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並不是說,大家學佛就得馬上放下一切,萬念俱灰地跑到深山裡去不見人。
有人心下煩躁起來,便嚷嚷著要去“閉關”,好像煩惱能被門關在外面似的。但不管怎樣,真能閉關修法也是好的。周圍的道友都隨喜贊歎,送飯送水替他護關。
我後來問:你閉關都修了什麼法?有什麼驗相沒有?他說:也沒修什麼特別的法,就是每天看看書,打打坐,喝喝茶。這是閉關嗎?這是休假。
閉關有克期取證的意味在裡面,擯棄干擾,專心致志,務必要在設定期限內圓滿完成某一修法,獲得相應的驗相。不是說你煩了,不想見人,就叫閉關。
面對生活的瑣碎和挫折,誰還沒有個厭煩得想一走了之的時候?可郁悶歸郁悶,真狠下心來跟過去現在做個了斷的不多。再說,你就算表面上放下了,可心裡還有很大的不平,不服氣,處處想顯得自己高明,那麼你的厭世不過是與人競爭的一種手段,與解脫無關。
心裡放下才是真放下。
有些人學佛,不在出離心上下功夫,開口就是:我是出家好呢還是不出家好?心裡為此很糾結,跑來問我。這倒讓我為了難。出家當然好,修行的外在障礙少,可以專心辦道,進步自然快,但前提條件是要有出離心。
與世無爭不是做做樣子,是心裡真覺得這世間的五光十色沒什麼好。否則加入僧團過集體生活,很容易與道友發生矛盾,或是成天被人圍著叫“師父”“師父”,不自我膨脹才怪。在家同樣可以修行,可以解脫,然而裡裡外外障礙多,意志不堅定的話,修行路上是進一步退十步,舉步維艱。
說來說去,關鍵還是出離心。有出離心的人,出家的因緣成熟了就出家,因緣不具足就帶發修行,一樣解脫。不用為此另生出一樁煩惱來,也不必一定等到出家了才開始修行。
在家身份的,尤其不能忘記自己是修行人,雖然也朝九晚五為生活打拼,卻終究與一般人不同。別人想的是如何在人群當中混出頭,你想的卻是要盡早結束這頭出頭沒的痛苦循環。別人可以隨心所欲、隨波逐流,而你,懈怠放逸了要知道心生慚愧。這一點很重要。
在家學佛的人容易犯一個毛病,就是名利財色統統都要,一點不虧待自己,最後解脫也要,成佛也要,所以他耽著世間而心無愧疚,反倒覺得世間出世間兩不耽誤,才叫有本事。你若講出離心,他覺得你小裡小氣走極端,沒有大乘氣象。
的確有很多大菩薩示現不離凡俗享受五欲,但他心無掛礙,無有恐懼,遠離顛倒夢想,五欲動搖不了他。我們自己是什麼程度自己知道。若沒到這種境界,就還是老老實實,盡量遠離誘惑障難。
世間的榮華富貴其實並不難求,也不需要很大的福報,且再怎樣榮耀光鮮,還是煩惱不斷,難得安樂,多大的權勢也敵不過生老病死。若能勘破這一層,生起出離心、菩提心,那是真正有大福報。
初學者心懷眾生,從一開始就以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為學佛的目標,著實令人隨喜贊歎。但是利益眾生與自己精進聞思修行並不矛盾,不能借口“利益眾生”、“隨順眾生”而放松自己的修行或者縱容自己去追求世間八法。
努力修行正是為了更好地幫助眾生。如果自己的出離心、慈悲心還很微弱,對佛法還只是一知半解,又怎能善巧地幫助其他眾生,分擔他們的愁苦、引導他們走向解脫?就像一個沒有雙手的人要下水救人,太難了。
作為初學者,我們安靜下來老老實實聞思修行,就是在利益眾生。
真正的修行人,他的寂靜調柔,可以感動人心,令人對佛法生起信心。雖說是個浮躁的年代,人們在內心深處仍然保留著對寧靜淡泊的敬重和向往。在一個浮躁的年代,也唯有寂靜調柔的心才讓人真正地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