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聖玄法師:話不要亂說!佛陀教你正確的說話之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文/聖玄法師

  夜裡的寺院靜谧而安寧,與同參道友的晤談亦是難得的學習機會。

  聽他說起自己參訪善知識的經歷,心中不由得神往,原來我們生活的世間還有這麼多住持正法的高僧大德,可謂幸甚至哉。

  忽然,一同散步的法師說起一位大德時,提高的聲調:“你知道他的修行有多好嗎?他從來沒有說過別人的過失!”

  “哇,那真是厲害!”我也不由得贊歎。

  但這句話剛一出口,我便愣住了!不說他人的過失——這很難做到嗎?為什麼我會如此驚歎呢?大概是自己平日裡常常造口業,對最基礎的“五戒十善”都疏忽了。

  聽人說,管好這張嘴,修行或能成功一半,大概也有些道理!

  管好嘴

  唐代時候有一位鳥窠道林禅師,住在一棵大松樹上。

  一天詩人白居易來參谒鳥窠禅師,請教他:“如何是佛法大意?”

  鳥窠禅師說了那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簡單而明了。

  白居易心有不甘,卻說到:“連三歲的孩兒也知道這麼說。”

  鳥窠禅師告訴他:“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管好自己這張嘴,恐怕是修行中最簡單的一件事,也是最難的一件事了。

  三歲小孩都知道,“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但是要做到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恐怕還真是不太容易。雙手好不容易修來的功德,就讓這一張嘴給漏了個精光。

  《楞伽師資記》中說五祖弘忍大師:“緘口於是非之場,融心於色空之境。役力以申供養,法侶資其足焉。調心唯務渾儀,師獨明其觀照。四儀皆是道場,三業鹹為佛事。蓋靜亂之無二,乃語默之恆一。”

  大師的境界讓人神往,且不論他安心的法門如何高超,若連“緘口於是非之場”都做不到,還想修個什麼行,豈不是“鼠唧鳥空”的妄想!

  說閒話

  五代十國時期,有一位永安禅師,有一次在禅坐時,在禅定中見到兩位僧人靠著走廊的欄桿在聊天,竟有許多天人在暗中來擁護傾聽他們談話,可是過了一會兒,天人全部離去,有惡鬼圍繞在旁邊唾罵不已,等他們走了,惡鬼氣沖沖地將他們的足跡掃除還不解恨。

  永安禅師很不解,便在禅定中與這些惡鬼溝通,原來這兩位僧人一開始在探討佛法,天人都趕來傾聽學習;聊著聊著,就變成了敘舊閒談;再到後來竟然談起了名利之事,所以原本擁護他們的天神厭離而去,連惡鬼都不屑於他們的言行,掃去他們的足跡才解氣。

  永安禅師大為震撼,終生都沒有與人談論無意義閒話,更勿論名聞利養、生活享受之事。他圓寂後,舌頭燒出捨利子,十分柔軟,如同紅蓮花的葉子一般。

  講绮語

  仔細地檢點自心,妄語、兩舌、惡口、绮語四種口業中,最容易原形畢露的,恐怕就是“绮語”。

  生活中沒有壓力時,說一些绮語,還以為是幽默潇灑。但只要生活的環境稍有改變,這分“自在”的假象便不復存在,則常常說一些“苦所逼語”,乃至說離間語、粗惡語了!

  這便是大家常說的“軟暖習氣”,貪圖安逸,躲在溫柔鄉裡,失去了精進的動力,最終將好不容易修來的暇滿人生浪費在了恭維和閒談之中。

  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裡說:“若佛法外能引無義所有書論,以愛樂心受持贊美,以大音聲而為諷頌,廣為他人開示分別,皆名绮語。”

  只要是以貪染愛樂之心來說,導人安樂解脫的佛法以外,沒有利益的文字語言,都是绮語。

  彌勒菩薩還將绮語分成了七種:

  斗訟诤競語——挑起爭斗的話。

  諸婆羅門惡呪術語——外道以惡心詛咒別人的話。

  苦所逼語——平常的抱怨、因為發洩惱怒而說的話。

  戲笑游樂之語——一些嬉笑的語言,驕慢放逸、導欲增悲。

  處眾雜語——在大眾中聊天、雜亂的話。

  顛狂語——因為醉酒、神志不清而說的話。

  邪命語——為了獲取不正當的利益而說的話。

  我想起上學的時候,認識一位學長,他可謂是我的人格榜樣,而他的說話方式,常常給我帶來鼓勵與啟發。或許也正是因為他的語言簡潔有力,又總是讓我接受,所以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總是很高大!

  有一次,我看到書上有一段很精辟的論述,但是自己並沒有消化,就給學長打電話,和他分享這精彩的觀點,也想著在與他的交流中,去重新審視這段話的道理。

  我說到激動處,學長卻嚴肅地對我說:“我怎麼覺得你變了,你怎麼可以為了維護自己的觀點,強詞奪理,不顧邏輯呢?”

  我一時語塞,一直以來我們都堅持“真理最重要”,而不是以立場和勝負為先。盡管學長並不是佛弟子,但我們之間互相尊重,切磋琢磨的交流卻常常讓我對佛法更加笃信,這是真實語的帶給我的信心。

  還有一次,我剛參加了一次禅七,回到學校以後便與他結伴出游,在路上他對我說,“發現你這次變化很大,以前你經常擰著眉頭,現在從吃飯到說話,一直都在笑,看來禅修挺有用的!”

  他的話不僅是對我的肯定,給我帶來歡喜,也讓我發現自己的改變,鼓勵我在修行的路上繼續下去。

  但語言僅僅是“可樂”還不夠,言語之中能“有所利益”才好。

  有一次我似乎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周圍的人也都非常高興,在言談之中流露出些許驕傲。他低下頭,思索了一會兒,卻對我說:“你記得嗎,以前我寫過一篇文章,講的是‘捧殺’。”

  “哦!記得!”魯迅先生說,“現在被罵殺的少,被捧殺的卻多。”當周圍的人都在稱贊、鼓勵、安慰自己的時候,總是談起自己的優點,這會讓人忘乎所以,看似這番稱贊“皆大歡喜”甚至可能是“真實不虛”,但的的確確會讓人自然而停滯不前。

  所以蕅益大師說:“種種惡逆境界,盡情看作真實受益之處。名利、聲色、飲食、贊譽、供養種種順情境界,盡情看作毒藥毒箭。”

  以前總不能理解,為什麼贊譽供養都是毒藥呢?現在每每提防著“捧殺”這個詞,提醒自己所謂的“皆大歡喜”不過是對自我的貪愛,沒有什麼利益,甚至是有損道業的。

  而在《長阿含經卷十二》中,講到有外道懷疑佛陀並非是正遍知,不然為什麼有的事情,不願意向大家說起呢。

  佛陀卻告訴弟子們:“如來於彼過去事,若在目前,無不知見;於未來世,生於道智。”也就是說,佛陀並非不知道,而是不願意說。

  過去、現在、未來的事“虛妄不實,不足喜樂,無所利益,佛則不記”,或者“事有實、可樂,而無利益,佛亦不記”,又或者“事有實,無可喜樂,無所利益,佛亦不記”。

  那麼什麼樣的事情,佛才會去與人談起呢?

  “事有實、可樂,有所利益,如來盡知然後記之!”

  只有“是真實的事情”、“令人歡喜接受”、“令人獲得利益”的應時語、實語、義語、利語、法語、律語,佛才會去說起。

 

上一篇:要讓福慧增長快這個法門一定看
下一篇:仁清法師:空性當中沒有事相沒有分別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