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是為發菩提心第九因緣也。
下菩提種,就像我們種地一樣,一個菩提種下種下去,我們種地是不是要用犁呀?佛的名號就是犁。去耕耘。有句話說:只管耕耘,莫問收獲。念佛不要管什麼時候才能見到佛,什麼時候才能成佛,不要去管,只管老實念佛就行了。打坐修行的人,不要管什麼時候才能開悟,什麼時候才能見性,只管老老實實打坐就可以了,把心守住就可以了。
比如種個黃瓜的種子,也不澆水,也不除草,也不耕耘,坐在地頭上,扇著扇子,等著收獲,等著摘黃瓜吃,你都不耕耘,哪裡有黃瓜去摘?是不是?
所以說因地要下功夫的,道果才能增長成熟,乘大願船,西方淨土決定往生,這就是發菩提心的第九個因緣。
雲何令正法久住?謂我世尊,無量劫來,為我等故,修菩提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因圓果滿。遂致成佛。
為什麼要令正法久住於世間呢?因為釋迦牟尼佛,從無量劫以來,從最初發心以來,為了誰呢?為了我們眾生。
從《華嚴經》看,菩薩都是為眾生。我們看《華嚴經》八十一卷,最後一卷是什麼?《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其實我們整部《華嚴經》都可以叫作《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
為什麼把這一品放在最後呢?他有他的用意。我們前面看了那麼多的菩薩在修行在證果,最終講《普賢行願品》,說你發菩提心,如何去發?要“普賢行願”。《普賢行願品》就講,如果菩提心離開眾生,你為誰發?沒有眾生,菩提心沒有意義。
所以說佛從無量劫以來,從最初發心開始,都是為了我們眾生來發菩提心,修菩薩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就像剛才為講的捨利弗的公案一樣,佛陀在因地的時候也遇到過很多這樣的考驗,很多這樣磨練自己的機會,但是佛陀沒有退失,所以佛陀證得佛果。捨己利他,不辭勞倦。難忍能忍者,代諸眾生,受無量苦。因此佛能自覺覺他,覺醒圓滿。
既成佛已,化緣周訖,入於涅槃。正法像法,皆已滅盡;僅存末法,有教無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競爭人我,盡逐利名。舉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義?僧是何名?衰殘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覺淚下!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成正等正覺之後,開始歷經四十九年的化緣——這個化緣不是一般所理解的那個化緣,拿個缽要點吃的,不是這個化緣——這個化緣是指,佛陀成佛之後,度多少眾生,說多少法,都是因緣,他要把自己的任務統統去完成。在過去生修行的時候,很多有緣的眾生,給人家承諾,說我將來成佛之後,一定要先度你。類似這樣的因緣。就是教化的機緣。從始從終。先轉根本法輪,一直到最後入於涅槃。
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一千年,像法住世一千年。佛教傳到中國兩千年了,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是兩千五百多年前,是佛滅度後過了幾百年之後佛法才傳入到中國來的。省庵大師是清朝的人,剛好是佛滅度後兩千四百年左右,他那個時候屬於末法時代。末法是什麼概念呢?是有教無人。雖有如來的教法流通於世間,無有信解修證之人,而且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競爭人我,盡逐利名。舉目滔滔,天下皆是。
你看我們現在的佛教,看起來轟轟烈烈,看起來場面浩大,動不動搞一個法會千人萬人,請多少高僧大德,都在搞,看起來蒸蒸日上的感覺,看起來佛教繁榮昌盛,但其實呢?其實存在很多的問題。說白了就是盡逐利名,都在競爭人我,你辦三百人法會,我要辦五百人。你今天升座,我今天要升大座……
舉目滔滔,天下皆是。
比如有人問,你們佛教有多少信眾?這個沒辦法統計的。假如明天財神要開光,可能來五千人。那麼這五千人當中做一個考試,有多少人知道真正的佛是什麼?大家都說知道,佛就是如來佛祖。其實如來和佛祖是一個概念。法是什麼?不知道。僧是什麼?就更不知道了。如果知道僧是什麼,就不會被假和尚假喇嘛騙了。
義輝法師《勸發菩提心文》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