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十八重戒之十三勸捨聲聞戒學
(勸捨別解脫戒)
《集頌》:“汝今何用學小乘,別解脫戒聲聞律。
應當受持大乘典,發菩提心淨諸業。
不受當來惡果報,令捨波羅提木叉。”
此條戒主要指勸他人放棄(不持)小乘戒律。戒律也叫“毗奈耶”,也叫“波羅提木叉”,包含“止持”、“作持”雙重意義。這裡的“別解脫戒”和“聲聞律”同義。
大乘行人的“捨小向大”,“捨”的是小乘的“自度”的發心,並不是“捨”掉小乘的戒律。因小乘的戒律被大乘菩薩戒所含攝,是大乘戒律的基礎,小乘行法被大乘行法所含攝,是行持大乘的共道。
大乘菩薩戒包括:
1、攝律儀戒(別解脫戒)。
2、攝善法戒。
3、饒益有情戒。別解脫戒是指能使人了脫(解脫)生死的戒條,即持住一條戒,得一份解脫功德,別解脫戒全持住,定能解脫生死。如:八關齋戒、沙彌十戒、比丘250條具足戒、比丘尼的348條戒都是。
對於沒受過任何別解脫戒而進入大乘(般若密乘或密乘)的行人來說,定期受持八關齋戒和十善業道則是非常必要的。
《華嚴經》:“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出家人受的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就是由此而來。
《沙彌律儀》:“放非止惡曰戒,處斷輕重、開遮持犯曰律……”
經雲:“以戒生定、以定發慧”,又說:“無戒之定是邪定,無定之慧是狂慧……”
可見,戒在整個佛教行持過程的重要性,勸他人不持(小乘)戒,障礙、破壞(乃至誹謗)他人持戒,罪過極重。
——摘自仁清法師《佛教大乘正覺道之戒律、戒相疏義》之 菩薩戒十八重罪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