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來,我路過無數次子午大道旁的香積寺,也偶爾進去過幾回。過去寺廟被整個村子包圍,廟牆封堵,小徑曲折,只有塔昂頭可隱約可見;近年來,有一次去進寺,我突然發現香積寺變化很大,好像一夜之間換了容顏,坐北朝南,地勢高亢,五重建築,莊嚴肅穆,南臨滈河,西傍潏水,北接樊川,東望神禾原,廟門南開,廣場開闊,裡面大殿恢復,草木遍地,青磚鋪路,干淨整潔,清雅幽靜,以後只要有時間路過,就進去轉轉。
唐代詩人王維在《過香積寺》中寫道:“不知香積寺,數裡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龍。”從詩句中,我們不難看出,過去的香積寺,古木叢生,泉聲不絕,是一塊非常靜谧的修行之地。現在的香積寺,已經處在城市發展的懷抱之中了。
我去香積寺的時候,已經是晌午,太陽高照,涼風襲來。臘月的兩場大雪,讓天氣有幾分寒冷,卻也殺死了一些病菌,感冒的人少了,醫院也不擁擠了。只見香積寺牌坊高聳,廟門宏大,寺廟前馬路對面有一條四五米的小道,長約百米,兩旁買些百貨土產,像是當地村民自發組織的集會,熙熙攘攘,買賣興隆。寺廟的屋頂還有未融化的雪,地上一些背陰的地方,也有一些積雪,裡面的師父正在清掃。香客很多,來來往往,祈福求安,感恩念佛。
天很藍,南望秦嶺終南山就在眼前,婉若游龍,雲霧缭繞,似有余雪;我也曾在終南山紫竹林、聖壽寺、南五台大台、淨業寺等地上俯視過關中大地,香積寺的“崇靈塔”(有人亦稱善導捨利塔,或稱善導靈塔,兩種皆為誤傳)清晰可見。唐永隆二年(681年)3月14日,善導大師圓寂於實際寺,其弟子懷恽“想遺烈而崩心,顧余恩而雨面,爰思宅兆,式建墳瑩,遂風城南神禾原建崇靈塔,後又於寺院造大奉堵波,周圓200步,直上13級。”此即今存的善導供養塔。雪後的塔身還有一些散落的雪花,巍峨聳立,清淨澄明,清幽純淨,法相莊嚴,真是應了:“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據說,該塔建於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塔系青磚砌成,塔頂因年久殘毀,據載原為13級,現存11級,2級坍塌,高33米,周圍廣200步,呈正方形,每邊長9.5米,壁厚2米,密檐仿木結構,外觀奇古秀麗。歷經千年風雨浸蝕及地震、兵燹之災,塔身遍體鱗傷,解放後對塔重新整修,仍可見疊澀出檐,並雜有兩層菱角牙子,一些突出的磚塊殘缺不全,但異常堅固。塔內有木梯直通塔頂。塔內為單壁空心,原有木樓梯可以登臨,已毀。現在塔門封閉,禁止攀登。塔身壁面作仿木結構,用磚砌成扁柱、欄額、斗拱。每面均作3間,左右兩間的扁柱之間用赭紅繪成直棂窗形。塔身周圍保存有鞍形的十二尊半裸古佛,雕刻精巧。塔基層四面有門,南門楣額上嵌有磚刻的“涅槃盛事(時)”橫額,是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年)修補時所作。塔身四面並刻有楷書,內容為《金剛經》,字跡雅秀、筆力遒勁。“崇靈塔”從形制上看,塔磚砌成扁柱、欄額、斗拱相對簡單,比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大慈恩寺玄奘為藏經典而建的著名的樓閣式塔——大雁塔裝飾復雜;與建於唐中宗景龍元年(707年),薦福寺的小雁塔相比,塔身外輪廓方直,與小雁塔的拋物線輪廓大不相同,雖然時代上相近,但塔身的磚砌扁柱、欄額、斗拱卻比小雁塔復雜;與建於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興教寺的玄奘墓塔相比,玄奘的墓塔磚砌出八角形倚柱、額枋和斗栱要比“崇靈塔”復雜精美。塔內有日本淨土宗所贈善導、法然二祖對面像及象征中日兩國山河大地的背景。“崇靈塔”與小雁塔形式相似,但其塔角方直,不像小雁塔那樣圓和,又有樓閣式磚塔的一些特點,最突出的特點是塔自頂至底層,順各層南北拱券處中間裂開,與小雁塔的裂縫極為相似,兩塔南北相望,神機不可言傳。
除此塔外,香積寺還有善導弟子淨業靈塔,塔南還有萬回、平等靈塔,陀羅尼經幢等(皆毀於文革)。
中國佛教宗派名目眾多,有“十三宗”、“十宗”、“八宗”之說。現在大家比較認同的佛教“八大祖庭”,三大祖庭在長安。香積寺就是有名的“淨土宗”祖庭。“淨土宗”又稱“蓮宗”,在四世紀時由多位譯僧逐漸介紹傳至中原,著名的南朝僧人慧遠曾大力提倡彌陀淨土信仰,後世人將慧遠追認為淨土宗初祖。然而自慧遠之後200年淨土信仰並未在中國普遍流傳(淨土宗所有祖師,並無法脈傳承關系,全部是後人依據其生前對淨土宗的貢獻,擁戴而來),淨土宗正式成為宗派是善導開始的。善導讀了《觀無量壽經》後,被淨土宗的思想所打動,為了求得淨土宗真言,他到慧遠創建的江西廬山東林寺訪求道津,後又到山西石壁山玄中寺拜道綽為師,經過5年的學習,於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年)回到長安,先後在長安悟真寺、光明寺講經說法,大力弘揚淨土法門。善導大師艱苦自勵,常坐不臥,好食供眾,粗惡自奉,廣行教化,聲聞天下。武則天聞師盛名,助錢兩萬貫,於調露元年(679年)專門為善導修建一座奉先寺(該寺在洛陽龍門石窟旁,原為高宗和武則天敕命善導為“校驗僧”,督造大盧捨那佛及奉先寺),供養其居住,歷時三年工程方竣。由於善導宣傳的淨土宗的修行方法簡單易行,“願一切人等,善自思維,行住坐臥,必須厲心克己,晝夜莫廢,畢命為期。前念命終,後念即生。長時永劫,常受無為法樂,乃至成佛,豈不快哉!”修學此宗不一定要通達佛經,廣研教乘,也不一定要靜坐專修,只需住行坐臥皆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只要信願具足,一心念佛,就可往西方淨土極樂世界,對士大夫和老百姓都很有吸引力,讓佛教走向平民化。經過善導的弘傳,“願一切人等,善自思維,行住坐臥,必須厲心克己,晝夜莫廢,畢命為期。前念命終,後念即生。長時永劫,常受無為法樂,乃至成佛,豈不快哉!”“三年後滿長安城內皆受化”(一般有說“十有一人,皆為其化”)。善導入寂後,弟子懷恽等將其遺骸葬在長安終南山神禾原,立塔紀念,會葬者傾城,盛極一時。淨土宗主要宣揚現世修“淨業三福”,以“信願行”三資糧為修道根本,死後往生,念阿彌陀佛佛號,立願往生阿彌陀佛淨土。以《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和《往生論》為主要經典。淨土宗在8世紀時傳入日本,12世紀時,日本僧人法然上人依據善導的《觀無量壽經疏》創立了日本淨土宗,廣泛在日本傳播。善導的《觀無量壽經疏》是日本淨土宗的根本聖典,法然在著述中宣稱:“我以善導一師,開淨土宗”,所以日本淨土宗信徒都以香積寺為其“祖庭”。
香積寺為何稱為“香積寺”,說法很多,不少於三種。香積寺名源佛典《香積佛品》:“天竺有眾香之國,佛名香積”之句。此說法較妥切。(彌陀)淨土信仰一般認為始於東晉慧遠,實際創立者為唐代善導。善導大師被信徒們認為是一個信、願、行的徹底執行者,他除了修正行中的正定業外,還做了許多善事,“自利利他”;於己,終達“功德圓滿”,號稱“彌陀化身”;於人,則似眾香國的香氣一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啟迪、感化、引導著眾生超度苦海。寺名香積,意把淨土宗師善導弘揚演教的功德比作香積佛,以“香氣”教化眾生。
(本文作者與香積寺首座兼監院慧超法師)
香積寺建於唐,寺院規模宏大,有“騎馬關山門”之說。據《隆闡法師碑》載:“神木靈草,凌歲寒而獨秀,夜暗花明,逾嚴霜而霏萃。豈直風高氣爽,聲聞進道之場,故亦臨水,面菩薩會真之地。又於寺院造大堵坡(即佛塔),塔周回二百步,直上一十三級……;重重佛事,窮鹫嶺之分身;種種莊嚴,盡比丘之異寶。”堂殿、樓台華美壯麗,一如佛經中所說的忉利天宮和釋迦牟尼在捨衛國居住說法的精捨祗樹給孤獨園,景色園林,艷麗宜人。香積寺在唐代曾盛極一時,唐高宗李治曾到香積寺禮佛,並賜予捨利千余粒,還有百寶幡花,令其供養。因善導大師在長安擁有眾多信徒,這裡又供奉著皇帝賜給的法器、捨利子,懷恽召集四方們眾多次在寺內舉行隆重追思法會,故前來瞻仰、拜佛的人絡繹不絕,香火極盛,連武則天也“志想金園,情欣勝躅。事頻臨淨剎,傾海國之名珍;或屢訪炎涼,捨河宮之秘寶”,和唐中宗母子多次親臨膜拜。大雄寶殿"安史之亂"和"會昌禁佛"中,香積寺遭到嚴重破壞。唐史記載,安史之亂時,郭子儀率官軍在此一帶和安祿山叛軍作戰,香積寺慘遭浩劫,大量文物遭毀損和遺失,這是香積寺歷史上損失最為慘重得一次劫難。宋代,淨土宗流行,香積寺又得到修復。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香積寺改名為"開立寺",在改名後不久又恢復了原名。遼、金、元各代,在皇室、權貴都崇信和支持佛教的大形勢下,香積寺在衰落的總趨勢中,延緩了步伐。明代,香積寺保持原狀。嘉靖年間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明萬歷四十年(1618年),“中甫敦物山人”的《宿香積寺》一詩中,描寫了當時的香積寺:“野寺荒原上,登登徑轉遙。禅房穿樹梢,珠閣劈山腰。坐久花頻落,談深鳥故驕。淹留從世鈉,寂寞話前朝。”清代香積寺仍保持明朝的規模,並進行了修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年),修葺善導塔,塔門上所嵌“涅槃盛事”即此時镌刻。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陳景富在《香積寺》一文中說:“直至清末,寺內尚有不少金石文物,精刻119件。”同治年間,香積寺再度毀於兵火,據傳日本浪人趁機盜走大批金石文物,寺僧為了保護文物,曾埋藏若干,但至今這些文物下落不明。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政府關心,在十方信眾的大力支持下,香積寺得到了很好的恢復。
歷經千年的香積寺,幽而不僻,靜而不寂,宛如一位智者,貫看春秋,見證歷史。雪後的香積寺,更是一身潔淨,不同凡響,四周田野交錯,燒香拜佛者非常虔誠地繞塔三周;雖塔附近也有一些高樓在逼近,但古樸威嚴的寺廟不失為一塊心靈安放的淨土。
蓮池大師開示曰:“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見其自行精嚴,利生廣博,萬代之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若非彌陀亦必觀音普賢之俦。嗚呼大哉!”印光大師開示曰:“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闡淨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實處,教人修持。”
在歷經善導、懷恽、懷感、續洞、本昌、慧超等法師的努力弘揚下,內修外弘,“以修行者的念佛行業為內因,以彌陀的願力為外緣,內外相應,往生極樂淨土。”香積寺得到了很大發展。新建的“解憂所”(衛生間)“善導書院”(圖書館)“淨土宗文化展示廳”(博物館)等更加豐富和弘揚了“淨土宗”的文化,讓世人可以更好的感受、體驗到佛家的慈悲為懷和寬容大度。
雪後的香積寺,異常的寒瘦冷峻,讓我目睹了一次真容;喧囂塵世,萬千世界,讓我們有時候迷茫而不知所措,在這裡,在香積寺,洗淨了我們的內心,給了我們一次冷靜的思考和反省。
佛家又語:“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心頭掛,便是人間好時節。”我是在臘月一個陽光普照的日子去香積寺的,和慧超師父幾天前約定,不想他因急事出門,可能是機緣未到,還需修行前行吧?!有道是:“德慧佛心回頭好聽禅院聲,法正自我醒世願做明眼人。”雪融冰消,寒冷的冬天即將過去,第二天就要立春了,盡管寺廟裡有幾分料峭,但給人心裡的感覺還是溫暖的春天要來了,要過年了,慈航普度,向上向善,愛普天下,“願做如來使,常演妙蓮華”,是要有幾分喜慶和歡樂了。
——(作者:楊廣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