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佛?
【佛】這個字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它是[智慧.覺悟]的意思。當年為什麼不用【智,覺】這兩個字翻譯呢,因為佛陀的含義是無限的深廣,這兩個字不能夠全部包括,因此就采用音譯,然後再加以注解。佛這一個字有體有用,從它的本體上說是【智慧】,從它的作用上講是【覺悟】。
2、什麼是佛教?
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時間上它講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上,它講我們眼前的生存環境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只有教學才有師生的關系。我們自稱為弟子,弟子是中國古時候學生的自稱。不同於一般的教育,佛教講的是三世的教育。即過去,現在,未來。
3、佛教的創始人是誰?
佛教的創始人是北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喬達摩.悉達多,十九歲那年,他放棄了榮華富貴出家修行,三十歲得道,成道後稱為釋迦牟尼佛。據中國歷史記載,他誕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距現在兩千五百多年了,於周穆王五十三年入滅,住世七十九年,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佛入滅後一千年,也就是中國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傳入中國。
4、如來佛和釋迦牟尼佛是一個人嗎?
不了解佛法的人,看了電視劇【西游記】後,常對如來佛和釋迦牟尼佛這兩個名詞有錯誤的認識,【如來】是佛的一種稱號,釋迦牟尼佛只是我們娑婆世界的一尊佛,它方世界還有無量無邊的諸佛。比如,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佛有十種稱號【如來,應供,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明行足,正遍知,善逝,世間解,世尊】,如果加上【佛】之名號共十一種。如來只是一種統稱,我們可以稱釋迦牟尼佛為釋迦牟尼如來。就像我們稱呼老師,老師是一種統稱,然後才有張老師,李老師。
5、涅槃是什麼意思?
涅槃的意思,粗淺地講,就是除盡了煩惱,到了不生不滅、永久安全和平、快樂寧靜的境界。佛為了教化世人,所以才出現世間,同世人一樣的生活,等到教化的事辦完了,佛就離棄肉身,回到原來不生不滅、永久安全和平、快樂安寧的境界中去了,那境界就是涅槃。
不懂得佛法的人,看見佛入了涅槃,就說佛死了,其實佛是永遠不會死的。佛如果有死,那就和凡人一樣了,還能算是佛嗎? 再說俗點:就是我們一般人歸西了,有道高僧就稱為“涅槃”。
6、學佛只是追求心靈的寄托嗎?
寄托心靈的方式有很多,學佛也可以達到這個效果,但這並不是學佛的目的。
所謂寄托心靈,其所指的心靈,只是我們的妄念而已。追求心靈的寄托,為的是使心靈得以安頓。而寄托心靈的方法,不外是藉用藝術或宗教等外境,以虛幻的外境羁絆妄念。但妄念是念念生滅、變幻不定的,即使暫時獲得安頓,也不會永遠,終究會再度失落,再度追求別的目標來求寄托。雖有少數的人,能把一生、甚至把生命部獻給藝術,但這是妄念強烈的執著,強烈的追求,不斷加強追求同一境相為目標,表面上看似找到終身的寄托,事實上依舊是不斷在追求,並不能使心靈得到安頓。所以向外追求心靈的寄托,事實上是不可能得到真正寄托的。
學佛,則正好相反,是向內追求自己的真心。追求真心的第一步,是止息妄念,使妄念對外境不起作用,而不是向外境找寄托,用外境滿足妄念。妄念止息了,身心自然安頓,而真正達到追求心靈寄托的目的。但這並不是學佛的目的,而只是學佛的開始。
7、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學佛是為了什麼目的?以什麼動機來學佛?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因地不真,果召迂曲’,如果動機不正確,怎麼學、怎麼修,都會走到歧途去。
一般說來,學佛有四種不同的發心:
一是為了此生或下一生的福報,或為了自己或家人的壽命健康,而來學佛;
二是為了自己解脫生死輪回的痛苦而來學佛;
三是除了追求自己解脫,也要救度一切眾生都能和自己一樣解脫痛苦,乃至都能究竟成佛,為了這個目的而來學佛;
四是了解一切生死輪回、或成佛涅槃,一切的痛苦與解脫,一切的眾生和佛果,都一樣只是虛妄的幻相,沒有什麼可追求,也沒有什麼必須脫離的,為了讓自己和一切眾生都能覺知這個道理,並回歸這種超越的絕對境界,而來學佛。
這四種發心,雖然有層次上高低的差異,但基本士都還不算錯誤。當然我們不鼓勵第一和第二種發心,但如果你是以這兩種發心而來學佛,我們也不排斥,但你自己必須逐步調整自己的心態,隨著對佛法了解的深入,和心量的逐漸開展,讓追求的目的也跟著提升。事實上,學佛的真正目的只有一個:圓滿覺悟。
除了這四種目的之外,如果你還有不同的目的,那就要小心了,最好自己徹底檢討一下。特別是如果為了追求超常態的能力、為了感應、或通氣脈、練靈動等等目的而來學佛,請一定要重新考慮,重新了解佛理,重新建立學佛的理念,等確定具有正確的動機後,再來學佛。因為學佛是一條追求正確覺悟之路,而不是追求迷惑於超常態能力感應之路。如果以超能力或感應來吸收信徒的,必定不是真正的佛法。如果為了超能力或感應而來學佛的,必定會走入歧途。拿自己的慧命去換取虛幻的超能感應的眩惑,那是最不值得的事。
8、佛教是迷信嗎?
所謂迷信,是自己未經探究了解,就附和他人的說法,盲目的相信。
任何教法,都沒有所謂迷信不迷信。迷信與否,是你信仰的態度。如果你已經深入了解,經過觀察和思考,認為它的教法沒有錯誤,和你的觀念相吻合,而產生信仰,那便是理智的信仰。如果還沒了解,只聽別人說很好,或者依從家族的傳統而跟著信仰,信仰之後還不深入了解,只純粹當做是‘信仰’,那即使你所信仰的教法有多好,你本身也是迷信。如果你不了解佛教,只聽別人說佛教是迷信,或看見佛教的一些儀式表相,未經深入了解其義理,就評斷佛教是迷信,那你自己才是真迷信—迷信他人的說法、迷信自己的成見。
佛教從不贊同人迷信,相反地,它鼓勵人懷疑,並把所懷疑的事提出來討論。唯有知道懷疑,才會認真地探討,而得到答案,如此才能產生埋性的信心。事實上,沒有任何宗教是像佛教這樣容許懷疑,這樣開放,這樣不迷信的。
9、佛教是消極悲觀嗎?
許多人聽到佛教講“無常”、講“生死”,就認為佛教是悲觀消極。但是事實上,無常、苦、空、生老病死,都是這世界存在的事實真相,它不會因為你不談它而消失。
消極或積極、悲觀或樂觀,不是在於無常、苦、空、或生老病死這些事,而是在於你如何面對這些既存的事實?你用什麼態度來面對它?如果你能正視它,這就是積極;如果你認為這些太消極,而不願意談,或者不敢碰觸,以為不面對它就不存在了,這種逃避的心態,才是真正的消極,不只是消極,更是自欺欺人的愚癡想法。如果你面對這些事實,而認為無法突破,甘心被它所限,因而消沉,或放縱享樂,那是消極;如果能正面探討它,突破它的限制,就是積極。如果你不願去突破它,而認為人生完全沒有任何意義,那才是悲觀;如果你能從探討和突破中發現人生的另一層真實意義,那就是樂觀。
佛教正視這世界上一切現實問題的存在,用心來探討,並找尋解決的方法,從內心真正的自己,來突破外在的限制,找到無量的生命的意義。所以事實上,佛教是真正積極樂觀的。
10、佛教相信死後的生命嗎?
當然,佛教的生命觀就是永恆不滅、無始無終的生命觀。不只死後還有生命,生前也有生命。每一番生命的生死現象,都只是一次受業報的形態而已。
當這一階段的生命“死亡”之後,會暫時進入一種叫“中陰”的過渡狀態,等待再一次的“出生”。至於下一生的地點和形態,是依過去世所造的業而決定。這就叫做“生死輪回”、或“六道輪回”。這就是一般眾生的生命現象。
11、什麼是六道輪回?
六道,是眾生死後的六個去處,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周而復始的在這六道中輪轉,前三個為善道,後三個為惡道,造善業死後去善道,造惡業死後去惡道,隨自己生前的業力牽引,該去哪一道就去哪一道。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12、真有極樂世界嗎?
極樂世界是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裡講到的,佛制定的戒律裡有不妄語,難道他自己反而說瞎話騙人嗎?可見極樂世界確實有。
13、極樂世界和天堂一樣嗎?
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講,極樂世界和天堂都是完全不同的。天堂,是由眾生的共業力所現的,一個供善業成熟的眾生享樂的地方。每一層天大多都有它的天帝管轄,卻不一定有佛法。它的快樂是相對的樂,是感覺作用的樂,是終必會消失的樂,是會引生痛苦的樂,是不究竟的樂。它的景象、享用的物品,盡管再多麼美妙,也都終必壞滅,都不是真正清淨的。最重要的是,它還是在六道之中,福報享盡後,還是要墮入其他五道之中,繼續再受輪回。
而極樂世界,它是由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所建立的清淨國土,是一個供發心努力修行者專心修行的地方。由於阿彌陀佛的願力,極樂世界沒有惡道,生到極樂世界的人也都沒有生老病死的痛苦,壽命非常長,長到足以修行成就,所以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永遠沒有機會再受生死輪回。除非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承著彌陀宏願到六道中示現生死,廣度眾生。又由於阿彌陀佛的願力,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所有生活上的必須品,和修行上所需要的東西,都只要動一個念頭就自然出現,不必再為生活和修行而煩惱,可以把所有的時間和精神都用在修行上,所以能夠很快成就。
又由於阿彌陀佛的願力,極樂世界沒有任何會障礙修行的事物,所有的事物都是幫助大家修行的,所以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很快就能成就。所以生到極樂世界,必定都安享清淨的究竟大樂,因此稱為“極樂”!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