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是因,往生是果
念佛往生願——因果合稱。念佛是因,往生是果。果者極樂報土,酬因之果報土故。大師《法事贊》“稱名入報”之偈言(《聖教集》775頁):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念佛往生願”這五個字是因和果合在一起稱呼的,念佛是因,往生是果,念佛是方法,往生是目的。
“往生”可以再加“成佛”兩個字,也就是“往生成佛”。所以,這條願完整來講就是“念佛往生成佛願”七個字。同時也顯示在所有法門當中,取念佛的法門;念佛當中,取稱名的方法,也就是“諸行當中取念佛,念佛當中取稱名”。
八萬四千法門,只要發心回向,都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亦即善導大師所講的“備修眾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雖然這樣,卻有與阿彌陀佛“親、疏,近、遠”以及光明攝不攝取的差別,甚至有跟阿彌陀佛根本願相不相應的差異。
如果念佛的話,就順阿彌陀佛的根本願,與阿彌陀佛親、近、具增上強緣,同時蒙受阿彌陀佛平生攝護、臨終自然往生的攝取不捨功能。同時,念佛是就因來講的,如果就果來講的話,就是往生成佛。這樣的教理,在昙鸾大師《往生論注》的最後一個問答就顯明得非常清楚。
昙鸾大師於《往生論注》最後提出三條願來解說往生的因和果,這三條願就是第十八願、第十一願與第二十二願。第十八願就是念佛往生願,第十八願是因,只要依循第十八願,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必定獲得第十一願所講的“必至滅度”的果,滅度就是涅槃,也就是成佛,所以,第十八願的因就必定獲得第十一願的果;成佛必定度眾生,所以也獲得第二十二願的果,就是“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因此,昙鸾大師就舉出這三條願,同時也以第二十二願顯示,到了極樂世界所得的滅度是即時的,因為超出常倫諸地之行,超出三賢十聖的果位。於時間性是不經劫——不必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不經地——不須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初地到十地,而直接進入一生補處。一生補處就是成佛的意思,只是極樂世界那裡已經有阿彌陀佛,而阿彌陀佛是無量壽,所以凡是極樂世界的眾生要成佛,就要到十方淨土去。可是他本身已經具有成佛的資格,所以叫作一生補處。
“果者極樂報土,酬因之果報土故”,“報土”就是酬報阿彌陀佛因地所發的願以及所修的行,願和行圓滿了,自然就有他的報土呈現。阿彌陀佛的願和行都是為了我們十方眾生,因此阿彌陀佛所成就的報土就是十方眾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