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道宣律師圓寂日:中國的律宗初祖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農歷十月初三(2013年11月5日)是唐代道宣律師圓寂日。

  道宣(596~667),唐代高僧,又稱南山律師、南山大師,是南山律宗第一代祖師。道宣律師,俗姓錢,字法遍,16歲出家,先後隨日嚴寺慧頵、大禅定寺智首學律。後住於終南山仿掌谷,建白泉寺,在此深入研究並弘宣《四分律》。後世尊為中國的律宗初祖。道宣律師一生中大多數時間居終南山,故世稱“南山律祖”,而中國的律宗也被稱為“南山律宗”。

  是日,行使任何善業功德增長千倍!請大家多多誦經,持咒,放生,點燈,行善,功德回向一切眾生,願佛法的良藥能夠讓更多的人獲得心性解脫,離苦得樂!

  道宣律師,又稱南山律師、南山大師。為南山律宗之祖。

  道宣律祖生於隋朝末年一個父母笃信佛法的家庭。在他十六歲那年用二十天時間背誦完畢全部七卷六萬多字的《法華經》。因此奇事,在那個剃度需要嚴苛考核的年代,他被日嚴寺眾長老比丘一致允許剃度。

  在道宣律祖二十六歲那年,在智首律師的指引下,他一個天賦異禀的佛門奇才,卻難能可貴的用六年時光耐心聽了二十一遍《四分律藏》。正是這樣的德與才兼備的實修下,律祖寫成了南山律重要的一部巨著《行事鈔》。

  《行事鈔》是一部把律學整理殊勝徹底的著作,且為釋迦牟尼佛滅度後少有的律學著作。而後,道宣律祖又分別撰寫多部律學著作,且於終南山隱居數年。並於晚年七十二歲高齡在終南山創立如法戒壇。此戒壇引來無數大德繞壇,也有種種感應,天人齊贊歎。

  十月初三,宣祖在無遮大會中,天人接引而往生兜率內院。

  世壽七十二,法臘五十二。谥號“澄照”。

  唐.蓮宗五祖

  新定烏龍.少康大師頌

  七歲絕未發一言

  發言即稱世尊號

  一見善導西方文

  方知淨土堪倚靠

  錢誘小兒念彌陀

  未久道路佛聲噪

  念佛佛像從口出

  有誰聞見不依教

  出 生

  少康大師(?—805年),俗姓周,浙江省缙雲縣人。母親羅氏夢游鼎湖峰,有玉女授給她一枝青蓮華說:“這枝青蓮華很吉祥,寄於你所,當生貴子,冀愛護之。”大師降誕日,青光遍室,散發著芙蓉的芬香。

  大師相貌莊嚴,眼碧唇朱,幼時不頑鬧,經常含笑端坐,識者都認為大師有將相之態。

  大師長到七歲還不曾講話,一日,母親帶他到靈山寺拜佛,問他:“認識佛像不?”大師忽出言回答:“這是釋迦牟尼佛。”母親聽了甚感驚詫,知道兒子宿具善根,便令兒子出家修道。

  參 學

  大師十五歲受戒,學律五夏後,往江蘇江寧龍興寺聽講《華嚴經》與《瑜伽論》。

  唐貞元初,游學洛陽白馬寺,見佛殿內文字屢放光明,仔細尋看,原來是善導大師的《西方化導文》。大師又驚又喜,重又祝禱:“若於淨土有緣,當更放光。”禱語講畢,果然光明閃爍。大師睹斯瑞相,乃發誓言:“劫石可磨,我願無易矣。”爾後,大師往詣長安光明寺善導大師的影堂,恭敬瞻禮,大陳薦獻。倏見善導大師遺像升於空中,對大師說:“汝依吾教,廣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養。”

  教 化

  大師南下到江陵,路遇一僧對他說:“你欲教化眾生,應當去新定。”說完,倏爾而隱,聞見香光往西而去。大師到新定,人未從化,大師乞食得錢後,誘獎兒童說:“阿彌陀佛是汝本師,能念一聲,給你一錢。”眾兒童為錢故,爭相而念。幾個月後,念佛兒童劇增,大師又善巧引導,念十句佛號給一錢。如是經過一年的勸化,新定地區大小貴賤念佛者,盈滿道路。江浙念佛興起由大師始。

  大師見機緣成熟,便於烏龍山啟建淨土道場。築壇三級,聚集大眾午夜行道唱贊。每逢齋日,有三千余人雲集。大師登高座,令四眾弟子望其面門,即高聲唱阿彌陀佛。每念一聲,口中即出一佛,連誦十聲,則出十佛,若連珠狀。大師對大眾說:“汝見佛者,必得往生。”眾弟子聽到這個授記,欣喜異常,念佛更勤。亦有少數未見者,悲感自責,因而加倍精進念佛。

  往 生

  唐貞元二十一年十月初三,少康大師預知時至,召集弟子作最後的囑示:“當於淨土,起欣樂心;於閻浮提,起厭離心。汝曹此時見我光明,真我弟子。”語訖,放光數道,奄然而化。爾時,天氣陡變,狂風四起,百鳥悲鳴,烏龍山也一時變白。大師的靈塔建於州東台子巖,後天台韶國師又重建塔,後人稱為後善導。

 

上一篇:共修與自修有何差別?
下一篇:什麼是律宗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