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宗宙法師:悭貪障修慈悲 嫉妒障修隨喜​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復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悭貪嫉妒,自贊毀他,當墮三惡趣中,無量千歲受諸劇苦;受劇苦已,從彼命終,來生人間,作牛、馬、駝、驢,恆被鞭撻,饑渴逼惱;又常負重,隨路而行。或得為人,生居下賤,作人奴婢,受他驅役,恆不自在。若昔人中,曾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由此善因,今復憶念,至心歸依。以佛神力,眾苦解脫,諸根聰利,智慧多聞,恆求勝法,常遇善友,永斷魔罥,破無明?,竭煩惱河,解脫一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這裡在科判中是拔除修類福業障的。《俱捨論》裡說,“等引善名修,極能熏心故”,修所成慧,要得到禅定之後才能夠產生。這裡是指狹義的“修”,障“修”和障“修慧”,是不一樣的。沒有得定之前,也有很多的修,如串習修、思惟修,但是沒有修慧。這裡的“悭貪嫉妒,自贊毀他”,成為一個障礙,主要障什麼?悭貪,障修慈;嫉妒,障修喜;自贊毀他,障修悲;而悭貪、嫉妒、自贊毀他這三個,都障修捨。這是障慈、悲、喜、捨。

  昨天講過,悭主要障施,為什麼說悭貪障修慈呢?因為慈能與樂,通過財施、法施去給別人樂。如果他悭貪,就不願意給別人,不捨——不捨法、不捨財,這樣就障礙修慈。嫉妒障修隨喜,他就不高興。悭,是跟歡喜相應的煩惱;嫉,是跟瞋恚相應的煩惱。嫉,他比較憂愁,看到別人興盛的事情,他就不高興。由於悭貪和嫉妒,就發生了自贊和毀他。“自贊”、“毀他”是怎麼發出來的呢?是通過發語。自贊,贊自己的功德;毀他,毀他的過失。說別人不對,說自己好。由於悭貪這些名聞利養,以及各種各樣的東西,看到別人得到了,心裡就很苦惱、很憂愁,就生嫉妒。由於害怕失去,就自贊毀他。這樣,“當墮三惡趣中”。

  嫉妒,對一般世間的人來說也好,對修道的人來說也好,都是很大的障礙。悭貪,它的結果主要就是貧窮多苦。由於嫉妒,“身居下賤,作人奴婢”。嫉妒主要是下賤的因,悭貪主要是貧窮的因。《俱捨論》裡說,這是惱亂了人天四眾。既惱亂了出家眾,也惱亂了在家眾;既惱亂了人眾,也惱亂了天眾。禍患非常大。在菩薩戒裡面,這是根本墮,很嚴重。所以嫉妒心是非常恐怖的。

  比如一個人,他在修行、福報、智慧各方面都還比較低的時候,可能造嫉妒這種惡業的能力還比較差一點。隨著他的修行不斷前進,他的智慧和福報不斷增長的時候,他的力量會變得越來越強。但是這個時候,嫉妒,伴隨著他越來越高,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強大。他的地位越高的時候,他所嫉妒的對象一般來講是不會比他低的,或者跟他相等,或者比他稍微強一點,這樣就產生過患。一個最嚴重的過患就是當別人正在做一件很大很大的善事的時候,修行位置很低的人,只要隨喜,就得到了很大的善業、功德;而這個產生嫉妒的人,卻在同時造下一個極大極大的惡業。那對他自己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損害。所以這很可怕。一個人不斷朝上走,本來是越往上越好的,而俱存的危險就是他同時造惡、去嫉妒跟他相等的人,這就很麻煩。可能這個人修行層次越高,一旦他嫉妒,他墮下來的反作用力就很厲害。因為通常他嫉妒的人,都是一些具有很大功德,或者很大福報的人,由於他的心態是緣念別人的一件很大的好事、有功德的事,產生不高興,希望它不要成功等等,這就導致他先是生惡趣,這是他最初的異熟果;以後生到善趣裡面——人趣或者是天趣的時候,他的地位下賤,或者不自在,給人做丫頭、奴僕。這樣事業就非常小,地位很卑微。

  有時候,我們不管在社會上也好,或者是到了寺院也好,經常覺得這個人看不起我,這個人好像不聽我的。你就要檢查,這些都是往昔的惡業所感,其中有一種惡業就是嫉妒所發出的贊己毀他。所以我們要非常的謹慎、非常的小心。有時候我們發現要去做一個偉大的事業的時候,好像總是不自在,被卡住了,你就要檢查:是不是在別人正蒸蒸日上的時候,你心裡老在嘀咕,希望他衰損?比如別人正在做一件很大的事業,你生起嫉妒,就毀他:“他這個人很差,不要去幫他。”或者去做一些相反的事。這些都是要很小心的。

  如何對治呢?你要知道它的過患。它的過患除了使你墮三惡道外,還是一個下賤的因。你嫉妒他的原因,是想讓自己的事業、名聞更擴大,不要被人超過,但是你實際做的是去嫉妒,它的結果是使你得不到想要的。如果你想要得到,就不要去嫉妒,要遮止(嫉妒),要隨喜。這要靠鍛煉,去隨喜別人的功德,這是非常殊勝的。

  ——節選自宗宙法師《藥師經》講記

 

上一篇:什麼叫衣缽傳法,佛教如何傳法?​
下一篇:妙蓮老和尚:有智之士學佛愈是遭遇不順,其道心愈是堅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