢?“願”就是一種希求、一種好樂、一種目標價值的確定,發願。這個“生”就是往生的意思,天親菩薩願意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裡面去,在那裡在清淨的蓮花中化生,所以稱為願生。這個“偈”就是偈頌,一般有孤起偈、有伽陀偈,這裡這個偈是頌長行形偈,這個偈也包含著對這個法義,表達得非常的到位,竭盡的意思。這個偈是以五言句來概略地,頌《無量壽經》的法義,所以就叫偈。

  天親菩薩前面已經作了介紹,這裡主要談“菩薩”是菩提薩埵,是為了求證佛道的眾生有勇猛剛健的意志力,所以稱為菩提薩埵。這個“造”,造就是撰述的意思、作的意思,這就是“因人重法”。菩薩可以造論,所以總的來說就是《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婆薮槃頭菩薩造,這就解釋《往生論》的名目已竟。這是看到的第一段,玄義部分。

  下面我們來看它的序分,序分分為歸敬序、發起序。這個偈子的結構分為三分,它的內容就是五念門。第一行:【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這一個偈子就包含著三門,禮拜門、贊歎門、作願門。 【 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 這是叫發起序,說明天親菩薩依什麼樣的宗旨、根據來作的,所以這一句也稱為承上啟下,所以一共二十四偈。前面的三門只有兩偈,觀察門有二十一偈,回向門有一偈,這就是區分這個偈頌的章句結構,大家清楚一下。

  現在我們來看第一個偈:【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這裡有禮拜門、有贊歎門、有作願門。先看“世尊”,這是佛的十種通號當中的其中一種,世尊是很崇高的尊稱。他為什麼能為世間所尊重?是在於佛,斷除一切煩惱習氣,就證到了一切種智,對法界的事理、性相、因果、法義都一切通達,現量親見,這是從智慧層面值得尊重。從斷煩惱的層面,他的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全都斷盡,連無明煩惱的習氣也沒有了,所以從證得的智慧斷除一切煩惱,兩者都圓滿具足,他就能夠有福德智慧利益九法界眾生,為世間人所尊重,就稱為世尊。

  這個世尊應該是特指釋迦牟尼佛。為什麼?由於下個偈頌說“我依修多羅”,天親菩薩是在釋迦牟尼佛的像法之中,他當然是隨順釋迦牟尼佛的經教來作這個《願生偈》的,所以他是特指釋迦牟尼佛。如果廣義地說,這個“願生”的意思遍告十方一切諸佛,也可以說得通。這裡你看天親菩薩對釋迦牟尼佛是尊重至極,我一心歸命,這裡作為一個菩薩,在佛面前應該具有什麼樣的心態,這個心態的恭敬心體現在什麼地方?歸依佛不是口頭上的,要用行動上來表達。對佛的歸依、歸敬,就好像一個孝子對他的父母一樣的那種歸依、歸敬。父母叫你干什麼你就干什麼,“父母在 不遠游” ,如孝子,如忠臣,那個忠臣對他的皇上那種歸敬,歸依和尊敬。

  菩薩對佛就像孝子對父母,忠臣對君主一樣。那這種歸敬要有無我的精神,就是什麼樣的事情都要請示,叫“動靜非己 出沒必由”,要到哪去或者要干什麼得要請示佛,不是自作主張,一切行為造作不是自己想干什麼就干什麼。一切都要請示,一切都要得到佛的恩准,出沒必由。就好像孝子出去,回家要禀告父母,到哪去要聽父母的安排,所以菩薩知道佛的恩德浩大,二六時中思惟報答佛的恩德,所以首先就做任何事情都要祈請,歸敬佛陀。尤其是現在的願,往生淨土的願這不是一樁小事,這是一樁大事因緣,如果佛不來加持,不用大威神願力加持,怎麼實現往生淨土的願呢?所以講經、說法、作論,都要恭敬地祈請佛的威神力量的加持,由此必須首先仰告,所以“我一心”,這個恭敬心就是一心一意,“我一心”也是天親菩薩“自督之詞”,自己要求自己的詞。

  一心念無礙光如來,無礙光就是阿彌陀佛。在十二光如來的德性當中,就有一種叫無礙光,為什麼要用無礙光來表達阿彌陀佛?是由於阿彌陀佛的悲心甚切,法界無量的剎土有無量的眾生,只要有眾生的地方,阿彌陀佛的光明都要過去,這個光明是沒有障礙的。高山峻嶺、鐵圍山都阻擋不了這個光,眾生的煩惱業力也阻擋不了這個光,所以無礙光直穿眾生的內心,無明黑暗的內心,來加持。天親菩薩知道阿彌陀佛有無礙的光明,所以要系念,發願生安樂淨土,這種信願是“心心相續”,不間斷,不會有其他的念想夾雜,這就一門深入、淨念相繼。

  這裡為了幫助我們理解這個偈頌,施設了四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對這個“我”的理解,有人問,佛法中是無我的,為什麼在這個偈頌還要稱我?回答:對這個“我”的概念有三種理解,第一是邪見語,邪見認為有一個真實的我,我們這些眾生沒有佛法熏陶,動不動就是我,以我為中心,認為有一個真實的我,這都是邪見。第二是自大語,比如這些天神、大梵天,認為眾生都是我創造的,世界也是我創造的,不了解更大的時空背景當中的業力、因果的關系,所以這個我就是自大我。第三是流布語,流布語就是知道我是不可得的,我是一個假名,但為了交流的方便,勉強說一個我,但真實的我是不存在的,所以就叫流布語。天親菩薩在這裡談“我”,就是指自己,用的是流布語,他是知道“我”是不可得的,為了交流的方便說這個我,不是邪見我,不是自大。

  再看“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歸命”就是禮拜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就是贊歎門。為什麼說歸命就是禮拜?龍樹菩薩造《阿彌陀佛贊》裡面,就對阿彌陀佛的種種功德,作出了一種概述,最後一句都是稽首禮,或者我歸命,或者歸命禮。後面談長行部分對五念門的名相的概述,它是指禮拜門,但這裡說的是歸命,就有兩個角度不同了,是天親菩薩自己發願要往生淨土,那肯定包含著禮拜,從禮拜和歸命的內涵來說,歸命更殷重。

  一個人最看重的是生命,我把生命都歸投給你了,就好像我對你信任,我生命交給你,你叫我干什麼就干什麼。一個弟子對師父最高、最大的信任就是我不僅財產各方面是你的,身體也是你的,生命交給你,你叫我跳樓我就義無反顧跳下去。當你歸命到師父那去的時候,師父叫你跳樓你就得跳,因為你已經歸命了,這生命不是你的了,如果師父叫你跳你還不跳,那你歸命是假的。所以他是把命都交給你了,還能不禮拜嗎?

  《往生論注》2016第一講(5)

  所以歸命就包含禮拜,但禮拜不一定包含歸命,禮拜只是對你恭敬給你磕頭,不一定把生命獻給你,所以歸命更殷重。天親菩薩這個偈頌,是直接要表述自己殷切的求生淨土的心,所以他就直接把這殷重的宗教情懷,歸命說出來。但在長行的論裡面他要解釋這個偈頌的意思,所以泛泛、普遍、一般地來說,就談禮拜,所以這兩個概念是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禮拜和歸命都能抓住,對這個淨土的情懷,這個法義就更直接地表達出來。

  再就看贊歎門,為什麼說“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贊歎門?這在長行裡面對贊歎門有幾句非常精辟的這種概述,這是天親菩薩提出來的。贊歎門就是“稱彼如來名”,贊歎門是用口業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是第一句。直接在行為上、修行上稱念佛的名號。進一步要思惟“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就是這個名號裡面有著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量光具體顯現的十二光如來這個光明就是般若智慧之相。所以這個名號當中有光明智慧。

  第三個思惟“如彼名義”,就是要思惟這個名號當中,它有什麼樣的法義,這個名號是四十八大願的載體,名號的法義就是四十八大願的核心的法義,這核心的法義就是要令一切眾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圓成佛果的。所以我們念這句名號是干什麼的?是要往生淨土成佛的,一定要建立這麼一種知見,這就跟這個名號的法義相應了。如果只念這個名號,對這個名號的法義不了解,念這名號干什麼呢不知道,念這個名號據說就是發點財,就是開點智慧,就是今生少點病,或者下輩子能夠成大富豪,甚至發大心下輩子再童真出家,他給這個名號的法義理解了很多不同的意思,那都不對。一定要跟名號的法義相應,叫作如彼名義。

  最後一句“欲如實修行相應故”,就稱念這個名號,這個名號就是實相,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心,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悲心,這個悲心就是說令眾生出離三界的火宅,圓成自性本具的如來藏性。念這個佛賦予了這樣的一種心態知見,就跟這個名號相應了,修行跟這個名號相應,就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了。就能夠透過名號的中介,把阿彌陀佛的五分法身之香、般若智慧之光來莊嚴自己能念的心了,就香光莊嚴了,這就是如實相的修行相應,如果這樣就是贊歎門。對這個名號功德一定要有深刻的認知,後面《論注》裡面不斷的談名號功德的問題。依捨衛國祗樹給孤獨園,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阿彌陀經》裡面,就談正報阿彌陀佛的名號。

  為什麼叫阿彌陀?就拈出了兩個核心功德,第一是他的光明無量,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無有障礙,由這個不可思議的功德故,就稱為阿彌陀。這個光明是巨大的磁力場,它是跟十方世界的眾生息息相關的,這個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專攝念佛行人,攝取不捨。只要至誠念佛,就在跟阿彌陀佛光明對接、互動、交感、交融。你不念佛,這佛光雖然在這裡你接觸不到,你念佛就接觸到了。再就是阿彌陀佛名號功德,談他的壽命,阿彌陀佛的壽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不僅他自己的壽命這麼長,那乃至於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民,就往生者跟佛的壽命一樣,故名阿彌陀。

  第二個問題再設問,阿彌陀佛有無有障礙的光明,遍照十方無量的國土,那我們這些眾生為什麼感知不到這個光明的注照呢?如果阿彌陀佛光明照不到我這個地方,豈不是有障礙了嗎?眾生都是疑問很多的,但能提出來還是要破疑生信。站在佛的角度來說,這個光明確實無有障礙,但感知不到,障礙在我們眾生這一邊,不是那個光明有障礙。

  障礙為什麼在我們這邊?這就是我們業障重。就比喻為太陽的光明能夠周遍四天下,一四天下太陽普照,但是盲人,瞎眼的人看不到,雖然他看不到但日光還在普照,他也許站在他的角度,我看到的都是黑暗,我哪看到日光啊?他會否定日光的存在,雖然他否定,但這日光還是在饒益他,讓他冬天取暖,滋生萬物,滋養他。所以阿彌陀佛的光明亦復如是。我們業障重感知不到,但是阿彌陀佛的光明仍然在加持我們,這就好像下了傾盆大雨、甘露法雨,但是這塊頑劣的石頭雨水進不去,不是雨水不滋潤這塊石頭,是石頭不讓雨水進去。如果是肥沃的大地那就是細雨潤無聲,所以從這裡理解,障礙在我們這裡,阿彌陀佛的光明無有障礙。雖然我們如盲人看不到日光,但日光也在當下。

  再就理解“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這句話就區別大乘和小乘,從聲聞教來說,他只承認三千大千世界有一尊佛,不承認十方有無量無邊的諸佛。所以一個人相信,無量的諸佛在十方無量世界的剎土作教主教化眾生,能相信這一點就是大乘種性。天親菩薩在這裡表達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就是依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依名號裡面的光明、般若智慧之相來贊歎,所以就稱為贊歎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反映阿彌陀佛有無量的化身,到無量的剎土去示現八相成道。

  再看“願生安樂國”,這一句就是作願門,就是天親菩薩為什麼要一心歸命,一心歸命的目的就是願意往生到極樂世界。為什麼這個世界稱為安樂國,這個法義在後面觀察門裡面會談到。

  第三個問題,有人問,大乘經論當中,處處都在說“眾生畢竟無生如虛空”,為什麼天親菩薩還說願往生?這裡這就涉及到中論的概念——空性,大乘經典當中談般若的空性,眾生都是緣起法,既然是緣起的,當下是畢竟空的。既然是畢竟空、無所有,就是無生的,無生就無滅的,就像虛空代表它的無為一樣。這大乘的從勝義谛角度是這樣說的,那為什麼天親菩薩在這裡還要談願意往生?

  回答:說眾生無生如虛空,是從兩個層次去理解的。第一個層次,就是我們一般的凡夫,就執著有個真實的眾生,這真實的眾生在三界當中有真實的生死輪回。從大乘的實相來看,這些眾生所見的實眾生、實生死這個事,“畢竟無所有”。都是幻相、都是夢中之事。就好像說烏龜龜毛,烏龜是沒有毛的。如虛空一法不立的,這就是破那些邪知邪見。但是大乘是中道了義的,不能僅僅是談勝義谛的空,還要談它的緣起法的假有。這就是不壞假有、不壞假名。就是一切法,色法、心法、凡夫法、聖人法、有為法、無為法都是因緣所生的,因緣所生的諸法它當下就是不生,不生就“無所有入虛空”,這所理解這個無生,是從這兩個界面就把握它的真谛的空性。天親菩薩所願生,不是從勝義谛談,是從它的俗谛,俗谛就是從它的“因緣義”去談,因緣義者不壞俗谛、不壞假名,所以談這個生是一個假名,它真實的是無生,但是在緣起法的層面得要不壞因果,所以“假名生”。不是凡夫眾生認為有真實的眾生、真實的生死。那就是生即無生、無生而生的辯證關系。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問,依什麼樣的法義說往生?這個都是大乘的論師,不斷地談往生跟無生的關系,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這裡面往生的是從事相上表達,從緣起法來解答。到底這個因緣義的往生,它內在的法義是依據什麼?這裡就得要辯證地談中論的道理、中觀的道理了。

  回答是:於此間假名人中。比如我們眾生是一個人,不要理解有一個真實的人,我們的人的構件,物質的色、精神的受想行識,這叫五陰又叫五蘊,都是緣生法。在五蘊當中求一個“我”是了不可得的,但是它既然因緣義,緣起了這麼一個人,那在名相上得要給他個指稱、假名人。“人”是一個假名,本質上畢竟空、無所有。假名人在此修五念門,五念門就是禮拜、稱贊、作願、觀察、回向,修五念門。五念門他就有念頭,念頭當中就有因果,前面這一念為後面這一念作因,它作因,有因就必然有果,所以在娑婆世界穢土假名人來修五念門的行,然後往生淨土。淨土也是假名人,這個不能說它一、也不能說它異,“不得決定一、不得決定異”,不一不異。中論表述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通過否定性的一種描述,讓我們去把握那個空性。

  所以中論是從來不是建立一個法的,建立一個法都是不對的,所以它要用否定的方式,來談它的那種空和有的辯證關系。為什麼“不得決定一 不得決定異”?前面的念頭為後面的果作了因,“前心後心 亦復如是”,不得決定一,如果說是一,比如說有相無相是一,談有這個一,就否定了它的因果,否定了它的業緣報應,它一嘛。因和果是不一樣的,所以不能說它一,但是也不能說它異,也不能說它不一樣,如果完全不一樣的兩個東西,那相續性就沒有了。

  所以對這個往生的情況,假名的眾生修五念門往生淨土這樣的事情,不能說它一也不能說它不一,就是不能說它異。如果說它異它就沒有相續性,所以不一不異有時候叫相似,它不是一但是它相似,因為前念為後念作因。但是它又是不異,不異就是要承認它的相續性,相似相續這樣的一個生命的法則。這個法義在《十二門論》,也是龍樹菩薩作的,《十二門論》通過觀有相無相這些,包括觀一異相,來把握不一不異,就是不可得、空性。通過觀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來把握一切法的空性,但是空性不是斷,不是豁達空、不是頑空、不是斷滅空,空和有是辯證統一的。在《十二門論》裡面有比較詳細的解釋,所以要把握昙鸾大師思想,還真的要讀一讀這些中論方面的書。於是這一行就這個偈子,三念門就解釋圓滿。這樣我們就把序分的歸敬序作了一個介紹。

  好,南無阿彌陀佛。

 

上一篇:大安法師:《往生論注》2016第一講(1-3)
下一篇:大安法師:《往生論注》2016第二講(1-3)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