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第一奇僧姚廣孝,甚超劉伯溫?
(本文轉自網絡,綜合整理版)
明代的劉伯溫是位“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的奇人,他不僅神機妙算,而且還修建了八臂哪吒城、勘定北新橋是海眼等重大事件。但是,如此神奇並且家喻戶曉的劉伯溫,在明朝卻稱不上是第一奇人,明代第一奇人是姚廣孝。
與明太祖一樣,他同為和尚出身,改變了明朝的歷史軌跡。功成名就以後,以“第一功臣”的身份,卻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選擇了半臣半隱的生活,在多疑嗜殺的皇帝手下,以八十四歲高齡善終。
此外,規劃北京城、主編百科全書那也是不在話下,此人就是,姚廣孝。
【奇人:說服朱棣奪天下】
姚廣孝生於醫生世家,14歲落發為僧,法名道衍,卻師事道士席應真,得其陰陽之術。曾經在嵩山寺游學,有名叫袁珙的面相者對他說:“你是個奇特的僧人!眼眶是三角形,像病虎一般,天性必然嗜好殺戮,是劉秉忠一樣的人!”廣孝聽後反而大喜。
洪武十五年,高皇後駕崩,明太祖選高僧侍奉各親王,為其誦經薦福。道衍與燕王朱棣相談甚合,並請求被帶走,答應要送給燕王一頂白帽子。“王”字加上個“白”字是皇的隱語,著實讓朱棣又驚又喜。朱棣把姚廣孝帶回北平,讓他擔任慶壽寺(位於現電報大樓南側的西長安街上)主持,而事實上,他出入燕王府,密談軍國大事,成為朱棣的心腹軍師。
民間有大軍師劉伯溫、二軍師姚廣孝之稱,劉伯溫保的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這時候姚廣孝還只是燕王朱棣的謀士。真正讓姚廣孝脫穎而出的是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並沒有把皇位傳給兒子,反而傳給了孫子,燕王朱棣非常郁悶。一日憂郁之際看著窗外的寒冬景致突然隨口說了一句“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在一旁的姚廣孝馬上附和了下句“世亂民貧,王不出頭誰做主”!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以對聯進言事例。隨後在姚廣孝的勸說與分析之後,朱棣終於下決心奪取侄子的江山。
【奇事:半僧半俗輔佐燕王登基】
北京城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說法,這個說法應該是紫禁城的設計借鑒了潭柘寺的格局。而操作者正是姚廣孝,說起來是因為姚廣孝曾經在潭柘寺“掛單”。據史書記載,姚廣孝14歲的時候就出家為僧。
建文帝繼位後,采納齊泰、黃子澄建議削藩。姚廣孝積極動員朱棣起兵反叛,朱棣說:“民意都支持朝廷,我們能怎麼辦呢?”道衍曰:“臣只知天道而已,何必管什麼民意!”於是朱棣漸漸下決心,並私下選派軍官,並招募勇敢異能的人。利用所住宮殿(原元朝皇宮)幽深的優勢,在宮內秘密制造兵器。姚廣孝為防止洩密,特意把兵器廠安置在地下,還養了一群鴨鵝,用鴨鵝的叫聲掩蓋兵器鍛造聲。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燕府護衛百戶倪諒告變,兵部尚書齊泰命令北平都指揮張信逮捕朱棣。然而張信卻把此命告訴朱棣,朱棣於是決定起兵。當時正遇到暴雨臨近,檐瓦墮地,朱棣色變。道衍說道:“這是祥兆!飛龍在天,一定有風雨跟隨。瓦片掉下了,將要改用皇帝那黃色的瓦了。”之後燕兵起義,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號稱為“靖難之師”,史稱“靖難之變”。
同年十月,朱棣襲擊大寧的時候,李景隆乘間圍燕京北平。道衍則善於堅守,抵抗中央軍的數次攻擊,並於夜間派遣壯士偷襲。後燕軍回援,內外夾擊獲得大勝。李景隆、平安等先後戰敗逃撤。朱棣圍困鐵铉防守的濟南城長達三月之久仍不克。道衍寫信勸道:“部隊疲勞了,請班師回北平吧。”朱棣於是返回。此後遭盛庸軍截擊,在東昌之戰時燕軍大敗,張玉被殺,再次返京。此時,朱棣打算稍微休整,而道衍則堅持積極備戰,並進一步招募勇士,擊敗盛庸且破房昭的西水寨。此時,道衍對朱棣說:“不要再攻下城池了,而應當迅速進攻京師。京師力量單弱,一舉之下必然能攻下。”朱棣聽從了他的意見,並接連在淝水、靈璧擊敗中央軍,並渡過長江進入京師金陵。朱棣在燕王府時,所接觸的都是武將,而唯獨道衍是定策起兵的。當朱棣在山東、河北轉戰時,其部隊進退、戰機等都由道衍決定。道衍從未臨戰指揮過,但是朱棣攻下南京後,論功道衍為第一。
歷史按姚廣孝的計劃穩步鋪展,他成功地兌現了當年的諾言——送給朱棣一頂白帽子,由王變成了“皇”,建文帝不知所終。
即位不久,明成祖朱棣決定遷都北京。如此一來,修建紫禁城皇宮,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姚廣孝參與了定都北京的重大決策,確定紫禁城皇宮的堪輿方位,確定故宮的地理定位、規劃、布局、功效、興建。
為了嘉獎姚廣孝的功德,德勝門西被設置了水關,並在此地堆土為島,水從兩旁入積水潭。島上初建有姚廣孝祠,後改為鎮水觀音庵。
功成名就之後的道衍和尚不但被永樂皇帝賜名“廣孝”,而且把元朝宰相托托的宅院也賞賜給了姚廣孝。可是他就是不還俗,還申請將自己的宅院改造成了京城最大的寺廟之一“崇國寺”。自己只當了個監管僧人事務的六品官和崇國寺住持。600多年前姚廣孝就在那裡,白天走出寺廟穿著朝服去陪王伴駕,晚上回來仍然一襲袈裟青燈古佛。
【奇才:編纂《永樂大典》設計永樂大鐘】
永樂十六年(1418年)三月十八日,姚廣孝病逝於慶壽寺,享年八十五歲。這在古代可算得上是老壽星,死後被皇帝葬在了今天房山區的常樂寺村。永樂皇帝還親筆為他題了一座“神道碑”以示紀念,表彰這位永樂朝第一謀士。然而姚廣孝的奇謀卻並不是他留給後世的最大貢獻。
中國歷史上有兩部最重要的大型匯編書,一部是清朝的《四庫全書》,被稱為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一部是《永樂大典》被稱為中國最大的百科全書。後者的總編纂官就是姚廣孝。姚廣孝的文采不在清代第一才子紀曉岚之下。北京大鐘寺那口永樂大鐘的設計師和監造人是姚廣孝;在主持“崇國寺”之前,太廟的主祀官也是姚廣孝;朱棣修建北京城大批南方的能工巧匠被征集到北京,主辦者又是姚廣孝。
如此看來,這第一奇人的名號似乎真是非姚廣孝莫屬。因為從紫禁城的設計,到《永樂大典》的編纂,再到永樂大鐘的鑄造,假如沒有姚廣孝這位奇才的參與,今天的北京沒准兒還真要遜色幾分。
【附錄趣事幾則】:
1
燕王麾下,武將的任務是四處征伐,而道衍則是協助燕王制定決策。道衍從未親臨戰場,但燕王朱棣在山東、河北轉戰時,大軍的進退、軍事部署等大事均由道衍決定和指揮。朱棣登基後,拜道衍為第一功臣,並賜名“姚廣孝”,取“大道至衍,廣被忠孝”之意,並把元朝宰相脫脫的相府及兩名貌美的宮女賜給道衍。
道衍拒絕了豪宅與美姬,奏請將自己的宅院改建成“崇國寺”,並由他擔任住持。道衍白天身著朝服進宮伴駕,頗有“大隱隱於朝”的意味,晚上回到寺院,脫下朝服改換僧人衲衣,與青燈古卷相伴。
明成祖永樂年間,道衍奉命前往蜀雲台觀懸幡,抵達姑蘇寒山寺暫住。道衍在松下散飯過後,曳履獨自漫步,途中遇到吳邑的曹三尹,對方十分驚訝地看著他,隨手舉鞭就打了道衍二十皮鞭。道衍卻無絲毫愠色。不一會兒,周圍的眾人圍攏過來,道衍拿出一首詩給大家看:
“出使南來坐畫船,袈裟猶帶御爐煙。
無端撞著曹公相,二十皮鞭了宿緣。”
道衍說他前生虧欠了這位曹公,今日方才了結了宿怨。眾人聽懂之後大笑起來,卻也感佩道衍的度量,被曹公痛打,絲毫不放在心上,以佛門的寬仁胸懷淡然處之。
2
永樂大帝為“控四夷以治天下”,采納道衍的建議遷都北平,並由道衍主持北京城的設計。道衍按照天上的星宿排列布局,使天上紫微宮與人間紫禁城遙相對應。為克煞元大都殘存的王氣,他將北京城整體的中軸線向東偏移,元朝大都的中軸線就落於西面的白虎位置,以此克煞、威鎮元朝殘余的王氣,元大都所在的玄武位置,也因此被廢除。
現在北京的景山,就是當時道衍廢掉元大都的玄武後,派人堆出的人工的山,作為整個北京城的玄武靠山。若從高空俯瞰煤山(即景山),就像是尊盤腿而坐的大佛。
朱棣承天命當為“太平天子”,為協助這位傳奇的天子,道衍法天象地為大明王朝營建了這座傳奇的紫禁城,還有他參與編纂的鴻篇巨著《永樂大典》以及由他設計鑄造的永樂大鐘,道衍在這段與明成祖的宿緣中,也用盡了全部心力。
3
姚廣孝墓塔,建於明代永樂年間,位於房山區常樂寺村北。為八角形九級密檐式磚塔,坐北朝南,通高33米,整座塔坐落在一級四方形的平台上。最下面是八角形基座,基座上立有兩層八角形須彌座。須彌座式塔座束腰浮雕壽字和菊花、蓮花和西番蓮花的造型圖案,其上為三層外頃的蓮花瓣。中間塔身,四正面雕仿木隱作隔扇假門,其它四面則雕有仿木棂假窗。正面門楣之上嵌方石一塊,其上楷書:"太子少師贈榮國恭靖公姚廣孝之塔"。塔身往上是九層疊澀檐,各角均懸銅鈴,風吹作響,聲音悠揚。塔剎鐵制,裝似葫蘆,為蓮花形剎座的仰蓮托著球形剎身,剎桿串起的相輪、圓光、仰月和寶珠,構造清秀勻稱。剎由八條鐵鏈锢之於檐角上。姚廣孝墓塔整體結構勻稱,塔身上的花卉圖案別致,且雕刻精細。整個塔身輪廓清秀而挺拔,充分體現出明代塔的建築風格。
【姚廣孝,詩作欣賞】:
一.去官歸故裡,僑隱倚高林。花月尊前友,松風席上琴。
二.巷僻無車馬,閒扉掩薜蘿。籠馴傳信鶴,池蓄換書鵝。
三.春在於花,全花是春;花在於春,全春是花。
四.仲尼昔在魯,裡呼東家丘。
誰知百王師,聖德與天侔。
要令臣子懼,筆削成春秋。
遺經勤後來,一變乃從周。
(寫孔丘)
五.祖龍並六國,勢大莫與爭。
欲愚世上人,肆暴坑儒生。
群經化灰燼,法令從吾行。
劇政若牛毛,哀哉若疲氓。
鴻鹄驟—舉,四海如沸铛。
不逢赤帝子,天下誰能平。
(寫秦始皇)
六.悠悠范陽郡,蔚蔚婁桑村。
村民深居稠,雞犬日相聞。
闾相具揖讓,古來風俗淳。
七.幼讀東魯書,長習西方教。
抹過兩重關,何者為悟道。
不厭山林空寂,不忻鐘鼎尊榮。
隨緣而住,任運而行。
猶孤蟾之印滄海,若片雲之浮太清。
了無他說,即此,
便是人問我,更何如手裡栾珠一百八。
八.小小板橋斜路,深深茅屋人家。
竹屋夕陰似雨,桃源春暖多花。
九.焉知大化中,天地同旅寓。
事業水上漚,功名草頭露。
死生諒莫測,榮華何足顧?
十.冥觀了無法,何有寂與喧。
十一.竹雲時駐影,桂露夕闌香。
十二.經典奉上:綠洲曲
(寫自然山水之境,不涉佛語,卻入禅味。)
夕陽閣遠樹,春雲散澄江。
不見蕩舟人,空對白鷗雙。
(本文轉自網絡,綜合整理版,感恩原作分享,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