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慧遠(蓮宗初祖)
所謂的“三昧”,就是專思寂想的意思啊。思慮專注,就心志如一不變;念想靜寂,就氣虛無神清朗。氣虛無,就智安那覺照上;神清朗,就沒有幽暗不能透徹了。這二者,是自然玄妙的要訣,融會如一就能妙用啊。那麼種種三昧境界,它們的名字很多,而功效高並容易增進的,就是念佛第一了,為什麼呢?因為能窮盡玄妙,就尊稱為如來;本體神妙的隨緣變化,隨意而不受局限。所以使得入三昧靜定的人,渾然忘了知見,只是隨著外緣成為鏡相。鏡相清明,內在的覺照交相輝映,而萬象生起了,這不是耳目能達到的,而聽和見卻在起作用。於是靈光湛然純一,清明自然,本性的音聲敲動本心,滯礙的情執消融開朗,不是天下的至極最妙,怎麼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呢?所以奉持佛法的各位賢人,都想同心協力修行淨土,感到時光的流失將盡,恐懼往生的資糧沒有積累,於是法堂上洗心革面,端正態度認清方向,夜裡忘了睡眠,早起只有精進。以這樣堅定向往淨土的功夫,可望達到解脫成佛的志願。仰靠佛力超然獨步,帶領大家蓬勃向上;接引不願生信的眾生,鞭策他們努力奮進。這樣看待眾人的揮毫大作,哪裡只是文字吟詠而已呢?(《念佛三昧詩序》)
隋智顗
要決定往生西方淨土的人,具有兩種行,一定能往生。一,厭離行。二,欣願行。所謂厭離行,就是凡夫在無始劫以來,被五欲(財色名食睡)纏住了,輪回六道,受盡各種苦。不生起厭離五欲的心,就沒有出頭的日子。因此,要常常觀察這個身體,是膿血屎尿,一切惡臭,不干淨的污穢。《涅槃經》說:“如是身城,愚癡羅剎,止住其中,誰有智者,當樂此身。”(身體像城,住的是愚癡和魔鬼,智者是不願意住的)又有經說,這個身體是所有苦的根源,一切都不潔淨,困苦癰瘡等,根本沒有意義,以及各類天人的身體,也都是如此。修行的人或者行路或者坐下,或睡或醒,應常常觀察這個身體,只有苦沒有樂,生起深深的厭離心。縱然妻房不能立刻斷掉,也漸漸生厭,作七種不淨的觀想:一、觀察這個YIN欲身,是從貪愛煩惱生起,這個種子不淨。二、父母精血和合,這個產生不淨。三、住母胎中很髒,這個住處不淨。四、在胎中只有吸食母血,這個飲食不淨。五、十月懷胎滿足,從產門生出,這個初生不淨。六、薄皮覆在表面上,體內全是膿血,這個全體不淨。七、死後膨脹腐爛,這個結果不淨。觀察自身是這樣,觀察別人也是這樣。對貪愛的境界、男女身等,生起深深的厭離,常常觀察到那不淨,能這樣觀察的人,YIN欲煩惱,就漸漸減少。又發願,願我永遠脫離三界的雜食、臭穢膿血不淨,迷惑顛倒五欲男女等身,願得到淨土的法性生身,這就是厭離行。欣願行,又有二種:一、先明確求往生的意義。二、觀察那淨土莊嚴等事,心中欣喜願求。所謂明確往生的意義是,之所以求生淨土,是為了救拔一切眾生的苦。也就是思忖自己:“我現今沒有能力,如果在惡世,煩惱的境界太強,被自己造的業力纏縛,沉淪三惡道,動不動就是無量的劫數。這樣的輪轉,無始劫以來沒有停止過,什麼時候才能救拔苦難的眾生呢?因此,求生淨土,親近諸佛,如果證到無生法忍,才能在惡世中救濟苦難的眾生。”所以《往生論》說:“發菩提心者,正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則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則是攝眾生往生佛國心。”又,願生淨土,須要具足兩種行:一、須要遠離三種障礙菩提門的法。二、須要得到三種隨順菩提門的法。什麼是遠離三種障礙菩提法?一、依靠智慧門,不是只求自身安樂,遠離我們貪著自身的這種心念。二、依靠慈悲門,救拔一切眾生的苦,遠離不顧眾生安樂的這種心念。三、依靠方便門,憐憫一切眾生,要給予眾生安樂,遠離恭敬供養自身的這種心念。如果能遠離三種菩提障,就得到了三種順菩提的法:一、不染污清淨心,不為自身求種種安樂,菩提就是這沒有染污的清淨處。如果為自身求安樂,就是染污身心,障礙菩提門。所以不染污清淨心,是順菩提門。二、安住清淨心,為了救拔眾生的苦,菩提就是這安穩一切眾生的清淨處。如果沒有救拔一切眾生的心,使眾生離生死苦,就是違背菩提門。所以安住清淨心,是順菩提門。三、好樂清淨心。因為要使一切眾生證大菩提涅槃,菩提涅槃就是這畢竟常樂處。如果沒有使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的心,就是遮障菩提門。所以好樂清淨心,是順菩提門。這個菩提因為什麼能得到呢?關鍵是往生淨土,常不離佛左右,證得無生法忍後,在生死的國土中,救度苦難的眾生,悲智圓融,雖在定中而常有妙用,隨意自在沒有妨礙,就是菩提心。這是願生的意義。二、所謂心中歡喜願求,就是希求心生起,緣想彌陀佛,或法身或報身等,金色光明,八萬四千相,每一相有八萬四千好,每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攝取念佛眾生。又,觀察那淨土七寶莊嚴妙樂等,完全就如《無量壽經》、《十六觀經》等介紹的。常常修行念佛三昧,以及布施、持戒、修福等一切善行,全部回向施捨給眾生,願同生那極樂國,決定能往生。這就是欣願門。(《淨土十疑論》)
唐善導(蓮宗二祖)
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鐘。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病苦。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勸世偈》)
眾生的業障重,聖境細凡心粗,意識輕飄神思飛動,觀想很難成就。所以大聖(佛)悲憐,只勸專稱名號。正是由於稱名容易的緣故,連續不斷就能往生。如果能念念相續,直到命終,十個念佛就十個往生,百個念佛就百個往生。為什麼呢?因為沒有外面的雜緣干擾,能得正念;因為與佛的本願相應;因為不違逆佛的教導;因為順從佛的話。如果捨棄專念,修其它法門,一百個裡面難得一二個成就,一千個裡面難得三四個成就。為什麼呢?因為雜緣亂動,失掉正念;因為與佛的本願不相應;因為與佛的教導相違逆;因為不順從佛的話;因為系念佛號不相續;因為心不牢記報答佛恩;因為雖然修行,卻常與名利相應;因為樂意接近雜緣,障礙自己障礙他人往生的正行。看現前各方信徒就知道,解行不同,專雜有異,只要是專意念佛的,有十個就十個往生,修雜行不專心的,一千個裡面沒有一個能成。願一切人等,好好想想,行住坐臥,必須努力嚴格要求自己,晝夜不要廢馳,直到命終。前一念命終,後一念就是往生,在長久永劫中,受用無為的法樂,直至成佛,難道不快意嗎?(《往生禮贊偈》)
凡人臨終想要往生淨土的,必須是不能怕死。常常想到這個身體多苦,不潔淨的惡緣,在種種糾纏。如果能捨掉這個污穢的身體,超生淨土,受用無量的快樂,解脫生死的苦趣,那真是稱心如意的事。如同脫掉破衣服,能換珍貴的衣服,放下身心,莫要生出貪戀執著。一旦有病,就想到無常,一心待死。必須囑咐家人,以及來問候的人,來我面前,為我念佛;不能說眼前閒雜的話,家長裡短的事;也不須要軟語安慰,祝願安樂,這都是虛華沒有意義的。如果病重將要臨終,親屬不能流淚哭泣,以及發出歎息懊恨的聲音,惑亂我的心神,失掉我的正念。只教我記取阿彌陀佛,堅持到氣盡。如果能有明白了解淨土的人,頻繁來鞭策鼓勵,是極為大幸的。用這樣的法,決定往生,沒有疑慮啊。生死的事很大,須要自家用力才行,一念的差錯,就是歷劫受苦,誰人能代替呢?想想吧想想吧。(《臨終正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