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山東某考生,在進考場的頭天晚上,陪他來考試的僕人忽然死了,考生只好將僕人的屍體暫放在另一個房間。第一場考試出來,僕人已經蘇醒,告訴某生說:“昨天我隨你進考場裡去,聽到你已考中第幾名,考中人的考房都插有紅旗,我見你的考房也有。”某生聽了大喜。僕人要求某生考中後,給他娶一個妻子。某生說:“對門家的女兒好嗎?”僕人謙讓不敢當。某生說:“我考中後,還怕他不將女兒送上門來?”
第二場考試時,僕人又死了。蘇醒後卻面帶怒色說:“主人考不中了。”某生大驚,詢問原因,僕人說:“我見考官點到主人的名字時,忽然說:‘此人尚未考中,暗中已有作孽的念頭。’接著就命令改填趙某。主人的名下已經沒有紅旗了。”
某生半信半疑,待到榜發,第幾名果然是姓趙的考生。原來閱卷的老師將某生考卷呈送上去時,七篇文章都是滿圈,沒想到第三場考試的考卷被燈火燒壞半頁,不能呈送,於是抽一份落第卷補上。某生為此懊悔不已。此是萊陽宋荔裳先生講的一件實事,因與某生是同鄉,所以隱去了他的真實姓名。
132、有人在冬天裡喝酒大醉,在回家的路途中,忽然地就倒在路旁。剛好,當地的裡長從旁經過,以為此人已經死了,於是找了兩個人來守著屍體,自己就到縣城裡去報官。
當天晚上下起了大雪,守屍的人覺得太冷了,於是就拿了張草席蓋著屍體, 兩個人就跑到附近的小屋去睡覺,到了半夜時,酒醉的人突然醒了過來,便自己走回家去。後來,守屍的人回來時,發現屍體不見了,因為怕被縣官處罰,便想到某家的男子,剛死幾天,就葬在附近,於是兩人就合力挖開墳墓,把屍體背了回來。 回來之後,仍然還是用草席蓋著屍體,繼續守屍。
天明之後,縣官將來驗屍,先前 酒醉的人聽到這個消息,就去向縣官報告說,昨天只是偶然醉倒在路旁,實際上並沒有死。縣官就問守屍的人:「那這屍體是從何而來?」守屍的人知道無法再隱瞞了,只好據實以報。縣官於是就檢驗屍體,發現死者發際間有傷痕,就下令拘提死者的妻子來問話,以了解死者是如何死的,後來竟查出,原來是死者的妻子有外遇, 因而殺害了她丈夫,這婦人也因此而被判了死刑。
133、王志仁 安徽商人王志仁,三十歲尚無子。有相士告訴他說十月份他有大難。王一向覺得該相士的話很准,於是急忙往蘇州清理帳務,然後准備回家。傍晚到河邊散步,恰巧見到一名婦女投河自殺,王立刻拿出十兩銀子,呼叫漁船將該婦救起。
問為何自殺,婦人說:“丈夫替人做傭工,我在家中養豬,以此來償還欠債。昨天賣豬,收到的卻是假銀,深怕丈夫回家責罵,難以過日,所以自殺。” 王志仁聽了很同情,贈她比豬錢還多一倍的銀兩。
婦人回家後告訴丈夫,丈夫不但不信,反而懷疑妻子和王有不正當的行為。於是帶著妻子,深夜到王的寄宿住所責問。此時王已入睡,婦人敲門叫說:“投水婦來道謝。”王志仁聽了,馬上嚴厲地說:“你少婦,我孤客,深夜怎可相見?”
婦人的丈夫聽了,驚喜而肅然起敬地說:“我夫婦二人一同來拜謝。”王才披上衣服出門相見。才開門,牆壁忽然倒塌,床被壓碎,王因此逃過劫難。
回家後,相士見到他驚喜地說:“你滿面陰骘紋,一定曾救過他人性命,將來必後福無窮,不可限量。”果然王志仁後來連生了十一個兒子,而且九十六歲時,身體依然康健。
134、清朝某公,是先輩名人,家庭本來是名門望族,他孩提時就與富翁家訂下親事。他父親慷慨好施,把積蓄都施捨空了,臨終時家徒四壁,只把陰德留給某公。
某公非常貧困,考上秀才後,東求西借才籌到一筆錢把媳婦娶進門。富翁卻嫌女婿太窮,偷偷反悔,用一個婢女把小姐掉包。那位婢女倒也端莊溫婉,某公不知道她是替身。後來某公前往岳丈人家,鄉裡無賴們不懷好意,群起嘲弄他,叫他婢女的女婿,某公非常憤怒,要無賴們閉嘴賠禮,卻遭到無賴們的嘲笑奚落。某公回家偷偷問妻子,妻子據實相告,某公才如夢初醒。
之前,某公曾夢中到一處地方,朱欄碧瓦,完全不是人間景象,有幾位女郎在一起繡一件錦袍。某公問她們,她們說:“這是新科狀元穿的衣服。”某公仔細一看,錦袍襟袖間用紅筆寫了兩個字,正是自己姓名。某公醒後歡喜不已,頗為自負。
如今某公知道自己竟然娶了一個賤婢,丟人現眼,非常氣恨,暗想他年我富貴之後,一定重娶名門閨秀揚眉吐氣。
一天晚上,某公又夢到之前的地方,刺繡女郎卻態度冷漠,不予理睬,再看襟袖間的字,模糊不清,就要消失了。某公大吃一驚,急忙問為什麼。女郎隨口說:“這小子剛剛萌生了棄妻一念,上帝命令狀元換別人做了。”
某公猛然驚醒,深深後悔不已,從此與妻子和諧恩愛,發誓白頭偕老。幾年後某公中了狀元,擔任了京城要職。
135、郎綸绶,明朝人,為人聰明而敏達,但生性好YIN,凡是不正經的婦女,都樂於接近他,年齡過了四十,自己深知好YIN成性,常**他人妻女,必以獲罪於天。雖然有想悔過補罪,但又不知如何補過挽回天心,因此,只有聽天由命,等候懲罰,有一次生病,偶然讀文昌帝君感應篇,看到書內有一頁寫著:“如果有人犯了**惡行,後來能知過悔改,行善補過,久而久之必能滅罪得福。因為天道禍YIN不加悔罪之人。”
他反覆看後,即高興的跳起來,並很歡喜的自言自語說:“我因以前犯了**的罪過,心理常懷恐懼,怕上天會突然的降災禍懲罰。時時心存後悔,幸而能在病中見到感應篇,因而獲之悔罪補過的道理,此後我可以不必再懷恐懼了。”
於是自那時起,即向神前懇切忏悔,力誓改過自新,並且力行眾善。凡有所著作,常借聖賢經教以勸誡人。尤其對於戒YIN一事,更事諄諄勸誡。如此經過了數年,以忏盡前非,而行善日著。有一年終於獲選由府學而升入太學。後來由於兒子的貴顯,而蒙封官,享年九十多歲,無疾而終。
136、福建省福州縣,有一生員姓林名濤,年少貌美,有一日到鄉下向佃農索取田租,某次抽閒出去散步,回來後看見自己書桌上突然多一株蘭花,開過一會兒,忽然出來一位少女探頭偷看,林濤問她蘭花是不是她拿來的?
少女笑著說:“這蘭花是我姐姐要贈送給你的。”又問:“為什麼要贈花給我呢?”回答說:“這個我也不知道,不過請問公子是否可以與姐姐相會呢?”少女還沒等他回答就進去了。
不一會兒,又走出未一位帶著笑容的美麗少女,林公子一見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不勝鐘情銷魂,於是乘機向她道謝並用言語挑戲她,少女約他說:“明天我父兄都要進城,須過夜才回來,黃昏後你可以從我家屋後偷偷進來,我當不鎖門以等待您。”
當天林濤如期趕約,進到屋內,但見繡房清潔,芳香撲鼻,二人坐在床前細語,兩相慕悅,愛情悖發,欲火馬上熾烈起來,正想越禮之際,林濤忽然想起家中的妻子而暗中自言說:“我已有妻子,而她尚未出嫁,雖然兩相戀愛,但如此,豈不是虧損了陰德,枉費我讀了這麼多聖賢書,明年科考已近了,功名怎有希望呢?”
這念頭一轉,就如冰雪泡身,欲火全消,於是改對小姐婉轉言說,辭別出來。自從那夜回來後,便不再前往,那少女等他不來,得了一場病,險些兒病死,林某聞知也絲毫不痛惜。
以常人的情理來衡量,林濤雖然近乎絕情,但“情逢多處必生YIN”,多情往往容易犯YIN過,只有能意念端正,不妄動情愛,才稱得上是奇男子。次年林濤即考上舉人,後來更步步高升。
137、尉遲恭之妻,外貌平庸。唐太宗念及他是共創唐朝國基有功之臣而嘉許他,想把幼女賜與尉遲恭為妾,尉遲恭委婉而恭敬的答曰:‘皇上厚愛,微臣銘感於內,實因下官內人雖婦容丑陋,但善守婦德。古有名訓:“富貴不YIN,乃仁者德行。”微臣慕此德行而仰之;祈請皇上原諒,臣不敢領旨。’唐太宗雖被拒絕,反而更加贊歎其仁者之風,不以妻妾攀結權貴、納妾聯姻,這種人之行為必光明磊落,可以輔君並且忠君;因此更加尊重與信任尉遲恭。尉遲恭子孫興旺富貴,綿延千年。
138、劉廷式是北宋齊州人氏,在蘇轼任密州(今山東青島市高密)太守之時,前來接風洗塵的正是密州通守劉廷式。當時年約四十歲,河南口音,衣著樸素,為人忠厚、老成。在他年輕時發生了這麼一段故事,一直為人津津樂道,也因此蘇轼為文贊美他人品的高潔。
劉廷式年輕時與一位鄰家女子訂下婚約,後來他進入太學,經過五年的苦讀終於考取了進士。心情雀躍的他迫不及待地回家鄉准備成親,誰知等他回到家鄉時,早已人事全非,鄰家老翁已經過世,家道頓然中落,鄰家女子傷心悲痛以致雙目失明。
劉廷式明白了這個情形,卻不因此違背婚約,依然選擇吉日良辰要舉行婚禮。鄰女卻推辭說:「我如今雙目失明,形同廢人,門不當戶不對,怎能嫁你為妻呢?」
劉廷式回答說:「既然我早與令尊翁有約,豈可因為尊翁已死、孝女哭瞎了雙眼,而違約忘信呢?這可是一生的承諾啊!」
劉廷式有情有義的一番話,讓所有在場的人都為之動容,兩人終成眷屬,婚姻生活和諧而幸福,並且生了兩個兒子。一直到劉廷式到密州城任官時,夫人因病而逝世,他哭得很傷心。
當時任太守的蘇轼安慰劉廷式說:「我聽說悲哀是由愛念才產生的,愛念又是由於美色所引起的。你娶了盲女,愛從何而生呢?」
劉廷式回答:「我只知道死去的是妻子,所哭的也是妻子而已,她是否目盲並不重要啊!如果真是因為美色而產生愛念,因為愛情而產生悲哀,當美色衰退而愛念斷絕時,哪裡還有所謂的情與義呢?難道在街市上倚門賣笑,騷首弄姿的風塵女子,都可以娶回家做妻子嗎?」
蘇轼聽了,十分感歎佩服。後來盲女所生的兩個兒子,參加科舉考試也都登第。
139、王曾宋朝益都(今山東省昌樂縣)人,字孝先,為人正直,心地仁慈,為宋代名臣。宋真宗鹹平年間,參加省城鄉試,名列第一。
其後又以鄉貢(會試中式的貢士),前往京都參加禮部廷試,途中住宿一家旅館,聽見附近人家有母女二人,哭聲非常悲切,王曾探問鄰居,得知因為欠官債四萬,家中貧困,一時無法償還,由於官方追逼很急,迫不得已,只有將女兒賣給商人,母女就要遠別,從此永遠不得相見了,因此哀傷痛哭,王曾聽了,憐憫母女處境淒涼,對其母說:“你的女兒可以賣給我,我在官宦中往來,你們母女也可有相見的機會。”於是拿出銀錢來,退還商人,並清還所欠的官債,約定三天之後前來迎娶。
過了三天,其母不見王曾前來,心中感到奇怪,便到旅館去訪問,旅館主人對她說:“王曾已經離開了,留下一封書信,托我轉交給你。”不料信裡並不提到錢的事,只是叫她選擇好人家婚配。這才知道原來王曾是一位仁人君子,有心相助,母女感激萬分。
王曾到達京都,應試禮部及殿試應對,都名列第一,先後連登三元,親友臨門道賀,有人對王曾說:“恭喜士子,狀元及第,今後一生吃穿享用不盡了。”王曾以嚴正的態度回答說:“我王曾生平,志不在溫飽,難道做官,就是為了講求個人的溫飽享受嗎?”
不久,王曾入直史館,又轉任翰林學士,其後又升任為右谏議大夫,參知政事,正直立朝,一絲不苟,政事功業,高超特立。到了仁宗時,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職位),封沂國公,去世後賜谥號文正。
140、五代時,蜀國羅城兵馬使程顏賓是一位勇敢善戰的軍人,當他率兵攻下寧縣的時候,部屬們為了慶祝勝利,在民間物色了三位年輕貌美的小姐,獻給這位戰功赫赫的將軍,當時他雖喝醉了酒,但並沒有喪失理智,面對如花如月的絕色佳人,並沒有動一絲一毫的邪念,他莊嚴和藹的對三位小姐說:‘你們都好像我自己的女兒一樣,我應當保護你們,怎敢違背良心,妄想侵犯你們呢?明天我一定通知你們的家長,領你們回去。’
說罷,令部屬把三位小姐妥善的安置一室。第二天早晨,立刻尋訪她們的父母,把他們的女兒分別領回家中。
當地的民眾,對於這位人格高尚的軍官,都十分愛戴,樹立了真正英雄不好色的正確觀念。因為他的聲譽日隆,深為上級器重,不久升任巡察使。享壽九十三歲,臨終以前,預知時至,告別親友,含笑而逝。他有幾個兒子,都很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