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嘎瑪仁波切:虛榮的前行,即有自卑如影隨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社會的浮躁,不是一個大而泛的問題。很多時候,我們把太多社會中的狀況百出及匪夷所思,憤憤歸咎於,只怪社會太浮躁。這其是一句不經過熟慮又缺乏思考的結論。社會問題需要具體到事和人,而事又在人為,人之所為,都在於心之所向。

  人心的所向不光波及到我們個人的情緒起伏,它更像種傳導力一般,會波及我們個人的周圍。之後再會由一個個個體,波及小群體,再由小到大的范圍去散播開來。不要以為我們平時的個人情緒或是內心起伏,只關乎我們自己。每一個個體都不是單獨存在的。我們總說緣緣聚合,又說緣聚緣滅。其實佛法裡的很多聞思,往深了理解,是指導我們實修實證,另一方面,深入淺出的去運用和認知,也是從來不會違背世間法的規律,反而會更好的解決我們很多實際,而又棘手的社會人,社會事,及社會心問題。

  一個人或個體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就像很多人驕傲的不可一世,總覺得自己在世間法的顯現上能力過人、事業出眾、姿色過人、魅力四射、家庭出生不一般等等,用這些來浮誇的陷入自我欣賞的盲目中,真的很有意思。這種驕傲,不僅讓當事人看不清自我的局限,更會帶給周圍人很多相處上的不自在。我們想想,如果不懂緣緣聚合的道理,我們的分別內心,就很容易把每個個體區分開來,而且認為實有而不可摧。那麼當個人的成就,在具體體現時,用世間標准的價值觀再冠名為略有成功時,那種傲慢和自負的可笑,就會表演的非常隆重。如果我們如此堅定自我的獨立,不懂緣起的道理,試想當我們離開群居的生活環境,而在一個荒島之上,只有我們自己時,為什麼,就會很難有需要驕傲的浮誇,和虛榮的展現呢?應該一樣才對啊?沒有,這時的我們只會感覺荒涼和無望。

  因為我們缺少了“觀眾”,缺少了對境,缺少了可以讓我們展露虛榮的一切所靠。是緣分聚合,給了我們可以有所謂“成功”的機緣,這離不開很多因素,哪怕沒有簡單的光和水,及環境,我們都不可能成長為一個健康,理智的可以正常打理自己一切事物的人,更別說從出生到成長過程中,所需要依靠的一切因素了。一切的緣分成熟時,都需要很多個細小而缜密的因緣相聚,之後環環相扣,如網狀錯綜復雜時,才有可能造就我們成一事或成為某個人物的機緣成熟。這其中更離不開前世因果的奠定與另一種能使我們投身為人的因緣聚合種種……

  我們就是無法參透這些道理,所以,當我們個人的內心起伏,或是膨脹,或是自負,或是憤憤不平,或是虛榮無比時,總是把不好的內心作用,歸結為外在,而把自我感覺良好的驕縱附加的展現給外在,這種推诿和強加,其實都是一種影響力,一種同樣如因緣聚合時環環相扣的影響力。

  當我們虛榮的炫耀所有時,會造成他人的不平與厭惡,這就是當內心產生負面情緒時,向外界推诿的作用力,人人有!換言之,當看見別人的更優越在我們眼前炫耀時,對於炫耀者是一種自我虛榮強加於外在認可的負重力,對於被觀看者,則造成內心失衡與負面情緒延展與外的波及力。我們都可能成為虛榮心展現的主角,也同時可能成為欣賞他人虛榮心展示的自卑者。同樣的內心作用,對境不同時,正負兩面的表現也不盡相同。換言之,無論我們以何種姿態在一個社會中生存,都會存在必須承擔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效果。所以,在這點的闡述上,我們不難理解,一個社會的浮躁,不是我們看見層出不窮的現象,去定性一個浮躁這麼簡單的,而是需要人人去反思,為什麼現今的社會如此浮躁與不安,社會矛盾的激化如此嚴重,仇富心理、不平心理、怨怒心理、還有炫富心理、急躁心理、不安心理、信任缺少等等之多的偏激心理如此嚴重呢?是不是我們大家都該反思一下,我們每個人的起心動念都給這個社會造成過什麼影響?

  我們不該孤立我們的自傲,更不該推诿我們的不滿,要知道任何事物都是一體兩面性的,就像當我們不經意釋放自我虛榮的浮誇時,就會有一種自卑如影隨形。此時我們是炫耀者,下一刻就會成為他人炫耀的觀看者,以此類推,驕傲的同時亦會有內心失衡的下一刻。一個人如此,人人如此,從小到大,從點到面,當我們發現生存問題時,不是一句社會真浮躁就能囊括的。而是作為生存的個體,我們需要自我反觀些什麼,自我約束些什麼,自我收斂些什麼,社會矛盾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才能從根本上有所改觀。

  世間法與出世間從來都不相違,亦如社會生存法則中,人人略知緣緣聚合的道理,亦會明白“局裡局外”的我們,任何內心的起伏,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影響,乃至相互成就或是相互毀滅的。佛法裡不缺出世間法的殊勝,更不缺世間法中良好生存及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等等相互和諧共處的正確指引。

 

上一篇:海濤法師:開闊心胸、放下自我,自然能毫無畏懼,克服一切
下一篇:嘎瑪仁波切:這一生,要為自己活個明白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