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老教授把學佛幾十年的親身體會濃縮成了“三句話”
有很多人想了解佛教
特別是禅宗
但對於那些禅門公案
大家又不知道具體是在說什麼
也不知道要從何修起
那到底什麼是禅?
其實禅並不是彼岸世界的東西
也並非高不可攀的境界
禅就在我們中間
就是日常的生活、言論、行為、思想
北大哲學系老教授樓宇烈
根據自己學佛幾十年的體會
將生活中的禅修入門方法
濃縮概括成三句話
【上聯】
做本分事 持平常心 成自在人
【下聯】
行慈悲願 啟般若智 證菩提道
【橫批】
活在當下
做本分事
河北趙縣柏林禅寺是唐代趙州禅師的道場,做本分事就是趙州和尚在接引學人時講的一句話。他的弟子不明白什麼叫“做本分事”,他就解釋說:“樹搖鳥散,魚驚水渾”,就是這樣很普通的事。
學禅也是如此,你現在在干什麼,那就繼續干什麼。因為一般人都不太安於自己的現狀,總是手裡做著一件事,心裡想著另一件事,而且總覺得現在是委屈了我這個人,而心裡想的那件事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所以,能做好手裡的本分事不是件簡單的事,而禅正是要在這個地方考驗你、鍛煉你。
禅不是讓我們離開現實世界去幻想一個怎樣的境界,而是在現實生活中讓你去體認你的自我。很多人會問高僧大德,“你有什麼辦法幫我解決煩惱啊?幫我解脫掉困住我的繩索啊?”高明的禅師就會反問,“誰綁住你了?”其實,根本沒有人綁住你,是你自己綁住你自己的,我們有句話叫“自尋煩惱”。你自己有了分別心,自己討厭這個現實生活環境,想跳出這個現實生活環境去找一個清淨的地方躲起來。可是,真的會有這樣一個地方嗎?沒有!
表面看,或許你能跳出這個環境了,但不過是放下這個包袱又去背上另一個包袱,逃出這個牢籠又去鑽進另一個牢籠。所以禅宗是非常強調當下就覺悟到你的本性、本心是沒有煩惱的,只是你自己把煩惱加在自己身上,所以禅宗的第一個宗旨就“自心本來清淨、原無煩惱”。你急切地想要離開現實世界要去尋找一個清淨完美的世界,本身就是一個煩惱,因為你找不到。所以,從當下的本分事做起,做好你現在應做的事,這是第一步。
持平常心
這和“做本分事”是相通的,但對人的要求又提高了一步。雖然你做好了本分事,但你的內心是否在意別人對你所做事情的評價,是否會因為別人說了風涼話你就不高興,別人贊揚你就心裡舒服呢?平常心就是該做什麼做什麼,然後不動心、不起念。
不計較這種種好壞與評價,就是佛教裡所說的“八風吹不動”,這“八風”就是:利、衰、毀、譽、譏、稱、苦、樂。蘇東坡與佛印禅師就曾留下了“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的典故。
“利”就是順利,“衰”就是衰落,“毀”“譏”就是毀謗你、譏諷你,“譽”“稱”就是贊揚你、吹捧你。你做任何事情,在這種八種情況下都能不動心,那是需要很高的修養的。有時盡管你嘴上會說“這些事我都看穿了,根本就不在乎”,可是我想當別人說你幾句風涼話的時候,你可能心裡就不太好受。別人要是吹捧你幾句,你雖然表面上說“哪裡哪裡”,可是心裡面卻可能暗暗自喜。這也是人之常情,要想能克服這一點,必須禅修達到相當的境界才行。
“八風”裡不僅有毀、譏,要能忍得住,而對於稱、譽,內心也要不為所動,能做到這一點是相當困難的。
成自在人
所謂“自在”,就是自由自在。我們沒有任何煩惱的束縛了,那不就是自由自在了嗎?做“自在人”是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佛教裡描寫的佛、菩薩他們所追求的就是一種大自在的境界。《心經》的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那麼怎樣才能成自在人呢?什麼是大自在境界?禅宗裡也有描寫,就是“終日吃飯未曾嚼著一粒米,整日行走未曾踏著一片地。”這句話在一般的思維方式下是不好理解的,而佛教通過這個要說的是,你不要被這些外在的相狀所牽動,你雖然整天在吃飯,走路,但不會被米、路這些外境所干擾,而你又始終沒有離開這個外境。
修禅並不是要你躲到什麼深山老林裡去,什麼東西都見不著,好象這樣就不會被外境干擾了。其實就算到了深山老林裡面,要是你的心不淨的話,你產生的種種妄想念頭可能比你在這熱鬧的地方更多。禅宗講你心淨了,才能佛土淨,心不淨到哪都躲不掉。所以在這個花花世界裡,如果你能做到對境不起心、不起念、不著相,那你就自在了。
活在當下
對應上面這三點
再加上“行慈悲願”
經年累月的修心修行
自然能達到“啟般若慧 證菩提道”
如果要給這副對聯加個橫批
那就是四個字“活在當下”
佛教並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
躲進山林、脫離世間而修行
恰恰相反,是從從當下做起的
禅宗是非常注重現實的
我們的生命要有意義
只能夠在當下體現出來
因此要活在當下
修也要修在當下
悟也要悟在當下
好比戒煙的人總想明天不抽了
可明天抽完又想再等明天
這樣永遠沒有當下
也就永遠戒不了煙
離開了當下你什麼也得不到
正如《六祖壇經》裡
多處提到的那樣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留言互動
感悟
在自己的社會角色上,您是怎樣做本事分、持平常心的?
分享
你又否也曾想要逃離“糟糕的現實”,又是如何轉變自己的思維,讓自己活在當下的?
編輯 | 慧丁
攝影 | 浩子、曉峰、黃超
責編 | 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