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即菩提,就是說,你能把煩惱轉過來就是菩提。因煩惱的刺激,引起你的覺悟,發現自己在煩惱中,這可不對,立刻警覺,這樣一轉,當下就是菩提。
“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有些修行做功夫的人到達了清淨的境界,沒有雜念妄想,但是,見解不透徹,認為清淨才是道,認為不清淨、不空則不是佛法,於是,自己把自己給障礙住了,“故於圓覺而不自在”,對於不垢不淨的圓覺自性沒有認識清楚,執著於空,執著於清淨,不能自在,不能算是大徹大悟。
有些朋友,在山上打坐很有道,很清淨;但一下山來,招待你到夜總會、歌廳、舞廳走一趟,保證那蓮花座的花瓣一瓣一瓣地掉下來。可以出塵卻不能入世,可以入佛卻不能入魔,就有所障礙了,不算真解脫。什麼才是圓覺自在的境界呢?那必須如“維摩經”上所講的“煩惱即菩提”,無論在任何髒亂、煩惱、痛苦的環境裡,都一樣清淨、快樂。做不到這一點的人,叫作“凡夫隨順覺性”,這是普通一般凡夫的見解,只要一提到佛,就想到聖潔、莊嚴、清淨的那一面去了,如此只是具備了宗教的信仰、佛學的興趣、完美的情操,至於什麼是真正的佛法,則一無所知。大部分的人都以自己的見解來解釋注解佛法,我認為佛是這樣,我認為入定是這樣,都沒有用心去參究,沒有用功去實證。
——《圓覺經略說》
為什麼修道的人功夫好了,氣色會好、氣脈會通?因為受心理行為的影響,氣質在變化,每一個細胞都在變化,不是假的。所以煩惱能轉成菩提,轉成覺性,隨時清明。
我們每個人,尤其是學佛的人,隨時在煩惱中,我們回轉來檢查,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有幾秒鐘身心都是愉快的?當然嚴格來講,後天的愉快也屬於煩惱之一。《維摩經》上講:“煩惱即菩提”,就是說,你能把煩惱轉過來就是菩提。因煩惱的刺激,引起你的覺悟,發現自己在煩惱中,這可不對,立刻警覺,這樣一轉,當下就是菩提。
——《如何修證佛法》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合”與“會”不同,不合是不黏著。例如我們看到一個人就氣,那你是又會又合了。你看到人如夢如幻,不配合攏來,就是有出離感,解脫了。於一切法不黏著就是菩提,離一切煩惱習氣的緣故。你對境無心,就是不會也不合,但怎麼樣可以修持到對境無心呢?
煩惱不單是痛苦,你看見一件事快活,這快活就是煩惱,你覺得舒服也是種煩惱。擾亂你的叫做煩,使你困惑的叫做惱。世間一切事都是煩惱,沒有一件事是不擾亂、不困惑的,眾生習氣又偏偏喜歡找煩惱。我們有人不找煩惱的,工作完了就回家看書讀經,很好吧?還是自找煩惱!同我一樣,看什麼書讀什麼經?不是本來清淨嗎?你說這一切我都不要,只學佛,還是煩惱!你沒有成佛之前都煩惱死了。所以離一切煩惱習氣,徹底離開了,就畢竟菩提。
歸納起來講一句話,妄想就是般若。般若與妄想有什麼差別,「知妄想是空,妄想即是般若。執般若是有,般若即是妄想。」
——《維摩诘的花雨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