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口業警示集 17(第四章 妄語 一、何謂妄語)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四章 妄 語

  一 何謂妄語

  ○妄語:十惡之一。以欺他之意,作不實之言者。智度論十四曰:“妄語者,不淨心欲诳他。覆隱實,出異語,生口業,是名妄語。”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妄語在佛教中說,分為三大類:大妄語、小妄語、方便妄語。最重要的是犯大妄語罪。

  大妄語具備五個條件,即成重罪不可悔:

  (一)所向是人——對人說大妄語。

  (二)是人想——認定對方是人,而不是非人或畜生。

  (三)有欺诳心——蓄意要使對方受欺騙。

  (四)說大妄語——自己未證聖果聖法,而說已證聖果聖法,乃至實未得四禅定,而說已得,實未見天來、龍來、神來、鬼來,而說見到天來、龍來、神來、鬼來。

  (五)前人領解——對方能領解所說的內容,如對方是聾人、癡人、不解語人,及向非人、畜生等說大妄語,不犯重罪。

  妄語的定義是不知言知,知言不知,不見言見,見言不見,不覺言覺,覺言不覺,不聞言聞,聞言不聞。

  妄語的方法是自妄語、教人妄語、遣使妄語、書面妄語、理相妄語(現異惑眾,表示已非凡夫的身行威儀,又如默認、暗示、點頭、手勢)等。凡是存心騙人,不論利用何種方法,使得被騙的人領解之時,不管能否達到妄語的目的(如求名聞利養),即成妄語罪。

  故意的互相標榜,甲說乙是聖人,乙也說甲是聖人,以期求得第三者的恭敬供養,而實則皆非聖人者,也算大妄語罪。如果不以大妄語騙人者,一切欺诳,皆屬小妄語。若為救護眾生,菩薩可作方便妄語,比如有醉漢要殺某人,實見某人而騙醉漢言未見某人者,無罪。

  大妄語具足以上所舉五個條件,成重罪不可悔;雖作大妄語而言詞不清或對方不解者,中罪可悔;向天人作大妄語,天人解者中罪可悔,不解,下罪可悔;向畜生作大妄語,下罪可悔;欲說已得阿羅漢果,錯說已得阿那含果,凡是類此心口不相應者,雖作大妄語,使人領解,皆得中罪可悔。說世間妄語诳他者,皆為可悔罪。 (聖嚴法師《戒律學綱要》)

  ○假定有人說你這個人很了不起,你證了什麼果了,你不一定說“是,我是”,只要你不否認,心裡默然接受,人家就會認為是這樣,所以沒有開口,也可能犯妄語。世間上就常常有這種狀態。只要內心當中有騙人的欲樂,出聲是犯,不出聲還是犯,這一點我們要注意。而且不論你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還是別人的利益,只要是有意騙人,你就犯了。(日常法師著《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五戒中所要戒除的妄語,主要是指大妄語,不是普通一般騙人的話,那是小妄語。 (妙蓮老和尚《五戒是良師》)

  ○五戒之中的妄語戒,除了大妄語、小妄語,還含攝惡口(嫌罵、折辱)、兩舌(離間語)、绮語(雜穢語、無義語),如《備覽》說:“五、八戒中妄語戒,括有大妄、小妄、惡口、兩舌、绮語。 (學誠法師《以戒為師進趣菩提》《法音》2008年第9期)

  ○妄語包括四種:妄言、绮語、兩舌、惡口。妄言就是說謊話,绮語就是低級下流的俏皮話,兩舌就是挑撥是非,惡口就是罵人。這四個方面都不要去做。這個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不罵人是可以做到的,不說低級下流的話也是可以做到的,不挑撥是非完全可以做得到,不說謊話也應該做得到。但是這其中有一個問題,往往我們把這個謊話的范圍無限地擴大了。

  比如說,我們有許多年輕的朋友還不是家長,在家庭裡僅僅是一個小字輩,在工作單位也是小字輩的。我們想去廟裡參加一個活動,那麼你能不能這麼說呢:“今天廟裡有什麼活動,我去參加,要請個假。”這要看情況,如果家裡人都認同,這樣說完全沒問題,如果家裡的人還不認同,你就要方便地說,今天串個門。那是不是妄語呢?那不是妄語,那是一種功德語,護持自已的功德,是一種方便,是一種智慧。那麼在單位也同樣如此,你不能到處長、科長那裡去說,我今天上廟裡去燒香。科長也好,處長也好,當時可能會批評你一頓,最後還要在檔案裡寫上,那你就比較麻煩了,最後提級和獎金都沒有你。

  這是說,你要方便地護持自己的戒,方便地來護持自己的信仰,保證自己的宗教生活、修行生活能夠很順利,這就是方便。像這樣說我去串個門,或者說家裡有個什麼事,這些都不是妄語。 (淨慧法師2004年第十二屆夏令營三皈五戒開示)

 

上一篇:《第十八願善導釋》064 淨土宗開宗根源在《觀經》流通文
下一篇:口業警示集 18(第四章 妄語 二、妄語果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