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婚姻生活對修行的意義,婚姻生活是一門寶貴的修學法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1、在家學佛也能成就

  不少人執著地認為:在家干擾多,學佛難修。曾有一位學佛居士對我說:“在家裡,我心就煩,到了寺廟,心情馬上就舒暢了;所以,在家永遠修不成,眼不見心不煩,只有走遠點,才能修成功。”在許多人眼裡,只有山中、寺廟裡,才能修行,紅塵家庭怎能修行呢?

  也曾有不少人,向我詢問出家的有關事宜。對其中年高歲大,且對佛教陌生者;以及雖然也能講幾句口頭禅,但世俗習氣甚重者,我往往勸他們打消這個念頭。告訴他們出家並非容易之事,因為他們大都認為一入寺廟,就與紅塵徹底脫鉤了,自然就會煩惱頓消。但我告訴他們,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因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矛盾與煩惱;你們不能期望住在寺廟裡的,就應該是聖人;只要是凡夫,就應該充許別人有煩惱、有矛盾;聽到這裡,對方往往睜大眼睛說:“出家人四大皆空,難道寺廟裡還會有矛盾嗎嗎?”當我肯定的回答後,他們往往流露出大失所望的神情說:“我還以為一出家就一了百了呢!”

  認為學佛是極其崇高卓絕的,非一般生活在碌碌塵世裡的男女所能實踐的觀點;以及學佛必須離世棄俗,住到寺院裡或是其它僻靜的處所去的觀念,是一種片面的觀念,是對佛的教誡,缺乏全面了解所產生的。有這種看法的人,大都只因聽到或讀到某些佛教的小冊子,而這些小冊子的作者,或許對佛教的整體並沒有充份了解,因此所發表的見解是片面的;也有的則是一些人自己斷章取義,想當然的誤解佛法。佛的教誡,不僅是為了寺院中的僧眾而設,也是為了身有家庭的普通男女;代表佛教生活方式的八正道,是為了一切的人而設,沒有任何分歧。

  因為不論佛教是多麼純淨而高尚,如果廣大的群眾,不能在日常生活裡受持奉行它,它就將一無用處。可是,如果你能正確的了解佛教的精神,而不是拘於某些文字,你便能夠一面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一面遵行其教誡。也許有些人,會覺得住在邊遠之處,與世隔絕,比較易於接受佛法。但我認為大部分人不適應這種生活,離世的生活,會使得他們整個身心都變得沉郁滯鈍,反而不利於發展他們的精神與理智的生活。

  而真正的出離,並不就是將此身離開塵世。佛陀的大弟子捨利弗就說過:一個人可以住在林間修苦行,心中如仍然充滿了染污不淨的思想;另一個人住在城鎮裡,也不修苦行,可是他心境澄朗,了無微瑕。兩者之中,捨利弗說,在鄉鎮中過清淨生活的人,遠勝於住在林間的人,更為偉大。面對一切誘惑而又能證果的在家人,當然要比那些不受外來干擾,潛心修習而獲證果的比丘更值得贊歎。如佛陀時代,有一位大臣,當他騎在大象之上,穿戴著上等的衣著,但心澄淨無染,當下作觀,立刻就證得聖果。

  對此,佛陀說道:“寂靜,自律,自信,純潔,非傷非害一切有倩,此人即為婆羅門,隱者,沙門。”“嚴身住寂靜,調御而克制,必然修梵行,不以刀杖等,加害諸有情,彼即婆羅門,彼即是沙門,彼即是比丘”。——《法句經》第142偈

  佛陀時代,許多在家居士並沒有拋棄世間生活,而獲證涅槃聖果。其中,最為虔誠、最為慷慨的在家信徒給孤獨長者,修行證到聖位斯陀含果(二果),釋迦族的大名為二果,陶工甘提柯羅為不還果(三果),淨飯王(佛陀之父)死時,據說證阿羅漢果(四果),從此解脫了生死。

  有人也許要問:如果常人可以過在家的生活,而仍能修習佛法,為什麼佛要創立出家僧團呢?其實,出家僧團是專為某些志願獻身的人而設的。這些人不但要發展自己的精神及心智,而且立志要為人類服務。一個有家有室的居士,不能期望他將一生整個地奉獻出來為人群服務。出家僧人因為沒有家室之累,也沒有其它俗務的羁絆,可以根據佛陀教誡,將全部身心貢獻於“增進多數人的福祉,增進多數人的快樂”。在歷史過程中,佛教寺院不僅成為宗教中心,也成為學術文化的中心。

  由於宿世因緣和願力的不同,絕大多數人都不大可能走上出家修行的路。因此,對一般人而言,現實生活更直接、更有吸引力;而斷欲去愛,別離家庭,全身心地投入追求真理,奉獻大眾,這目標雖然高尚,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做到。古今中外,東西方的宗教中,能捨棄家庭追求真理的人:如比丘(尼)、道、(姑)、神父、修女等,從來都只占人類的極少數。故對普通人而言,不必去勉強效仿。

  2、婚姻有助於我們認識人生、完善人格

  孔子曾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在家學佛的人,下手處可以從夫妻、家庭做起,經由婚姻生活的鍛練,我們可以從中學習生活和人際處世,乃至認識社會人生。如果學佛者能在婚姻生活中,能好好地跟自己的另一半相處,那麼這個人必然是認真的修行人。

  切不可小看婚姻生活的復雜性。《俱捨論記》言:“多思慮故名為人。”來自不同因緣、不同成長背景的夫妻,雖說彼此存有真摯的愛意,但人類具有的煩惱和矛盾,潛藏在心靈深處,當它生起時,常常是身不由己的。因此,夫妻兩人要長時期地和睦相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其中有許多學問。

  當雙方還只是男女朋友或未婚夫妻時,通常只會分享快樂,而不會患難與共,約會結束後,便各自回家,自己的問題自己煩惱,自己的責任自己照顧;當兩人在一起時,都只是分享快樂而已。所以那時候的情況不太一樣,感覺比較浪漫、唯美,即使有些小爭吵,也會因為雙方雖有些距離,也會很快就回心轉意,並原諒對方。

  然而一旦住在一起以後,大家就必須同甘共苦,這時情況就變得不一樣了。所以才需要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了解熟悉彼此的習慣和點點滴滴,婚姻關系才能漸趨成熟。而且相處時間一久,伴侶內心深處的一面,也會慢慢顯露出來,然後雙方會逐漸習慣對方的優缺點,如早歸、晚歸等等,因此,需要長時間的相處,才能彼此調適。

  據說夫妻感情越好,兩個人就會越來越相像。意思是說,夫妻彼此十分相愛,不知不覺地就會吸取對方的品質,然後變成同一體一般,連他們的表情也會跟著變改。人類之間的關系也是一樣,看起來越相像,就表示他們的感情越好。因為彼此相愛,表達方式和想法又很接近,“相由心生”,所以外表就跟著變改,然後看起來就越來越像。

  坦白說,我們最愛的就是自己,是不是這樣?我們每天花很多時間照鏡子,把所剩無幾的頭發梳好,細細整理好那幾根胡須……我們愛我們自己,這並沒有錯;但你要繼續學習,學會愛別人、愛鄰居、愛家人,你越多愛別人、關心別人,你的幸福感越會增加,古人雲:“愛人者,人亦恆愛之”;你越多關心自己,你的煩惱就會愈多,這就是《老子?道德經》所言:“反者,道之動。”

  3、婚姻也是修行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台灣著名居士李炳南先生針對學佛中存在的問題,曾語重心長地告誡後學說:“我們學了幾天佛,世間的事故人情天理一概不懂,對社會有何利益呢?學佛要先求人道,人道站得住腳,學佛才可以成功。自古以來沒有壞人成佛的,曹操、王莽、秦桧這些壞人,有誰聽說他們成了曹操佛,王莽佛,秦桧佛的?所以請大家先得保存人格。……我們學佛要注重實行,若無實行,講多少也無用處。實行必先扎住根本,一棵樹有了根本,才能發生枝干花果,立不住根本,永遠不能成功。”

  家和萬事興。做為一個學佛居士,首先要處理好工作、家庭婚姻等,然後才能談到其它。佛說五乘法中,以人乘為本,強調注重人格修養。禅宗六祖慧能大師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而家庭有傳燈的功能,不僅把生命延續下去,更將文化、慈悲、道德、信仰等傳揚下去。

  但現代社會,工作節奏快,精神壓力大,造成人心浮躁,故夫妻間易生矛盾;因此,現代夫妻應明確相處的基本原則。

  夫妻相處的基本原則是——“尊重而不占有、關懷而不自私、隨緣而不強求”。但事實上,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事!而這也正是我們婚姻生活,帶給修行者的正面意義之所在。不知痛苦的人,沒有資格話人生。

  人類的快樂只存在表層的感官上,但痛苦卻深入骨髓。唯有在肉體和精神、親情和愛情、學問和財富、面包和尊嚴、家庭和事業的交纏沖突中,才更能體會人間的苦樂和競逐的現實,對於做人的辛苦和做人的無奈,也才會有真實的體驗,而這些都是修行人所應知應證的,尤其是發心學習菩薩的人,更應以此為成佛的道場。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絕大部分都是男女結成夫妻、組成家庭,並且在種種兩難之間掙扎著,這當中有辛酸、有甘甜,卻無一不是刻劃入骨的激情。

  修行人除非真正了解此中的沖突、痛苦與無奈,不然如何能做到原諒無知、悲憫罪惡的地步?又如何能避免說些不著邊際、無關痛癢的空言呢?當知除了少數天縱英才之外,一般沒有歷經世事的人,不能體察人間疾苦,也不知凡夫是多麼的彷傍與無助,徘徊在萬花筒般的世界中。

  古人雲:“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經由婚姻的生活,使人可以進入人間的天堂,也能使人墜入人間的煉獄。對於修行人,特別是志求一切智的菩薩而言,婚姻生活是一門寶貴的修學法門!

  (轉載) 本文實為轉載,不代表個人觀點,專注分享,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持續放生者,受佛菩薩、天地一切神仙贊歎護佑,功德無量,必然有求必應。

  消災免難: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一功德,成就不可思議功德。

  學佛為成佛,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乘佛大願力決定往生淨土。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惡念惡口惡行,忏悔我所犯的一切邪YIN重罪;願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學佛網、轉載者、各位讀者;此文若有錯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願一切冤親債主及其六親眷屬離苦得樂,福慧增進;願斷惡修善、廣積陰德,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持戒念佛、求生淨土!

 

上一篇:方海權:雅音
下一篇:出家的要求:十三重難與十六輕遮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