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第一卷至第五卷
(全文完整版)
卷第一
三律儀會第一之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捨城耆阇崛山。其山高峻,嚴麗可觀,持諸雜種猶如大地,眾華卉木悉皆茂盛。其中復有天、龍、夜叉、毗捨阇、緊那羅等,常所游止。復有種種異類諸獸,所謂師子、虎、狼、麒麟、象、馬、熊罴之屬,止住其中。復有無量百千眾鳥,所謂孔雀、鹦鹉、鸲鹆、羅鳥、凫雁、鴛鴦、命命等類,依之而住。是諸眾生,以佛威力,不為貪欲、瞋、癡所惱,不相茹食,共相親愛猶如母子。
是山王中多諸雜樹,叢林蓊郁,枝葉繁榮,謂天木香樹、庵摩羅樹、甄叔迦樹、尼俱陀樹、栴檀、沉水,如是等樹,無不備有。復有水陸無量雜華,所謂阿提目多華、瞻婆香華、波吒羅華、婆師迦華、蘇曼那華、由提迦華、優缽羅華、波頭摩華、俱物頭華、芬陀利華、迦羅娑華、摩诃迦羅娑華,如是等類諸雜名華,光飾山王處處充遍。
是山王中常於夜半,興大密雲,輕雷細雨,從初至末漸遍其山。八功德水流滋普洽,如[殻/牛]乳頃廓然消散,涼風微動適悅身心。是山王中所住眾生,及諸卉木,滋潤光澤。如妙華鬘微加水灑,光色鮮明,倍更增勝;此山王中眾生草木,含滋發晖亦復如是。而此山中生諸軟草,靃靡右旋,色香具足,青綠晖映如孔雀咽。其香喻若婆師迦華,其觸又類輕兜羅綿。枝葉華果繁榮茂盛,未嘗有一不具足者。山地柔軟無傷趾步,下足之時陷深四指,舉足之時還復如故。其中多有陂泉池沼,清冷盈滿生雜蓮華,青、黃、赤、白、紅、紫、玻瓈、金、火等色,大如車輪,香氣普熏一踰繕那。
是山王頂生於大妙寶蓮華座,無降伏寶帝青金剛以為其莖,大吠琉璃為諸寶铎,瞻部檀金為廣淨葉,順時清淨栴檀為台,瑪瑙寶王以為其須。其華縱廣猶如大海,十億阿修羅王常所執持,十億雜色摩尼寶網彌覆其上,十億龍王雨妙香雨,十億金翅鳥王口銜缯彩,十億緊那羅王至誠瞻仰,十億摩睺羅伽王虔恭俯視,十億乾闼婆王歌詠贊歎,十億百千諸大天帝興布瑞雲而雨末香、燒香、衣服、華鬘、幢幡、寶蓋,十億梵王曲躬恭敬,十億淨居天眾合掌頂禮,十億轉輪人王七寶侍從來至其所,十億海王從大海出而敬禮之,十億光明摩尼寶以為照曜,十億淨福摩尼寶珠為勝莊嚴,十億遍照摩尼寶為無垢藏,十億妙光摩尼寶為大照明,十億雜色摩尼藏寶而為遍照,贍部幢寶為善安持,十億金剛師子摩尼寶難勝莊嚴,十億日藏摩尼寶間錯廁填廣大嚴飾,十億不思議摩尼寶出種種色為妙莊嚴,十億如意寶出無盡莊嚴。是大蓮華,從於如來超過世間善根所生,菩薩志意之所愛慕,遍現諸方;從如幻法出,善法業生,以無诤法性理趣莊嚴,如夢法性,無行法印,順無著理,遍滿十方一切法界,是順佛境功德所致。若於無量阿僧祇劫,歎其色相功德莊嚴,不可窮盡。
爾時,世尊於其華上結跏趺坐,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其名曰:尊者阿若憍陳如、尊者阿濕婆氏多、尊者摩史波、摩诃男優陀夷、耶捨、富那、無垢、善臂、憍梵缽提、優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摩诃迦葉、捨利弗、大目乾連、阿那律、須菩提、離波多、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優波離、羅睺羅、難陀等,而為上首。悉皆覺悟自性谛理,現證實際,入法本性,渡諸有海,行於如來虛空之行。悉能永斷隨眠結縛,而於攝藏,住無所住,行空寂靜,於如來所永斷疑惑,入佛智海勝信道中。利益世間為不請友,常能衛護一切眾生,與諸有情為不捨友。通達佛法,所行境界守護聖法,誓願受持諸佛正教,現前得生如來種性,善能趣向一切智智。
復有菩薩摩诃薩眾八千人俱,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等而為上首,所謂最上智智菩薩、最上寶智菩薩、一切語言智菩薩、無著智菩薩、華上智菩薩、日上智菩薩、月上智菩薩、無垢上智菩薩、金剛智菩薩、遠塵智菩薩、光幢菩薩、妙高幢菩薩、寶幢菩薩、無礙幢菩薩、華幢菩薩、淨幢菩薩、日幢菩薩、端嚴幢菩薩、離垢幢菩薩、遍照幢菩薩、陀羅尼威德菩薩、寶威德菩薩、大威德菩薩、金剛智威德菩薩、無垢威德菩薩、日威德菩薩、月威德菩薩、福山威德菩薩、智照威德菩薩、普勝威德菩薩、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蓮華藏菩薩、寶藏菩薩、日藏菩薩、清淨功德藏菩薩、法海藏菩薩、遍照藏菩薩、齊藏菩薩、勝蓮華藏菩薩、日眼菩薩、淨眼菩薩、無垢眼菩薩、無礙眼菩薩、普明眼菩薩、善利智眼菩薩、金剛眼菩薩、寶眼菩薩、虛空眼菩薩、普眼菩薩、天冠菩薩、照法界摩尼冠菩薩、妙菩提摩尼冠菩薩、照十方冠菩薩、出現一切佛藏冠菩薩、超一切世間冠菩薩、普照冠菩薩、無映蔽冠菩薩、執持一切如來師子座冠菩薩、普照法界虛空冠菩薩、梵王髻菩薩、龍王髻菩薩、一切佛變化影像髻菩薩、妙菩提髻菩薩、一切願海音聲摩尼王髻菩薩、放一切如來圓光摩尼寶雷聲髻菩薩、一切虛空無差別表示摩尼寶網覆髻菩薩、一切如來法輪聲髻菩薩、一切三世名輪聲髻菩薩、大光菩薩、無垢光菩薩、寶光菩薩、離塵光菩薩、法光菩薩、寂靜光菩薩、日光菩薩、神變光菩薩、天光菩薩、福光菩薩、智光菩薩、法光明菩薩、神通光菩薩、光照菩薩、華光菩薩、寶光菩薩、覺光明菩薩、梵光菩薩、普照光菩薩、梵音菩薩、海音菩薩、地吼音菩薩、世間王音菩薩、山王音菩薩、山王相擊音菩薩、遍法界音菩薩、一切法海雷音菩薩、摧伏諸魔音菩薩、大悲理趣雲雷音菩薩、遍息一切世間苦惱音菩薩、法勝湧菩薩、殊勝湧菩薩、智勝湧菩薩、福須彌勝湧菩薩、功德最勝湧菩薩、名聞勝湧菩薩、普光勝湧菩薩、大慈勝湧菩薩、智照勝湧菩薩、如來種姓勝湧菩薩、光德菩薩、勝德菩薩、法湧德菩薩、遍照德菩薩、法德菩薩、月德菩薩、虛空德菩薩、寶德菩薩、光德菩薩、智德菩薩、婆羅帝王菩薩、法帝王菩薩、象帝王菩薩、梵帝王菩薩、山帝王菩薩、眾帝王菩薩、天帝王菩薩、寂靜帝王菩薩、不動帝王菩薩、最勝帝王菩薩、菩提寂靜聲菩薩、無著聲菩薩、地聲菩薩、大海聲菩薩、音聲菩薩、照法聲菩薩、虛空聲菩薩、一切聲菩薩、善根雷聲菩薩、發悟本願聲菩薩、摧一切魔軍聲菩薩、智須彌覺菩薩、虛空覺菩薩、清淨覺菩薩、無礙覺菩薩、開悟覺菩薩、照三世覺菩薩、寶覺菩薩、廣大覺菩薩、普光覺菩薩、法界理趣照覺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诃薩八千人俱,皆悉安住普賢願行:所行無著者,普遍一切諸佛剎故;變無邊身者,親近一切佛如來故;所緣無際限境界清淨者,了知一切佛神變故;趣無量者,往詣諸佛現等覺處無休息故;無邊光明者,於一切法實相海中得無邊智光明故;無邊劫中說功德無盡者,辯才清淨故;等虛空界者,智所行境清淨故;無所依者,隨世意樂現色身故;能離翳者,了知無有眾生界故;虛空智慧者,放光明網遍法界故;究竟寂靜者,最寂靜心故;一切陀羅尼種性智境界者,於三摩地勇猛無畏者,眼住法界盡其際者,於一切法住無所得者,游無邊智海者,已度智彼岸者,般若波羅蜜多者,般若波羅蜜多到一切世間波羅蜜者,於三摩地彼岸得自在者。
復有五百比丘尼俱,其名曰: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瞿昙彌比丘尼、安隱比丘尼、優缽羅華比丘尼、瘦瞿昙彌比丘尼、耶輸陀羅比丘尼等,而為上首。復有五百優婆塞俱,其名曰:善威德優婆塞、天威德優婆塞、慧光優婆塞、名稱威德優婆塞、超名稱威德優婆塞、善慧優婆塞、月德優婆塞、月歡喜優婆塞、大歡喜優婆塞、羅睺賢優婆塞、大賢優婆塞等,而為上首。復有五百優婆夷俱,其名曰:大光優婆夷、善光優婆夷、善身優婆夷、可樂身優婆夷、賢德優婆夷、月光優婆夷、光明優婆夷、勝光優婆夷、善眼優婆夷等,而為上首。及余無量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圍繞恭敬,而為說法。所謂廣說三律儀品,一切如來毗奈耶法,開現一切諸菩薩行,明照法界入諸法門,能淨莊嚴一切佛剎,摧諸邪論降伏魔怨,令眾生界心得歡喜;開曉有情稠林之心,隨眾生意而為宣說;開示照曜眾生諸根,令其轉趣。
爾時,尊者摩诃迦葉,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若諸眾生,求於佛法力無畏者,攝受何法而修行之?攝受何法增長成熟諸如來道?攝受何法取諸功德,增長證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佛告大迦葉言:“善哉!善哉!迦葉,汝今所問,多所安隱,哀愍世間!義利饒益安樂人天,乃能問佛如是之事!汝今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時,大迦葉及諸大眾,受教而聽。
佛告迦葉:“若諸眾生,求佛智慧力無畏者,是等眾生,無有少法為其可得,無所依倚種諸善根。
“迦葉,菩薩乃至求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有所得者即為著想。若著想者,於佛法外起有為想,於有為外起無為想,即於佛法而生想著及起解執。起解執時,於佛法中堅住不捨,當知是人不名為向無上佛道。何以故?以於佛法起想執我而作勤修,則與我執數相應故而不捨離,則分別所分別。由是分別所分別處,則為所害,若為所害則便馳騁,若馳騁者則有流轉,若流轉者則有貫穿,有貫穿者則有妄想,有妄想者則有分別,有分別者則增妄想,若增妄想則有遍計,若有遍計則離寂靜,若離寂靜則有隨逐,若有隨逐則有游行,若有游行則便失壞。雲何失壞?謂失安隱。雲何安隱?謂無分別。若失壞者則便常入,若常入者則便親近,若親近者則有隨眠,若有隨眠則有相續,若有相續則增相續,若增相續則遍相續,若遍相續語則狂亂,語若狂亂則便诳惑,若有诳惑則便憂惱,有憂惱者則有悔恨,若有悔恨則依倚無明,為憂喜損害。而於是中,無有少法可為依倚。然從妄想流澍生故,為想系縛;從想系縛則想相續故名想縛,無有實處。一切貪處、忿瞋癡處,皆是虛妄遍計分別增分別,計度增計度,是故彼人不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迦葉,是名愛處。何名愛處?無有定法名之為愛、名為愛者、名愛處所。然有愛者但由堅著,若堅著時為虛空愛。若虛空愛生執著者,彼人即當得愛執著、我愛執著者、眾生愛執著者、善不善愛執著者。迦葉,是人則於一切空法起非空分別,則於非物而生物想。何謂為物?謂以菩提。若以菩提為其物者,彼彼眾生由我想故。而有我想即非菩薩;於是中想若不可得,彼中想者亦不可得,是名我想無真實句,此即增語所謂我想。若復有能圓滿薩埵,則圓滿菩提。何謂菩提?所謂圓滿猶如於幻。雲何如幻?謂說大我想者、大命想者,若復以想依止想者,則由非想依止非想;若以非想依非想者,則由狂醉故醉;若由狂醉故醉,則以苦逐苦;若以苦逐苦者,則彼彼如來皆說安住狂言馳騁者。何故名住狂言馳騁者?謂增作意,若增作意則有貢高,若有貢高則有言說,若有言說則便增說,若有增說如來記之。是言說者、教授者、所持者,是故諸法皆從作意而得生長。
“迦葉,如上空中有雲聚起,不從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而來。是故如來名實語者,知是雲聚非十方來,如實說之,以其義說,理相應說,以實理說。言雲聚者,則為非聚,故名雲聚。何名雲聚?以其各別起相狀故。雲何種類各別相狀?以種種相皆是廣大,迷惑相續,而於其中無少大相以為可得。汝觀雲聚起廣大相,則為非相。若非想者,但由畢竟廣大之相,非實雲聚。迦葉,譬如有人語他人曰:‘可共往詣蔭處坐耶?’智者言曰:‘我不往坐。’彼作是言:‘我於今者不作是說,但言是蔭。’爾時,智者復語彼言:‘汝言蔭者,即是非蔭。’迦葉,汝觀彼人,乃至隨俗猶能覺了。如是,如是,迦葉,如來如實了知諸法真實理性,於大眾中正師子吼。
“復次,迦葉,如來樂欲於隨順法住非順想。於諸眾生所有我想,於如來所是第一義。何以故?如來今者已知彼想,悉知一切眾生想者即為非想,此是最勝秘密之言。或有愚夫而生違背與如來诤,是故我言:‘世與我诤,我不與世诤。’雲何名世?所謂眾生。何故眾生名之為世?如來了知如是世間,是故眾生名之為世。如彼愚夫異生之解,則便壞滅,極為所害。此是彼等常得信住,隨其世俗所謂無明。何以故?彼居大闇名住世者,若住世者則便有貪,若有貪者則便有瞋,若有瞋者則便有癡,若有癡者則為不淨,若不淨者則便相違。與誰相違?所謂如來及聲聞眾。若相違者則便乖背,若乖背者則重相違,重相違者則樂於有,樂於有者心則求之,求於有者則便遍求,若遍求者則不知足,不知足者則多所作,多所作者則便多欲,若多欲者彼則隨眠於三界中,若隨眠三界則令他隨眠,令他隨眠者彼則隨流亦隨流行者,若是隨流隨流行者則趣於死,若趣死者則不趣涅槃,不趣涅槃者則至非行處,至非行處者則趣地獄。如是,迦葉,由不祥法與之相應,瞋忿毒心及不覆蔽,不覆蔽者不觀我想,不觀察者作一合想,不能銷滅我及我所。何名為我執?不實故,住種種想造諸世業,若如是者,彼執我相以為其我。何名我所?謂貪欲,故名為我所。以於諸欲與身和合即起貪心,起貪著已能壞戒蘊,便於他所生不善心,由瞋覆蔽互相輕毀,及於財物攝為己有,親近守護,是名我所。有我所者則有流轉,有流轉者則有迷惑,有迷惑者則有誹謗,有誹謗者則便有瞋,有瞋恚者則有吞害,有吞害者則為所燒,為所燒者則便遍燒。如是等過皆由貪欲,起男女想及以命想是我所有,名為我所。以是義故,說我所者則罵己身。一切愚夫,以我隨眠為愚夫法,是故說之以為我所。迦葉,若有眾生不聞此法,而說菩提及菩薩行,則為非行。言菩薩行者,實無所行是菩薩行。
“復次,迦葉,若諸菩薩得行圓滿,無有缺減,清淨、極清淨、遍清淨者,是人則能說此大法,名有勢力勇猛精進。其所說法等於虛空而無積聚,為如理者、有功德者、能修行者,終不為彼不如理者、無功德者、不修行者。汝等應當受持此法,於是法中勿生執著。何以故?如來所說最為第一,為於最上應供有情而發問故,我以勝法而為解說。雲何勝法?謂無法想。
“迦葉,如是菩薩具足護持最初淨戒,心不貢高,不造無間業,不犯比丘尼,亦不親近諸俗人家,遠離殺生及不與取、欲邪行法,離虛诳語,離間粗惡雜穢語言,遠離欲貪、瞋恚、邪見,既不自惱亦不惱他,不與欲俱亦不受欲,不為博戲亦不教化,終不親近不男之人,不往YIN女、寡婦、處女之家,不近他妻,亦不親近羅捕魚鳥、畋獵魁脍旃荼羅等,於飲酒人不執其手而與斗诤。離此諸事,如避惡狗旃荼羅輩。由住慈心,於彼一切所遠離者,乃至不起一念惡心。有二十處應當遠離。何等二十?謂離女人,亦不與他調戲、粗言、論義、诤訟;於父母處及佛法僧,離不恭敬;若諸女人減二十眾,不為說法;除有男子,終不往詣比丘尼尼僧說法會處;不應問訊諸比丘尼;不與女人作其書疏;或為他人傳書送彼,應付丈夫,勿付婦女;於一切時親族別請終不受之;不以欲心經須臾頃住女人前;又亦不應捨離本居,往其屏處而與女人共為談說;不得隨逐比丘尼行;若比丘尼所施衣服不應受用,除在四眾演說法時,為說法故有施衣者,應生是心猶如大地,然後受之;不應別觀施者之面;若聞有尼勸導施衣,不應受用;若比丘尼勸請受食,設令病苦終不受之,況復無病?若有寡婦而來請食,僧數不滿,亦不受之;又亦不應入尼眾內;不應喚彼比丘尼來;若比丘尼來喚菩薩,應離住處,拱手仰頭,背而捨去;若說法時,有比丘尼來禮其足,無令足動,但應目視雙手掌中。善男子,不應唯身修習精進,亦當勤心正念一處,於諸境界勿起貪瞋,為求一切智故,起堅牢誓。聞是法已,成就信心,應當修學。
“迦葉,若有趣菩薩乘善男子、善女人等,適聞此法,不能生於如實深信,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修學故證彼菩提,非不修學而能得證。若不修習得菩提者,貓兔等類亦應證得無上菩提。何以故?不正行者,不能證得無上覺故。何以故?若不正行得菩提者,音聲言說亦應證得無上菩提,作如是言:‘我當作佛!我當作佛!’以此證故,無邊眾生應成正覺。
“迦葉,若有眾生修學此行,甚為難有,猶尚不能經一晝夜專念在心,何況一劫乃至千劫?是故如來出現於世,甚為難事!迦葉,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若經一劫、百劫、千劫乃至億百千劫,為一眾生同唱是言:‘汝應作佛!汝應作佛!’是諸眾生悉共圍繞,相續唱言:‘當得成佛!當得成佛!’如是次第出息入息猶可斷絕,彼所發言曾無間斷。如是之言,尚不能熟初菩提心,何況能證無上佛果?若能證者,無有是處。
“迦葉,我滅度後末法之時,及與汝等已般涅槃,不為諸天之所信護。當於爾時,多有眾生聞我功德,發菩提心。於中或有諸比丘等,雖發無上菩提心已,而便安住二十法中。何等二十?所謂親附諸比丘尼,受不淨食,貪著美味,受比丘尼勸化飲食。迦葉,譬如今世多聞比丘,住阿蘭若或聚落中,勤修習法。於當來世諸比丘等,亦復如是,於聚落間或阿蘭若,與比丘尼聚集言談,問答法義。彼諸比丘及比丘尼,多生染心,少生法心。迦葉,汝觀是輩得菩薩名,墮大危險取於惡趣。當於爾時,初為法緣而相親附,互相見已欲火燒心,動於唇口表其欲念。彼相近時初為弟子,以阿阇梨法而申禮敬,自此之後當漸遣使,通致語言,道路期會;或於街衢,或在寺內,遙相瞻視,於出入時問其所由,互稱親族結為姊妹。彼等由是數相見故而相習住,既習住已生於染心,生染心已共為穢事;為穢事已,更以非梵行名而相呼召。由行非法,退失菩提及以善趣,遠離涅槃,棄捨如來,違背正法,厭惡於僧。在於屏處,起欲恚害諸惡尋思。是人無有菩薩勝業四淨梵行,譬如今時勤修梵行諸菩薩眾。於未來世起欲恚害惡尋思者,亦復如是。迦葉,當於爾時住是種類,所謂惡行、賊行、矯行。汝觀爾時毀禁戒者,聞是等經便生誹謗。若有已能住戒布施,生於歡喜發菩提心,後聞是經復生謗毀。汝觀爾時有此相貌,可為記驗。若聞是經而生誹謗,於中智者、修淨戒者、持正法者,知是經內說此比丘名不知法,即應捨離。如是等人,此輩無心愛敬法故。
大寶積經卷第二
三律儀會第一之二
“復次,迦葉,當於爾時,有人詐現修菩薩行,便自顯揚,生於放逸。生放逸已,謂勝獨覺及阿羅漢,住於非理,名不可治,當墮惡趣。
“復次,迦葉,未來有人,住於非業作非業故,取眾生相為說法故,處處游行唯修似行,極似布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熾盛流布。若有如實說是經者,則為他人憎嫌捨棄;於是經中,起邪見想。是愚癡人不知此經呵責破戒。迦葉,當於爾時,皆為賊行之所穢污。是故彼人不思己過,能甚破壞正等菩提,由覆藏故懷羞而謗無上佛果。
“復次,迦葉,當爾之際,不隨順僧,不知恩報,而行開發。雲何開發?謂開發他心,如來說彼數以語言诳惑他故,招致飲食。迦葉,當於爾時,不護語言,诃毀如來別解脫戒;復與不護語人同其事業,不攝威儀住不淨處,為住不淨處者說諸法門。此法漸當為人輕賤,如是漸漸多有女人棄捨丈夫入於寺捨,為聞法故而便就坐。時有比丘,即為宣說相似涅槃。迦葉,我觀爾時,有五百數非法之門,不修行人常當隨順,五百煩惱悉無所減,諸有所為與俗無別,當有如是大可畏事!而復於中希望利益,是故求菩提者,不應親近諸比丘尼,亦不應行如是之行;常當捨離一切交游;應一切時捨諸利養,受行乞食;捨所愛服,受糞掃衣;棄捨一切樓閣、房宇、床鋪、臥具,應住溪澗、巖窟、樹下;捨離一切病緣醫藥、資具所須,依陳棄藥;知諸眾生昔為親屬,行大慈心,常應忍受捶打呵罵,終不捶打毀罵他人;捨離一切知友、施主、諸眷屬家,應當隨順自業行智;不應同彼在家俗人,常應順奉波羅提木叉教。
“迦葉,世若有人於別解脫起違背想,則為於佛力、無所畏而生違背。彼若於佛力、無所畏生違背者,則於去來、現在諸佛而生違背,由此未來所受異熟無量大苦。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受地獄苦,比前眾生所受苦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乃至算數譬喻、優波尼沙昙分亦不及一。若欲遠離如是苦惱,應當遠離如是種類惡行比丘;縱遠相去千踰繕那,亦應遙避,何況近耶!若但聞名,尚應棄捨,何況見聞而不遠離?是故應當親近一法。何等一法?謂一切法悉無所有。若得諸法無所有忍,則不親近供養承事如是惡人。是人復應親近二法。雲何為二?謂求諸法本無所有,及求諸法性,而亦不應起於求心。應雲何求?如所求者都不可得,不可得中不應起無所得心猶如邪見;如是離一切三界心順菩提行,離一切相心順菩薩行。菩薩行者,謂前所說為菩薩行。是故聞此法已,應捨離之,則於來世親得奉事彌勒世尊,心不貢高,亦不卑劣,作是唱言:‘快哉安樂!我得解脫魔之罥網及諸惡趣。’
“迦葉,若於後時聞是經典,不驚不怖,及見己身於中隨順,復能發心受持此教,佛知是人定當守護我之正法。迦葉,譬如長者財寶無量,子於家中,乃至見一盛水之器,起父財想。彼於異時,其父喪亡,資財散失,忽見其器,尋自念言:‘是我父物。’將置身邊,或時藏舉。迦葉,當於爾時,諸比丘輩亦復如是,聞此經已,作是念言:‘此是如來柔軟微妙大梵音聲之所演說。’復有比丘聞已誹謗,持法比丘作如是言:‘此最真實,如來所說。’彼持法者,人眾微少,住處劣弱,將如是經晝夜藏舉,極遭誹謗。如是等人,我亦知見,悉皆付囑彌勒世尊;於最後時,當為衛護如來法城,次後當為無礙大施。
“復次,迦葉,若善男子聞是法已,隨其智慧而修行之,成就深信正見眾生,於當來世遇彌勒佛,初會之中具修梵行;於最後時,亦當衛護如來法城。迦葉,我今普觀,乃至不見一人不親近我,於當來世五十年中,聞是經典不生誹謗,則能受持讀誦之者,無有是處。若於此時,得見我身,及以奉事供養之者,彼於來世五十年中,當得讀誦受持是經,不待於我歎其功德。彼等自成一切智智同一體時,隨念於我,心生歡喜,作如是言:‘希有奇特釋迦牟尼佛,善能攝受護念我等。’是故,迦葉,應學此法。學此法者,隨所樂求一切功德皆不難證。”
爾時,大迦葉白佛言:“世尊,我已究竟無復志求,於此法中,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是中極為知足,終不能成一切智智。世尊,無上菩提是希有事,於我聲聞難為證得。”
佛告大迦葉言:“我不為汝說,然今因汝為他敷演。汝今勿於如是大事而生疑惑,汝等亦當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復次,迦葉,若諸眾生成渴法心,成求法心,漸次皆證無上菩提。既證得已,為斷一切希求心故,與諸眾生宣說正法。迦葉,菩薩應當成就四法發大精進。何等為四?雲何精進?所謂不求色、受、想、行、識,求無漏法,謂無地界,無水、火、風界,不說地界,不說水、火、風界,所有言說悉名表示,是表示法皆非實有。菩薩不應取表示法以為堅實。”
時,大迦葉白佛言:“世尊,我等於如來所實無疑惑。若他問言:‘是表示法非真實者,佛之音聲言說表示為虛妄耶?’若有此問,當雲何答?”
佛告大迦葉言:“於未來世有諸比丘,不修身戒,心不識義理,瞋恚熾盛,言辭粗犷,於是經典不能受持如法讀誦。何以故?彼住色、受、想、行、識生心故。未來比丘,住是經典表示法中,如住色、受、想、行、識生故。復有一類諸比丘等,住在家法,於勝義谛無復志求。如生盲人,以金華鬘冠飾其首,而不自見;當於爾時,諸比丘輩亦復如是,聞是等經言說文字,尚不受持,況復能入所修勝義?譬如幼童若男若女,為大丈夫之所诃叱,此幼男女於後異時,聞是人名驚恐怖畏;當於爾時,諸比丘等亦復如是,聞此等經如實說過,知已不悔,樂好衣服,反於是經而生怖畏。迦葉,如系蝦蟆在猕猴手,而此猕猴面不回顧;當於爾時,諸比丘等亦復如是,聞此等經違背不顧,不住其前。迦葉,譬如野干為狗所逐,走趣冢間、窟穴、深坑;當於爾時,諸比丘輩亦復如是,聞說此經如野干走。野干走者,謂犯禁戒,誹謗是經,聞是經已退道還家,馳求欲境趣向女人,趣於斗诤、喧雜、醫術及以斷事,而於其中多犯禁戒。我說此等,如趣冢間;身壞命終墮於惡趣,如趣窟穴;馳騁劍葉、刀刃、槍林諸大地獄,如趣深坑。迦葉,當於爾時,諸比丘輩成就如是野干之法,不能悟入如是等經;但能毀謗,稱揚過失,身壞命終墮大地獄。
“復次,迦葉,若有比丘作如是言:‘若表示法非真實者,如來言說亦非實耶?’彼若說言:‘佛之表示名為真實,諸表示法亦應名實。’有智比丘應問之曰:‘大德今者,為執何事?為執空耶?為表示耶?’彼若說言:‘我執表示。’應報之曰:‘汝即是佛。何以故?汝有言說表示法故。’彼若說言:‘我執於空。’應問彼言:‘當為我說,執何等空?’何以故?不可言說,名之為空。若執表示以為空者,或於我、我所、眾生、壽者,非空執空。又問彼言:‘汝意雲何?樂一切法空不?’彼若答言:‘我不喜樂一切法空。’智者言曰:‘汝久忘失沙門釋子。何以故?佛說一切空無我故,不說有我、眾生、壽者、數取趣故。’彼若說言:‘一切法空,我樂空性。’應語彼言:‘汝心尚樂一切法空,況復如來應正等覺!復次,尊者,為眼是如來?耳、鼻、舌、身、意是如來?’彼若說言:‘眼是如來,耳、鼻、舌、身、意是如來。’應語彼言:‘汝於今者,亦是如來。’彼若說言:‘眼非如來,耳、鼻、舌、身、意亦非如來。’應語彼言:‘仁者,汝作是言,眼表示非如來,乃至意表示非如來,即非表示是如來也。我於此處豈不悟耶?’彼若說言:‘眼非如來,亦不離眼而有如來;乃至意非如來,亦不離意而有如來。’應語彼言:‘如來所說十二處有,謂眼處、色處乃至意處、法處,此即眾生及眾生名字。仁者,為眼是如來、非如來耶?乃至法是如來、非如來耶?’彼若答言:‘眼是如來,乃至法是如來。’應告之曰:‘如仁者言,一切眾生及山林大地應是如來。’彼若答言:‘眼非如來,乃至意非如來。’復應告曰:‘如仁者言,如來即法及以非法。’彼若說言:‘色非如來,乃至法非如來。’應告彼言:‘若如是者,豈以非法為如來乎?’彼若說言:‘即以非法以為如來。’應告之曰:‘若如是者,所有眾生,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婆羅門及諸尊宿,殺害生命,犯不與取,行欲邪行,虛诳離間,粗惡雜穢,貪瞋邪見,應是如來。’彼若說言:‘非非法而是如來。’應告之曰:‘非法非非法應是如來。若非法非非法是如來者,則無表示。仁者,無可表示是如來耶?’迦葉,應當如是折伏愚人。我不見有世間人天,能與如是如法說者而共對論。唯除瞋恚、愚癡之人不堪忍者,雖為開示不生信心,毀呰空法,棄捨而去。
“迦葉,汝等應當受持是經。於未來世,有諸比丘持是經者,當得三名而為表示。何等為三?謂說斷滅,無物無蘊及無恭敬。當爾之時,如是經典為他誹謗。汝觀爾時,不恭敬佛,不恭敬法,但依表示名字語言,虛荷僧名而無實德。雖稱佛號,於他開示而不能解,雲何可得瞻奉如來?雖說佛法,而不能知如來意趣,雲何得名為善說法?四雙八輩是佛弟子,聲聞之僧但知其名,於彼功德不知其義,不能領受依名實德。為於衣服、飲食、臥具、病藥緣故,毀謗於法。菩薩於中應勤精進,於是等經,深生希有樂欲之心,受持讀誦。何以故?是人來世為護法城。迦葉,我念過去九十一劫空無法時,如是等經不復流布。又念過去超於千劫,有佛出世,號休息熱惱,住世八萬四千劫,成熟菩薩,利益世間。又念過去,復有如來,號無邊力,住世二十億劫,於二十億劫行菩薩道,然後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汝觀於佛,修習幾何難作之行,攝諸眾生!
“復次,迦葉,劫濁盡世,我等不應輕賤己身。何以故?於劫濁中,乃至一人能於我所信解此法,甚為希有!一切眾生不持刀杖追逐我等,亦為希有!何以故?此法即是善丈夫法,謂於諸行為無行想,難了知故。若有我見、眾生見、命見、數取趣見、有見,若依諸蘊起於戒見,若多聞見、佛見、法見、涅槃見,若有起於涅槃見者,如來悉知見為邪見。何以故?佛於涅槃而無分別,亦無所得。若於涅槃起於分別及有所得,如來盡說名為邪見。若邪見者則名無智,若無智者名為損害,若損害者名曰愚夫。名愚夫者,於大菩提則無樂欲,乃至遠離生天勝道。
“迦葉,於未來世當有比丘,年紀二十、三十、四十乃至百歲,為老所侵,莊嚴衣服,雖剃須發毀壞威儀,老病衰朽無有威光,趣向邪法。臨命終時,由罪意樂之所障蔽,熟思已犯,懈怠不修,而於三處示現證得。何等為三?或矯現威儀,或復詐現修持淨行,或舉手自稱言:‘我無與等。’以此三處示現有證。斯人鹹墮增上慢中,臨命終時,心生追悔;既命終已,生地獄中。是故,迦葉,我今分明宣告汝等:我為汝等真善知識,樂欲利益,哀愍汝輩,不令於後受大熱惱,如慕理迦、畔地迦、波利婆羅理迦受諸苦毒。
“迦葉,我終不聽執著我見、眾生見、壽者見、補特伽羅見者,於我法中而得出家。我若不許強出家者,皆為是賊,食重信施,亦不成就真比丘戒。迦葉,寧當絕食至於六日,不於我法得出家已,食重信施,起於我見、眾生、壽者、數取趣見乃至涅槃見。是故菩薩應發精勤,不應執著我、眾生、壽、數取趣見、有見、涅槃見,為斷一切見故,應當說法。
“迦葉,如是等經,我今付囑諸菩薩等。何以故?彼等意樂同於我故。若彼意樂同於我者,是我伴侶。我伴侶者,則便堪能受我付囑。”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眾苦所逼迫, 都無能救護,
唯除世導師, 無有戲論者。
諸苦惱眾生, 修下劣邪道,
漸增諸欲貪, 由斯墮惡趣。
無導無救護, 住之險曠遠,
趣向邪道中, 終無安隱處。
譬如人持財, 求利行遠道,
於中群賊起, 劫盡諸赀財;
失財已空歸, 為利增熱惱,
所貸他人財, 被債倍生苦。
斯等亦如是, 為法故出家,
本所持法財, 白業皆銷滅;
唯淨剃須發, 愚墮諸見中,
執著我眾生, 補特伽羅想。
說空法比丘, 不著數取趣,
於此起謗心, 速墮於地獄。
以瞋恚因緣, 遞互相誹謗,
自犯畏人知, 妄宣他過失。
身惡及口惡, 意業多谀谄,
顛倒隨見流, 斯人生惡趣。
造諸惡業已, 速疾往三塗,
眾苦所燒燃, 無能救護者。
未來有比丘, 卒暴多瞋恚,
逼惱諸出家, 趣向菩提者。
此諸可畏眾, 誹謗如是經,
不復能信受, 釋師子之教。
互起瞋恚心, 遞共相苦切,
更相揚過失, 惡名遍十方。
虛加惡唱他, 於己便生恥,
柔和者劣弱, 邪友勢力增,
是知正法衰, 惡人多勢力。
“我之所愛子, 謂諸善比丘,
應趣向余方, 往求安隱處,
從惡得解脫, 於此起悲心。
宜於是經中, 當自審思念,
佛有如是教, 當樂住余方。
正法滅壞時, 柔和者難得,
相隨俱往詣, 如來稱歎所。
或有言此處, 可離不可居,
當詣大仙人, 得大菩提地。
復有稱仁者, 汝實善為言,
繞塔以求真, 是名世尊教。
寧當至於彼, 悅意菩提地,
不可恆此居, 沒於瞋迫所。
比丘當詣彼, 為我故應行,
見佛所游方, 昔曾安止處,
經行宴坐地, 若石及空閒,
集已共咨嗟, 為之數啼泣!
言是彼大仙, 經行受用處,
昔日曾游止, 轉無上法輪,
有為悉無常, 我等今不見。
人及非人等, 天龍皆會集,
善化令歡喜, 何乃見空虛!
時往道場中, 最勝菩提地,
同來集會已, 當如理思惟。
世尊於是處, 成無上佛果,
驚怖惡魔軍, 猶如野干眾。
是為道場地, 大覺所端居,
過去及未來, 一切諸佛座。
安處大雄尊, 億天所敬禮,
七日跏趺坐; 谛視菩提樹,
瞻觀供養畢; 次往鹿林中,
言此轉法輪, 聲聞於梵世。
彼諸比丘等, 當為數悲啼!
為欲調五人, 導師來至此,
五人初見佛, 各起憂惱心,
立制自相要, 我等勿為起。
時大悲世尊, 哀愍群生類,
為五比丘說, 甘露果時成。
禮轉法輪方, 心悲數啼泣!
次往涅槃處, 感佛最後身,
於此雙林下, 利益群生類,
碎身分支節, 於茲般涅槃。
嗚呼大聖尊, 釋迦大寂滅,
今但聞其名, 惜哉我不見!
大師復於此, 最後度善賢,
能以智先知, 此為最後度。
或修時壽盡, 或發趣命終,
或修己身亡, 彼皆生善趣。
從於彼時後, 深廣法沉淪,
持戒毀禁人, 皆當得供養,
受他重信施, 速墮惡趣中。
汝觀諸比丘, 有如是差別,
智者修雖後, 速受人天身。
是等照世燈, 憐愍世間者,
大智諸菩薩, 慈心利眾生,
常作勤修事, 勇躍心歡喜,
當成大覺尊; 亦逢事彌勒,
供養彼如來, 眾中蒙授記,
隨心所憶念, 為彼大威神。
我說誠實言, 安慰如是輩,
彼雖不見佛, 而與見佛同。
我昔求菩提, 禮敬於諸佛,
若諸女人等, 趣無上菩提,
我及無量佛, 皆當安慰彼,
速成男子身, 得見於彌勒,
供養彼如來, 所求悉如意。
應學諸智者, 淨信而出家,
堅固樂欲心, 多聞學持戒,
於彌勒佛前, 得受其記莂。
是故聞勝利, 起信修善賢,
安住堅固心, 攝諸眾生類。
誰於如是處, 求而不得之?
有慧及精勤, 菩提不難證!
修習慈悲念, 捨離谄曲心,
常樂在空閒, 是則菩提道。
“若人於是法, 空說不能行,
眾皆禮敬之, 此為可畏賊。
若人為飲食, 及諸利養事,
受持正法門, 互共相傳說,
斯惡活命人, 名為空過世,
於此捨人身, 惡趣受眾苦。
或於佛法內, 假名為比丘,
誹謗於契經, 善說解脫禁,
言我具弘宣, 所有木叉教,
雖為比丘像, 終失人天身。
若誹謗人天, 及毀一切智,
如是謗法人, 得罪復過彼。
善防身語意, 令不起諸惡,
能除此三行, 必當得涅槃!”
“復次,迦葉,如來滅後,昔於佛所深種善根諸比丘等,悉般涅槃;具勝意樂諸眾生類,命終復盡。後五十歲正法滅時,當有比丘性懷貪著,猛利貪欲映蔽其心,樂離間語毒害於他,言詞粗犷慘勵颦蹙,住三法中。何等為三?所謂醫道、販易、親近女人。住此三法,退失四事。何等為四?謂退戒蘊、善趣、果證、如實見佛。由退此四,復成四法,不生厭離,熾盛增長。雲何為四?所謂嫉妒增長熾盛;瞋恚惡心增長熾盛;耽著種族增長熾盛;貪著飲食,積聚眾味,愛樂衣服,映蔽心故置之箧笥,專行此事以為常業。於沙門法空無所獲,亦不發生沙門證道,聞是等經當墮四處。何等為四?謂墮謗法,佛所不許而反說之,獨為女人宣說法要,毀謗如來別解脫戒。聞是等經轉加壞法,而墮生長惡業之中。
“迦葉,譬如惡狗,以苦膽灌鼻。於意雲何?彼狗倍生凶惡心不?”
迦葉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
佛告迦葉:“彼等惡人,猶如惡狗及毗捨遮,見有比丘住淨意樂持是法者、說是法者、住於真實少欲之者、歎少欲者,於是人所不生歡喜而起厭背,心懷怯劣復生熱惱。以其瞋恚障蔽心故,作是念言:‘我等住在非時非處,於非時中而為他人輕毀我等。’是故聞說如是等經,起於誹謗,面加毀辱,瞋恚粗言此非佛教。此輩受用多欲因緣,非少欲者。
“迦葉,我種種名,贊歎少欲及以喜足,名為易養,亦名易滿,名淨除者、行頭陀者、極端嚴者。我亦贊歎住阿蘭若者、發精進者、遍淨命者。汝等不應多修貯聚箱箧等法。何以故?應當修習如是法故。汝等不應猶如銅钹空有其聲,應順如來修行此法。又亦不應起重瞋恚,亦復不應攝取事物,應當住於無事無物。勿於處所生住著心,應無所住。不應自贊,亦不應畜牛驢等類,不應成就住懈怠處。應當發起殊勝精進,捨離不善,攝受善法。
“迦葉,我種種名贊歎寂靜,住阿蘭若不處愦鬧,今於是中,種種名說極淨除行。若有不住極淨除者、具大欲者、成罪惡者,即當誹謗諸有安住極淨除者。迦葉,譬如愚夫於四月中,服酥患渴,尋詣池所求水而飲。他人謂曰:‘汝已服酥,勿復飲水而致命終。’是時,愚夫瞋蔽心故,毀呰罵詈不順他言,飲水而死。迦葉,如是,如是,未來比丘,貪著有見,住不善行。有持法者作是教言,此是應作,此不應作。彼惡比丘瞋蔽心故,毀呰罵詈謗是經典。
“迦葉,今時尚有於如來所多興诤競,何況未來!汝且觀是賢護比丘,如來制戒,令諸比丘受一坐食;瞋蔽心故,於夏三月不至我所。迦葉,今於我前,尚有如是輕梵行者,況佛滅後!貪著飲食、衣缽、病藥,睡眠所覆,瞋恚猛利,如是比丘聞是法已,尚不恭敬如來大師,豈能敬彼持法比丘?
“迦葉,名為不善,亦名極惡,如是法寶即當隱沒。於中若有求大利益善男子、善女人,信我教者,後滓濁世極覆藏時,善人難得。時聞如是等甚深法已,應為如理者說,不為不如理者;為信者說,非不信者。我今亦為如理者說,非不如理者;為信者說,非不信者。
“迦葉,譬如惡馬不受被甲,若同良馬為被甲者反生驚怖,何況更聞螺貝鼓聲!能堪受者,無有是處。如是,如是,破戒比丘,無有時分堪能忍受善丈夫法,猶如惡馬反生驚怖。
“迦葉,破戒比丘,乃至聞說一言諸法無我,執我想故,於中便生怖畏诤競,何況聞說被善甲耶!若被甲已,即能降伏百億魔軍,而令畢竟不生斗诤。諸善比丘被精進甲,不破根本頭陀功德,淨除根本,無貪恚癡根本,無嫉妒根本,離欲根本,獨處性根本,[宋-木+悎]寤根本。於一切時、一切種中,不應發起恚貪之心,於種種物無所希求。如是被甲,名無根本。若被如是種種甲已,應發無上菩提之心,於一切處不應執著,況起我想?是故不應起於我想、眾生想、壽者想、數取趣想、女想、男想、地水火風想、欲界色界無色界想、持戒想、破戒想、空性想。取要言之,一切諸想皆不應起,以一切想無所得故。
“迦葉,貪若實有則應了知,近之令滅貪愛之心,非住一處,無住可得,唯除妄語。是故如來名實語者,如來說之諸所有貪皆為非我。如是諸法是沙門法,諸沙門法皆無所得。若復有人著此想者,是人則為著我想等如須彌山,退失聖教諸沙門法少不可生,亦復不能住沙門法。如是廣大最勝之法,於彼愚夫癡所衰損,少不應說。何以故?若執少法,則當攝受極怖畏處大地獄中住之一劫。
“迦葉,汝觀俱迦利比丘、提婆達多比丘、骞荼達羅比丘、迦盧底輸比丘、母達羅多比丘、阿濕繁比丘、布那婆蘇比丘、蘇氣怛羅比丘,是我給侍,親對我前,聞我說法,見我經行,見我端坐,見我神足游處虛空,見我降伏多千外道,於大眾中摧彼邪法。如是等人,尚於我所不生信樂,於步步間恆欲毀我,由是步步漸增其惡。
“復次,若說佛名信為實者,應持上器如須彌山,盛栴檀末而散其上;應作傘蓋猶如三千大千世界,持在空中而覆其上。何以故?為信佛故。何況信已捨欲出家,無所依倚修諸靜慮!迦葉,如是眾生,於中忍可極為希有!能善護持佛所制戒,則能了知彼甘露法。如大眾中,以其皮革及余臭穢共制人像,或造種種諸雜面相,彩畫莊飾令極端嚴,有人持之置於面上,或以衣物纏裹游行,豈以相貌謂為好耶?審知穢惡便生厭離。
“如是,如是,諸惡比丘,以如來威德容儀嚴整審谛觀察,方知極惡由自他我想而生貪愛。若人了知我想非實,聞是等經不生瞋恚。何以故?由為他人毀呰違逆,聞此等經倍增厭離。若有眾生心懷執著,當知即是邪見之人。若起邪見,於是等經如實教誨,即生瞋恚。何以故?有我想者有瞋恚故。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是等經瞋恚毀壞誹謗之者,即非沙門。雖復說有沙門名字,非我聲聞,我非彼師。何以故?是我聲聞則不妄語,我非妄語之師。何以故?如來是實語者,能如實說一切法空者。
“迦葉,如來能破我執,與之斗诤。若與如來诤者名為惡魔,如來不許魔眾出家受具足戒。如有人言,青雀小鳥生大龍象。於意雲何?如是之言,為可信不?”
迦葉白言:“不也,世尊。”
佛告迦葉:“於意雲何?為等類不?”
迦葉白言:“非為等類。”
“復次,迦葉,又如說言,妙翅鳥王生於飛鳥。於意雲何?為可信不?為等類不?”
迦葉白言:“不也,世尊,亦為非類。”
“復次,迦葉,又如說言,螢火小蟲負須彌山飛空而去。於意雲何?為可信不?為等類不?”
迦葉白言:“不也,世尊,亦為非類。”
佛告迦葉:“如是惡人,若住我想乃至涅槃想者,稱我為師,轉為非類。
“迦葉,如有帝王安住國界,撫育群生快樂無極,種種飲食自然成辦,傍有侍臣奉王正化。時有一人,眾未曾識,為財利故,隨學臣法不禀王命。自於大臣王等眾中,詐宣王制,作如是言:‘汝等應當止住於此。’或言:‘汝等作如是事。’
“迦葉,如來法王亦復如是,王大千界,攝化一切三乘眾生,十力功德圓滿成就,作諸佛事安樂無邊,飲食供養自然豐足。於中一類眾未曾識,為活命故說我、眾生乃至涅槃,不受如來無我聖教,作如是言:‘如來所說此事應作,此不應作。’於中有人,信佛順教不誹謗者,聞其所說,謂是勝妙清淨福田,辍己資財及妻子分,殷重信心如法施與,乃至未覺諸過,已來初無斷絕。如是惡人,同於眾人所未識者,飲食既終,於聚鬧處,日日談說王事、賊事、食事、YIN事、女人事、醫方事、飲酒事、日月薄蝕事、王者來去事、種族事等,或言吉日應行他所當得飲食。如是等類種種言談,推度晝夜還僧伽藍,或經二宿乃至六夜,隨所住處亦常談說如是等事。無正念慧,失壞威儀,昏癡睡眠,涎唾流溢,隨所想像,睡夢中見,或見己身往詣他所,疾行、緩行種種諸事。既[宋-木+悎]寤已,互相向說,或夢汝身如是行坐,從如是處有得不得。復有說言,此夢吉祥,宜時速往村邑、王城至他家處出入往來。搖動面目,苦逼惱故,心不安和,無等引定,貢高自舉,諸根穢雜與俗無殊。言不應時,心多馳散,樂游俗裡、諸族姓家,不能奉持別解脫戒,獨為女人宣說法要。於說法時,心住貪染,而於是中增獲利養,染著之心猶如噬嚙,愚癡耽愛增住增著。不生悔故,於別離時啼泣而去。又於二處開示他人。雲何為二?得淨好施便贊歎之,得非淨好即便毀呰。相會遇時互看所得,復相問言:‘施主今者,為施何物?為施與誰?飲食資財幾多幾少?’
“迦葉,當知是謂不修行者,乃至命終之所言說。不修行者,復有余過,生惡意樂,謂謗正法。迦葉,應於如是諸比丘輩生憐愍心。何以故?以其當受苦惱果故。”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愚夫緣活命, 隨學帝王臣,
故往詣余處, 詐宣王制令。
至彼傳密言, 勿致王瞋罰,
愚人於此處, 亦以活命緣。
何況最勝佛, 於多百劫中,
捨身支節等, 及作多難事!
我非法王家, 僮僕被谪罰,
亦無問者能, 為作為不作。
施與比丘房, 上妙美珍馔,
及施上妙衣, 一切恭敬與。
勤苦求財物, 奉施持戒人,
不以自供身, 亦不將供子。
不如法住者, 食之便捨去,
共相會遇時, 言我快意啖。
所在聚集處, 說王事賊事,
關邏鎮守事, 種種飲食論。
說日月博蝕, 及王來去事,
或言當得勝, 或說當敗亡。
此非所應言, 常共數論說!
極妙臥具上, 晝夜耽睡眠,
晝往善人家, 求多富有處。
言此施非少, 亦非為最上,
尋思是事已, 安敷空坐談。
愚惰不勤修, 如驢恆負重,
而於眠夢中, 見所分別相。
覺已宣示他, 相向益談說,
言勿憂勿笑, 汝當得安樂,
此事宜速成, 勿復生憂惱。
數往於村邑, 動止無威儀,
喻若行猕猴, 回轉於面目。
入於聚落內, 為女說法言,
棄捨佛契經, 及善別解脫。
既從施家出, 觀其物少多,
見少則罵他, 亦毀他眷屬。
於相會遇時, 發言互相問,
得何物何食? 相問答何事?
略說如是事, 經於百年中,
如是所尋思, 以為自活命。
爭蒲桃酒味, 及以香華等,
為藥療其身, 求之少病惱。
假令有百佛, 無能奈彼何!
棄捨所修行, 與在家無異。
於身生保愛, 不離於我人,
彼作是修行, 由斯墮惡趣。
若人謗正法, 重苦所燒燃,
無覺慧愚夫, 與在家無別。
“若諸釋師子, 修實行聲聞,
不以活命緣, 毀犯微少戒。
智者不貪食, 常生重檐想,
不淨觀修心, 以還施主債。
捨離欲漏故, 了知一切想,
我聽如是等, 此教中出家。
智人不誹法, 於所說空性,
數數起勤求, 不可得堅實。
勇健大智人, 了知空性理,
能怖畏魔軍, 彼堪銷供養。
若能離貪染, 不毀於空性,
佛子勇健人, 兩足中應供。
正法不久住, 生世多愚癡,
少柔和比丘, 求不放逸者。
智者應生憂, 不久自磨滅,
後於晝夜間, 談說曾有我。
世間無救護, 唯除兩足尊,
修行學處人, 悉皆當滅沒。
彼不了如是, 所有密意言,
則不恭敬佛, 及無上正法!
正法當盡滅, 應速發精勤,
乃至少時間, 聽聞當不久。”
大寶積經卷第三
三律儀會第一之三
爾時,尊者摩诃迦葉白佛言:“甚奇,世尊!如是人等,聞此等經,不生厭離。”
佛告大迦葉言:“若有眾生成就四法,聞說此經,不生厭離。雲何為四?多放逸故,不能深信業異熟故,亦不深信大地獄故,不能審信我當死故。若人成就如是四法,不生厭離。
“迦葉,復有眾生成就四法,不生厭離。何等為四?年盛壯時自恃強力,耽著欲樂,貪嗜諸酒,不能了知明思惟觀。若人成就如是四法,不生厭離。
“迦葉,若有比丘成就四法,謗佛菩提。何等為四?本造惡業已成就故,毀壞正法;如是比丘不自發露不善異熟諸惡業故;於比丘尼行穢欲故;彼有和尚或阿阇梨,多人所敬,謗佛菩提,如是弟子隨學於師亦生誹謗,是寡聞者由嫉妒故謗毀諸佛。比丘成就如是四法,謗佛菩提。
“迦葉,若有一法,得成沙門及婆羅門。何者為一?於一切法心無所住。如是一法,得成沙門及婆羅門。譬如有人墮高山頂,謂無大地、樹木、叢林,唯起空想,出入息斷。
“迦葉,著諸法者亦復如是。若執眼想及以眼相,執耳、鼻、舌、身、意想乃至意相,若執色受想、行識想,執淨持戒、多聞、慚愧、經行、往來得菩提想,如此等法皆悉非作沙門、婆羅門。若起想者則為所害。為誰所害?謂貪、瞋、癡。若執眼相,由著可愛、不可愛色相故,為眼所害;如是執著耳、鼻、舌、身、意相,乃至由著可愛、不可愛法相故,乃至為意所害。若被害者,則於地獄、畜生、餓鬼、人、天界中,極為所害。何緣被害?由想執著。何名想著?謂執我想及我所想、女想、男想、地水火風想、骨想、壞想、青瘀想、血塗想、色變想、離散想、勝解脫想。彼有少分得勝解脫想,此有少分不得勝解脫想,有無量種宿住隨念現證作想,我隨念想,異於過去,異於現在,我是過去,我是現在,於諸法中起想執著乃至涅槃想、我得涅槃想。迦葉,以要言之,諸執著者處處起想,乃至於空性中起一切想,皆悉非作沙門、婆羅門法,非沙門行,非婆羅門行。
“迦葉,如來說言沙門、婆羅門法者,譬如虛空及以大地。何以故?虛空之法,終不念言‘我是虛空’。如是,迦葉,沙門、婆羅門者,終不自謂‘我是沙門,是婆羅門’。是故諸法亦不自謂是作沙門、婆羅門法。沙門法者,不作不除,是為沙門及婆羅門。
“迦葉,譬如有人於夜闇中,掉弄手臂,搖動面目,作如是言:‘我弄世間!我弄世間!’於意雲何?彼為弄誰?”
迦葉白言:“世尊,是人自弄。何以故?於中無人為可弄故。”
佛告大迦葉言:“如是,如是。若有比丘至阿蘭若,或至樹下、空室、露處,作如是想:‘眼是無常,耳、鼻、舌、身、意悉是無常。’復作思惟:‘色是無常,聲、香、味、觸、法亦悉無常。’作是思惟:‘我趣涅槃。’如是等類為自劬勞,非沙門行。何以故?以有若干諸邪執故。知眼相已,為滅眼故勤勞修習;如是能知耳、鼻、舌、身、意相已,乃至為滅意故勤修習之。若於三處了知信受,則於三處而生分別。若於諸見起分別者,雲何能得心一境性?
“迦葉,甚深菩提難入難趣,難具資糧。心一境性者,為以幾何名心一境性?周遍推求,乃至一法亦不可得。所謂於眼不可得實,於耳、鼻、舌、身、意亦不得實,於一切法皆不得實。何以故?本性如是。心性不生,一切諸法無實可得,是故彼心不可得也。若過去、未來、現在無所得故,無所作故,是謂無所作。何名無所作?若新若故俱不可作,名無所作。是中過去心不解脫,現在心不解脫,未來心不解脫。隨所有心無所得者,是為心一境性,此即名入心之數也。
“迦葉,未來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執著眼等說為滅壞,於諸蘊中起於物想。如來說蘊猶如於夢,然彼說言夢為實有,由世間中說有是夢。‘若無夢者,我等不應有夢想事。以有表示,是故我等於其眠夢起於夢想。如是,如是,蘊有所因故說如夢。若無蘊者,不應說蘊猶如於夢。’彼諸愚夫謂夢為實,聞是等經便生誹謗。於中當有比丘尼等,於施主家妄稱我是阿羅漢果,或依淺智說現證得。若優婆塞、優婆夷等,聞經律頌說我現證。
“迦葉,當於爾時,若有比丘,或二十年、三十年中,常樂居止阿蘭若處精勤修習,為佛法故來詣初信一日優婆塞邊,唯以空言互相唱說,言:‘空空故,我已遍知!我已遍知!’或有比丘,聞是經等相向談說。有人聞之便生怖畏,復作是言:‘若諸在家、出家人等不應親近,應當遠離,此非教師。何以故?彼等所知不相親附。’復有宣說甚深法者,為諸在家、出家人等棄捨輕賤。何以故?我今宣說勝妙梵行,尚少知者,況未來世乃至最少知者,亦皆滅沒!當爾之世,說法比丘千人之中,能如實解信入法者,一亦難有;乃至二千亦復如是。於中或有余比丘等,下至不能暫發言詞,況能解了?
“迦葉,當於爾時,在家、出家共輕此教。若有比丘發勤精進,為滅不善生善法故,初夜、後夜減省睡眠,精進修學;則為他人譏嫌棄捨,或斷命根。如是等經即當毀滅,住法比丘亦皆滅盡。於中智者深勝無染解了之者,應當尊重深心恭敬,共集會已住阿蘭若。”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我所說善法, 第一義相應,
言蘊無堅實, 應觀察如夢。
爾時諸比丘, 斗诤心紛擾,
無禮別尊卑, 唯有空名相。
比丘所發言, 俗亦如是說,
如斯之教法, 道俗語皆同。
比丘謂俗言:‘汝解法希有!
是謂佛菩提, 已發初地果。’
彼心謂見法, 親近在家人,
數奉施比丘, 與其最上供。
如斯比丘說, 無異語皆真,
與彼共相親, 言我能見法。
生於彼時者, 為施故出家,
不住正法中, 毀壞菩提道:
‘我示汝道者, 近我勿親余!
不久汝得之, 還如我所得。
此最寂靜位, 共汝相向言。’
和合大眾中, 毀壞我教法。
猶如劫村賊, 性懷凶險心,
破壞諸國城, 及以大聚落。
比丘亦如是, 無智多愚癡,
少慧起諸非, 著命數取趣。
離我所說教, 依止諸見心,
說是羅漢人, 盡懷增上慢。
於大和合會, 諸比丘眾前,
說已慧名聞, 於中一難得。
“或時有比丘, 安住如實者,
被說惡名聞, 言非佛弟子。
法王大菩提, 於時被誹謗,
天眾懷憂戚, 相向數悲啼。
對彼信心天, 身自投於地:
‘觀斯釋師子, 無上法輪摧!
嗟歎佛如來, 快哉所說法!
奇特福田僧, 佛之所愛子!
我等不復聞, 法王之所說!
牟尼今滅度, 無覺抱迷心。’
地居天次後, 出於大音聲,
唱令告諸天:‘法炬今將滅!
汝等得聞佛, 不親近如來,
勿致後天龍, 而當懷悔恨。
經於無數劫, 為自及為他,
遍受於眾苦, 爾乃方成佛。
此是諸世尊, 為諸眾生類,
所說善法門, 今皆當隱沒。
矯亂人興世, 可畏造諸非,
魔使及惡魔, 恣情惡言說。
谄詐多癡鈍, 诳惑劣愚夫,
若瞋與不瞋, 毀師及勝教。’
聞地天聲已, 上天皆慘然,
人及四王天, 悉亦懷憂惱。
夜叉眾來集, 阿吒筏底城,
皆發可畏聲, 滿面流悲淚。
天居眾寶飾, 城郭妙莊嚴,
皆悉失光晖, 猶如於聚土。
國城非似本, 堪生愛樂心,
今見寶嚴城, 須臾不可樂!
諸天同詣彼, 善逝本生國,
躄踴而號啕, 轉增大悲苦:
‘我從天降地, 往詣諸國城,
真法盡沉淪, 遍觀皆不見。’
下至閻浮境, 見法大崩摧,
逼惱諸出家, 發聲大號哭。
勝城七日內, 處處失光晖:
天亦七日中, 數非數啼泣:
‘嗚呼大雄健, 昔曾親面奉,
何期今不見, 言說亦成空!’
曾住捨衛城, 來已皆恭敬,
於其地界內, 數悲而數啼。
見佛所坐林, 言佛曾於此,
轉四谛法輪:‘我等親聞聽!
世間還黑闇, 更互不相尊,
己造諸罪因, 往生三惡趣。
天眾多宮殿, 今者悉空虛,
贍部諸眾生, 無主無救護。’
言佛經行處, 毀壞悉荒蕪,
法王已涅槃, 世間不可樂。
三十三天主, 帝釋立其中,
苦惱發憂愁, 高聲大悲恸。
諸忉利天等, 舉手共哀號,
適聞園苑中, 其次便馳走。
是等諸天眾, 恆歎佛如來,
自嗟離世尊, 曾為說法者。
不能食甘露, 亦絕歌樂聲,
如是等諸天, 心憂經六月。
“阿修羅聞說, 教法空無主,
於是即相呼, 興師伐忉利。
贍部諸王等, 毀壞佛制多,
當於爾時中, 天與修羅戰。
多有諸比丘, 及多比丘尼,
生諸惡趣中, 備受眾苦毒。
在家犯諸罪, 近事壞屍羅,
互相揚惡名, 以之生苦趣。
女人行不善, 皆亦入三塗,
如是事興時, 世間不安靜。
或時行聚落, 或投竄山林,
人眾以波逃, 壽命便夭促。
多有賊盜起, 亦復有饑荒,
苗稼不時登, 蝗蟲起災暴。
若於饑馑世, 人有壽命終,
便生餓鬼中, 具受多辛苦。
所有施塔廟, 及與四方僧,
爾時諸比丘, 悉共分張取。
於我滅度後, 如是眾苦興,
應速發精勤, 勿復更回顧。
諸有愚夫類, 而無智慧人,
愚夫業已成, 速生諸惡趣。
“應樂讀誦說, 智慧從此生,
人修智慧心, 速能升善趣。
常以智慧觀, 如我如是學,
永離眾系縛, 速至於涅槃。
正法不久留, 應發堅精進,
我已如是說, 宜速正思惟。
此劫過去已, 滿於六十劫,
當不聞佛名, 何能生信樂?
若人相會遇, 饑餓苦所侵,
母子是時中, 互相食其肉。
彼時所生子, 慞惶行不安,
住在己家中, 猶生大怖畏。
見聞此事已, 知其生死燒,
誰有智慧人, 於中生愛樂?
無明是生根, 女人是欲根,
蘊為苦惱根, 是故應捨苦。
世有愚眾生, 耽著於女欲,
人能離癡者, 疾當得涅槃!
宣暢此法時, 不遭於惡果,
不說果有漏, 故墮惡趣中。
所有無漏法, 空空無所有,
寂靜本無堅, 宜應速了悟。
“復次,迦葉,若有比丘或余眾生,由能成就此第一法求無漏者,應作是言:‘於一切法心無所住。’
“復次,迦葉,菩薩應為堅固修習。雲何堅固?雲何修習?言堅固者,謂堅固心、堅固精進。何者名為堅固之心?菩薩念言:‘乃至供養恆河沙佛,然後乃發一念之心而求佛道。次後復經恆河沙劫一佛現世,以發恆河沙等心故,一得人身;以恆河沙等人身聞一句法,智慧光明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大利益。’應發如是堅固之心。又以種種方便攝佛智慧,種種苦行以為希求,種種苦行攝受佛智,復有如是堅固之心。
“復次,迦葉,我今為汝宣說譬喻。由此喻故,諸有智人而能解了爾所說義。由是種種難行、苦行能得菩提,於恆河沙劫不應休廢。若於恆河沙劫學不休廢,則能現證無上菩提。應發如是堅固之心,以為勢力,以作策勤,終不捨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如是堅固之心。
“迦葉,若有菩薩發是心者,何以攝受?謂不取處,不取非處。何故不取處、非處耶?若有取於處、非處者,於無上覺則為障礙;以不取於處、非處故,速得無上正等菩提。
“迦葉,譬如有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珍寶持用布施;若有如是種種經典如來所說,隨順菩提,受持教法,以信安住,所生福聚倍多於彼!
“迦葉,菩薩復有堅固之心,乃至堅固心亦不可得,是故修行不可休廢。言修習者,謂多修行,有幾多耶?隨有若干多修習法,若起一心不能解了。何以故?彼法不可為表示故。然是最勝修習之法,謂堅固心性。”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無心起心想, 當有大怖畏!
‘我當成不成, 是事為雲何?’
而常起尋伺, 住在於一邊,
誹謗於正道, 不可得菩提。
此是懈怠心, 非是菩提相!
斯人疑一切, 諸佛及聲聞,
不行而希望, 賢聖諸佛法。
非但由言說, 能成安樂果;
要有信樂心, 能成廣大法!
亦非唯心量, 能獲勝堪任。
由一法能成, 諸有所作事,
知其殊勝已, 為佛故應修。
“復次,迦葉,菩薩以能成就此法,亦不親近供養諸佛,而自記言:‘我當得作如來應正等覺。’
“迦葉,在家菩薩有三種修,能於菩提而作利益。何等為三?為一切智故深生愛樂,不墮本業,堅持五戒。具此三支能成六法。何等為六?謂得聖處;不啞,不吃,不聾,不失聰聽,身變端嚴;速得深信;於甚深法不生怖畏;隨所聞法,不用功勞而能領解;速得不退。於此六法應當善知,有五障轉。何等為五?謂離間語,一切妄語,意樂不成,心懷嫉妒,耽著諸欲。如是五法為障礙轉。復有三法應當修行。何等為三?謂常興心欲出家故;於持戒沙門、婆羅門所尊重恭敬;若非同類說法之者,應遠離之。何以故?菩薩不應修學彼法。若修學者如負刍草。何以故?非佛道故。若擔負者即為執著,同諸愚癡。是故不應修學彼法。
“復次,迦葉,菩薩又應受學三法。何等為三?謂常隨順諸佛如來,為他演說勤自修行,於眾生所修習慈心。於此三處受已應學。復次,應當親近三法。何等為三?謂離捶打,不毀他人說雲卑賤,於怖畏者施其無畏。應當親近如是三法。”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不親下劣人, 見不正直者,
見已當遠離, 猶如避毒蛇。
不應隨學他, 不禮應遠離,
猶如見惡狗, 以生惡趣中;
有懷執著人, 學之同惡趣。
聞說勝空法, 應生愛樂心,
及樂空比丘, 亦應起尊敬。
增長多聞道, 而生利智心,
親近勝菩提, 有情應敬禮。
疾行受其教, 速生諸善根,
增長智慧心, 如蓮生在水。
宜多聽受法, 所增善速增,
以增智慧心, 能斷於諸漏。
大威德無畏, 大智大精勤,
為欲利益他, 自身盛利益。
在家應捨離, 捶楚打眾生,
發趣求菩提, 於法得不退,
無病最端正, 人皆愛敬之。
若修習慈心, 捨離諸惡道,
三十三天上, 五欲自歡娛。
從天若命終, 不墮於三惡,
生處於人世, 種族豪貴家,
形貌最端嚴, 人無能毀者。
天龍所守護, 隨法正修行,
受於勝妙處, 為人所愛重,
善得安隱眠, 寤亦心安隱。
以為天擁護, 終無怖畏心,
此之廣大法, 有如是勝相。
在家或出家, 更有大饒益,
令發悟憶念, 多人諸善根,
怖者以施安, 趣向菩提果。
更不事余天, 唯除一切智,
是人得正道, 諸智共相應。
以此諸善根, 捨離三惡趣,
得智獲三明, 善學於三學。
如所作功德, 如其所禮敬,
獨為眾生尊, 人多恭敬禮,
禮敬如來者, 眾中為最上。
住於在家地, 若發菩提心,
為彼說法言, 及余汝當聽!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應成三法。何等為三?應離世間嬉戲放逸、互相贈遺,及以選擇良日吉辰;應常清潔,離多納受;復當精進修學多聞。菩薩應成如是三法。復有三法應受修行。何等為三?於說法者不為障礙,應當勸請說法之人,恆燃燈燭。常應作是三種之行。
“復次,迦葉,有三種法終不應作,若有作者則受女身。何等為三?不應障母聽聞正法及見比丘,不應障妻見諸比丘及聞正法,乃至不應於己妻所犯其非路。如是三法終不應作,若有作者便受女身。”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常應以信心, 燃燈燭光曜,
便獲無塵垢, 清淨之佛眼,
由依此眼故, 了諸所知法。
若能了所知, 以知過去法,
知現在亦然, 不分別未來,
無有三種相, 有斯三種相,
捨離於第三, 相即名無相,
皆同為一義。
佛所說諸根, 然法無根本,
於斯起分別, 便失勝菩提。
淨修佛眼已, 現證一切法,
此句即菩提, 如上所開示。
法無有能示, 亦無能毀者,
諸法如虛空, 是故說開示。
導師宣此義, 以為在家人,
常燃燈燭光, 得佛眼明了。
不斷他說法, 釋師子之教,
終不往三塗, 不受生盲果。
能常勸請他, 宣揚最勝教,
以此善根力, 轉無上法輪。
若人於母所, 為作法留難,
受鄙陋女身, 盲伛多眾罪,
不曾睹眾色, 亦不少聞聲,
住於幽闇間, 猶如蝙蝠類。
於妻生妒忌, 與作障法緣,
從茲速命終, 當為極陋女,
發黃眼睛綠, 黧黯目盲冥,
足跛懷毒心, 耳聾多口舌。
如斯種類處, 速受眾惡身,
常為欲因緣, 丈夫生嫉妒。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有三種法所不應作。何等為三?若他施物,設有微少酥、醍醐等,乃至或多難施之物,主若不請不應行施;他欲出家不應留難,未出家者應當勸喻令使出家;見有建立如來塔廟,當助修營,不應緣此取其財物。如是三法,在家菩薩所不應作。”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他施功德財, 不應與非處,
於重便獲罪, 所施不能遮。
信者詣施前, 合掌俨然立,
於中人力少, 樂欲給侍僧,
應隨施主言, 助其少人力。
水漿湯飲等, 及余輕物類,
無違施主心, 不令他怨恨。
若有欲出家, 或子或親屬,
菩薩於是中, 不應作留難。
願有情安樂, 願得證涅槃,
我勝意樂然, 願說無上法。
知其過失已, 不應穢自身,
勿長夜憂嗟, 為煩惱所染。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有三種法不應修行。何等為三?不應販賣男子、女人,又亦不應與他非藥,若有作者不應親近。”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應離販賣男, 亦離販賣女,
非藥勿與他, 若與者應離。
為苦眾生故, 天等所同呵!
隨趣諸方維, 憂箭所中害,
長夜增憂惱, 眾苦逼其身,
夭壽自銷亡, 是故不應作。
此過及余失, 我悉了其因,
為諸菩薩等, 略說其少分。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有三種法所不應作。何等為三?不應往彼YIN女之家,不應親近諸媒媾者,不住屠殺牛羊等處。如是三法所不應作。”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不至YIN女家, 專行穢欲者,
速致世譏嫌, 親近下欲故。
尊者知其往, 便即起嫌诃,
招疾害其身, 以之令壽盡。
常不應親近, 媒媾男女人,
他娶女為婚, 近之被誹謗。
亦不應往詣, 諸為屠宰家,
菩薩勝依人, 皆所不稱贊。
此諸深過患, 如來悉了知,
為不正行人, 我今如實說。
世尊所有教, 我弟子能知,
斯人於佛前, 能詣所行處。
眾生住聖道, 將速至涅槃,
佛為如是人, 非為惡行說。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應成三法。何等為三?住在家中,觀己身命如客使想;於己施物起積聚想,於未施者如遠離我百由旬想;不為妻子作積聚想。在家菩薩,應當成就如是三法。”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常修於死想, 我命速當終;
於其所積財, 應修取堅實,
財不為妻子, 亦不為己身,
速疾得堅牢, 身命及財物。
殷重求佛道, 不起貢高心,
若捨饒益門, 常遭諸損害。
猶如於戲童, 少嘗非飽足,
法味尚輕微, 雖信非堪保!
修行非猛勵, 相去實全遙,
弘揚若不休, 名為究竟法。
迦葉我今說, 如斯諸法門,
人能解了之, 名為一切智。
以智善觀察, 於身生厭離,
常自正思惟, 想之如對我。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成就三法,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三?父母不信,令其住信;父母毀戒,勸令住戒;父母悭貪,勸令住捨。贊歎無上正等菩提,為他說法,是為第一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知可供養、不可供養。可供養者而供養之,若不可者即不供養。然於彼所修習慈心,由成如是第二法故,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勤苦積財,不令虛費,無令散失,不浪與他,宜堅舉置;而於淨戒沙門、婆羅門諸眾生所,平等施之;與同法者無所障礙。由成如是第三法故,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若在家菩薩, 求無上菩提,
生三根本慧, 此為最上覺。
若父及與母, 惡慧無信心,
勸令生信樂, 令其住勝法。
悭犯住戒捨, 無慧教令慧,
亦常勸於是, 為菩提勝法。
應往於四方, 遍求說法者,
法施以教人, 由斯增智慧。
犯戒令住戒, 無信令信心,
無慧教令慧, 得成不退轉。
若逢慧比丘, 持戒多聞者,
恭敬親近之, 數往而咨問,
在家由此法, 得不退菩提。
知彼勝德人, 多聞具諸智,
慧解堪尊重, 可持身肉施,
此為信心相, 如我前所言。
無信則不能, 發大菩提意,
聰明見勝事, 速成深利益。
於諸殊妙法, 取證不為難,
知自及與他, 如斯勝饒益,
與出離相應, 是故增智慧。
本來恆積集, 所有諸資財,
為與持戒俱, 共貯當來物。
是無有異語, 彼亦不虛言,
勇進堅施成, 當證如來果。
持戒易共住, 勇健獲深慈,
布施攝眾生, 如先後無異。
清淨最上施, 無所有希求,
若金若與銀, 無有不施者。
勇猛施一切, 宿世所行檀,
希求無上乘, 甚深最勝位。
非法而供養, 一切諸天人,
不如能順法, 供養一眾生。
勇健為法求, 以法能了法,
聰明由勝道, 獲無上菩提。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成就三法,於聲聞乘而般涅槃。何等為三?此有一類怖三惡道,於大菩提起重擔想,已集善根不專思念,不好善求,為心所害便生苦想。以成如是第一法故,退失菩提,於聲聞乘而般涅槃。
“復次,迦葉,此有一類,於所行施不生喜心,行布施已便生追悔,復不回向佛之智慧。由成如是第二法故,退失菩提,速於聲聞乘而般涅槃。
“復次,迦葉,此有一類,不勤精進專求多聞,以下劣善根速般涅槃。由成如是第三法故,退失菩提,速趣聲聞乘而般涅槃。”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發菩提心已, 不正隨順行,
退失於佛乘, 入於聲聞道。
菩提非不信, 及以懈怠心,
無智守悭貪, 則為有障礙。
知恩住淨戒, 常樂廣行檀,
菩提不難得。
由心造諸惡, 心亦善行檀,
眾生心若堅, 當為世間塔。
若能離三法, 心趣大菩提,
當為世間尊, 成無上應供。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由成三法退失菩提,於獨覺乘而般涅槃。何等為三?此有一類,雖已發趣大菩提心,於法悭吝。復有一類,耽著觀望,及取世間吉凶之相。復有一類,發菩提心,以懈怠故,不能遍求菩提分法。由成如是三種法故,一一皆能退失菩提,於獨覺乘而般涅槃。”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悭吝於正法, 不教誨他人,
得獨覺菩提, 退失無上道。
由斯二種義, 失利眾苦生,
親近而修行, 疑惑菩提道。
思惟大乘法, 就吉以避凶,
此非正信心, 為佛所棄捨。
有能專意樂, 堅固向菩提,
終不禮余尊, 唯除世間塔。
若有淨信心, 不事余天等,
是為成最上, 號曰天中天。
若有樂菩提, 不事余天等,
在在所生中, 色力恆具足。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由成三法受身黑闇。何等為三?如來塔所取其燈明,於他诤訟而現瞋恚,於他黑人不預己事橫加毀呰。由此三法,其身黑闇。”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塔所燃燈明, 斷取是光焰,
身便為黑闇, 猶如烏毯毛。
毀呰於黑人, 我白汝身黑,
由其輕毀他, 受身便黑闇。
宜善護其語, 業終不敗亡,
隨其所造業, 當為彼業器。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由成三業生工匠家。何等為三?菩薩自身能持五戒,若有親屬從遠而來與酒令飲,或勸他人而令飲酒,即當生彼工匠之家,名第一法。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自修梵行,和合他人令行穢欲,緣造此業積集成故,而當生彼工匠之家,名第二法。
“復次,迦葉,菩薩見他精勤讀誦,然己家內起作興功,尋語彼言:‘汝且休廢讀誦之業,宜時為我營辦所成。’以是業緣積集成故,而當生彼工匠之家,名第三法。”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持酒勸他人, 及與諸親屬,
以成狂飲故, 便為饒語匠。
不解作刀針, 及余工巧處,
唯能坐搖手, 爐前鼓槖囊。
自能修梵行, 為他稱贊YIN,
此業異熟時, 當為饒語匠。
不解作刀針, 不能鼓風槖,
唯解奮長槌, 砧前而鍛鐵。
令他棄捨法, 從茲而命終,
速生工巧家, 禀識常愚闇。
初不見囊槖, 亦不見鉗槌,
其業報應然, 悉破壞眾器。
迦葉應防意, 及善護其言,
永勿教他人, 一切不善法。
輪回生死苦, 由愛故增生,
善法可勤修, 應诃諸不善。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成就三法,當生剎利豪族之家眾同分中,顏貌端嚴,人所愛敬,聰慧巧便,不為懶惰。何等為三?謂睹未曾見沙門、婆羅門,即生信心供養禮敬,言是福田,以清淨心,延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所須。在家菩薩成此初法,當生剎利豪族之家眾同分中。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堅住本誓,如說修行,終不妄語。成就如是第二法故,當生剎利豪族之家眾同分中。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於具戒蘊沙門、婆羅門所,修供養時而能攝受堅固之法。由成如是第三法故,當生剎利豪族之家眾同分中。”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諸有智慧等, 見持戒多聞,
應生歡喜心, 往彼而請命。
既為請命已, 如法供養之,
無有厭悔心, 所施無掛礙。
是取堅牢法, 所為親近者,
種種智相應, 於難而速得。
如斯深信意, 趣向大菩提,
是智之所行, 佛道非難證。
恆為上活命, 應受最勝財,
希求殊妙法, 證無上涅槃。
當生豪族家, 顏貌甚端嚴,
得上妙衣服, 證最上涅槃。
如佛所稱譽, 行於最上乘,
以佛乘能證, 清涼妙涅槃,
是為最勝果。 如其所造業,
獲果亦等流, 設經百億劫,
是業終無壞。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成就三法種諸善根,乃至證得無上菩提,終不受於五欲世樂。何等為三?在家菩薩受持五戒,不向他人贊五欲樂;勤修自業,不使女人;及發是心:‘我止親近一切女人!乃至證得無上菩提,願我不逢五欲世樂。’由成如是最初法故,乃至菩提不受五欲。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聞是等經,而生深信求趣涅槃,雖復受持如是等教,隱蔽不行。有能演說及發起者,若人聞已,即當捨離諸惡作處。以此善根得無礙辯,得無著辯。若於現在及命終時,速得見佛,命終之後往生天上,不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由成如是第二法故,乃至菩提不受五欲。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所有善根,悉皆回向無上菩提,不樂色、聲、香、味、觸、法、財封尊貴,不愛眷屬,以無為心無為果報,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由成如是第三法故,乃至菩提不受五欲。”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在家修五戒, 堅守善護持,
不親近女人, 於中生厭惡,
如是等法門, 勤求無厭足。
所有惡作處, 應速捨離之,
一切諸善法, 悉回向菩提。
以此諸善根, 速離於五欲,
常獲勝多聞, 為眾生說法,
發生大慈意, 求無上菩提。
是故聞此利, 應生賢善心,
不近於諸欲, 速疾轉法輪。”
爾時,大迦葉白佛言:“世尊,今此經法以何為名?我等今者雲何奉持?”
佛告迦葉:“是經名曰《說三律儀》,亦名《宣說菩薩禁戒》,亦名《同入一切諸法》。”
佛說此經已,尊者大迦葉及諸大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闼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四
第二無邊莊嚴會無上陀羅尼品第一之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捨城迦蘭陀竹林,與大比丘眾及無量無數菩薩摩诃薩俱。此諸菩薩皆是一生補處,從異佛剎而來集會。
爾時,世尊大眾圍繞,供養恭敬,而為說法。時,彼眾中有一菩薩,名無邊莊嚴,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有少疑,今欲咨問,唯願如來哀愍聽許!”
爾時,佛告無邊莊嚴菩薩摩诃薩言:“善男子,如來、應、正等覺恣汝所問。當隨汝疑而為解說,令汝歡喜。”
時,無邊莊嚴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我為趣求無邊智慧被精進甲諸菩薩等,求大方便善巧地者,趣無邊義智善巧者,決定大智初發起者,於菩提道已安住者。世尊,我為如是諸菩薩故請問如來。亦為利樂有情之類,心無等喻,思惟諸法清淨智義、甚深大智方便,簡擇得無量義善巧決定,為欲趣求大師子座,升一切智師子之座,正初發起勇猛勤修,獲不退轉,言詞善巧積集精進被甲胄者,為如是等諸菩薩故,請問如來。
“世尊,若有菩薩,於諸有情,願欲超升到於彼岸。復有志求無礙無畏住無畏中,方便隨機演諸法義,善巧分別不增不減,又於諸法本性自性如實宣揚。世尊,復有趣入無等喻心、最勝之心及無上心,得自在故。為如是等,請問如來。
“世尊,若諸有情,求自然智及無師智,破無明[穀-禾+卵]超於天人,最為殊勝有希,利樂一切世間,當欲趣求大智無畏除自然智,欲示無邊知見善巧,將說無量決定之法,欲以光照世間天人;復有為諸眾生樂欲開示無上無礙大智方便,欲行究竟清淨智見,求一切智善巧地者。我今為彼諸菩薩故,欲問如來。
“世尊,若諸菩薩住是地已,速能圓滿成如來地,及能證得不可思議方便善巧波羅蜜多;以少功用成熟眾生,現前能得如是智慧,令諸眾生捨離惡法、增長善法,示菩提道諸佛種性;及能安立無量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不退轉。世尊,彼諸菩薩能開覺路,於佛法中令心歡喜。我為斯輩,請問如來。
“世尊,此諸大眾皆悉已集,說微妙法今正是時。唯願如來,開示演說如是法門,授諸菩薩令得圓滿不思議願及一生補處所有善根。世尊,如是善巧陀羅尼門,如來隨時應當授與,使諸菩薩能持無量法門理趣善巧決定,及以言詞演說諸義,復有志樂當證菩提,安住無邊大神通業,成熟無量無數眾生,攝受如來善巧之智。惟願開示如是法門,當令眾生證菩提道。世尊往昔於長夜中已發弘誓,令無數眾生安住佛智及自然智。如是陀羅尼門應當演說,令諸菩薩成自善根,及以如來威加之力,持彼無上不思議願。
“世尊,如來、應、正等覺,已證無量方便善巧,得不思議住無畏地,了諸眾生意樂差別,無量億劫蘊諸覺慧。世尊,此諸大眾瞻仰如來無時暫捨,於一切智智及諸法藏,志求不怠,欲樂無厭,願聞如來決定之義。世尊安住一切智境,皆已知此諸菩薩願及發趣善巧成熟。世尊,是諸法門、陀羅尼門,圓滿句義,一切諸法決定善巧,如是法門如來應說,令諸菩薩未成熟者,悉令成熟;已成熟者,速得神通及一切智心解脫智見。世尊,若諸菩薩住不定地,是諸菩薩預聞法已,而得成就一切智境。世尊,我以此緣敢申巨問!惟願大慈,威加守護攝諸菩薩說如是法。
“世尊,於後末世诤論起時,執著有情更相賊害,三毒增長,壞亂正法。令諸菩薩於彼時中,以大慈悲堪忍斯事,流布此法而無诤論;由順無诤則能攝受大慈大悲,及當積集諸善根力。世尊,我今敢緣斯義,請問如來無礙法門決定之義。
“世尊,雲何彼諸菩薩無量法門、法光明門,及一切法方便發起?復願如來說不滅壞寂靜法門,兼演無邊微密法藏,具足成就念力無斷,降伏魔怨及諸異論,而不為彼之所摧伏。惟願如來演說正法,令諸眾生積集善根;亦令積集無邊善巧,於一切智智示現出生,隨念結集無量法要,得諸辯才清淨具足,相續不亂無等句義;欲令證得無量法門及陀羅尼真實方便;又令眾生發起意樂,為說先後兩際加行,示見去來現在諸法,於因自在,法無所住。願諸菩薩了知十方如來本事,以神通無畏遍諸佛剎,授彼眾生清淨法眼,亦為開示不思議法,成熟佛智方便善巧。我緣斯義敢有所請。惟願世尊,說如來地廣大方便甚深之法,為一切智攝諸善巧無量不思議法理趣,令彼菩薩願及方便善巧圓滿。此諸菩薩預聞法已,悉皆獲證大法光明,成就菩提殊勝善巧,及彼弘誓悉令圓滿。”
爾時,佛告無邊莊嚴菩薩摩诃薩言:“善哉!善哉!無邊莊嚴,汝今為諸菩薩,住清淨願方便善巧,亦為哀愍諸眾生故,以決定慧善問如來。汝之功德無有限量。谛聽!谛聽!如實思惟。我今為汝分別解說,令諸菩薩於佛智境出生無量種種功德。”
無邊莊嚴菩薩言:“唯然!世尊,我等樂聞。”
爾時,佛告無邊莊嚴:“若諸菩薩為求無邊善巧願者,應知諸佛秘密語言,受持思惟,如理觀察。雲何觀察?
“無邊莊嚴,如來之智攝諸善巧,有所宣說無不清淨,是諸菩薩應當進修此之法要。諸佛所說皆是平等,安住大悲普於群生,決定成熟諸有情類,或於下乘志希解脫於聲聞道,有於真實最勝涅槃弘誓圓滿成一切智。我今安住無上解脫,遠離余乘下劣之法,善入諸佛秘密語言,及說如來無比詞句,廣大清淨攝受諸法,令諸有情隨彼根性解脫成熟。然於是法皆悉平等,不增不減,無缺無漏,乃至無色及無等色,無邊無際,自性清淨。諸佛世尊之所演說,自性本性如實了知,而無有法了不了者。何以故?一切諸法皆是如來假名說故。若彼諸法由假名者,是則不可以法施設,亦無示現。無示現故,如來所說皆真勝義,隨法同入一切諸法,於一切法不住分別,亦非不住;以分別法及無分別,如實平等證一切法無有差別。法無有生,如是生法無所有故;法無有法,生妄分別遍計度故;法無有起,不自在故;法無觀待,捨圓滿故;法無作用,無去來故;法無自性,超過一切自性法故;法本平等無有差別,無戲論故。隨所作法起殊勝願,無不成就,而於其中無有作者,乃至無有少法所得,皆歸於空。是故如來說:一切法如幻如夢,無有高下。我當以此清淨弘誓攝眾生時,實無少法而可著者。
“無邊莊嚴,此是諸菩薩等法光明門。由斯門故,於殊勝願而得增長。如日出現,光明普照;如是善男子等,於此法門能信解者,與諸眾生作法光明。
“無邊莊嚴,若諸菩薩內正思惟、外無散亂、安住能斷諸障礙者,隨念菩薩普光三昧及能信解甚深法者,應當觀察此諸法門。一切諸法如來悉知,以緣起門開示宣說。如是緣起虛妄不實,自性本性皆悉空寂。是緣起性亦非真實,能令眾生雜染清淨,於十方求皆不可得。無所得故,無有攝受;無攝受故,於我所說尚應捨離,何況非法!所言捨離,彼亦非有,亦無所取,無有功用,本性清淨。一切諸法無有分別,了知分別如實性故。一切諸法無有所住,亦不可見無異性故。是故諸法無住無依,但以名字施設而有。彼皆空寂,無有自性,無住而住。是故諸法無有住處,處無有故、盡故、滅故,及變易故,如來但以異名宣說。如是密意應當了知,不應執著善與不善。若執善法,彼不善法亦當執著;由執如是不善法故,生諸苦惱,佛以異名於此示說為苦聖谛。由不執著善、不善故,彼諸愛滅,如來於此善法所斷,異名示說為集聖谛。第二聖谛能了知故,滅故、盡故、無憶想故,厭離觀察無所有故,無喜想受無分別故,如來於此異名言說為苦滅谛。了知第三滅聖谛故,是所求道如實悟入一切法地,超過一切憶想分別戲論之境,八支相應修習正見乃至正定,苦滅趣道聖谛了知,佛以異名於此宣說為第四谛。諸佛世尊於此施設,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苦集、苦滅及滅趣道。此苦無有,以世俗故假名施設。是無明等,一切皆是無智攀緣。何以故?於彼無智,亦無有少攀緣可取,無有所證,無有光明,不可了知,亦不可得,而於其中當有何物?一切皆是虛妄壞法,無有堅實。於中若以實物施設,彼即於常應有執著;若以無分別執著,彼即於斷應有執著。是故於苦不應分別,以智慧故應當了知,無智自性即苦自性,由與無明共相應故。無明亦不與物相應或不相應,彼亦無有。由彼不相應故,是故無明非分別、非不分別,不作不壞,亦無作者,施設、作者不可得故。
“無邊莊嚴,此是諸菩薩了知悟入無明自性順明法門。由是門故,能捨一切無明黑闇,現前證得隨順明法,於菩提分能善修習,於諸聖谛能善了知。是諸菩薩於此法門能得清淨,所謂由不生故,苦得清淨;不攀緣故,集得清淨;由滅盡故,滅得清淨;由修習故,道得清淨。信平等故,道即平等。如是諸法異名差別,應當解了,了已應斷、應證、應修。於如來言若能解了,彼即遍知,彼即隨斷,彼即作證,彼即修習。是故聖者如是知已,於一切法不取不捨,便得安住四谛法門。
“無邊莊嚴,一切諸法無有分別,亦不增長,亦不積集。聖者如實善了知故,不起分別,不行戲論,能如實見,不毀不著。由道斷故,於諸善法不起分別,亦無戲論,況不善法?由無分別共相應故,亦復不住法非法斷、若遍知斷,即無法結及非法結。彼能了知結法虛妄,此虛妄法空無所有,此是彼等所入谛門。由是門故,不愛不恚,證捨圓滿能斷諸結,安住正道到於彼岸,證法自性而無入出。
“無邊莊嚴,汝今當觀一切諸法,本性皆空,自性寂靜,無有作者。諸法非實與結相應,非不相應。於彼無性法中不應執著,亦復不應離性非性而起分別。既能了知因緣清淨,不應戲論諸有一切因緣生法。彼緣性空,究竟清淨,如是因緣非互相應。諸法展轉無有所作,無有所行,無有事業。如是思惟一切諸法,互相空故,無有自性,無依無住。
“無邊莊嚴,汝於此中應當悟入,則能增長不可損壞普遍光明清淨法門。由攝受故當得清淨,無戲論故當作光明,超過結使無所著故當得出離。
“無邊莊嚴,一切諸法,唯有名相開示宣說。何謂名相?相謂四大所造諸色,名謂一切非色之蘊。如是名、相,一切皆悉虛妄不實,以顛倒故而有執著。或色是我,色是我所,相分別故有名示說。如是名、色,二俱不實,一切皆是虛妄壞法,如幻如夢。色體不堅,如夢所見,乃至四蘊亦非真實,但以世俗文字施設。如是知時,不見有苦;由實谛故,無有攀緣;無攀緣故,心無所有;無所有故,何有與彼攀緣相應?由此而能於涅槃界,得超過想及所知滅。
“無邊莊嚴,三界由想作意所生。是故說言三界虛妄,想及作意亦非真實。彼所有想即色執著,所有作意皆與受、想、行、識相應。諸法本性亦無相應、非不相應,乃至非想,亦非作意。想及作意本性皆空,所有言說亦皆虛妄,但假施設令性寂靜。
“無邊莊嚴,諸法本性以假名故,如是所說亦皆平等。
“無邊莊嚴,於此法中證於實谛。諸菩薩等應當了知,謂諸如來一切結使皆捨離故,凡所演說終不唐捐。汝等於此應善思惟,無令執著;於一切法勿生分別,離諸戲論;了一切法無有自性,而於眾生起慈悲想。思惟悟入如是法門,為利一切開示演說。雲何法門?謂了無明諸有為法,悟智見等諸無為法,應遍清淨,證入一切有為無為無戲論智。非數入數、非數住數,隨順如是非數法故,證入無為清淨法門。獲得遍持光明智慧,攝受諸法令不失壞,能以覺慧方便善巧,廣為眾生演說諸法。
“無邊莊嚴,此是諸菩薩等入陀羅尼門。由是門故,出生廣大差別覺慧,及能發起演諸法義善巧之智。
“無邊莊嚴,此中何者是彼陀羅尼門,由是菩薩於諸法中能得總持方便善巧?
“無邊莊嚴,此中菩薩,住遍清淨善巧之智,行於辯才,由義覺慧觀察諸法本性自性。然一切法自性無住,無名無相,無所建立,無邊建立,不可宣示,但以世俗言詞演說。所有諸法本性自性皆不可說,無來無去,無有文字,文字清淨無有功用。何以故?諸法本性等虛空故。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作無起,無相清淨,以虛空開示演說。此則諸法無門之門,門清淨故,究竟無染,亦不隨染。何以故?諸法究竟不生不起,所有自性亦不生起。是故當知,三世所說一切諸法自性無性,亦不應執諸法無性,此是諸菩薩無所執著陀羅尼門。為諸菩薩門清淨故,如是開示說一切法。有形相者,所說形相即非形相,不作不壞,不愛不恚。是故當知,形相門者則為非門。門清淨故,由是能得入無形相清淨法門。為欲了知此形相門無所有故,不以有義如是宣說,無所作故入無形相。
“無邊莊嚴,如是所說無形相門,為陀羅尼清淨故轉。
“無邊莊嚴,所言門者猶如虛空,一切諸法依於虛空而有生滅,彼生滅者性皆平等。作是觀時,無有生滅,無所攝受。於一切法應如是知,一切諸法亦非攝受、非不攝受,非等、非不等,乃至無有少法而可得者。由是能了此形相門,為得無相門清淨故,開示演說。
“無邊莊嚴,言無相者,所謂無身及身施設,無名無句亦無示現。於此教義應當了知,彼無形相與虛空等。言虛空者,亦無虛空及空示說。此是無明隨順明智力聚法門。菩薩能證陀羅尼門理趣方便,由證入故無有诤論,無有忘失,隨入無斷秘密語言陀羅尼門。譬如有龍名無熱惱,降澍大雨,流澍無斷。
“無邊莊嚴,所言陀羅尼者,是何句義?”
無邊莊嚴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陀羅尼者,即是隨順諸法秘密方便假名,即是隨念遍持之業,即是說法語言之句。由智聚力,得入如是陀羅尼數;以善覺慧,應當受持無量無邊菩提之力。世尊,如我所解,此無邊智演說方便,為欲利益諸眾生故,開示流布令法不斷。世尊,此陀羅尼門,是大虛空,是大方廣,以是義故能廣宣說。由說平等能攝受故,名隨教法,善巧開示廣大流布。文字差別得圓滿故,通達辯才而得成就。由觀察義善巧說故,於義辯才而得圓滿。決定諸法善開示故,於法辯才而得圓滿。哀愍眾生,以大慈悲而能攝受;由攝受故,次第調伏令得清淨;無諸戲論,而能演說平等捨法。世尊說此陀羅尼秘密方便法門品時,無量無邊善巧之義從佛口出。”
爾時,佛告無邊莊嚴菩薩摩诃薩:“所言門者,即是如來一切智智門之增語。於此門中由語言故,而得演說一切諸法。如來安住無邊清淨,究竟清淨自然智見,以無所住無所建立,流注廣大甚深之法。
“無邊莊嚴,如來嘗說:‘一切諸法皆是佛法。’以於諸法能善了知,名為佛法;諸法本性與佛法等,是故諸法皆是佛法。由能了知法非法故,說能了知一切諸法。能了知者,即能了知陀羅尼門。此陀羅尼而能遍入一切諸法,所謂語言、演說、談論。一切語言、演說、談論,皆由文字表示宣說。是中文字,阿字為初,荷字為後;猶如入胎、受胎、持胎以母為先,又如種子長養以父為先,如蘊積集以生為先,次後建立余分差別,六處諸根次第成熟。如是字母為先,一切文字差別和合。如是字母為先,光發長養。所謂阿字為先,荷字為後,諸余文字在其中間,隨彼相應和合而轉,此即能入演說語言陀羅尼門。又當了知一切諸行皆悉壞滅,如彼文字書學成已尋當除滅,如是一切有支建立皆當壞滅。如彼諸行和合故生,彼不和合應知壞滅;如是二種相應和合,建立一切諸有愛結。亦由如是二種和合,建立一切有為諸法。如是觀察,漸次能淨無作法門,由此能入演說生滅陀羅尼門,令諸菩薩方便善巧速得圓滿;猶如字母,阿字為初,荷字為後。如是作已,應以語言、演說、談論,善入一切秘密言詞,又應了知無障礙法開示宣說。
“無邊莊嚴,猶如字母,阿字為初,乃至諸余一切文字分別作已,作意相續入於書寫;荷字之後,更無文字而可建立。由是二種作意,能生一切有意之行。彼二分別無有真實,以於真實無少文字。本性自性,亦無分別及不分別,而於其中,亦復無有少分所作。
“無邊莊嚴,一切諸法以智所知,是智皆從文字建立而得生起。由是文字不成就故,彼智亦復無有形相可得。何以故?以於真實無有形相。由入如是無形相故,捨離一切所作事業;無所作故,捨離一切有為之事。
“無邊莊嚴,此是陀羅尼清淨善巧遍持法門。若諸菩薩於此學時,能起一切無癡事業,為諸眾生宣說正法令不缺減,不住諸想覆蓋著心,及能遠離想及作意;以能趣入諸法覺慧,證無邊智理趣善巧。
“無邊莊嚴,若諸菩薩遍取名已,了一切法唯有種種積集言說所起之名,而無真實。如是知者,應當隨入陀羅尼門理趣善巧。雲何應入陀羅尼門理趣善巧?知所有名而無住處,不住諸法內、外、中邊,於一切處都不可得,但依積集種種言說而假施設。於施設名如實隨覺,是如實句。以此實句,應當了知一切諸法無名無說。此是諸佛力、無畏地。於所有法,應以此門開示演說。如來所說一切諸法,非一性、非異性,諸法無有一、異性故。此一切法非生非有,如是宣示諸法亦空。法若空者,彼即無相;若無相者,即無願求;若法是空、無相、無願,則不可知、不可遍知,不應說彼若有若無。言有無者但是言說,不應於中而生執著。何以故?如來常說,若不執著一切法者,是真勝義。若有著者,由是著故,於彼彼法隨生執著。如是執著一切皆空,是敗壞法,但唯虛妄戲論分別。
“無邊莊嚴,汝應當觀演說諸法,而於彼法實無示說。豈於此中有能說者而為他說?
“無邊莊嚴,此清淨法,從諸如來之所演出。能了知者,甚為希有!
“無邊莊嚴,汝等今於我前聞如是法,能善了知住清淨信,能生勝解雖復眾多;而於後世希有眾生,於此法中能遍了知。唯除今時,親於我所發弘誓言:‘願於來世利益安樂諸眾生故,而當受持如來法教。’若曾往昔於如來所,承事供養,深生信解,愛樂希求,於甚深法理趣善巧願聽聞者,此諸菩薩,常能獲得陀羅尼法。
“無邊莊嚴,由於往昔供養如來,復得值遇無量諸佛承事供養,於甚深法因緣理趣深信解者,善求於法多勝解者,趣行深廣求大乘者,聲聞乘人厭離三界於甚深法勤修行者,此諸人等,未曾聽聞此甚深法。無邊莊嚴,如來為欲利益安樂此諸有情,令證甚深廣大無量難見難解種智覺故,而復宣說甚深之法。此非愚夫無聞執著不求法者之所行地!有如理修行,善根具足,於微少過生大怖畏,於諸怖畏而求解脫,是此等類之所依處。
“無邊莊嚴,如來今為汝等天人世間,常演說法不生勞倦。由佛往昔行菩薩道時,於無量億劫精勤修學此甚深法,既修學已方便回向:‘雲何為諸有情當轉無上微妙法輪,及為有情而得示現無上大智,令一切智智種性不斷?’
“無邊莊嚴,此由如來往昔願力,為令一切種性不斷,及威加此陀羅尼句,開示演說此甚深法,廣令流布,使諸有情於佛法中當能悟入,令一切智種性不斷,光闡弘宣此諸法教。
“無邊莊嚴,汝等今欲隨學如來。有諸眾生希求法者,開示演說,勿生勞倦。
“無邊莊嚴,諸菩薩等如所聞法,於大眾中,當廣開演所有法行。由是當得近於佛智,能速證獲陀羅尼門。由證陀羅尼故,以少功力,而能受持光明照耀清淨法門。
“無邊莊嚴,一切諸法本性清淨。若法本性,非彼相應、非不相應,非和合住、非不和合,於諸法中而無有法。若無有者,則無有處而可示說。唯除因盡,因盡故即離,離故即滅。我為有情了知故,說一切諸法本性自性,於彼無因即無因盡,無因盡故無離無滅。
“無邊莊嚴,汝觀如來之所說法如是清淨。若有以法觀如來者,彼於如來見不清淨。何以故?如來非法,亦非非法。如來尚不安住少法,何況非法?若住非法,無有是處。如來超過諸表示法,不可宣說,一切語言皆清淨故。是故如來最極甚深,廣大無量。
“無邊莊嚴,如是如來非色表示,非受、想、行、識之所表示。如來亦非色盡解脫,非受、想、行、識盡解脫。由是如來絕諸表示,與色等法非共相應、非不相應,而於一切有為、無為能遍解脫,不起分別,無有戲論。如來不與色取相應,亦復不與受、想、行、識諸取相應,永斷一切取蘊根本,而亦遠離諸法根本,謂無戲論,不入不出,超度瀑流,不住無上諸佛智境、亦非不住。應說如來不住少法,不取不捨。如說如來,說法亦爾,如來不相應故,如來之法亦不相應。如如來法,諸法亦爾,依如實理,諸法皆如是故。世尊說一切法悉是真如,一切法如與佛真如無二無別,非一非異。如來安住無分別法,非遍計故。
“無邊莊嚴,如來說法,終不超過一切諸法。何以故?無有少法可超過故。
“無邊莊嚴,如來於彼某時,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然於彼時,實無有法而可得者。以一切法及諸隨法不可得故,不起分別,亦復不起法與非法及作意想。於彼本性清淨法性,而不安住亦不建立。如是了知簡擇法時,亦無了知及簡擇者。
“無邊莊嚴,此所演說第一義句,即是如來非句之句,句清淨故。以是義故,諸菩薩等得一切句清淨之智,由是能入無邊理趣陀羅尼門,亦無少法而可證入,不來不去。
“無邊莊嚴,所言句者,無句可得,非句句故。於一切句應如是知:如是諸句是厭離句,若厭離句是虛妄句,若虛妄句即厭離句。彼一切句是滅盡句,若滅盡句即真如句,若真如句即究竟句,若究竟句是盡離滅句,若盡離滅句即涅槃句,若涅槃句即非世俗,無句施設,亦無示說。
“無邊莊嚴,言一句者,於一切善、不善法中,平等趣入。雲何一句?所謂離句。於厭離中,無有少句是一切句。猶如厭離句亦非句,句清淨故。若句清淨即涅槃清淨,若涅槃清淨即句清淨,如是諸句皆不可說。若以語言宣示句者,而彼諸言,於十方界求不可得,誰為誰說?故諸言說一切皆空。彼若空者即無有義,不應於中戲論分別出生。如是諸句義者,一切皆是無分別句、無戲論句。是故修觀行者,尋求觀察一切句時,當知皆為離滅涅槃。如是諸句不異涅槃,亦不可說,然非不異。由言說句皆虛妄故,為清淨句。宣說善巧表示諸句,非實表示;若非表示、非不表示,則處中道;若處中道,則無分別。以於此中分別斷故,於此法性平等入時,而無有處行少惡行,無所得故。如是不行、亦不遍行、不等近行,若如是行,諸佛說為菩薩乘者。無有少法而可行時,彼行菩薩地,安住無上清淨陀羅尼故。
“無邊莊嚴,我今當說陀羅尼句。由是句故,令諸菩薩得陀羅尼,而能開示無邊法藏。應說此等住無诤地,以能摧破諸他論故,極寂靜故,廣演法故。此中何者是彼法門陀羅尼句?
“哆侄他若曳(一) 微若曳(二) 塢計(三) 烏迦(上)筏底(四) 阿(引)[口+路]計(五) 阿(引)[口+路]迦(上)筏底(六) 缽啰(二合上)陛(七) 缽啰(二合上)婆(上)筏底(八) 娜唎設儜(尼頂切九) 你娜唎設昙筏底(十) 遏替(十一) 遏他筏底(十二) 戍闼儜(十三) 鞞戍闼儜(十四) 缽唎戍闼儜(十五) 吃唎(二合)耶(十六上聲) 吃唎(二合)耶筏底(十七) 嗢哆啰尼(上聲十八) 珊哆啰尼(上聲十九) 摩诃毗社曳(二十) 麼诃毗社耶筏底(二十一) 阿怒珊地(上二十二) 阿缽啰(上二合)底珊地(上二十三) 庾伽(上)磨[阿-可+欠]奈陀(上二十四) 悉地(二十五) 悉馱遏挮(二合二十六) 悉陀(上)遏他(上)筏底(二十七) 麼底(二十八) 麼底缽啰(二鞞合二十九) 嗢哆唎(三十) 嗢哆啰筏底(三十一) 弭磨唎(三十二) 彌磨啰怒散地(三十三) 薩嚟(三十四) 薩啰筏底(三十五) 薩啰(引)怒伽底(三十六) 娑冥(上三十七) 娑麼嚂婆(上)弭伽底(三十八) 羯底(三十九) 阿你伽底(四十) 阿缽啰(上二合)底你筏底(四十一) 彌勢曬(四十二) 彌勢曬筏底(四十三) 阿(上)磨醯你(四十四) 你磨醯你(四十五) 缽啰(二合)磨醯你(四十六) 邬(引)荷邬哆啰咛(四十七) 麼啰缽娜曳(四十八) 阿(上)勢铩(去四十九) 阿怒跛勢铩(五十) 阿怒伽迷(五十一) 阿缽啰(二合)底伽迷(五十二 )阿伽(上聲呼)帝(五十三) 阿娜伽(上聲呼)底(五十四) 伽底弭戍馱你(五十五) 缽唎戍第(五十六) 姜(去)竭差(初假切二合)掣(尺曳切)娜你夜帝(五十七) 麼底缽啰(二合)避帝(五十八) 麼底毗戍馱你(五十九) 三缦多(引)怒羯帝(六十) 三缦多缽唎縛(房可切)嚟(六十一) 三缦多毗戍馱(六十二) 你阿怒跛仡啰(二合)呬(六十三) 阿你仡啰(二合)呬帝(六十四) 呬那(引)啰梯(二合六十五) 阿啰他(二合)毗戍地缽啰冥(六十六) 奚都你地珊寧缽啰(二合)避底(六十七) 缽啰(二合)避多筏底(六十八) 毗你設者(二合)曳(六十九) 避你設者(二合)耶(引)怒羯帝(七十) 阿難多啰挮(七十一) 阿難多苾仡啰(二合)奚(七十二) 麼社毗戍地(七十三) 阿怒竭啰奚(七十四) 缽啰(二合)竭啰荷毗戍馱你(七十五) 阿地耶(二合引)多麼(二合)毗竭帝(七十六) 麼呬啰馱(二合)毗戍馱你(七十七) 苾地耶(二合引)怒竭底(七十八) 苾地耶(二合引)怒散地(七十九) 缽唎戍馱你(八十)
“無邊莊嚴,此是陀羅尼標釋之句。諸菩薩等由是句故,而能隨念無量如來所有法藏,亦能為諸有情開示演說住無诤地;復能隨入一切義句理趣善巧,善能了知無量廣大差別智覺,隨其所願皆得圓滿。”
大寶積經卷第五
第二無邊莊嚴會無上陀羅尼品第一之二
爾時,佛告無邊莊嚴菩薩言:“我當說彼陀羅尼門理趣差別智慧善巧,令諸菩薩得陀羅尼善巧方便。由證此故,當能了知隨法秘密善巧理趣。雲何了知?無邊莊嚴,於眼所見色陀羅尼,乃至意所知法陀羅尼門。無邊莊嚴,雲何六內諸法所取外法陀羅尼門?
“無邊莊嚴,若諸菩薩眼見色已,而由不可映奪智力,及念善巧不迷忘故,了知遍持色是無常、生滅不住、皆盡離滅。由此復能於內眼界,而不執著我及非我,善巧安住眼處清淨。於色攀緣不攝受故,而能清淨陀羅尼門,善能觀見盡厭離滅則無戲論。由不戲論總持善巧,住無妄念無有積集,所行道中而能捨離眼與眼識及所知法,無有分別。由如實見得清淨故,亦能隨念諸法如幻。於能所識,清淨善巧得總持時,善能攝取不共世間廣大智蘊。如是略說,乃至意所知法陀羅尼門。菩薩以意了知法已,而由不可映奪智力,及念善巧不迷忘故,而能總持諸法無常、生滅不住、盡厭離滅。於內意處安住總持,亦不執著我及非我。善於內住意識地者,隨能妙觀總持善巧,次善安住意處清淨,於外法處不攝受故,能得清淨陀羅尼門。由內外法及余結使不相應故,能隨觀見盡厭離滅不作戲論。由不戲論總持善巧,住無妄念無有積集,趣行之道而能捨離。意及意識並所知法,無有戲論不起分別。以如實見得清淨故,而能隨念諸法如幻,亦能總持於識所識清淨善巧,而能攝取不共世間殊勝福慧。又能如是,於去來今及諸內外一切法中,由隨義覺,攝取方便善巧智力,不於少法起無因見,而不於因起於緣見,亦不於緣而起因見,了一切法各不相應,如實隨入諸法本性。此一切法本性清淨,展轉寂靜。若一切法展轉依持隨種類持,由於遍持共相應故得安住者,應知彼法不由依持共相應故而得安住,不生不起而不流轉,亦非言說之所能得。彼所有義一切諸法,各不同分,非共相應,非不相應。以一切法無有作者令作者故,無有壽者,無有眾生,無補特伽羅。此說法句,非如其實,非不如實。一切諸法不攝受故,同於涅槃,無有執著,斷於執著,遠離執著。
“無邊莊嚴,此是諸菩薩演說陀羅尼差別善巧。如內外法,於一切法應當了知。如是說時,彼諸菩薩捨離內句,亦不取外,及能觀察無有始終,乘生死輪墮在世間,入無明室,處無明[穀-禾+卵],周遍流轉。彼雖如是生死輪轉,於中亦無生死可得,亦無真實生死之輪。雖復隨順生死輪轉,墮在世間於中可得。然諸眾生不能了知此諸法故,於生死中游行馳走,周遍馳走,又不能了虛妄顛倒,於非眾生起眾生想。若眾生想所系縛者,彼於諸法不能了知,隨入破壞極破壞法,為虛空執之所執著。”
佛告無邊莊嚴:“若諸菩薩於此法中能解了者,速疾獲得智慧光明,隨證法門,辯才清淨,修習忍辱;而能精勤起大慈悲,志無懈倦;善能安住秘密言詞演說方便,亦能了知一切諸法異名差別最勝語言,隨所憶念往昔住處能善贊說,無少相違,令諸眾生住無诤論;能壞一切外道諸論,為破眾生諸黑闇故;宣說法時,而為十方無量世界諸佛如來之所稱歎,放法光明,作不思議法之施主;善能開示諸佛法藏,無有迷惑;及能攝取殊勝大願,如其所願皆令滿足,得不思議方便善巧,令諸眾生意樂開發;及能示現前後際因,亦能示現去來方便。
“無邊莊嚴,是中菩薩於能發起三摩地門,應勤修習;既修習已,而能證入陀羅尼門;於陀羅尼門得自在已,於諸秘密廣大異名,而能演說;及能入於異名之智,能隨順入甚深理趣,善能了知言說示現,令無少處而生疑惑,不由他教住於忍地。
“無邊莊嚴,若諸菩薩能善發起勇猛精進,為欲哀愍諸眾生故,求諸法智證入通達;無有余乘而不成就,得佛大智,超過一切世間之智,究竟清淨,一切智智未足為難。
“無邊莊嚴,於此演說陀羅尼門甚深方便法品之中所有諸法,為欲攝取諸菩薩故開示發起。我今當說,令諸菩薩普遍開悟,善能攝取秘密言教,凡有所作皆能了知一切語言音聲之義,復能證入差別覺慧善巧之智。何者是彼所有之法?
“無邊莊嚴,是諸菩薩具淨屍羅,安住實谛加持之力,則能增長布施方便,求無我所、無攝受法修習方便,證一切法真實理趣,得不退法及善安住不退轉地,速疾具足無礙辯才智慧,增廣猶如大海。
“無邊莊嚴,當於後時,無有余人頗能恭敬受持此法,唯除菩薩希求甚深如實法者,為欲開示如來法藏希求樂欲增上心者,調善意樂正思惟者。彼等於此甚深法中,精勤修學入此理趣,則能了知異名演說,亦能了知一切諸法自性本性。
“無邊莊嚴,假使如來以種種名演說諸法,然於諸法本性自性亦不相違。如來開示諸法本性不相違法,說一切法無所造作;凡所演說,無有所說及能說者。
“無邊莊嚴,如來已得演說善巧勝波羅蜜。如來亦無少法可得,亦無隨得,亦不遍得。如來不為少法安住故,不捨離故,不為生故,而能說法;亦不為得少分法故,亦非不得故。如來行無所得,如來不行、亦非不行,亦不應說諸佛如來行如實行。何以故?無有少法說名如來。此是如來住如是住,行如是行。若彼如來以名字故名如來者,如來與名非異、非不異。非異、非不異故,不應說言如來若來若去。如來非戲論者,超過戲論,亦無超過。如來無有超過,超過亦無如來。如是如來與如來性,非即非離,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亦復如是。如是稱揚如來體性,無有少法開示演說,亦無示現。如來證得一切諸法如實本性,然一切法所有本性不可宣說,一切諸法無所有故。如是如來說一切法,無有所作,亦無變異,不生不滅,不出不離。一切諸法究竟清淨故,非得、非遍得。於一切法無有所得,無所得故無有可證,如是無有少法可得。若法可得,於諸法中應有受者;既無受者,是故當知一切諸法由不生故無有得者,如來名號亦由聖教假名施設。如是言說性清淨故,聖者於中不得少法。然於聖者,亦無有法及與非法,亦無有法名為聖者及非聖者,無有少法與彼相應或當相應。於此如來所有演說,皆應了知,亦復不應隨俗而轉。如來能說法及非法,亦不建立有法、非法。如來能說善不善法,亦不建立有善不善。如來能說一切諸法,亦不建立有一切法。如來能說法無表示,亦不建立有無表示。
“無邊莊嚴,如來所說此甚深法,無淨業者不能了知。若有樂求無上菩提,於生死中求解脫者,應當覺了諸佛如來所演說法。
“無邊莊嚴,若諸菩薩於此法中能解了者,應無猶豫,不取不捨,亦不見有少法生滅。無有戲論,非無戲論,則能演說此真實法。於此演說真實法中,亦不執著。
“無邊莊嚴,譬如須彌山王,與諸福德善根眾生所用宮殿作依止處,眾生於彼而受歡樂。如是,如是,作善根者諸菩薩等,於此法寶積集教中而能聽受;由此法寶,菩薩能得一切智智。
“無邊莊嚴,此契經法,能隨順入無上法智,為欲開示如來法藏陀羅尼故。如是流布此陀羅尼,能攝一切所有廣大真實之法。諸佛如來所說之法,皆悉從此無邊陀羅尼門之所流出。此陀羅尼,為欲清淨一切法門。是故如來開示演說此陀羅尼,能攝一切契經等法,不成不壞,無初中後。此陀羅尼,如來護念,遍於十方諸佛世界,能作無量無邊佛事。
“無邊莊嚴,於此最初陀羅尼品、說義品、理趣品中,而能攝受一切諸法。
“無邊莊嚴,彼中諸菩薩等,欲隨覺了此教法者,欲流注法令不斷者,欲入諸法無住印者,欲隨覺了無有障礙秘密門者,欲隨發起趣向加行大精進者,欲隨覺了諸法性相說此法者,應當受持諸佛如來所演言教,既受持已,隨應了知一切所有秘密言詞。欲隨趣入總相演說文字智者,欲隨覺了演說諸法差別理趣者,欲隨憶念一切諸法簡擇智者,為欲利益安樂一切諸眾生故,施設勝義,善隨機根授與眾生令得利益。若稱揚法,若流傳法,若演說法,以資糧心哀愍利益,求佛之智,不於少法而生執著。由不執著無有所取,亦不觀察無二法智,亦不示現內智、外智,不於少法而生厭足,亦不應以下劣精進希求上智。勤修一切甚深之法,所有難問隨義而說,應住自利及以利他,應善觀察自他之想,入一切法皆悉無我。我清淨已,隨入一切諸法清淨,愛樂開示演說言教,若問不問乃至少法不生悭吝。菩薩應作如是四無量心:我為利益諸眾生故,隨與勝施最上之施,所謂無上法寶之藏;我今當令一切眾生與不可說法寶相應;假令眾生作諸重惡,終不於彼生悭法心,離諸悭惜,能為捨施,為法施主;我今當作如來之事、一切智事,令諸眾生捨離重擔,於大瀑流當以法船運度群品,能令眾生得於一切安樂資具。菩薩當以如是悲心發生覺慧,速疾證於殊勝之法。於此契經陀羅尼門,演說諸法差別總持,當得成就捨離生死;不為他論之所攝受,能破一切外道諸論,降伏魔軍。為欲滅壞诤論法故,應如是住。
“無邊莊嚴,此陀羅尼門,一切如來之所攝受,善作憶念。譬如後身菩薩,住於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中,兜率陀宮一切諸天承事供養,一切眾生鹹生愛樂,成熟善根,攝諸勝福;余有一生,施戒福蘊具足清淨,成就一切殊勝智蘊,於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所不能及,而能映蔽一切有情所有善根,亦為一切諸有情等恭敬贊歎,現前獲得一切智智。若彼菩薩從兜率宮下閻浮時,即於中國無怖畏地最勝妙處,在大城內一切眾生眾會之中,降生出現,為諸眾生瞻仰禮拜,供養恭敬。此陀羅尼契經之門,亦復如是,入於一切諸法之中而得安住。一切諸法皆從此生,亦從此滅。菩薩於此得安住已,成熟增長,於一切法而得安住。一切法中而得自在為其主故,菩薩最後受身生於人中,以無觀視一切法印三摩地力,普遍觀察一切有情,及遍觀察一切三千大千世界。由得法陀羅尼醍醐之味,以廣大心善住廣大智慧境界,終不貪愛一切欲樂玩好資具,亦不希求一切染法端嚴相續。由住彼空三摩地覺,能善觀察一切諸法,隨得無相方便善巧,而於一切無所執著;能善了知一切三界有為之法,無非過患,安可貪著,應求出離,速得寂靜極寂靜界,及勝解脫、勝出離界。然於彼識不住不著,觀察生滅積集散壞,於諸有情起大慈悲。為成熟故生出離覺,以覺理趣隨宜方便,能隨順入最勝智慧,隨念一切有情善巧方便而得自在,隨得諸法無有障礙陀羅尼善巧理趣,以善巧智簡擇觀察一切有情,及善觀察不思議法決定理趣。雖復少年端嚴美麗,於諸欲境曾不愛樂,捨離所有一切資財、珍玩、眾具、親戚、眷屬,思惟觀察,以厭離心希求寂靜,從家出已趣於非家。既出家已,而能成就不思議覺甚深方便,隨所作業積集資糧,趣向無上菩提道場,隨願莊嚴獲得無上陀羅尼印甚深方便最勝尊頂。由是清淨陀羅尼門善巧理趣,得一切法自然之智,及無障礙一切智智遍持善巧。彼既得於一切智智陀羅尼門,隨得決定一切智智善清淨已,安住無上一切智智,加持之力能轉無上清淨法輪,亦能隨得一切法智巧妙言詞諸法。譬如盛日光明照曜,如是法聲光明遍示一切天人之類。
“無邊莊嚴,菩薩住於一切智智陀羅尼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陀羅尼門句義差別,諸余菩薩所不能知。若一生補處菩薩坐於道場,以清淨覺無師自悟,此陀羅尼而得現前。亦猶菩薩為菩提故,無量劫中積集善根,於其長夜久修梵行,得深法忍,哀愍一切諸眾生故,大慈悲心方得現前。
“無邊莊嚴,菩薩由是陀羅尼故,坐於道場,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今於汝不可示說。汝得菩薩智慧現前,能證彼法。當於爾時,諸菩薩等自應解了。爾時菩薩得無邊門、無量門、因門、無譬喻門,悉皆現前。而得門者不可宣說,超過世間,不共一切天、人、魔、梵及諸沙門、婆羅門等,逮得最上清淨之法,一切智智及自然智。菩薩由是能入清淨自然之智,能轉無上清淨法輪,漸次為於無量眾生,攝取無上一切智智。於諸法門及涅槃門得清淨故,開示演說無量種種善巧理趣,而能發生持蘊善巧,亦能示現持蘊清淨善巧之智;界、處緣起,亦復如是。又令眾生發生趣入聖谛法門,亦能示現聖谛清淨善巧之智。又能發生三十七品菩提分法差別善巧,亦能示現菩提分法清淨之智。而能發起持奢摩他、毗缽捨那善巧之智,亦能示現持奢摩他、毗缽捨那清淨善巧。又能發起持三摩地、三摩缽底善巧之智,亦能示現禅三摩地、三摩缽底清淨善巧。又能發起持無迷惑、功不唐捐善巧之智,亦能示現持無迷惑、功不唐捐清淨智慧。又能發起持厭離盡、無生之智。亦能示現持厭離盡、無生清淨善巧之智。又能發起持明解脫善巧之智,亦能示現持明解脫清淨善巧。而能演說大涅槃門,亦能住持一切句義,捨離清淨善巧方便,於有為無為、有漏無漏、世出世法,以無量名表示宣說。法門清淨故,為諸眾生開示無上決定之法,及持清淨微妙智因。
“無邊莊嚴,如來說此大陀羅尼遍持方便,為一切智陀羅尼善巧之力,得安住故,隨諸眾生一切本願,示如是行;令入隨覺理趣差別,善能開示陀羅尼威力無上法藏,而能流注降灑法雨,潤洽一切枯槁有情,施以妙法鹹令滿足。汝等應當隨如來學,於此甚深決定之法,不應違逆。汝等於此一切智智大陀羅尼,不久當得遍持自在住陀羅尼。為諸眾生,當作如是無量義利,如我今者。汝等當以無量異名開示演說此陀羅尼,決定諸法甚深智慧。
“無邊莊嚴,此中應當希求勝解,不應捨離菩提資糧。雲何應當希求勝解?謂諸菩薩,應當解了一切諸法不生不滅、不動不住、不來不去、自性空寂。於彼空性亦不執著,何況於相起執著想?彼空性中無有相想。若彼空中無有相者能入,如來說有為空,無我、我所、一切我人眾生壽者。如是空性非染著非不染著、非污非不污、非迷惑非不迷惑、非愛非不愛,不住於空,亦不遍住,亦不建立。若空厭離,彼即寂滅無有分別,無遍分別,無勝分別,無普分別,無有功用,乃至無有少法可取,自性清淨。彼即諸法本性自性,一切有為本性皆空,乃至一切善不善法、有為無為、世出世間亦復如是。菩薩攝受如是勝解,得入解脫、解脫智見,及能攝受普淨無垢解脫之處菩提資糧。雲何名為菩提資糧?謂戒清淨、智慧清淨、三昧清淨、解脫清淨、解脫智見清淨、施波羅蜜清淨、戒波羅蜜清淨、忍波羅蜜清淨、精進波羅蜜清淨、禅波羅蜜清淨、慧波羅蜜清淨。若彼清淨即普清淨,若普清淨即無垢法門。性淨之心,光明照耀無有煩惱。彼心常住本性空寂,亦無照曜。客隨煩惱三種染污,彼皆不實,空無所有。如是心性,不與煩惱、清淨相應。何以故?是心無二,亦無二分,本性清淨。若能如是了知心性,非煩惱染之所染污,非內非外,不在中間,皆不可得,唯除妄想因緣和合。雖有心生亦不可見,十方推求了不可得,亦無有心能見於心。如是攀緣非心和合,心亦不與攀緣和合;亦非因緣與心相應,心亦不與因緣相應。唯由心故,彼一切法與心相應。凡所有法,與心相應非互相知,亦不可見,何況諸法非心相應?以第一義思惟觀察,無有少物可相應者及不相應。何以故?無有少法與少法相應及不相應。一切諸法自性寂靜,自性亦不與少物相應及不相應。一切諸法所有自性即是本性,若是本性彼無自性。汝今當知,若以言說得一切法本性自性,無有是處。於諸法中無有少法名為諸法本性自性,一切諸法本性皆空,一切諸法自性無性。若空無性,彼則一相所謂無相,以無相故彼得清淨。若空無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如空無性不可以相表示,乃至一切諸法亦復如是。是空無性非染非淨,然是一切諸法本性。若是一切諸法本性,非由染淨之所建立,無住無起。
“無邊莊嚴,汝今當觀一切諸法,無住無起,無所建立,本性清淨。雲何眾生於中迷惑?此由世間乘虛妄輪,為虛妄輪之所迷惑。所言乘者,亦無有乘,亦非無乘,而此世間乘虛空輪,為虛空輪之所系縛,然虛空輪亦無所有。此諸眾生,為大愚癡之所迷惑,而於其中無有愚癡,亦無迷惑。
“無邊莊嚴,汝觀眾生以愚癡故,於此法中不能了知,住於诤論。
“無邊莊嚴,住诤論者即為非住。然諸世間,以迷惑故,不能了知彼即清淨。若不住者即名為住,是則不住清淨善根。
“無邊莊嚴,如是如來秘密法門難解難入,唯除汝等能於長夜修行善法而得了知。
“無邊莊嚴,如來嘗說住诤論者則為非住。雲何為住?所謂不善。然不善者是無所有,若有於此無所有中,不能了知住與不住無有別異,是則名為住於诤論。若復有住清淨善根則不名住,若不住者無有過失,無過失故則能了知。如是法門若不清淨,無有是處。若諸眾生無有智慧,為大煩惱之所覆蔽。無智慧故,假使少有明了順說,尚不能解,何況秘密非隨順說?若不住者是則清淨。雲何不住?謂不住善法及出離界。何以故?無出離界及界施設。於涅槃界若不住者,名得涅槃。此涅槃名但假施設,如是涅槃無有所得,亦復無有得涅槃者。若有得者,則應滅後更有如來;若無得者,則應滅後無有如來。若滅度後,言有如來及無如來,俱不可說;此不可說亦是如來假施設句。有諸眾生,於甚深法不勤修行而生疑惑:‘若有說言如來有色,滅度之後應有如來;若有說言如來無色,滅度之後應無如來;乃至滅後非有如來、非無如來,亦復如是。’若法不生不滅,彼法滅後,不應說有說無;如是如來不生不滅,彼亦滅後,不應說有說無。乃至邊、無邊等,如來說彼俱不可說。若說有邊則無有中,若說有中則無有邊,所言中者非有非無。若復於中實有實無,是則便與緣起相違。若復有法非從緣起,及非緣起,彼法不滅,若有若無俱不相違。所有一切從緣起法,及緣起法,此無中邊非有非無。若非有無,雲何可說?
“無邊莊嚴,如來以大方便安住彼中,為諸眾生破無明[穀-禾+卵],開示演說不違緣起。一切諸法皆入緣起,若入緣起,是則無有中邊之說。若離言說,乃至無有少法可得。
“無邊莊嚴,汝今當觀無所有法、無有邊法說名中道。以於方便說有覺慧能持諸法,然持法者亦不可得;不可得故,無有言說。
“無邊莊嚴,汝等智者應如是知,一切諸法真實之相,不來不去,無分無斷,不一性、不異性,到一切法第一彼岸,無有少法不到彼岸。到彼岸者即是涅槃,一切諸法悉涅槃相。是故當知不可宣說,唯除世俗說為中道。如是中道,彼即趣向大涅槃路,亦無涅槃是彼所趣。若有涅槃是彼所趣,而於諸法應有去來。一切諸法性皆平等,是故涅槃名無所趣。
“無邊莊嚴,此名中道。然此中道即非中道。何以故?無增無減故,無邊無取故。法若無邊,雲何有邊?謂無處所是無邊法。凡夫眾生,於無處所執為邊處,見邊處故不得解脫,以於真實無處所故。
“無邊莊嚴,汝觀如來以善方便決定覺慧,乃能演說如是中道。
“無邊莊嚴,諸佛如來於一切法無有疑惑,無忘失念。諸佛世尊心常在定,得三摩地無礙自在,常善觀察,安住最勝三摩呬多,而說語言。無量知見不住非處,說清淨法,說究竟法,說寂靜法,如來所說無有遺余。
“無邊莊嚴,如有寶珠,名種種色在大海中,雖有無量眾多駃流入於大海,以珠火力令水銷滅而不盈溢。如是如來應正等覺證菩提已,由智火力能令眾生煩惱銷滅,亦復如是。
“無邊莊嚴,若復有人於日日中,稱說如來名號功德。是諸眾生能離黑闇,漸次當得燒諸煩惱。如是稱念南無佛者,語業不空。如是語業,名執大炬能燒煩惱。若復有人,得聞如來及佛名號,離諸黑闇,與彼眾生為涅槃因。
“無邊莊嚴,我為信於如來眾生,及諸眾生煩惱滅故,降澍法雨。
“無邊莊嚴,如來所說是法真實。以真實故,無有少法開示演說,而於是法無實無虛。
“無邊莊嚴,如來是實語者,住真實法,能演說此陀羅尼門。
“無邊莊嚴,此真實法誰當能了?唯除菩薩如實見者,具足見者,作善業者。於甚深法,余無能了。
“無邊莊嚴,於此義中應當隨順。自於此法,系念現前;不信樂余,從他生智。為欲利益安樂眾生,於此法中應生隨順。若於此中生隨順忍,是則不住不隨順中。
“無邊莊嚴,無聞眾生無隨順忍,於此法教不能了知。或復有余異見所行乘異路者,趣惡道者,不作善者,親近諸余行異行者,彼等不能入此法門。
“無邊莊嚴,汝今當觀,若有說此無障礙藏法光明時,所有一切無聞眾生,未善調伏凡夫心故,無有威儀,由此遠離如是法教。若有眾生能修習身於此法中,假使無有能隨順忍,尚不遠離,何況有能生無漏忍,無有執著,於此眾會能轉無障無礙法輪!何以故?此等皆住無障礙地。
“無邊莊嚴,我為成就善根眾生,及為如來加持眾生,於無礙法見清淨故,亦欲利益哀愍一切故,演說此陀羅尼門。
“無邊莊嚴,若有於此法門能悟入者,應知彼已住菩薩地,能速疾證無生法忍,不久當得授菩提記。
“無邊莊嚴,汝等於此甚深法門,應生勝解。
“無邊莊嚴,汝今當知如是法門,無執著者,無得忍者,以之為地。若有供養往昔諸佛,能於長夜勤心修習,善身威儀,善護語業,善調伏心,平等智慧隨憶念者,心無所住,於此法中善受持者,不顧身命,彼人則能流傳此經。當於後時,若有眾生於此法中為聽聞故,勤修習者尚難可得,何況有能書寫、受持、讀誦、通利、開示流布、為他廣說?是人不久獲得清淨陀羅尼門,速疾逮得清淨智慧,當能入於一切智智。
“無邊莊嚴,汝觀如來,為諸菩薩得一切智智故,開示演說如是法藏。然於其中,無有少法而不演說。如是所說,無說而說,能生清淨,及能開示清淨法門,一切諸法等虛空相。雲何為等?以一切法與虛空等,而是虛空非等不等,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如空無邊,諸法亦爾,一切諸法邊不可得,不可得故無有邊際,無邊際故說為無邊。若能於中如是住者,是即名為住如來法,住如來法則無所說。若無所說,於一切法以假名相隨應了知,不應於中而起執著。若不執著即不墮邊,若不墮邊則不墮中。若墮於邊則墮於中,是故應當離於中、邊。若離中、邊即離一切,若離一切則無所說。由此獲得清淨智慧,於一切法無所取著,無有所取及能取者。何以故?諸法無我,我無所得故,我性自性無所有故。
“如是,如是,無邊莊嚴,如佛所說諸行無常,如是演說無變異義、不相應義。如佛所說諸有苦義,如是演說涅槃義、厭離義。如佛所說涅槃寂靜,如是演說一切有為皆捨離義。或無常故,或諸苦故,或無我故,或涅槃故,如是等門,此是如來之所演說,此亦開示一切諸法本性自性。
“無邊莊嚴,如來以種種名,以種種門、種種語言,演說諸法。如來亦不異於諸法,本性施設,非一性、非異性。一切諸法非一非異,不可見故。速疾證入虛空自性,趣一切法無所有相。
“無邊莊嚴,此陀羅尼門,為諸菩薩本性清淨,自性調伏,是故發起。言調伏者,為欲調伏貪瞋癡故,調無明故,及令趣入如是平等。以貪瞋癡能調伏者,亦不可得;若不可得,即是調伏。
“無邊莊嚴,或貪瞋癡,如理推求,亦不可得。以貪瞋癡空無所有,虛空不實,诳惑愚夫,無所安住,彼亦如是,無有住處,亦不可得。是貪瞋癡,從於彼生即於彼滅,本性空寂應如是知。雲何應知?如其不生,彼則不實,亦不顛倒。是貪瞋癡皆以無明黑闇為首,從彼所生,由彼所生,一切皆悉虛妄不實。是貪瞋癡本性清淨,如是見者,能生清淨不思議門,及能獲得陀羅尼門。若有能於如是法中思惟觀察,是名獲得陀羅尼業及智慧業,是名平等了知之智,是名清淨菩提資糧,是名精進不放逸地,是名調伏憍放逸地,是名不壞戒見威儀,是名清淨身語意業,是名隨順無我智相,是名能斷能滅離相,是名出生無量無邊善巧方便。
“無邊莊嚴,汝今當觀,於此信解出離法中,開示演說一切諸法本性自相,及能開示此諸法門,說一切法等虛空性,能說法者亦不可說,所為說者亦不可得。
“無邊莊嚴,我今說此諸菩薩等悟入句門。若諸菩薩於此學已,能得甚深如海智慧,一切他論無能摧伏;隨得一切智所趣行,善說法要不由他教,得不思議平等智慧;由智慧故無有所著,能演說此無名無相一切法門;能得鄰近諸佛如來,一切智智及自然智所有名號,逮得一切名相清淨;隨證速疾普遍音聲,得悅意聲,得殊妙聲,得清淨聲,為諸眾生信受語言,親近咨問;以決定慧能善巧答,所謂時語、如理語、利益語、柔軟語、義決定語,以一義說,能令眾生了知多義。
“無邊莊嚴,汝今當觀諸菩薩等,於此修行而能覺了諸佛菩提,能得如是無量功德,斷諸愛、恚、憂惱、愚癡,能辦所作得差別智,於一切處已善修學,獲具足忍不退失法,意樂清淨住於大願,於諸眾生善言問訊。
“無邊莊嚴,若諸菩薩於此法中,已不勤修,今不勤修,當不勤修,於諸如來殊勝功德無有少分。
“無邊莊嚴,若有菩薩於此法中,能勤修習,志求一切,如其所願,如其所行,如所發趣,如所意樂,當滿足者,少極少難,得極難得!若有於此甚深法中,能住能忍觀察簡擇者,當得證於無盡神通大神通智,超過一切世間智、自然智、無邊智、無量智。
“無邊莊嚴,此出離法陀羅尼門,若有於此勤修學者,當得近於菩提道場,為諸眾生安住發起大慈大悲,作諸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