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金剛經白話(第五至十二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譯文:

  “須菩提!你怎麼看?可以循著身體相貌見到如來嗎?”“不可以,世尊!不,可以循身體相貌見到如來。為什麼呢?如來所說身體相貌,就是指佛的清淨自性。”佛告訴須菩提:“凡是有形象的事物,都是虛而不實的。若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便是見到如來了。”

  提示:

  古德說:“「菩薩但應如所教住」止,一部金剛經,大義已盡,以下是一重一重斷疑。”斷疑固是,然意義猶未完足。因為,所以然不明,還有疑惑。若知其所以然,則疑惑自然斷除。

  此處「身相」與「如來」,即指事物的形象與本性。“本句是向眾生發問:可以就汝之身相而得見汝之本性嗎?”可用“圓周”代表“身相”,用“圓心”代表“本性”。圓雖有,但心是空的;相雖有,但性是空的;見相即為見性;若要見性,唯有見相。

  物質雖然有外表,有形相,但其內無實,心是空的。所以,原子向內無論怎麼分,到最後最微小的粒子後,再往裡看,就什麼也沒有了,空空的,沒有實體。這個相,是由心中的妄念所現的。要見到佛講的「如來」或「本性」,我們必須去除心中的障礙,這樣才能找回「本性」。這個障礙是什麼呢?就是「妄想」、「執著」。佛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這個障礙是怎麼來的呢?從「無名」來的,佛說“一念不覺而有無名。”「無名」,即是無明。心中有了無明,就會打「妄想」,妄想一生就現出了色相;見到了色相,心中就開始對其「分別」,分別出這個相好,那個相不好後,這就是「執著」這、「執著」那。妄想、執著又反過來增長了無明,使本來明了的本性越來越不明了。破除妄想,破除分別,破除執著都有助於我們去除心中的障礙。凡是有利於破除妄想,破除分別,破除執著的都是菩薩行。

  佛在本經中多次講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說明眾生對於四相的分別、執著根深蒂固,以為真有其事。這是當下眾生的病根,不容易破除呀。

  身相:此處並非單指佛的身相,而是一切事物的身體形象。

  如來:指真如本性。是相之本體,本體為空。空不是沒有,有,但沒有形相。不但找不到、拿不出來,就是想也想象不到。若要知本性如何,只能通過講說其外在形象如何來使人自行體會,卻無法直接說出來。

  本性:是外部現象的內在決定力量,是事物的根本屬性,這個根本屬性決定了事物的一切外部現象,沒有其它。本性如何,身相就會如何。身相就是本性的體現,所以身相如何,必有何樣之本性,性相一如。見相即見性,若要見性需見相。簡單來說,要完全了解一個人如何,只須察看一下他的形貌就可以知道了。只是一般人都沒有這個能力,所以才說“人不可貌相”。並非真得不可以貌取人,是你的能力不行罷了。其實人的一切都寫在臉上,別人看不出來,我們就虛偽地活著了。

  不也,不,可以:這一句的「不也」,不作完全否定講,是唯唯否否,“但看執著與不執著。著相者,相即為障礙,而不得見性,故答言不可。苟不執著,即相可以見性,相如物之表面,性如物之裡面,倘物之表面如玻璃明徹,即能見其裡面,故答雲「可以身相見如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譯文:

  須菩提向佛請教道:“世尊!將來會有許多眾生,有緣聽聞到這樣的言論,能真相信嗎?”佛告訴須菩提:“不要這樣說。如來去世後,後五百年當中,仍然有持戒、修福的人,對於這些道理,能夠相信,認為這是真實的。應當知道,這種人不是在一尊佛、兩尊佛、三四五尊佛那裡培植的善根,已經在無數尊佛那裡培植了諸多善根。聽到這些道理,甚至僅在一念之中完全相信的人,須菩提!如來都能知道和看到,這些眾生,都能得到像他們那樣無量無邊的福德。”

  “為什麼呢?這些眾生,不再執著哪些是我的、哪些是他的、哪些是眾生的、這些又能存在多久呢。即揭開了事物的表面現象,也捨棄了事物的本質屬性。為什麼呢?這些眾生,倘若心中認定某些事物是真實存在的話,即是對我、他、眾生、存在著的分別心。若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就是對我、他、眾生、存在著的分別心。為什麼呢?如果抓住事物的本質不放的話,則同樣是對我、人、眾生、存在著的分別心。因此不應該執著事物的表面現象,也不應該執著事物的內在規律。因為這個原因,如來常說:你們這些比丘,應當知道我所說的佛法,就如同渡河用的木筏(過河之後,便應將筏子捨棄,而不應再負筏前行)。修行方法尚且應該捨棄,更何況是所證得的種種福報、果位呢!”

  提示:

  供養阿羅漢一缽飯,可得九十億劫不受貧窮的果報。何況是能「生實信」者,過去生中供養過「無量千萬佛」呢?這種人,供養諸佛所得福德無量無邊。但是,佛則在此地講:聞此章句,「一念生淨信者」,就能得到像供養諸佛所得一樣多的福德。

  下段中,說明了著相就是有分別。在「法相」和「非法相」兩句之間用了一句「何以故」,下句如何成為上句的原因呢?上句說「取法相」是用分別心,為什麼呢?因為,下句指出了「法相」有一個對立面「非法相」,對立本身就是分別。同時,佛用上下並列的兩句話指出:如果兩邊都執著,還是分別心。所以,有後一句「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意思是要空、有兩邊都不取,才叫做「無所住」。這與“中庸”的意思不同,因為“中庸”是兩邊各取一部分,即是佛在此所最為擔心的兩邊都取,那就根本無法離開分別心了。

  言說章句:言說,世尊所講的話。章句,古著述文體結構。這裡代指佛在本經中所講的道理。

  實信:真相信,是指能了解如是之真實義。

  後五百歲:自來有三種解釋。一是對如來圓寂之後講,即指如來滅後之五百年。二是以如來滅後第一個五百年為前,第二個五百年為中,第三個五百年為後。三是說如來滅後第五個五百年,即世尊正法住世一千年的第三個五百年,即如來滅後第五個五百年。

  持戒、修福:這是佛所講的能「生實信」者的條件。只要是真正喜歡持戒、修福的人,他就會真相信佛的話。「持戒」,指堅定地遵守佛所制定的相應戒律。「修福」,指佛所講的「行於布施」,可以得福。

  種善根:培植修行善業之心。善根,即善心之根。

  淨信:心地很清淨,且完全相信。

  非法:法之本性,就是空,沒有形象。空,不能執著。但凡夫之人,卻要強立空相,以為真有。

  法相:一切能執著的事物的表面現象。執著,就是以為真有、真能得到,即是取,亦是有。

  非法相:為不能執著的法之本性所立的形象,即空相。非法相,本來沒有形象,不能執著的,

  但是凡夫之人,卻要強立空相,加以執著。

  取相:就是著相,著相就是執著;只要你有分別、執著,必定四相都起來了。四相是虛妄的,換句話說,你的生活都在虛妄之中。在虛妄境界裡面生活,苦惱無盡,禍害無邊,這就是六道輪回。

  法:「說法」之法,指佛法,是佛所說一切法。此地所指是佛所說的修行方法。

  筏喻:用木筏、竹筏作比喻。籍筏渡河,乘坐而已,不能抓住筏子不放。並不是像通常所講的過河後再將筏捨棄,而是渡河時心就應該在彼岸,而不能和筏子綁在一起。

  非法:本人是這樣理解的,即此地指在佛法修行途中所證得的種種福報、果位。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譯文:

  “須菩提!你怎麼看?如來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境界了嗎?如來又有哪些佛法可以宣說呢?”須菩提回答說:“按我對佛所說道理的領會,沒有一定的說法,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也沒有具體的佛法可以宣說。為什麼呢?如來所說的這些法門,都不能奉為死的教條,其中的道理不可言傳,是依據現前聽眾的因緣而說的,應當依理而行。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一切賢者、聖人之所以等級位次不同,都是因其心地清淨程度的不同而產生的差別。”

  提示:

  “佛法不是定法,卻涵蓋了一切法。”佛法,非有、非空,即不能執、也無可執,這是只可意會,不可言說之事,所以「說法者無法可說」;但是,如果佛什麼也不說,我們又怎麼明了呢?所以,“佛常以一定法為例將道理說明白,讓我們依一法而悟一切法,自悟、自修、自證。”

  須菩提尊者依據賢者、聖人存在等級、次第的差別這一事實來對「如來所說法」進行了上述的評說,其中的因果關系是怎麼回事呢?

  因為,佛法講述的是不生不滅的事實真相,說的就是證「涅槃」之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即空、有兩邊絲毫不取;在「一切賢聖」當中,有的為了布施而布施,這是取法;有的唯言說是從,這是謂法可以言說;有的人唯佛所教的定法是從,這是謂有法;有的則無所作為,這是取非法;唯佛與大菩薩方能「無所住,行於布施」。對應著上述「一切賢聖」對佛所說的證「涅槃」之法的執著程度的差別,產生了不同等級、次第的賢者、聖人。

  非法:緣生之法,不是真地有這個法。是教人不執著某個方法。

  非非法:也不是沒有這個法,只是因人而異罷了。是教人不執著空,不能什麼事情都不做,心態消極就錯了。

  賢聖:菩薩有五十一個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其中,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為「賢」;初地至等覺為「聖」;如來為極聖,故雲「一切賢聖」。

  無為法:末句中的「無為」是羅什法師隨順當時中國人的觀念而這樣講的,是道家的說法,原意是清淨無為,本意是無所為而無所不為,一無所為而為一切事。用白話說,就是無心作事,做事不能有心,不能有目的去做,無論出於公心還是私心,都不能有。那無心怎麼做事?沒目的干什麼呢?這就是凡夫俗子的境界,不能超凡脫俗,更何談超凡入聖呢?為什麼呢?因為,只有無心才是真心,有心就是妄心,就是凡夫心。只有無心,心才在正道上,有心就是邪行。常言道“有心栽花花不活,無插柳柳成蔭”。怎樣才能無心而為呢?“一個天真無邪的小朋友,看到路邊的小乞丐就起憐憫心,給他幾個硬幣。這就是無心而為,無公無私、不為什麼而為之。”無心,就是無差別心,就是大慈悲心,即是良知、良心的本來面目,這個心才是真的,是唯一靠的住的那個心。為什麼是無為而為一切呢?用真心布施哪怕一分錢,全部的美德都在這一行為中體現。一件善行具足一切善,一切善行皆歸一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譯文:

  “須菩提!你怎麼看?倘若有人將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寶物拿來布施,這種人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呢?”須菩提回答說:“甚多,世尊!為什麼呢?這些可以受用的福,並非福德本身,所以如來按照受用的程度而言福德多。”

  “倘若再有人,從這部經中,接受並依教奉行全部、部分乃至於僅四句偈等等,為他人演說,這樣得到的福德勝過七寶布施的人。為什麼呢?須菩提!所有佛陀,以及眾位佛陀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方法,全都出自這部經。須菩提!此處所說的佛陀與佛法,是指眾生的本來面目與修行的道理。”

  提示:

  三千大千世界:可以認為太陽系為一天下,四個一天下稱為一個單位世界;一千個單位世界稱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一個大千世界;即是說一個大千世界是10003個單位世界,稱這為三千大千世界,並不是三千個大千世界,而是一個大千世界。

  七寶:七種寶物。「七」在經中表圓滿之意。《彌陀經》中,七寶為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碼瑙,而極樂世界有無數種寶物,每種寶物的量也無量無邊。所以,七寶泛指一切寶物。

  受持:無任何條件地完全接受,並依教奉行。

  四句偈:古印度以四句為一偈,不論句子之長短。和唐詩中絕句相似,不像絕句工整、對仗。

  福德性:福德的本性。福德,是指我們可以享受的福,也只能通過受用的程度和時間長短來從側面描述福德有多少。就福德本身而言,是沒有形相的,沒有大小、多少之分,不能說多與少。

  佛、法:指上句中所說的「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這是就相起曰。

  非佛、法:這是從本性上來說,本性空寂,哪有什麼佛與法;只有從事相上來看,才有佛與法,所以說佛、法都是從事相這邊講的;佛與法本身沒有形象,是眾生的心識自行變現出來的形象。

  本人這樣理解:非佛,即如來,指眾生的本來面目;非法,即法理,指修行方法的道理。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其實都只為一個共通的路“念佛成佛”。念佛成佛,是諸法門的根本旨趣,是最直接、最殊勝、最簡單,也是唯一成佛法門,無論法門怎麼復雜、怎麼變化、如何如之何,其最終都是為了教人“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道理是什麼呢?道理就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因果定律”。為什麼會有念佛因,成佛果這一因果呢?因為有“一切法由心想生”這一事實,佛也不例外,“念即是想,想什麼就變出什麼來,想佛想多了就變成佛了嘛!”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世尊!佛說我得無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譯文:

  “須菩提!你怎麼看?須陀洹能否這樣想:我證得須陀洹果了?”須菩提回答說:“不會的,世尊!為什麼呢?須陀洹名為‘入流’,卻無流可入,完全脫離了物質、音聲、氣味、味道、感覺、想法的束縛,只是稱之為須陀洹而已。”

  “須菩提!你怎麼看?斯陀含能否這樣想:我證得斯陀含果了?”須菩提回答說:“不會的,世尊!為什麼呢?斯陀含名為‘一往來’,其實並沒有往來的差別感受,只是稱為斯陀含罷了。”

  “須菩提!你怎麼看?阿那含能否這樣想:我證得阿那含果了?”須菩提回答說:“不會的,世尊!為什麼呢?阿那含名為‘不來’,也確實不會再來,因此稱之為阿那含。”

  “須菩提!你怎麼看?阿羅漢能否這樣想:我得阿羅漢道了?”須菩提回答說:“不會的,世尊!為什麼呢?實際上並沒有可得之道,稱做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這樣想:我得阿羅漢道了,他還有對我、他、眾生、存在著的分別心。

  “世尊!佛常說我已經完全沒有了爭斗的念頭,一切人中當屬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並不這樣想: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這樣認為:我得阿羅漢道了,世尊便不會說須菩提是得意於清靜修行的人。因為須菩提實際上並沒有具體的修行方法,所以才說須菩提得意於清靜修行。”

  提示:

  所謂,即非,是名:名者,假名也,名相也。佛法,本來是不能夠用言語來講說的法門。然而,如若世尊不講,我們怎麼能明了,所以還得要講。講法的時候,世尊采用的方便說,以定法而道萬法。佛所講的法,都是定法,都有相,都是法相。因此,所謂“名相”是世尊籍相起曰,就相上來為我們講法;“即非”是告訴我們法相的本體空寂,這是就性體上講“名相”的真相是當體即空;“是名”即假名,世尊為說法便不得以而立的名相。

  何以是假名呢?又何以要稱假名呢?雖然我們認為相是真的,“那個東西就是那個東西,為什麼要稱假名呢?”其實,以如來果地境界來看,即使是以須菩提的阿羅漢境界來看,世尊所說的那些名相及其所指的事物都不是真實存在的。在一切賢聖的眼裡,沒有任何事物是真實存在的,所以說法時要稱“假名”,只是為了說法而已。雖為說法,但世尊還是要隨時說清楚「即非,是名」,是為了時時提醒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忘。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因此,我們應該時時憶起世事無常,常常以《金剛經》為觀照,及時修正自己的觀念與行持。

  須陀洹:梵語,意思是“入流”,小乘初果,還經過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才能證阿羅漢果出三界。入流,是入聖人一流,就是前面所講的一切賢聖之流,不再是凡夫了。

  斯陀含:梵語,意思是“一往來”,小乘二果。還要天上、人間一次往來才證阿羅漢果出三界。

  阿那含:梵語,意思是“不來”,小乘三果。不用再來人間,就可證阿羅漢果出三界。

  阿羅漢:梵語,意思有“殺賊、應供、不生”,小乘四果。詳細說就是殺煩惱賊;他是福田,應當接受眾生供養,種福,所以供養他,讓一切眾生得福;得無生法忍,真的不生了,不會再到六道裡面來輪回。

  得道:即道家所說的“得道成仙”之得道。這裡是證得阿羅漢果,這是順應中國人的說法。

  無诤三昧:就是不爭,一切平等,無不自在,故能無诤。無诤,則不惱他,意在守護他心,令不生煩惱。三昧,是梵語,意思是正受,受是享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這句的意思是,須菩提尊者真正嘗到了到與人無爭、無不自在的享受,並且樂在其中。

  離欲:阿羅漢本意就是離欲,離開財、色、名、食、睡五欲,見思煩惱完全斷除了。

  阿蘭那:是梵語,意思是寂靜,也叫「無事」,「心無事相」、一念不生。行而無道,修而無法,心才清淨,所以須菩提並沒有修行阿羅漢道,佛才說他「是樂阿蘭那行者」。如果心中有一個要得之道,心便不寂靜了。所以,應該唯修、唯行,而心中無所求。「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

  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譯文:

  佛問須菩提:“你怎麼看?如來過去在然燈佛那裡,得到什麼佛法沒有?”“世尊!如來在然燈佛那裡,實質上沒有得到任何修行法門。”

  “須菩提!你怎麼看?菩薩是否會去美化佛國呢?”“不需要的,世尊!為什麼呢?所謂美化佛國,根本不用去美化而自然美化,只是假名為美化。”“因此須菩提!諸位菩薩與大菩薩,應該像這樣修清淨心。要擺脫物質的羁絆而修清靜心,要脫離音聲、氣味、味道、感覺、觀念的左右而修清靜心,應該放下任何執著而修清淨心。”

  “須菩提!比如有人,身體像須彌山那樣高大。你怎麼看?這身體大不大呢?”須菩提回答說:“甚大,世尊!為什麼呢?佛說的是報身而非法身,所以稱為大身。”

  提示:

  在菩薩位上有三個階段:七地、八地、九地,這三個位次菩薩所證的叫無生法忍。七地是下品,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取其中,八地菩薩證無生法忍。

  世尊在行菩薩道的時候,遇到然燈佛,因聽聞說法而證八地菩薩位,得無生法忍。八地菩薩地位很高,但是跟佛一比,佛是果位,他還是因位,還沒有到究竟圓滿的佛果。

  若「有」就是有障礙,沒「有」就是沒障礙。所謂「得」,只是放下了一些執著,原本具有的德能透露出來了而已,並不是真的得到了什麼東西。什麼也沒有得到,也沒有什麼可得之事,“本來無一物”嘛,只有放下而已,所以是“得無所得”。如果你說“我得到了”,那麼你只不過是“放下了一些,又拿起了一些”而已,還是沒有放下。“放下是真的,得是假的。”因為,“放下”就可以名“得”,這個名就是個假名。“放下”顯然沒有“得”,然卻是無得而得,是以假名為“得”,謂之得無所得,這樣說或許更容易使人理解“假名”的所以然。

  無生法忍:法既然不生,當然就不滅,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你把它證明、證實,就得無生法忍。「忍」,有同意的意思。佛說一切法不生不滅,你見到了,確實是不生不滅,佛沒講假話,所以它有認可、有同意的意思。

  莊嚴:字面意思是使莊重、嚴整,就是搞國家建設。《彌陀經》回向偈中有“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一個世界,眾生所得功德越大、越殊勝,這個世界就會變的越美好。所以,菩薩皆以自己的功德回向淨土,其實並不是為了莊嚴淨土,是為了捨福德而不自受用,以免因享福而墮落。單就事相上說,菩薩確實在莊嚴佛國土,故稱之為莊嚴。然而,佛國淨土並不是真地需要莊嚴。

  須彌山王:即指須彌山,代指身相之大,大到了極處。須彌山,一個單位世界,山下是四天下,太陽系或視為一天下,山腰有四大天王天,山頂是三十三天,玉皇大帝所在中央天即在此山頂。

  報身:是多劫勤修六度萬行,福慧雙嚴,功行圓滿,方能證得,所謂無邊相好身也。此身微妙,雖有形相,然而非地上菩薩不能得見。「甚大」,指明此勝妙大身真實不虛。

  法身:真如本身。此身遍恆沙世界,其大無外;遍入微塵,其小無內;無形無相,無數無量。

  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雲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譯文:

  “須菩提!就像恆河中所有沙粒,如果有像這些沙粒一樣多的恆河,你怎麼看?這些恆河中的沙粒,多不多呢?”須菩提回答說:“甚多,世尊!單說那些恆河尚且無數,何況是河中的沙粒呢?”“須菩提!我現在實話告訴你: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聚集像那些恆河沙粒一樣多個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寶物,用來布施,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呢?”須菩提回答說:“甚多,世尊!”佛告訴須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從這部經中,接受並依教奉行全部、部分乃至於僅四句偈等等,為他人演說,這樣所得的福德,就勝過前面七寶布施的福德。”

  提示:

  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就算能超生天界,天壽盡了後仍不免於向下墮落。而於此經,僅受持四句偈,其福便勝於充滿無量無邊大千世界之寶布施,何況受持全經者耶!須知金剛般若,直指本性。若能見性,便可成佛。豈只自己了生脫死,令眾生了生死而已,實可度無邊眾生,皆使之成佛。紹隆佛種,莫過此經。其福德之大,不可思議,豈止勝前滿無邊大千世界寶施之福德而已!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譯文:

  “其次,須菩提!隨時隨地演說這部經,全部、部分乃至於只講四句偈等情況下,應當知道這個地方,世間一切天人、人、阿修羅,都應當像對待佛塔、寺廟一樣予以供養。更何況有人能夠接受並依教奉行、讀誦全部的經文呢。須菩提!應當知道,這種人成就了無上、第一希有的修行。凡是此經所在的地方,便如同有佛,及尊者弟子在。”

  提示:

  此品經文,說宏揚佛法的處所都能如此受人尊重,更何況是講經說法的人呢。這個實在不可思議,若不是世尊為我們說明,我們怎麼也想不出其中的所以然,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殊勝功德利益,原來就在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當中成就了。

  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也。《彌陀經》雲: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甚難希有,即第一希有也。

  隨說:隨者,隨緣、不限定之意。處所不定,對象不定,時間不定,真的是隨時隨地。

  天:指生活在天界的天人。

  阿修羅:指生活在阿修羅道的阿修羅。

  供養:有事供養,像香、花、璎珞、末香、塗香、燒香、幡蓋、衣服、伎樂、合掌禮拜等;有法供養,像如法修行、利益眾生、攝受眾生,乃至不捨菩薩業、不離菩提心等。

  弟子:即佛弟子,上至等覺菩薩,下至一般的善男信女的統稱。

 

上一篇:天道禍YIN,不分古今!
下一篇:金剛經白話(第十三至十八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