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生活在災難的邊緣,如何趨吉避凶?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生活在災難的邊緣,如何趨吉避凶?古今中外,人人皆有趨吉避凶的觀念,但對如何趨吉避凶一無所知,如果此地有災難,另外找個地方去躲避,行不行?諺語所謂“在劫難逃”。若在劫數之中,逃到哪裡都沒有用。因此,一定要從心地上做個轉變。個人能轉,個人就趨吉避凶地,即使所在之處遭難,亦能幸免,共業當中有別業。

我們如何恢復清淨平等心?一定要從根本下手,放下愛欲嗜好,遠離名聞利養,遠離財色名食睡。若愛欲嗜欲不能放下,無論躲避到什麼地方,都不能逃過劫難。

佛經說,以智慧劍破煩惱賊,以智慧刀裂煩惱網,以智慧火燒煩惱薪。我們學佛這麼久了,何以何不得力?受經論的熏習少,煩惱習氣太重,意念太惡。縱然我們的口善行善,但意不善。意不善,心善口善都不真實。所以功夫不得力,劫難不能避免。因此,必須做一個真實轉變,而真實轉變的關鍵,就在“深入經藏”。——《太上感應篇講記》

◎【我們一生的經驗,何能與幾千年的歷史經驗相比】

我們要想斷惡修善,對於斷惡修善的道理不夠透徹明了,往往自己以為是做好事,其實是造惡業。這種現象,古今中外屢見不鮮。尤其是近代不不讀聖賢書,更是是非不分,善惡莫辨。古書是歷史經驗的記載,幾千年代代相傳,可信度很高。我們一生的經驗,何能與幾千年的歷史經驗相比。往往是自以為是,自以為善,種種造作感召來的災禍,自己不承認,還認為是自然災害。——《太上感應篇講記》

◎【教育能免除一切眾生災難,天災人禍都能避免】

“興建大利”,凡是有益於社會,有利益於眾生的事,都是“大利”,能救濟眾生的危急是大利,能防范種種災害是大利,而幫助眾生,一定要懂得防患於未然,所以,教育才是真實的“大利”。孔老夫子以平民的身分辦教育,釋迦牟尼佛也是從事社會教育工作,他們做的是真正的好事,不但影響當代,而且影響歷史。至今,影響力還在擴大。教育真正能幫助人斷一惡修善,破迷開悟。教育能免除一切眾生災難,天災人禍都能避免,是故教育是最重要的“興建大利”。

教育乃急之中急,重中之重,唯有教育方有彌補先天之不足,光大深厚之善根。

——《太上感應篇講記》

◎【盡管好人很辛苦,我們還是要發心做好人】

常言說“好人受人欺”,好人甘願受欺,而且不埋怨。好人是明白人,與不明白的人相處,既要幫助其覺悟,還要受其折磨。如果不是真正覺悟的人,做不到!真正覺悟的人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顯露在生活中,但迷惑顛倒的人看不出來,然佛菩薩明了,會暗中持,幫助其自行化他,為一切眾生消災免難。因此,盡管好人很辛苦,我們還是要發心做好人。

——《太上感應篇講記》

◎【能忍耐的人,頭腦清醒,心思不亂,則生智慧】

古今中外的領導人選擇助手,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是“忍耐”,一個人雖有才干,但遇事不能忍耐,就不能擔當重任,反之,一個人才干雖然欠缺一點,然遇事能忍耐,就可委以重任。能忍耐的人,頭腦清醒,心思不亂,則生智慧。

《涅槃經》說,佛陀在世時,曾經有一個人贊歎佛是“大福德相”,世尊成道時,只有三、四十歲,“年志俱盛”,少壯氣盛,但非常謙和,沒有絲毫傲慢的態度,別人打,沒有嗔恚,別人罵,也不發脾氣,我們要學習佛陀的溫文爾雅,和藹可親。

受辱時,不但沒有報復的行為,連報復的念頭都不起,才是真正的福德相。我們受辱時,能否隨順佛陀的教誨,正可勘驗自己的福德。有福德之人,會心平氣和;若心中還有一絲嗔恚之念,立刻要覺察到自己福薄。——《太上感應篇講記》

◎【果能如是,後福無窮】

自己受到他人的欺怎麼辦?忍讓。我們以善心待人,天神必定保佑。其實,弱者容易獲得大眾的同情,天道亦如此。存心善良的人,縱然受到欺負、侮辱或迫害,仍然以善良之心對待他人,如果自己被害死了,不必再在人間受罪,何嘗不是福氣!死的時侯,天神會來接引,天神也會懲罰迫害我們的人。“公道自在人心”,我們對做惡之人何必計較!

古人講,“仁者無敵”,一個仁慈的人,有慈悲心的人,一生一世絕對沒有冤家對頭,事相上的冤家對頭當然會有,然其心中沒有,心地清淨慈悲,縱然是冤家對頭,也能真誠地愛護,熱心的幫助。果能如是,後福無窮。即使前生沒有修福,福很薄,這一生相信感應之理,依教奉行,做得很認真,福報也會現前。

“禮”的精神就是委曲求全,一切要為佛法著想,為眾生的福祉著想,往生自己受一點委曲,就能為佛法,為眾生多做一些事,這是真實的功德。人一生中能為佛菩薩服務,能為一切眾生服務,這種機緣太難得了!遇到機緣,有人來障礙,是魔障現前,克服魔障唯一辦法就是“忍辱”。

——《太上感應篇講記》

◎【修行不僅限於讀經,念佛也不僅限於持名】

念佛的名號時,要想佛的存心,想佛的行誼,想佛如何處事待人接物,才是真念佛。看到佛像時想到這些,如此念久了,自己的念頭就轉變成佛的念頭,自己的心就轉變成佛的心,自己的行為就轉變成佛行。修行不僅限於讀經,念佛也不僅限於持名。

——《太上感應篇講記》

◎【有人把小女孩丟到寺院庵堂,怎麼辦?】

有同修們告訴我,在中國大陸寺院庵堂,這是佛教道場地方,常常有人把小女孩丟棄掉。寺廟裡的人,這是佛家是慈悲為本,撿到這個小孩了,怎麼辦?這些小孩,聽說有的寺廟一年可以撿十幾二十個。諸位要曉得,現在有,從前也有,半個世紀之前,我在十幾歲的時候,常常看到城市裡頭有育嬰堂,嬰兒的育嬰堂。什麼叫育嬰堂?都是人家養的小孩棄掉的,遺棄掉的,不要的,丟掉的,他們撿到,在那個地方養育他們。所以在中國佛教道場應當要辦育嬰堂,我說的是真話,好事情。好好的養育這些嬰兒,把他們養大成人,好好的教導他們,從小用聖賢的教育教導他。

這些人我們好教,為什麼?沒有人干涉,一般小孩他有父母做主,這些小孩我們可以做得了主,不必讓他上一般的學校。我們育嬰堂裡頭有自己的課程,有自己的老師,教他倫常道德、因果報應,聖賢人所講的心性的大道理。

這些人把她培養出來,將來長大了兩條路,一個她結婚,因為都是女孩,結婚之後她是賢妻良母,會為國家培養底下一代的好人才。要是出家,她是社會的好老師。所以我們必須要懂得因勢利導,要把這樁事情做好,這樁事情是無量功德。佛家常講「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何況你不但救她,你還要教她、養她。我們做這樁工作,就是說為國家、為社會、為佛法、為眾生培養人才,這就是行菩薩道。

——《太上感應篇講記》

◎【覺悟的人需要防范別人暗算自己嗎?】

覺悟的人需要防范別人暗算自己嗎?不需要。“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如與他有有怨有仇,即使防范也無濟於事;若與他人無怨無仇,不防范亦無人侵害。

隋唐時的杜順和尚(華嚴宗初祖),在荒野中的茅蓬裡修行,一位信徒供養一雙新鞋,看到老和尚在打坐,不敢驚擾,就把鞋子掛在外面的門口。過了一年,他又從這裡路過,見鞋子仍然掛在門口,就進去拜見老和尚說:“師父,我供養一雙鞋子在門口,您看到沒有?”老和尚說“我看到了”,他說:“怎麼仍然掛在那裡?此地小偷多,幸好沒有被人拿去。”老和尚說:“我前世不欠人的債,所以我的財物既使擺在他面前,他也不會動心。反之,如果我前世欠他的債,我的財物無論藏在哪裡,都會被他找到拿去。”既然是前定的,何必防他?他如果拿去了,正好這筆債還清了。

——《太上感應篇講記》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匯編》雲:“孟子謂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不是為自己,而為社會、為眾生,為人民服務,認直努力把服務工作做好。“死於安樂”,臨終必定得安樂,才是真實的福報。如果平常福享盡了,臨終時手忙腳亂,糊裡糊塗,這一生就空過了!而來生能得人身的人,終臨時是神智清醒,不昏迷顛倒。積功累德生天的人,臨終會有天樂來迎接,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臨終會有佛菩薩來接引。

——《太上感應篇講記》

◎【遇到任何災變時,以誠敬心面對,就可以化解災難】

古代不僅修行人,凡是讀書明理之人,每遇自然災變,心就特別誠敬,不驚不怖,以“誠敬”對一切災變。《匯編》雲:“曲禮曰:若有疾風迅雷甚雨,則必變,雖夜必興,衣服冠而坐。”甚雨即大雨、豪雨。變即格外恭敬、謹慎之義。縱然在夜晚也起床,穿戴整整齊齊而坐。現在佛門仍有少數人,在災變時起床,整裝,恭恭敬敬到佛堂來,或念佛或經行。

我們遇到任何災變時,以誠敬心面對,就可以化大災難為小災難,化小災難為無災難。因為“依報隨著正報轉”,境隨心轉,誠敬就能轉境,若災變時,恐慌驚嚇,心就被境轉了,若能冷靜以對,思過、忏悔、反省、改過自新,就能化解災變。

——《太上感應篇講記》

◎【子孫也不是冤枉受先人之殃,必有業因】

“死有余責,乃殃及子孫”,子孫遭受先人的牽累,看似子孫不幸,其實父子,兄弟,夫妻都有過去生中的緣分,一個人修善積德,自然為有過去生中修積善業的人到他的家中來投胎,做他的子孫,這是善與善感應。反這,一個人造作不善,必定有一些不善的冤親債主,到倔家中來投胎,做他的子孫,這是惡與惡的感應。由此可知,“死有余責,乃殃子孫”,子孫也不是冤枉受先人之殃,必有業因。然而,他們如果遇有善緣,受到善知識的開導,信受奉行,轉惡為善,前途還是光明的。

所以司馬光說,留財富給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留書籍給子孫,子孫未必能讀;最好是積德累功,後代一定有好的果報。

——《太上感應篇講記》

◎【一個心念,感召天神和惡鬼】

宋朝光孝寺安禅師的公案:他在禅定中,見到兩個出家人在談話,起初,旁邊有天神擁護,過了沒多久,天神走了,又過了一會,來了一些惡鬼,環繞著這兩個人。這是什麼原因?這兩個出家人先是談佛法,所以天神擁護,佛法談完之後話家常,天神就走了。末後談名聞利養,惡鬼就來了。所以我們起心動念,一念真善,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一念惡生,魔鬼環繞。

◎【附錄,相關文章】:昔元自實,恨缪姓者負恩,五更欲往殺之,道過一庵,庵主軒轅翁,早起誦經,見有奇形異狀之鬼數百,隨元而往,各持刀斧,勢甚凶惡。少頃復回,則相隨之人,金冠玉佩,百十為群,香花幡幢,和顏悅色矣。翁召問之,自實遂言:缪負我恩,欲往殺之,及至其門,思缪雖負我,妻子何辜?且有老母,殺彼一人,實殺彼一家也,於心何忍?遂轉念而歸耳。翁遂以所見告之,且賀曰:子之行事,神明已知,必有厚祿矣。自實遂勇猛向善,有加無已,後果登第,位至卿相。老子曰,善之與惡,相去何苦,竊嘗三復此言。大抵善惡二途,初不相遠,特在日用一念起處,有是有不是耳。能知此理,恆切修省,則自然全體是善,福德無有不增,禍患無有不退矣。觀元公一念之善,轉禍為福,其速如此。所謂心起善惡,吉凶神已隨之,證明於此,不亦更灼信乎!——《感應篇匯編》(印光大師鑒定)

我們一個善念起,神明擁護;一個惡念起,妖魔鬼怪圍繞,他們來做助緣,成就惡行。

——《太上感應篇講記》

◎【福德之氣恆生於我,這是修福培福的好機緣】

既使面對惡人,也要以善心和善行對待,久而久之,惡人也會被感化向善,感化不了,是自己的力量不夠,要生慚愧心,要更加努力精進用功,總有一天會使其感化。縱然別人侮辱我、毀謗我、陷害我,也仍然要善心待之,並由衷地感恩。正是由於對方的侮辱、毀謗和陷害,消除了自己過去今生所造的惡業,因而決不能有絲毫怨恨之心,若有絲毫怨恨之心,不但不能消業,反而增長業障,所以,吉凶禍福就有一念之間。

世間一切法都是夢幻泡影,都不是真實的,所以,別人要的,我們歡喜供養和布施;不但是身外之物,就算要我們的生命,也歡喜布施。這個歡喜布施之心就得無量無邊的福報。果真能依佛所教修學,決定得利益。

別人要以不善的心行來對我,給我一些災難、痛苦,我要承受;而且我以善心、善行對他,福德之氣恆生於我。這是修福培福的好機緣。

——《太上感應篇講記》

◎【鬼神是否有權力主宰我們的生死禍福?沒有權力】

因此,一個人的生死壽夭,富貴窮通,都有鬼神有掌管,鬼神是否有權力主宰我們的生死禍福?沒有權力。吉凶禍福是自己定的,只是由它們來監督執行而已,並非主宰,真正的主宰是自己,所以命運是自己造的,自作自受。

——《太上感應篇講記》

◎【真是大學問,乃真實經驗之談】

我們不避嫌疑,也不避冤枉,不因循,不間斷,世出世間法所謂“好事多磨”,尤其在末法時期,障礙更多。

不因循,不間斷,不求名,不求利,老老實實,也不求果報,凡是遇到一切利益社會,利益眾生之事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做,近代的大德教導我們,有時還得委屈婉轉,低姿態去做,避免障礙,細細想想古聖先賢的教訓,真是大學問,乃真實經驗之談,應當依教奉行,認真學習。

——《太上感應篇講記》

◎【子女托給傭人照顧,將來兒女長大,親情要打很大的折扣】

現在父母多半都是有職業,往往將子女托給傭人照顧,將來兒女長大,親情要打很大的折扣。印光大師在《文鈔》中極力主張,婦女對於國家社會民族最大的貢獻,就是全心全力照顧和培養子女,使子女智慧賢明,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棟梁。現在婦女將自已最偉大的事業放棄了,這是顛倒。母愛、親情都是從小培養的,千萬不要以為小孩無知,“少成若天性”啊!

——《太上感應篇講記》

◎【佛教與其他宗教的區別是什麼?】

過去社會閉塞,人們不容易看到其他宗教的典籍,不同宗教的領袖,彼此也難得見面。現在資訊發達,我們有緣接觸到許多不同的宗教,大家互相了解了,我們才知道,各宗教有持有類似的見解,推行類似的作法,這才發現,古今中外,大聖大賢的教誨是相通的。

天主教的《感謝經》有一段話:“主扶救我”。人們很容易被一切人事物迷惑,喪失了理性,祈求上帝救助,“備知痛悔改過,專心憶主,我心已足,不圖外物,主願教我;毋聽YIN聲,毋視邪色,毋道非禮之言,毋取非義之物,毋踐非禮之地,心毋妄思,意毋妄動。”這些教誨,如果信徒能依教奉行,就是世間的大聖大賢。

如果要問:佛教與其他宗教的區別是什麼?那就是其他宗教的修學沒有離開分別、執著,沒有離開“四相”;佛法的修學,離一切分別、執著,離開“四相”。我們要反問自己:我有沒有離分別、執著?如果沒有離分別、執著,就和其他宗教信徒的修學一樣,只有沒離開分別、執著,必定離不開欲界,離不開六道。

確實有某些宗教的信徒,為了向神明邀功,以這種心態勸人信教,勸人施財,這些信徒已經違背了自己宗教的教義。

——《太上感應篇講記》

◎【父母貪心很重,要我們賺黑錢、做貪官,也隨順?】

“順親養志”是超越凡夫之觀念,凡夫所想的總不能擺脫自私自利,聖賢人與凡夫在心源上就不相同,“順親”即是隨順自己的真心本性,如何能養父母的真心本性?父母是凡夫,要以善巧方便促使和幫助父母覺悟,方是真正圓滿的大孝。是故,“順”是順性,不是順情;要隨順智慧,不隨順煩惱。假使父母貪心很重,要我們賺黑錢、做貪官,若順從父母,將來以必墮地獄,父母也會墮地獄,這不是教順。讀聖賢書,學佛菩薩,就要學做一個明理之人。

孔老夫子推崇大舜,認為舜是行孝、盡孝最好傍樣。舜的父母對待舜的那種行為,別人看起來是惡劣至極,處處要置他於死地。而舜看父母是大聖大賢,是真佛、真菩薩。舜王是從體性和心性上看,則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如來。佛經上講菩薩成佛的時侯,看到大地眾生皆成佛道,即是此意。舜的父母是隨順自己的妄想、煩惱和習氣看舜王,舜王真有智慧通權達變。父母責罰他,如果是能忍受的,就承受責罰;如果是不能忍受的,當是就逃避,以後盡量再找機會來啟發父母。後來,他的父母果然覺悟了。舜的做法才是真正的孝順、順親。

——《太上感應篇講記》

◎【度眾“必須將經典簡化”,也就是要“深入淺出”】

度眾一定要懂得觀機,眾生是什麼根機,就用什麼方法幫助之。現代人不讀聖賢書,不受戒律和禮法的約束,我們如果仍舊用聖賢書教導他們,用戒律約束他他,他們必定不能接受。印光大師用《感應篇》、《陰骘文》和《了凡四訓》勸化世人,契機又不違理。印祖啟示我們“必須將經典簡化”,也就是要“深入淺出”,自己修學要“深入”,度眾講學要“淺出”。

——《太上感應篇講記》

◎【什麼是“上天垂相”?】

上天垂相不是神的指示,而是自然現象,人們可以通過這些自然現象,預知將會發生什麼事情,風俗人情也屬於自然現象的一類,仔細觀察社會大眾之所想、所說、所做,就可預知此地區之吉凶禍福。

——《太上感應篇講記》

◎【喜歡批評、攻擊別人的短處,這是最損陰德的】

世人一生中最大的過失,就是喜歡批評、攻擊別人的短處,這是最損陰德的。造口業時,只圖一時快意,沒有想到將來果報之慘烈。《地藏經》說的“拔舌地獄”、“火镬地獄”,就是這類罪業的果報。但現代人往往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加上社會風氣的影響,內有惡因,外有惡緣,就容易造下這種罪業。

而且人們對他人的批評也未必正確,即使是正確,是事實,也不應當說。

因為觀察一個人,即使對他的各方面都看得很清楚,仍然不敢妄下斷語。

尤其是不造口業,常常保存護自己的清淨心,保住自己的厚道,如此即使道業不能成就,也是人天善人。

對於別人的過失,不但聽了不能說,最好是連聽都不要聽,因為聽了心地會被污染,所認聽到別人講是非,要趕快離開。

要容人之過,贊歎別人的長處,培養自己的道心,真正有道心之人沒有災難,決定有佛菩薩護念,有護法神保佑。

誹謗別人,是現代人常犯的大過失,縱然別人沒有過失,也要無中生有,以顯示自己的正直。如果自己身不直,心邪曲,有什麼資格責備別人?以誹謗別人,顯示自己正直,其良心已經喪盡,造作極重的罪業,果報在阿鼻地獄。地獄中的果報,不是閻王設置的,是自己惡心、惡行變現的境界。

我們見人之惡要懂得隱諱,絕口不提,不但口不能言,最好不放在心上,如此心才會清淨,心不清淨就不生智慧,會生煩惱。

忍耐功夫愈高,成就愈大,忍耐功夫愈低,成就愈小。不能忍耐,而無成就。所謂“看得破,忍不過”,只是習氣深重之人的搪塞之辭,明知故犯,何以成就?

忍讓最重要,特別是小事,更不可計較,重大的侮辱都不計較,何況細節小事。

——《太上感應篇講記》

◎【教導學生,方法要有區別】

李老師常講,教導學生方法要有區別。對二十歲以下的學生,可以用言詞教訓;對二十歲到四十歲之間的學生,就不可明說,只能用暗示,因為要顧全面子。對四十歲以上的學生,不可暗示,更不能明說。所以二十歲以前,屬於正規教育;從二十歲到四十歲是補習教育;四十歲以後就不能教了,因為已經定型很難改了,縱然其有惡業惡行,我們也只好聽之任之,不能與其結冤。

——《太上感應篇講記》

◎【世間無常,萬法皆空,哪有不可化解的怨結?】

一切眾生於我們有大恩大德,一杯水,不碗飯,皆是大恩大德。

覺悟的人知道世間無常,萬法皆空,世出世間一切法了不可得,哪有不可化解的怨結?

好心待我們的人,我們感恩他的照顧;惡意對我們的人,感恩他消除了我們的業障。

——《太上感應篇講記》

◎【教導眾生有智慧,自求多福,才是真正的慈悲濟世】

帝堯曰:“吾存心於天下,加志於窮民”,他念念想著天下苦難眾生,念念想著如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如果眾生缺少吃的東西,就送去一點食物,缺少穿的,就送去一件衣服,這只是小恩小惠,眾生不能永遠靠救濟生活。如果教導眾生有智慧,能能力獨力謀生,自求多福,才是真正的慈悲濟世。因此,古人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佛菩薩究竟圓滿的教學,是幫助一切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

——《太上感應篇講記》

◎【社會上多一位這樣的人,安全就多一分保障】

遇到災難時,我們要與社會大眾共患難,幫助苦難的眾生度過災難,絕不能只求自己幸免。我們要一切為社會安全著想,為眾生利益著想,不要為自己著想,社會上多一位這樣的人,安全就多一分保障。

我們希望富有,富有才有能力布施,才有能力幫助別人。自己要切儉,能節儉一分,對社會就多幫助一分,長存此心,則功德無量。我們浪費一分,眾生的福利就減少一分,我們浪費,不知不覺就造罪業。縱然是我們應當享受的,也不應該奢侈。世出世間大聖大賢的福德是圓滿的,佛陀是福慧二足尊,為我們示現的,仍是惜福和節儉。

古人講:恭敬、節儉是福報的根源;驕奢、傲慢是災禍的根源。

——《太上感應篇講記》

◎【魔擁有的能力,佛都擁有;而佛擁有的某些能力,魔卻沒有】

譬如,賭博收入入是不義之財,有許多人因為賭博而傾家蕩產、離婚、自殺,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中國古聖先賢苦口婆心勸導大家,安分守已,積德修善,前途一片光明。哪個人發財是靠賭博起家的?靠偷竊起家的?古今中外找不到(妙音注:靠賭發家的,能從小說中看到,但那是瞎編的)。對於賭博,很多國家都有法律予以禁止。

佛菩薩,神明都有神通,如果去賭博,一定贏錢,他們為什麼不用這種手段贏錢來布施?因為賭博是不正當的手段,是罪惡的手段,佛菩薩教化眾生都是用正面的方法,負面的作法有流弊,會遺害世人。

諸佛菩薩雖有神通,但絕不用神通度眾生,而是用教學,用示范。為什麼?防止流弊。佛菩薩如果用神通度眾生,妖魔鬼怪也有神通,眾生會受迷惑,邪正不分,魔佛不辨,遺患甚大。魔擁有的能力,佛都擁有;而佛擁有的某些能力,魔卻沒有。例如:佛心善,行善,以身作則,魔就做不到。佛以正法教化大眾,魔也做不到。

——《太上感應篇講記》

◎【什麼是“法、報、化”三身?】

佛說:“平等真法界,無佛無眾生”。“無”是無妄想、分別、執著,唯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真相才會現前。真的“我”是什麼?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

若以三德講,法界是我之體,般若是我之相,解脫是我之用。以三身講,法身是我之體,報身我之相,應化身是我之用。惠能大師說:“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如果落在“法、報、應”三身中,分別有三身,執著有三身,是迷而不覺。覺悟的人,三身是一身,一而三,三而一,言說有“三”,事實是“一”,一是“我”,三是“我的”。

——《太上感應篇講記》

◎【做弘法利生的事業,也不能離賞罰公平的原則】

賞罰的標准,在世法是法律,在佛法是戒律。執法的人不僅要懂法律條文,也要明理,還要通情。對“情理法”看得透徹,賞罰才能公允。

團體無論大小,小至一個家庭,一個團體,賞罰很重要。公司,行號,商店的老板,對員工的獎懲也很重要。如果老板做到公平合理,員工必定心悅誠服,效忠盡力,如果老板隨順個人的好惡,賞罰不平,人心就會不服,最終必導致眾叛親離。賞罰是大學問,需要豐富的閱歷,無論事業大小或久暫,要做到賞罰公平,都相當不容易。我們平常處事、待人、接物,做弘法利生的事業,也不能離賞罰公平的原則。

——《太上感應篇講記》

◎【明白事實真相,就會歡歡喜喜的忍讓】

若是事實,則好言勸導,若不是事實,則好言安慰,不必追究,絕不爭論。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自己命中本有的,別人爭不去,自己命裡沒有的,想爭也爭不來。何必爭呢!別人要爭我們就讓,如果自己命中本有的,這邊讓掉了,那邊又來了,懂得此理,明白事實真相,就會歡歡喜喜的忍讓,怎麼會有爭執!

——《太上感應篇講記》


《太上感應篇講記》警句摘鈔

◎禅是佛心,戒是佛行,教是佛語。

◎真誠心有余,言語點到為止,才能感動人。

◎凡事不讓人,是薄福之相,不必與之計較。

◎古人詩曰:越奸越巧越貧窮,奸巧原來天不容,富貴若從奸巧得,世間呆漢吸西風。

◎學習佛菩薩是大吉大利,有無邊的福報。

◎佛菩薩可以原諒造作罪業的人,可是神明不會原諒,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心地厚道,總會有後福;心地刻薄,必定有災禍。

◎因此,無論在何種逆境逆緣之下,信心堅定,善心善行不退,是真正有福之人。

◎家運是一家人的共業所定,國運是一國人的共業所定,世運是整個世界人的共業所定,造什麼因,就感什麼果。

◎覺悟的人自處卑下,快樂自在,只有迷惑的人才貢高我慢。

◎即使如來地或等覺菩薩都要嚴持戒律,佛菩薩的形相都是利益眾生,佛弟子要以佛菩薩為榜樣,為社會一切眾生做表率。“不犯威儀”,威儀就是好榜樣。

◎古人論是非善惡有個標准,就是不論現行,而論流弊。

◎對不同的意見要能辨別是非邪正,也要有度量包容,如此才能開智慧,道業才會有進步。

◎佛菩薩需要我們服務,那自然會得到諸佛護念,天龍善神擁護。

◎歲時春日少,世上苦人多。

◎如果規勸兩次、三次,對方都不聽,不改,就默擯不再理會。尤其是對惡人,對心量窄小之人,一定要謙虛和恭敬,不要與其結怨。

◎生活簡易則一生不求人,多欲就要求人,少欲可以不求人,所謂是“人到無求品自高”,生活所需愈少,貢獻給別人的就愈多,對自己必定有利,對別人也有利,這就是自利利他。

默默默,無限神仙從此得。

饒饒饒,千災萬禍一時消。

忍忍忍,債主怨家從此隱。

休休休,蓋世功名不自由。

沉默,寬恕,忍讓,放下。

◎以恕已之心恕人,與別人的冤結就能化解;以責人之心責已,方能改過自新。

◎沒有福報不能幫助眾生,縱然有心去幫助,也會幫倒忙,做錯事,所以說“其事甚危”,“不入三途,其將何歸?”他不墮三惡道,又能到哪裡去呢?

◎巧取豪奪即使能奪到手,也保不住,終究會被人奪去。

◎沒有私心的人,才能不為處境所動,佛菩薩為何能如如不動?因為沒有任何私心,佛菩薩連身體和生命都奉獻給眾生,為眾生服務,只要有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就不可能不為處境所動。

◎我們為何不能忍一時?一世就是一時,幾時年光陰,剎那即逝。

◎世間有兩類人常會犯讪謗的過失:一類是愚癡的人;另一類是好出風頭,標新立異,喜歡在社會大眾生興風作浪的人,這兩類人所造的罪業極其深重。

◎世出世間聖賢,都是謙虛謹慎,尊敬別人,褒獎別人。

◎聖賢之樂,不在於物質生活的豐足,而在於心地的清淨光明,遍照法界。苦是從迷來,樂是從悟來。

◎古今中外,強求的人太多了,一百個強求的人,真正能得到的,不過一、兩個而已,他們縱然“奪”得,也不過是把命中本有的,提前得到而已。

◎放下決不是消極,而是更積極,如果消極了,仍未悟入,而是誤會,悟入之人必定積極,誤會之人才會消極。

◎為眾生服務也要隨緣,眾生的機緣未到時,要耐心等待。佛法講“佛不度無緣之人”。諸佛尚且如果,我們不必著急,機緣不成熟,充實自已。

◎人生在世,百年彈指即過,保必在這麼短暫的時間去造作罪業。仁人君子事事忍讓和退讓,所獲得福報無有窮盡。凡事不讓人之人,是薄福之相,不必與之計較。

◎我們以真誠的善心,就能感得諸佛菩薩。若自私自利,惡心惡行,只能感得妖魔鬼怪。《易經》說“方以類聚,人以群分”,善與善感應,惡與惡耦連。賭咒,只是侮辱正神,巴結妖魔鬼怪。

◎蓋數定者,天命也;感應者,天心也。

◎一切業障,皆從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希望我們認真努力修學,把功德回向給過去被殺害的眾生,化解與一切眾生的冤仇,即是忏悔,也是贖罪。

 

上一篇:《第十八願善導釋》 095 稱名念佛之傳承
下一篇:淨空法師:起一個惡念,說一句惡言,都可以把妖魔鬼怪找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