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上課那個王鳳鹂王老師啊,王老師她的先生崔居士啊,他們住在台北縣的永和。他爸爸到台灣來,原來是在大陸,他們的祖父啊,就是他爸爸的爸爸,他祖父在大陸的時候,那個時候就像現在這樣,就這裡面講的,災傷或者災荒或是饑餓,他的祖父就帶著他爸爸就煮那個粥,然後放在馬路邊,因為過馬路人很多。然後,以前在大陸災荒,是很流行這種煮粥供養這些災民。像我們以後就會提到了,以前那些善心人士他們怎麼去煮粥供養那些災民?他們還會雇人用扁擔挑那個粥,那裡面下面再放一點木炭,讓那個粥可以保持熱熱的。然後再放一鍋的碗,譬如說碗大概准備個七、八個,十來個,放筷子,然後就挑到那個巷弄裡面,去給那些災民來吃。到那邊的時候,吃完再把那個碗跟筷借這些附近的人家、鄰居,請他們分一點水出來,再把它洗干淨,洗完以後再把它擦干以後,再放在扁擔裡面。那這一鍋的稀飯大概可以煮個一百戶或者一百個人這樣吃,比方說顧十個人,挑十擔,就可以把這整個村落,全部大家都有飯吃。
你看古人這樣是行善,那現在時代當然是變了,但是那個精神跟那個心,我們要學。你看這樣就讓他不會餓死啦。所以我剛才講說,那個崔居士的祖父,當時在大陸就是煮這個粥,救活了幾萬人。那是積陰德啊,因為誰吃的你也不知道,就是免費供應啊。所以我曾經有一個朋友,曾經在納莉台風來的時候,大家都沒有飯吃的時候,因為食物都缺乏嘛,诶,我那位朋友就水災的時候,因為台北市那時候,泡水泡得很厲害,他就買了一、兩箱的面包,沿街就發放,這也是很難得的一個善心啊。我們不要說一聽水災來了,一直在看電視,哪裡水災,可是你從來不會出去救濟啊。
大陸那個華東水災,那個水災一來,台灣有慈善團體發動,要蓋幾百戶的那個,到安徽去蓋房子給這些災民住。那大概十幾年前,華東水災,華南水災,那很大,一棟房子大概要台幣二十幾萬,二十五萬,我記得好像是二十五萬,我印象中啊。我二話不說我就捐一棟房子給大陸人住啊,安徽啊,我就去登記啊,我就繳二十五萬,我就捐一棟房子啊。所以我們要有這種精神,人溺己溺,人饑己饑,是這樣的一個精神。我布施是這樣,一直這樣不斷的熏習上來的。
所以剛才講那個崔居士,他的祖父就積了這個陰德,所以崔居士的爸爸,他跟他的弟弟曾經到東北松花江去玩。結果那個地方剛好冰天雪地,松花江已經結冰了,他們兩個兄弟就在那個松花江,松花江那個冰上滑冰。結果不曉得裡面有些地方比較弱一點,那個冰比較薄,下面有水嘛,他就踩空啦,一踩下去冰就破掉啦,那兩個兄弟差一點沉下去啊,就沉到松花江那個水裡面,就淹死啦,馬上被人家發現,馬上就救起來。你看他就有那種貴人,就是福報。然後那時候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的時候,兵荒馬亂哪,他爸爸就跟著撤退啊,跟著撤退的時候,然後在南方的時候,差一點死掉啊,也差一點死掉,後來又被人家救起來,救第二次啦。
到台灣來以後,他爸爸是一個讀書人,那思想比較前衛啊,當時就好像是寫了什麼問題,寫了一些文章啊,有些問題,那後來就被送到司法單位,然後就關起來。然後他就在獄中就寫《易經》,《易經》研究,寫了一本書出來。那當時還沒有被關以前,他爸爸有去給人家算命,那算命就跟他講,那時候已經到台灣來了,他說,這個人應該已經死掉啦。我們常常看到,讀《感應篇匯編》的或者去行善的,他說本來應該編入饑餓籍啦,怎麼還活著呢?他爸爸也是這樣。他說,算命的說,诶,這個已經死掉啦。這個可以算得出來,各位你們不要以為算不出來,那是定數啊。
摘自《太上感應篇匯編》(第三十五集) 黃柏霖警官主講
文字稿來源【太上感應篇共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