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宏海法師:法門那麼多,怎樣找到適合自己的​?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今天,想給大家講一個主題,叫做契理契機。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因材施教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當時釋迦牟尼佛有兩大弟子,一個是捨利弗,一個是目犍連。當然身為佛陀的弟子,他們也有自己的法緣。也會結一些收一些弟子,結一些法緣去教化,當時目犍連收了兩個弟子,每天教導他們,讓他們禅修。但是他教化這兩個弟子,效果不是很好。有一次捨利弗就去問他,說你收了這兩個弟子,教化的怎麼樣啊,效果怎樣,能證到聖法了嗎?就是有沒有開悟。目犍連就說,這兩個弟子呀,不得力,就是到現在,一直教化效果不好,既沒有開悟,也沒有見道。

  後來捨利弗就給他出主意,說問一下,他們原來是干什麼的。目犍連說,原來一個是浣衣人家出身,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開洗衣店的。另外一個是冶金師,就是家裡是金匠。這麼兩戶人家出來的兩個出家弟子。那捨利弗就問說,那你教他們怎麼修禅呢?這個目犍連就說,他讓這個冶金師家出來的,修不淨觀,讓這個洗衣店家出來的,修數息觀。數息觀就是一種禅修的方法,數自己的呼吸,把心安住下來,盡量不散亂。當時這個捨利弗就說了,說你這個教化,教化錯了。也就是說沒有針對他的根基,而進行教化。

  為什麼這麼說呢?捨利弗說,這個冶金師家裡的人的這個小孩兒呢,出來他從小就拉風箱,所以你應當教他數息觀。那麼他長期肺活量大,呼吸粗重,教他數息觀呢,自然就能安住在禅法上。說這個洗衣店人家出來的呢,他老到河邊去見這個清澈的水,所以你應當教他修不淨觀,對治自己身心的內觀不淨,膿血的這種污染等等,他速度快。所以當時這個目犍連,聽了捨利弗這麼給他一講以後呢,果不其然,回去把教他們兩個的法門呢,調換了一下,效果就非常好了。最後他們就通過這樣的一種內觀,還都證到了阿羅漢果。

  所以這就牽扯到我們一個什麼呢?諸位同修在生活中呢,也可能會跟別人去分享佛法,因材施教的問題。就是看對方是個什麼個性,什麼根器,那麼你給他呢,教他相對適合他,雖然我們不能像佛陀這樣的千機並育吧。但是,至少撲面而來的他的個性呀,性格方面,我們能收集到一些信息,為他量身,適合他的方法去教化。

  所以佛門裡面常講到說,教化人要契理契機。契理就是說,你說的這個呢,不能跟佛陀講的這個宇宙萬法的真理,這個相違背,這叫做契理。如果不契理的話,很可能我們就在瞎說,壞人家的慧命。但是同樣重要的是什麼?還得契機,你不契他的這個根基,讓他瞎忙活一場,結果效果還不好,這就等於說你白說了。雖然契理可能契的對,沒有瞎說,但是你白說了,效果同樣也上不來。

  所以大家要知道,這個學修佛法呀,我們的根器很重要。那麼依照這個故事呢,引申出來,就是說我們在生活中,跟大家分享佛法的時候,就是要找准這個點。有時候比如說,我們修行修得比較久了,有些資深居士,他可能對這個因果啊、輪回啊,甚至戒殺啊、吃素啊、守戒啊等等,已經相對來講,到了一個比較清淨的地步。但是他一味的住在這種,高要求的標准中呢,甚至很可能就會要求初機,剛剛接觸佛法,剛來的法緣,他也這麼嚴格的要求他,有時候一下子,就把他給什麼呀,壓怕了。覺得佛法這麼的嚴格,他自己做不到,那麼首先來講,他這個時候叫做初機嘛,所以,很可能就門還沒邁進來呢,你就用上台階的步伐要求他,他就跑掉了,這就是沒有因材施教。

  當然因材施教,從時間久遠上來講,看他學佛有多久了。再一個從他的根性上來講,看他能學到哪一地步。一般我們都說了嘛,你給他在開示佛法的時候,如果他是一個上根器的人,那可能你就是在方法手段上呢,可能更加的猛烈一些,速度快一些,業障消得大一些,很可能呵斥一下呀,給他這個我們常說的有棒嚇呀,有這個甚至有這個呵斥,大呵一聲,這樣的一種根器,如果是上根弟子可以這麼對待。但是如果是中跟的話,那就不一樣了,你不能夠一味的嚴厲,高標准的要求他,很可能有時候就是說,呵斥也是可以的,在他心力堪的時候。心力不堪的時候,那麼我們很可能就是要善巧一下,給一點兒安慰,給一點兒糖吃,這樣慢慢的,不斷的來回調停,他就步履跟著就上來了。

  那麼有一些根基呢,他很可能是下根基的人,他還經不得你去,我們常說的以這個前兩種方法去教導。那你一定要方便善巧,隨順他,甚至我們說哄著,這樣的循循善誘的,只要你學佛,只要你慢慢的進來,怎麼都行。這也是對於一些天生的根器上來講,能從學佛的久遠上來講,我們剛才講到的,你剛剛學,你不能按這個學的很久的來要求他,這樣一下子呢,他就吃不了就兜著走了。

  所以這都是我們說,有時候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會碰見這樣的現象。特別有時候,我們對於自己的家人,很多時候我們開始呢,還是要盡情的去隨順,盡量的去隨順他們,慢慢我們自己做好了以後,把自己修行的功德展示出來,這是對於任何根基來講,都是最好的一個方法。你不能說,我們有時候自己你都做不到位,表現尚且如此,結果你把它說的那麼的圓滿究竟,那人家從言行一對照,馬上就對你有看法了。

  所以,現在為什麼我們很多時候呢,有的給大家念皈依呀,或者說受戒的時候,都會去講一下這個,就是我們跟別人分享的時候,首先你要看對方,是處於什麼樣的一個地步。第二個呢,不能夠先入為主的,把自己的知見全部強加給別人,要多聆聽他是怎樣的認知,然後你在這個台階上,再進行接引。因為畢竟學習佛法嘛,除了三寶法師之外,我們身為四眾弟子,有可能在生活中,都有機緣跟別人用佛法來結緣,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窗口平台,就是要因材施教。

  你看再從,換一個角度吧,因為我們身為漢人,那麼漢人他有時候我們發現,咱們漢傳佛法,基本上都是以禅宗和淨土的流傳最為廣博。那麼因為漢人來講呢,我們這個心靈,它容易到達那個幽微難至的,那個難至的心光顯發之地。所以參禅的時候,就特別把我們這個長處給顯現出來了。如果說俗一點,大家不要誤會,就是我們常說,漢人他精於這個思辨,或者是這個心計。這樣的一種根性呢,所以你看當時都說了,說大乘氣象所謂的,也跟這方面有關系。那麼淨土呢,他是一個他力的法門,這樣來講呢,就好比就是說一生就能夠成就。然後自己,仰仗彌陀的願力來接引。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信願行三資糧。你看我們漸漸形成的,最適合的,是這樣的一種根器。

  那麼相對不同的來講的話,你比如說,我們去學習藏傳佛教的同修們,那可能就不一樣了。藏傳佛法它的設置次第呀,它就是說,你對上師三寶生起決定的信心,那麼當然也要觀察到,是一個大成就者給你什麼呀,設置你的次第課程。你看後來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就是這樣有板有眼的一部。因為藏人的根性是什麼呢?他比較淳樸,他的心性很單純、懇切。所以上師給他一講什麼法門,一說,比如說你磕十萬大頭,你去這個念十萬的百字明,去這個修十萬個曼扎,等等這些,你給他一布置以後呢,他馬上就絲毫不懷疑的,也不想著去怎麼投機取巧,或者打折扣的,他不行這個善巧方便,老老實實一步一步地修。這是藏地的修行這個次第。

  所以你看從漢藏兩個來講的話,這也是一種根基上的分別。或許有時候,當然這個未必全是這樣。因為畢竟,也有的漢人適合學藏傳佛法,也有的藏地的人呢,他也可以來什麼呀,靈光的這個參究,或者對於淨土的這個仰靠來吧。但是絕大部分主流上來講的話,他這就是一個什麼呀,因緣法。

  你生在漢地的人,他就適合這樣的來攝受,容易得力。如果你去修,有時候我們說,比如說修藏傳佛法,因為漢人的秉性,他很可能不能夠老老實實的,依教奉行的把這些加行都修圓滿。甚至對於上師的信心呢,他也不能夠生起決定不動搖的這種金剛信心,這就是根器的問題。所以說法並沒有高下,但是適合與否,上面見分曉,你修對了還是修錯了,所以說這點來講,這就都是我們說的因材施教。

  當然,說真正面對一切的大眾,他都能夠方便善巧的去度化,這只有佛陀能夠做的到的。那就我們現在的這個時代來講呢,可能平日自己碰到有緣的這個法緣,有緣的這樣的一個人吧,那麼我們盡量的依什麼呀,依這個大家都能修的淨土法門,去跟他結緣。因為淨土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嘛。在此基礎上,那麼再呢,可能隨類的,進行一些他比較相應的經典。

  你比如說,有些人他熱衷於思辨,哲學方面的,那很可能給他講講唯識呀,講講天台宗的這個次第,乃至這個喜好空性的,好讀《金剛經》呀,《心經》呀,那麼禅宗的公案,可以跟他分享一下。但是,去講這個空性的這個法門的時候,一定要告訴他,不能夠偏執,妄談空性。還是要老老實實從有的現象上做起,恭敬三寶,老實功課。這樣的話,很可能空性才能夠顯現出來。

  當然,有些人他天生跟這個,喜歡持咒,那我們就告訴他最好的,那麼長一點的《楞嚴咒》,短一點的《大悲咒》,還有《往生咒》、《藥師咒》呀,等等咒都可以。但凡呢,就是說不管任何根基,我們在學修上,道理上,應該多多的去廣學多聞。但是行門呢,最好能夠一門深入。因為我們現在很多時候根基啊,貪多嚼不爛了,所以遇到好多同修來問,就是說,他每天要讀很多的經典,最後搞得是,頭頭不了,帳帳不清,頭都大了。有時功課完不成,時間又不夠,著急,弄得半夜還睡不著,弄得很疲憊。那麼這個可能就是,修行的狀態不是很好了。

  所以大家在這個學修佛法的時候呢,一定要應機。當然,我們這裡講到的說,從法師來講,因機施教,佛菩薩更是如此了。其實最能夠知道機,最能夠感受教的,就是自己了。一定要掂量掂量,我們自己有幾斤幾兩,然後隨著這樣,我們佛陀留下的教言,祖師們過來人說的這些開示,那麼自己選擇適合的法門,適合的行門去抉擇,長期堅持。

  在此跟大家講一下,所有的根基一定離不開一個堅持。你就再上的根基如果不堅持,那很可能最後淪為連下跟都不如,很可能這個根基不是很好,我們常說的下根,但是人家一直堅持,這樣的話,反而得了上根的利益。所以大家要知道,真正的因材施教,根性到底是上根還是下根呢,也要是因材而定的,堅持也是一個根器的評判標准。

  所以在此呢,今天,就是由目犍連和捨利弗的這兩個,佛陀最上首的弟子,師兄弟間相互討論怎麼樣教化弟子,我們引申出來,我們學修佛法呢,一定要有幾個標准。

  第一個呢,要信心具足,這是每個根基必須的。

  第二個呢,要量力而行不能夠越分,不能夠本來我們是一個凡夫,結果呢,你自己比擬,好像是乘願再來的菩薩所修的,那做不到反而生大煩惱了。

  第三個呢,就是密密綿綿,我不知道大家聽過這個詞沒,密密綿綿是什麼意思?就是既不緊又不松,但是一直這樣,像調琴一樣,你要是把這個琴弦調的太松了,懈怠了,得不了利,那麼你把這個琴弦調的太緊了,稍微彈一下,貌似當時覺得很精進勇猛,但是嘣的一下子斷了,就徹底放棄了。所以我們學修呀,有一個密密綿綿。

  總歸從這三點來講,不要忘了一個什麼,不退初心。一開始是怎樣的,那麼一直保持怎樣的,不管別人任人說,我一直是這樣的,這種根器呢,最是可以什麼呀,得到教法的利益,可教之才。而且,必然能夠長久以往呢,能夠水落石出,能夠得見佛法的真實的這個受用功夫。

  所以今天呢,就是因這個故事引發,希望大家能夠不要忘了,很多時候沒有對錯,只有適合與否,這就是因材施教的標准。希望大家,學佛都能夠找到自己適合的法門,然後呢,一直堅持。

  好,阿彌陀佛。( 宏海法師 )

 

上一篇:慈城羅珠堪布:要將佛法融入生活,首先要有正​知正見
下一篇:靜波法師:天界雖美,卻不是佛子​歸宿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