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專題講座 第21集
五 娑婆世界 苦不堪言 04
劉老師 講於2019年3月4日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上一節課最後,我們談到了劉素青老菩薩往生最後五天倒計時,她遇了一個什麼樣的境界?就是她遇到了什麼境界?老法師說她進入到了一心的境界。為什麼她能進入這個境界?因為她心清淨了。為什麼心清淨了?統統放下了。注意這個詞:統統放下了。沒有一樣放不下的。對於這個說法我是非常贊同的,因為我對姐姐太了解了,我知道她放不下什麼。到最後這五天,她真真實實地統統放下了,所以她進入了一心的境界。為什麼我們進入不了?因為我們放不下的東西太多了。放不下,心就不清淨。心不清淨就入不了這個境界。
給大家舉點例子說。比如說,我知道我姐姐最放心不下的是她的兒子,因為我姐姐四個孩子,只有這一個是兒子,她心裡是放不下他的。因為這個兒子太內向了,一般來說,你很少能聽到他說話。但是這一次,我感覺到我姐姐真的是放下了。比如,因為那個時候孩子們要表演,表演什麼呢?表演障礙。這是我姐這次往生表法的一個重要內容。所以三個孩子想不通,不太滿意我的做法。所以在姐姐往生的前幾天,幾個孩子基本上是排斥的,不太著邊。大家想一想,那幾天我姐姐知道自己哪天、什麼時間走,這幾個孩子沒有見面。如果要是以往她肯定受不了,但是這一次我真的發現姐姐放下了。再一個,比如我姐姐最喜歡我的姑娘。這一次呢,我姑娘也是表演者之一,也是排斥的。我跟姐姐說,我說姐姐,翀翀要是不來,你有什麼想法,有什麼遺憾嗎?我姐笑了說,沒有遺憾。來也好,不來也好。就是這樣。她最不放心的兩個人,兒子和我的姑娘,她真的放下了。這件事情我們現在說起來容易,但是就當時來說,我姐姐平時的那種性格,她是決定做不到的,她一定是有牽掛的。如果她要有牽掛,她入不了這個境界。這是我們昨天講到最後說到了這個內容。
昨天最後還有這樣一句話,就是弘法利生的人,也未必能夠契入這個境界。因為昨天時間到了,所以這一句話,我沒有詳細地跟大家說。這節課我們就把這個問題跟大家說明一下。為什麼說弘法利生的人,也未必能契入這個境界呢?
大家想想看,弘法利生天天要讀誦經典,天天要接觸大眾,天天有許多拉拉雜雜的問題需要你來解答,你的心就不如老實念佛的人心那麼清淨。聽到這裡,有同修可能會說,既然是這樣,那還不如把弘法利生的事放下,我們都去念佛。好不好?好!但這是自私自利,對不起佛菩薩,對不起無量無邊苦難的眾生。完全是為了自己,沒有為眾生,這仍然是落在了一邊,沒有契入中道。一切時,一切處,無論是哪一種行業,都需要兩邊兼顧。我們弘法利生也是一種行業,對自己要保持心地的清淨,對眾生要平等慈悲,廣利眾生。弘法利生不影響自己的清淨心,如果你的心被境轉,隨波逐流,那就錯了。現前這個時代,無論是自行還是化他,一部《無量壽經》就夠了。如果你說這麼多年,很多人都說一部經解決不了問題,你一定要廣學多聞,那你就錯了。這種爭論,就是到底是一門深入,還是廣學多聞?這些年一直是有爭議的。我覺得這種爭論完全沒有必要,這要以每個人不同的情況而定,不能搞一刀切。非得說個誰對誰錯,能說明白嗎?說不明白。比如說,有的人修行功夫得力,他開悟了,明心見性了,他再去涉獵其他的經典,就沒有妨礙了,他可以廣學多聞哪。這對他沒有害處,有好處,因為他開悟了。如果你的修行功夫不得力,你還沒有開悟,你還沒有離開分別、執著,你的心還不清淨,這時你涉獵其他的經典和其他的法門是有害無利。我們要把這個事情認識清楚。
佛門要和諧,不要搞門戶之爭。搞門戶之爭有百害而無一利,我們為什麼非得去做這種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事情呢?真正的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絕對不搞這個,因為我們的本師沒有教我們這個。退一步說,每個人的根性不同,因緣不同,所以修行的方式、方法也各有不同,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你怎麼修是你的因緣,我怎麼修是我的因緣,他怎麼修是他的因緣。我勸大家自己修自己的,不要再管那麼多閒事了,解決自己生死輪回的問題重要啊!
“不肯作善”。就是不務正業。現代人很可悲,什麼是邪?什麼是正?搞不清楚,往往把邪當成正,把正當成邪。尤其是把正法當成邪法,批評、批判、毀謗,造成無量無邊的地獄罪業,且不聽勸告。真是可憐至極,可悲至極。這個問題是相當嚴重的,我說這話絕不是兒戲。
古時候辨別邪正有一個標准。世法裡是儒家的標准,以孔孟的教學作為我們分辨邪正、是非、善惡的標准。以後佛法流傳到中國,又以大乘佛法作為標准。佛法的標准與儒家的標准是相同的,沒有抵觸,儒和佛相輔相成,在中國教化了近兩千年。過去有這麼好的標准,現在是,儒也不要了,佛也不要了,沒有標准了。縱然是能夠展開佛經,往往還是把佛經的意思給錯解了。
正業是“八正道”之一。什麼是八正道?我們在第一次復講《無量壽經》的時候,比較詳細地說過了,在這裡就不再重復了。正業用儒家的解釋就是五倫十義。五倫是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說明人與人的關系。我們在什麼身份,就應該盡什麼樣的義務,這就是正業。孔夫子在《論語》裡說得好,“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道生”就是倫常道義,道義建立在日常生活裡。“本立”就是五倫,“道生”就是十義。在家庭是什麼身份,在社會是什麼職位,能盡職盡分就是務正業。佛弟子,尤其是出家的佛弟子,正業就是弘護正法。弘護都是雙關語,對自己、對別人、對眾生,要護持自己,要護持佛法,要護持眾生。弘法不單單是靠語言,言語弘法只是方法中的一種。我們應該知道,身口意三業清淨就是弘護之道。谛閒老和尚的弟子鍋漏匠,哈爾濱極樂寺的修無師,南陽來佛寺的海賢老和尚,不都是三業清淨、弘護正法的典范嗎?
“治身修業”,這句話和上一句“不肯作善”是關聯的,是不肯治身,不肯修業。“治身”就是修身,佛門講修行是指行為、身體的造作。用什麼來對治?用戒律。不肯治身就是不肯守法,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如果大家都享有特權,不肯守規矩,那整個社會必定亂套。“修業”是什麼?業有兩種:一種是學業,一種是事業。在學校把學業修好,走上社會把事業做好。作善、治身、修業,這三件事都要認真去做。想想我們自己,這三件事我們做好了沒有?
“父母教誨。違戾反逆”。這兩句話,我們做父母的都有深刻的體會吧?這可不是一家兩家的事,太普遍了。現在每個家庭,有幾家孩子是聽父母話的?不是說兒女與父母有四種緣嗎?討債、還債、報恩、報怨。我們每個家庭都對對號,你的孩子屬於哪一類型。據我所經歷的,我所考察的,討債的多,還債的少,報怨的多,報恩的少。現在還有個時髦的詞,美其名曰叛逆期,給子女不聽父母的教誨合法化、合理化了。似乎是到了叛逆期,就應該是這樣。回想我們自己,我們也是從小長到大的,我們怎麼不知道還有個叛逆期呢?如果說我們那一代人傻,不知道還有個什麼叛逆期,現在知道了,但是晚了,過期作廢了。現在的人精啊,知道的事太多了。在這裡我們想問一下,這個叛逆期有沒有個時限呢?如果要是無限期地叛逆下去,父母可怎麼個活法。
在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例子。有的人,尤其是女人,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家外,都很強勢,什麼事都得拔個尖兒,不甘人後,為人處世是咄咄逼人。這樣的人,有人能治她,誰能治她?就是她那叛逆的孩子。在孩子面前,她一點兒強勢都沒有,看看現實是不是這樣。
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沒有說出叛逆期這個詞,他老人家用了一個詞叫“違戾反逆”,你說是不是一個意思,說的是不是同一個意思?我們大家仔細分析一下。我們真的不能不贊歎佛陀的偉大智慧,三千年前能把三千年後的事情,說得如此准確,除了佛陀還有何人?
“譬如怨家”。這是過去的因果,報怨的、討債的兒女來了、登門了,就這個意思。
“負恩違義。無有報償”。這兩句話是說,現在又在造作惡業,來生的果報比這一生的果報更差,因果循環。怎麼樣改變現狀?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觀念。要知道父母教育我們,費了不少苦心,費了不少精神。過去生是過去生,這一生父母真正對我們是有恩德的。能想到父母的恩德,我們應該照顧父母、孝順父母,這就對了。如果忽略了這件事情,將來你的子孫多半是報怨的、討債的,因果循環。
說到父母的教誨,古代人對兒女的期望和現代人對兒女的期望不一樣。古人期望兒女有德行、有學問,能為社會造福,光耀門楣。縱然是做了官,父母還是囑咐要做清正廉潔的好官,積德積福,為百姓造福。現代父母教育子女不重德行,不重學問,重財輕德,以賺錢為第一。損人利己不要緊,只要能賺錢就好。有的人學歷很高,德行很低,走上社會以後,這也看不慣,那也不滿意。念書多了,成了他的資本。也正是這種資本,害得他在社會上找不到立足之地。作為父母,一定要正面教育自己的子女,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請看下一段經文:
“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谏曉。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意念身口。曾無一善。”
貪的行為,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這種現象都是存在的,只是在貪的程度上有差別而已。貪不但是一般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甚至佛門的出家人也有。我們佛弟子不能不知道,不知道是愚癡,一定要知道該怎麼樣做才不違背佛陀的教誨。
“放恣”就是放逸。“游散”,“散”是散漫,隨隨便便,不守紀律,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精神意志不能集中。如果有“放恣。游散”,你念佛不但不能得一心,功夫成片你都得不到。這是業障,嚴重障礙你的修學功夫。這個“放恣。游散”,我們世間人稱它為好吃懶做。東北農村把這樣的人叫做二流子,就是不務正業的意思,貪圖生活上的享受。
“耽酒。嗜美”。“美”是美食,這是貪戀美食上的享受。
“魯扈。抵突”。“魯”是魯莽。“扈”是跋扈。“抵突”就是不能恆順,稍微不合自己的意見就生瞋恨心,對人對事就有沖突。
“不識人情”。“識”是認識,這句話是指學問。“不識人情”就是沒有學問。學問是通達人情世故,包括道德、風俗習慣、規章制度。他不了解,當然也不願意遵守,認為這些都是約束人的,帶給人很多不方便。他是喜歡為所欲為,這怎麼得了呢?
“無義無禮。不可谏曉”。“無禮”是不守法。“無義”是不講道德。
“不可谏曉”就是不聽勸告。不守法、不講理、不聽勸告,佛經裡稱這樣的人叫“一闡提”,沒有善根的意思。
當前社會,這樣的人確實存在,而且是隨處可見。我們真正的念佛人,遇到這樣的事情,要常常反省自己有沒有犯過。社會是一面鏡子,有善有惡。見到善,想想自己有沒有?若沒有,趕緊向他們學習。見到惡,想想自己有沒有?如果有,趕快改過自新。所以這個社會的善人、惡人,對修行人而言,都是善知識,都是善友。儒家也是這麼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就是一個善人,一個惡人,一個你自己。善人惡人都是老師,我們從他們身上,都能學到很多教訓。這個話好說,做起來不容易。因為我們是凡夫,我們有分別、執著,總覺得善人就是善人,惡人就是惡人,不知道他們都是我們的老師。
“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這是自私自利,不顧家人。家人有沒有吃的,他不管。有沒有穿的,他也不顧慮。他只顧自己,不顧別人。比如說,我就覺得呀,現在家裡要供一個大學生,很不容易,尤其是對那些工薪族家庭,不容易,對農村家庭就更不容易。現在我們發現,很多這樣家庭的孩子,上了大學以後,一味地對父母進行索取。給他多少,他都不嫌多。給少了,他就不高興,和有錢的同學攀比。我們這樣家庭出身的孩子,好,非常好。如果要學壞了,那也真是很壞。比如說,有的孩子,一個家長為了供他上學,打幾份工。你想想,掙錢多不容易。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每天打三份工、四份工,苦不苦?累不累?我們的孩子不理解,他干什麼呢?他要顯闊氣,他要面子,他拿著父母辛辛苦苦掙來的錢請客吃飯,買消耗品,干的是這個。你說該讓父母多麼痛心。這樣的孩子真的不在少數。
“不惟父母之恩”。“惟”是思維。他從來沒有想過父母對他是有恩德的,他覺得父母對他做什麼,都是應該應分的。
“不存師友之義”。“存”是存念、存心。心裡沒有師友之道義。
“意念身口。曾無一善”。身口意三業沒有一樣是善的,意惡、口惡、身惡。這樣的人,如果臨終遇不到善知識勸他念佛往生,必定墮地獄。
我們今天學佛,不單自己要成就,還要勸化眾生。勸化眾生單靠口說是不夠的,要認真去做。我們認真做,對自己來說,是盡本分,是應該的。對社會而言,是為別人做出好樣子。對父母要孝順。什麼是最大的孝順?什麼是真正的孝順?要勸告父母念佛求生淨土。要幫助他們,把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講給他們聽,把往生的例子講給他們聽。如果有他們認識的、熟悉的人往生的例子,說給他們聽就更好了,這更具說服力。
老年人,尤其是七十歲以上的老年人,他們常常會想,我年老了將來怎麼個走法,我走到哪裡去?這是他們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有時他們對死亡會有一種恐懼感,這是很多老年人一個共同的心結。但是很多兒女忽視了父母的這個心結,更不知道幫助父母打開這個心結,使很多老人帶著這個心結,帶著這個遺憾離開了人世。
對於老年人不必讓他們讀經,也不一定非得讓他們聽經,他們聽不懂會不耐煩的。怎麼辦呢?下面這三招不妨可以試一試。第一招,給他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美好。第二招,將自在往生極樂世界的例子講給他們聽。比如說,海賢老和尚、劉素青老菩薩,他們往生的光碟介紹給他們看,講給他們聽。第三招,講念佛的好處,勸他們念阿彌陀佛。父母聽明白了,他們接受了,照著學,照著做就成功了。這是兒女真正報父母之恩。
對老師要跟對待父母一樣。念念不忘老師的教誨之恩,尊師重道,做出好樣子給眾生看。這也是給在校教書的老師一個鼓勵,學生沒有忘記老師的教導之恩,學生沒有忘本,還常常念著老師。在這方面老法師給我們做出了非常好的樣子,值得我們學習和效法。不但對老師念念不忘,就是對老師的子女,也要親如兄弟姐妹,照顧有加。
讓我們牢牢記住,父母之恩,老師之德,永遠不能忘記!
整個佛法的教育,無非是孝敬二字的發揚光大,達到了究竟圓滿而已。所以佛教從孝親做起,到最後圓滿還是孝親。前面我們講的貪之惡,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利令智昏”,只求滿足個人的利益、欲望,智慧喪失殆盡,多麼可憐,多麼可悲!
“不信諸佛經法。不信生死善惡”。這是說的貪瞋癡裡的癡,愚癡。世出世間,最圓滿的教育是佛陀教育。他不相信,他不接受,這是真正的愚癡。“不信生死善惡”,就是不信因果輪回的事實。六道十界是世間事實的真相,誰都無法逃避。你信,它也存在;你不信,它也存在。因為這個方法,解決我們將來的去處問題,所以佛,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最有效的方法,最圓滿、最究竟的方法,就是教人念佛,求生淨土。因為這個方法,你不相信、不接受,你就解決不了生死輪回問題。如果你相信、接受,決定生效,決定成功!其他的法門,雖然理論方法非常圓滿,但修學起來不一定是這一生成功,這個不能保證。念佛往生是可以保證的。“不信諸佛經法”,特別是指這部《無量壽經》,不相信這部經所講的理論方法,實在是太可惜。你要是真正能相信,能夠依教奉行,就恭喜你這一生永脫輪回,作佛、作菩薩。身份換了,你不是凡夫了。這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我們要知道,生死輪回是極其恐怖的事情。確實有因果報應,確實有六道輪回,地獄、餓鬼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非常可怕。我們想一想,我們這一生所想的、所說的、所做的,在六道裡與哪一道相應?這件事兒不要問別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善導大師在《觀經》裡講,我們都是作惡的眾生,如果不能往生,是決定墮三途。我們實在是屬於這一類人,一點都不假。不要說大善,小善我們都沒有做到。小善之人是獨善其身,自己不造罪業,一般來講,戒律嚴謹是小善眾生。大善眾生是念念利益一切眾生。雖然是眾生,不是菩薩,可是他慈悲心大,會替別人著想,不專為自己。大善、小善的眾生如果不往生的話,來生依舊在六道。求生淨土對我們來說,比大善、小善更迫切需要。因為小善、大善不往生沒關系,來生他在人天兩道。我們不往生,就墮地獄、餓鬼、畜生。所以我們念佛要比他們更認真,求生淨土要比他們更迫切。
諸位同修看看《觀經》三輩九品,就知道非念佛不可,非往生不可。能不能去得成?決定去得成。如果去不成,佛就是打妄語,佛哪有妄語?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修學,沒有不成功的。古德說:萬修萬人去。永明延壽大師、善導大師都是這樣說的,決定不假。所以我們對念佛法門要充滿信心,絲毫懷疑都沒有就決定往生。經典裡的教訓,我們讀了之後要常常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從今以後知道自己在這一生中該做些什麼事,我們這一生的生活就有意義,就非常充實,你就不會感覺到空虛。
我們看到社會上一些退休的人,感到生活很無聊。有工作的時候,一天忙忙活活,還覺得挺充實,還有點意義。一旦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強烈的失落感時時在困擾著,覺得自己沒什麼價值了,產生了一種坐吃等死的念頭。這是一種非常不健康的心態。一切法由心想生,天天等死,天天想死,死真的很快就來臨。因為心理的不健康,影響生理的健康。
我們學佛人明白這個道理,他的心態是健康的。縱然是退休了,他會覺得生活更美好、更充實。因為從前有工作的時候,事情很多、很雜,很難靜下心來。現在退休了,離開了那些紛紛擾擾的閒雜事,完全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會覺得心裡很愉悅。如果是在工作崗位上,有許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得去做,身不由己。不是自己願意做的事情,做起來是不開心的。在這一點上,我有自己的切身體會。我沒有生病之前在機關工作,那時候的工作真的又多又雜,每天沒有消停的時候。特別是有些事情,不是你自己所願意做的,但是你又不能不做,身不由己,那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比如那個時候我的工作,大部分時間是寫文字材料,上報省裡,上報國家。你寫也得寫,不寫也得寫。說實在的,寫材料我不打怵。我打怵什麼呢?我打怵編材料。沒有什麼事實,你還要把這個材料寫出來,你說你不編怎麼辦?編真的不是我的性格,我真是不喜歡。有時候工作壓到這,真的是腦袋發疼,愁眉苦臉。怎麼辦?我舉這樣一個例子。比如說,在寫材料,尤其是上報材料,往往涉及到一個話題,就是領導如何重視這項工作。就這個是我最難辦的事情,為什麼呢?有的時候,這件工作領導確實很重視,采取了一些行動,也有調查研究。這個材料好寫,他確實做了,真的重視了。這是一種,這個我不打怵。下一種我就打怵了,真的領導沒重視,你又不能不寫他重視,你說難不難?這個時候我覺得是最難的,拍腦門兒我也編不出來。一遇到這個材料我真痛苦萬分。那個時候我就想,快點退休吧。我退休了,我就不干這樣的事情了。所以說寫材料,我不打怵;編材料,我打怵。有時候你非編不可怎麼辦?尤其是涉及到一些數字,你沒有數字說明不了問題哪,又沒有調查研究,手裡頭又沒有實實在在的材料,你說怎麼編吧!我就采取一種方法,給領導留著,讓領導填空。實際上我這種做法也不對,你自己不想編,你讓領導編,這不是嫁禍於人嗎?但是我沒辦法,我要是編了一個材料,我會好多天心裡不痛快的。
所以這些切身感受,我就想,我退了以後啊,尤其是我是因病,是先退養的,我覺得是一件好事。這些年我做的,就是我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我的心情特別愉悅。所以有的老同修、老同事問我,說你退下來以後有沒有失落感。我說我不知道什麼叫失落感,因為我沒有感受,所以我真的不知道什麼叫失落感。我覺得我提前五年退下來了,對我來說是一件大好事情。所以說我現在的感覺是,我的晚年生活很幸福、很美滿、很充實,我在全心全意為眾生服務的過程中,我找到了我生命的價值所在。
這一段講的是“不信諸佛經法。不信生死善惡”。有兩個不信,一是不信聖人的教誨,一是不信因果輪回,這兩個不信就是愚癡。愚癡是極重的障礙。
請看下面一段經文:
“欲害真人。斗亂僧眾。愚癡蒙昧。自為智慧。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希望長生。”
這一段經文,李炳南老師把他稱為魔眷屬。其人是內懷三毒邪見,外遇惡友為緣,廣造諸惡,可憐可憫。他們不知道事實真相,不知道邪正是非,不知道利害得失,便胡作妄為。這是貪毒。貪是永遠沒有止境的,永無厭足,永遠不能滿足自己的物質、精神生活的需求。滿足不了,瞋恚心就從這裡生起。我們今天看到世界上許多地方,社會動蕩不安,就是這個現象。
我們來看看具體事實。
“欲害真人。斗亂僧眾”。這裡是佛舉末世僧團為例,說的就是我們現在,用這個例子來教誡眾生。
“真人”是指真正修行、修善的人。
“僧眾”,狹義的是佛門的六和僧團,廣義就是社會上一切善良團體。惡人是容不下他們的,這些惡人自己不能依教奉行,也看不順眼真正修行、修善的人。因為修行修善的人,他們所想的、所說的、所做的,和這些惡人所想的、所說的、所做的恰恰相反。如果這位修行人、善人,再得到社會大眾的贊歎,惡人心裡就更難過,嫉妒、怨恨都生起來,就會起害人的惡念,要破壞僧眾。
佛家講的僧眾、僧團,不只限於出家人。任何團體只要遵守六和敬,皆稱僧團。僧的本義是和合眾的意思。和合眾不一定指出家人,出家人當然要和合。不出家,世間團體也要和合,也是和合眾。這個和合眾的意思非常廣泛。一家人,妻子兒女、父母、兄弟姐妹,真正團結和睦,這個家庭就是和合眾。比如一個公司,從老板到員工,一心一德,相敬相愛,互助合作,這也是和合眾。
這些為非作歹的人破壞僧團,破壞團體,不願意接受團體的約束,甚至於享受特權,天馬行空,我行我素。這都是破壞團體,破壞社會秩序的惡行。
“欲害真人,斗亂僧眾”。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是破壞公共秩序,破壞陷害社會賢能的不良分子。
“愚癡蒙昧。自為智慧”。這些不良之人為什麼造這樣的罪業?這個罪業是大罪,不是小罪,這是決定墮地獄的罪。害一個人罪小。一個修行人、善人,他影響一方,所謂人天眼目。你害他一個人,不是只跟這一個人結怨,而是令這一方的人民得不到善良的教化,這個罪業就很重。為什麼這個罪業重?我們下一節課再跟大家說。
這一節課的時間到了。感恩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