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北京晚報)
“酵素”功效被越傳越神
“淨化血液、抵抗PM2.5”、“減肥排毒、調節腸胃”……打開微信朋友圈,孫東亮的前20條信息中,就有三條與“酵素”有關。其中兩條是酵素食品,還有一款面膜。
孫東亮聽說“酵素”這個概念,還是兩年前的事情,那時沒有微信朋友圈,“酵素”二字只是偶爾出現在淘寶頁面中,與其他宣稱有保健功效的產品並無二異。就在2013年,“酵素”仿佛突然發力,宣揚其功效的消息在網上越傳越多,相關出版物也開始出現在正規書店的書架上。凡是酵素出現之處,都少不了溢美之詞,“神奇的養生法”、“讓你變苗條”的描述比比皆是, 2014年9月出版的書籍《酵素》,更直言其是“正在風行全球的抗衰老革命,激發細胞活性,讓你由內而外煥然一新”。
正規媒體中,也有酵素代言人,2014年12月初武漢某報刊登了一篇名為《健康的第一殺手 是酵素不足造成的?》的“科普文章”,聲稱“我們一出生,體內就有一定的酵素貯存量,但這個數量會隨著年齡增長和飲食不健康而遞減,當減到無法滿足新陳代謝的需要時,生命也就到了盡頭,所以,管理好體內酵素水平是健康的根本。”
文章還列數了缺少酵素的症狀,如“容易疲勞、四肢無力、常頭痛、常腹瀉、腹脹或便秘”,按照文章的解釋,缺乏酵素的人群,急需補充“酵素”。
與此同時,“自制酵素”的教程也出現在網絡之上。如“百度經驗”中就有對水果酵素做法的詳盡描述,“准備一個可密封的大瓶子,把果蔬或藥材切成薄片,鋪在瓶底,上蓋一層冰片糖,注意冰片糖需掰成小塊兒也可用等量的紅糖代替。然後按一層原料一層糖的順序碼放,最後在上面放一層檸檬片(一個檸檬去皮去籽切片),碼放完食品與糖後仍應和瓶口保持4厘米的距離。將瓶口用保鮮膜覆蓋住,然後加蓋,隔絕外界空氣。放置在15至20攝氏度陰涼處約2至3周,把渣濾掉,剩下的液汁即酵素,放在冰箱中冷藏。”信息看得多了,孫東亮還是對“酵素”的作用半信半疑:“從我的直覺看,吹得太牛的東西,都有貓兒膩。”
“酵素”只是外國“馬甲”
2014年11月,孫東亮有了一次“近距離考察”酵素發源地--日本的機會,可是到了日本,他卻難以找到酵素的蹤影,藥妝店中標有“酵素”字樣的產品只有兩三種,“只有咱們中國人常去的藥妝店裡,酵素才會多些。”這樣的現象,在日留學的“阿呆”早已注意到:“這方面日本人和中國人很像,總是流行一些‘養生’產品,但酵素在其中不算常見。”
“實際上,酵素還有另外一個更大眾化的名字——酶。酵素就是酶在日語裡的寫法,日語裡有不少漢字,可能國人就以為是另外一種物質吧。” 學醫多年的“阿呆”分析,“酵素”這一說法之所以開始傳播,是日本詞匯先被引入台灣地區,再轉入大陸地區的結果:“類似的例子很多,比如‘寫真’也是。但日語裡胡蘿卜還寫成人參呢,不同的寫法,意思是一樣的。”
“酶”是一類高分子化合物的統稱,市面上的產品往往宣稱“水果酵素”、“蔬果酵素”等,並沒有指出其中到底是哪一種酶。
“嚴格說,酶對於人的身體有很多作用。”據介紹,酶是人體內常見的化合物,其主要作用是在生物化學反應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至今人體中的酶已發現數千種,其分布位置、作用及含量均不相同。例如人的口腔中含有“唾液澱粉酶”,在該種酶的催化作用下,可以使進入口腔中的澱粉水解為麥芽糖,有利於消化吸收,這也是米飯或饅頭“越嚼越香”的原因所在。從這一角度而言,“酵素”對於人體確實不可或缺,“沒有酵素就沒有生物的新陳代謝”這一說法也並不為過。
一廂情願的“吃什麼補什麼”
縱然在人體中起著重要作用,“酵素”產品是否真如宣傳般有諸多奇效?美國食品技術協會高級會員、科普作家雲無心表示,這只是商家混淆概念的宣傳手法,故意將酶的生物催化作用,轉移到酵素產品上。
“保健品最常見的忽悠就是:這個東西對身體很重要,所以你需要補充。”雲無心曾撰寫過一篇名為《“水果酵素”的理想與現實》的科普文章,分析了“酵素”產品的功效:“有些成分,比如維生素或者礦物質,如果真缺了,補充了就會有效。而酶,哪怕是真的缺了,通過口服來補充,也只能是一種美好的理想--對於美容、瘦身、排毒這類最具號召力的功能,更是鏡花水月。”
口服補充酶之所以沒有效果,還是因為酶的特性,由於酶多數均屬於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質,想要起到催化作用,就需要維持其蛋白質的完整結構。而人的消化系統,會將蛋白質全部分解成為氨基酸--這其中也有消化酶的作用--沒有被分解的蛋白質,由於無法被人體吸收,根本無法進入人體,產生功效。將酵素塗抹在皮膚上,更不可能被吸收:“酵素在人體中的作用,就像智能手機在你手中可以實現很多功能。而制作酵素用來口服,就像在廢品收購站翻出了幾個手機,砸成了一堆碎片打包給你,讓你用它們來發微博。”
當然也有例外,現實世界中,已發現可以繞過人體消化系統,不經分解就能進入人體的蛋白質--導致瘋牛病的朊病毒。
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鄭慶飛博士看來,市面中售賣和所謂的“自制酵素”,還有可能根本不是酶,“酵素是enzyme一詞的翻譯,本意是具有生化活性的蛋白質生物大分子,但是現在的市面上‘酵素’錯誤使用了這個詞,其主要成分主要是一些代謝產物。是瓜果殘骸經過微生物自身的酶發酵而來的小分子混合物,成分不是不清楚,只是不可控,不乏有醇類、寡糖、脂肪酸等你身體並不缺乏的東西。”
“如果酵素中的哪種酶吃到肚子裡,真的還能發揮生理作用,會有大批科學家撲上來研究,不會默默無聞的。”雲無心表示,商家所謂的酵素功效,只是一廂情願的“吃什麼補什麼”,並沒有任何科學實據,何況人體排毒本身,也是被辟謠多次的“偽科學”。
自制酵素暗藏健康隱患
補充酵素非但沒有任何功效,如果服用自制酵素,還可能帶來健康隱患。
“由於地理條件、衛生情況、溫度濕度等因素的不可控性,自制酵素中可能存在對人體有害的病原菌滋生,並在發酵過程中產生大量有害小分子化合物,如黃曲霉素等致癌物質。另外,即使衛生嚴格保證、發酵菌種嚴格統一,這樣制得的酵素也沒有任何保健和營養價值,沒有商品宣傳中所提到的任何用途。”鄭慶飛介紹,所謂“水果酵素”,只是一個簡單的發酵過程,將水果加糖再密封,其實質是通過糖分為細菌生長提供“糧食”,再加上水果中的其他營養成分,通過細菌代謝過程,將糖轉化成酒、乳酸、醋酸等,同時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酶。
專業的食品加工企業中,這一發酵過程常被用作制備各種食品,如酸菜、酒曲。但在沒有專業生產條件的人手中,過程中的細菌產生變化難以得到控制,“可能只有吃酵素吃壞肚子時候,它能碰巧起到減肥的作用。”
“酵素的火爆,主要還是國民喜歡跟風、崇洋媚外的情懷所致,現在大家日子過得好了,希望追求品質生活,而又認為國內東西不夠好,往往喜歡跟隨國外的潮流。”鄭慶飛坦言,所謂的“潮流”,往往是商家對於消費者的誘導和欺騙,而對於身體健康的關注,也導致了很多人的不理性消費甚至會威脅到身體健康。
“當面對一種保健品,消費者可以到中國食藥監的數據庫裡去查詢,看看有沒有被批准,批准的功能是什麼。如果沒有,最好就當作虛假宣傳來對待。”雲無心表示,面對市面中紛雜的“保健品”,消費者應有一定的鑒別能力,“就算是官方批准的保健品,也可以找些該類產品的科普文章來讀,看看被批准的功能在科學上的證據有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