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南懷瑾:學佛人的第一個毛病,懶!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文/南懷瑾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他說假使世界上有人,用無量無數充滿宇宙那麼多的寶物布施,這個人當然功勞大,福德大。

  《金剛經》的文字是古樸,而不講細致的。不論文章也好,一幅畫也好,其他藝術品也好,越精致完美,那就完了。

  像那個殷商的古董,一塊泥巴,但是你擺在那裡越看越有趣,因為它是一塊很古樸的東西。這樣想也對,那樣想也對,隨你去想吧!

  現在的東西啊,精致完美,但是看了三天,就不要看了,討厭了,再沒得可看了。也等於我們現在穿衣服,為了表示曲線,肉也露出來,腰也露出來,看慣了以後,將來就不要看了。所以我說將來要剝皮才行,剝完了皮以後,又沒得玩的了,一定又是多穿些衣服蓋起來。

  佛經的文學是樸實寬松而不是精細的型態。有時它文字上沒有作轉折,但是一看就懂了。其實“若”字就是轉折,若就是假使,假使有一個“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所以我們可以說,滿座都是有福人。

  但是,佛說的有個先決的條件,就是發菩提心。這可是很嚴重的了,什麼叫菩提心?前面我們已經說過,現在再不厭其詳的說說,加深大家的印象

  菩提就是覺悟,不是我們中文講的覺悟,是大徹大悟,般若波羅密多這個覺悟;是能超脫三界的這個覺悟。

  悟道就是菩提心的體,菩提心的相與用是大悲心,大慈大悲。真發了菩提心悟了道的人,你不必勸他發大慈大悲心,他已經自然發出大慈悲心了。

  有許多朋友說:我啊,什麼都信,就是有一點,發不起菩提心。

  我說:你觀念不要搞錯了,以為看見花掉下來,眼淚直流,看到一點點可憐事而心軟,那個叫發菩提心嗎?那是提菩心,不是菩提心。那是婦人之仁,是你神經不健全,肝氣不充足,或者腎虧,所以容易悲觀,容易掉眼淚,就是如此而已。

  真正發菩提心的人,菩薩低眉,金剛怒目,大慈悲,武王一怒而安天下,這些才是菩提心,大悲心。用仙家的道理來說,菩提心是內聖外王。體是內聖之學,用是外王之學。以佛家的道理來講,菩提心的體,大徹大悟而成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羅密多,形而上道,證道。

  菩提心的用是大慈大悲,愛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不是躲在冷廟的孤僧,或自命清高的隱士。所以說,發菩提心的人,重點是在這個地方受持《金剛經》的。

  有人說念《金剛經》幾十年了,自己也不曉得發的什麼心!只想念經求福報,或求其他的什麼,而且也有感應呀!

  不錯,那有另外的解釋,但是如果沒有感應的話,那你就要注意自己有沒有發心立志了。

  《金剛經》上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意思是依教奉行,依他所教育的,老老實實的去體會,去修持。在行為上,做人上,打坐做功夫上,乃至做事上去修持。

  有些人學佛以後,第一個毛病就是懶。學佛修道的人都很懶,看起來是萬緣皆空的樣子,實際上你研究他的心理行為,那是絕對的懶,空是假的,懶是真的。

  你說他空了,躺在那裡,或坐在那裡,妄想多得很,一點都沒有空。可見他很忙啊!

  他願意躺在那裡坐在那裡忙,叫他起而行之,他說學佛的人不來這個;實際上是懶。叫他發菩提心來利世利人,阿彌陀佛,我不是菩薩啊,要有菩薩心的人做啊,他自己懶,自私。你叫他起來做點小事,他就懶起來了,拿空來擋。

  根據我的經驗,學佛修道的人,廢物多,懶的多。佛叫你精進,你做不到,叫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做不到。姑且不論諸惡莫作,一善都不行是真的,因為他懶嘛!這是我們要自我檢討的,非常嚴重的問題。

  《金剛經》最後叫你受持,你精進之心沒有,利他之心沒有,那是《金剛經》持你,不是你持《金剛經》。

  “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依此修持,“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說不是指現在的講演,而是解釋發揮這個道理,說給人家,使人了解。

  “其福勝彼”,他說那比你用三千大千世界珍寶布施還要厲害,因為這個是法布施。佛學認為法布施比財布施更重要。什麼是法布施呢?就是精神的布施,為人類的智慧生命,文化全部的功德而作的布施。所以他說這個福德勝過財布施。

  現在我們在座的人研究《金剛經》又講《金剛經》,那福氣不是好得很嗎?那當然好啊!坐在那裡萬事都不做,冷氣吹著,又可以瞎想一頓,這兩個鐘頭蠻舒服的嘛!這就是有福氣了。什麼是福?平安就是福,呂純陽有一首詩描寫福氣:

  一日清閒自在仙,六神和合報平安。

  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禅。

  “一日清閒自在仙”,一個人有人間的清閒,就是神仙的境界,這一天當中不生病也沒有痛苦,“六神和合報平安”就是福。“丹田有寶休尋道”,是指心田,心裡清淨就是修行,不必再去尋個什麼。“對境無心莫問禅”,對境無心就是禅嘛!何必再問禅呢!所以啊,我們曉得平安就是福,六神和合報平安就是福。

  千萬不要認為要給人家講經念經才有福,那你又生法相了。下面所以告訴你:

  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不要著相,盡管在說佛法,始終沒有一點佛味,不像那些佛油子,而是很平凡,很平靜;盡管在講《金剛經》,沒有一點金剛經的味道,如如不動。

  什麼是如如不動呢?不生法相,善護念,無所住。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本文摘自南懷瑾《金剛經說什麼》,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

  南懷瑾:福德不夠,就不能消業障開智慧

  菩薩在世間,以各種方式顯現在眾生面前,如果你福報足夠的話就能見到他們。所謂的見到,並非是只見到一個表象,而是能真切感受到開悟的震撼。

  福報足夠是開悟的前提,否則門都沒有!而修行就是為了開悟見性,所以,一個修行者平時的積攢福報比做什麼都重要。

  南懷瑾老師就說,你再打坐修禅,也頂不上做一件大善事的開悟來的快,就是這個道理。打開中脈與打開智慧有關,打開智慧與行大善有關。所以發大心行大善,是開悟的前提。只有開悟才能解脫,只有解脫才能快樂,只有快樂才能心靜,只有心靜才無痛苦。所以呀,轉變心態很重要,而修福報才最徹底,由此,開悟才有希望。

  南懷瑾老師在《維摩诘的花雨滿天》著作中,提到他修行的一個重要體會:“有時候忽然智慧開朗,心想這個道理怎麼會參透?再想,原來是某件事上有些福德,立刻有報應,智慧就開了一層。”

  所以南懷瑾老師告誡學佛人:一天到晚不修福德,自私自利,拼命求自己樣樣好,然後還想開智慧,智慧有這樣容易開嗎?修行求解脫,僅自己得到解脫不算數,要幫助眾生得到解脫,晝夜不停地為他人而修道,肯去利他就是利己。

  一般人都有體會:為什麼不能開悟?因為有業障。

  所以,在福德與開智慧之間,還藏著一個公開的秘密:業力障礙。福德是正能量,業障是負能量。人的智慧本具本有,因業力障礙之而不能開啟。

  福報是福德的受用體現。業障大的人,沒有福報。反過來,有福報的人,業障就小。當福報大於業障,即正能量大於負能量時,智慧就容易開了。

  南懷瑾老師在維摩诘經講解裡說:“功德智慧成就所得的果報,心能轉物所致,色身氣脈自然轉變。不信你試試看,若作了件大善事,不用打坐氣脈就會變,就是這個道理,立竿見影。沒有修福德資糧就不要妄想成就。沒有功德成就的話處處是障礙,身心都會是魔障,內外環境都是障礙。無量功德成就是修福報,無量佛土皆嚴淨是修智慧的成就。你一個人大徹大悟,不能度眾生,因為功德不成就,充其量是個辟支佛。”

  福德(福報)是修積來的,還是佛菩薩賜予的?既然佛菩薩大慈大悲,為什麼不又多又快地賜給我們福報,以便我們早得智慧早得解脫呢?

  觀音菩薩曾向佛陀請教:諸菩薩有大慈大悲之心,擁有各種無量的財寶,為何世間人還是那麼貧窮?

  佛告觀音菩薩:這是世間眾生自身業力障礙的過失所致。比如說,餓鬼因其極度的饑渴業力逼迫其身,見到大海水而大海變成干枯,這不是大海的罪過,而是諸餓鬼自己業障的過失。

  所以,菩薩布施的財寶,就像大海一樣沒有過失,有過失的是眾生的業力,就像餓鬼自身惡業的業力令其找不到飲水和食物。

  學佛人都會念四弘誓願,但如果沒有修積到足夠的福德,四弘誓願就成了可笑的口頭禅。怎麼個可笑呢?

  南懷瑾老師用诙諧的口吻,給那些空口念四弘誓願的人加了注解:“法門無量誓願學——太偷懶;煩惱無盡誓願斷——心裡想;眾生無邊誓願度——吹大牛;佛道無上誓願成——慢慢來。”

  很多人拼命用功,想得定,想悟道,但是做不到。為什麼?福德不夠!

  南懷瑾老師說:“福德和功德有差別,譬喻你修苦行,這是勞苦功高而來的功德。福德不同,是犧牲自我,所有的利益都讓給人家。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等,就是福德,六度也是福德。”

  有位智空法師,對於修積福德的重要,談得很透徹,他有很多經典的說法,大略選摘幾條:

  1、你的福報沒有積累夠而想開智慧的話,門兒都沒有。

  2、你福報求不到,想開智慧?不行!你的福報有了,就把福報轉換為智慧了。

  3、佛陀告訴你,智慧是福報的僕人,福報才是第一位的。

  4、多做功德,智慧才能增長,功德和智慧的增長是平等的。

  5、深信福報的積累就是智慧的前提,沒有福報,你想開智慧?不可能。再說一次,不可能!

  6、布施不夠,福報不夠,持戒是持不住的。

  7、有仁波切開示說:有足夠的福報,我們的修行才能夠提高。禅定功夫的增長,智慧的生起,證悟的生起,都離不開福報。

  8、福德發心不夠的,很容易遇到假上師。

  9、沒有前半輩子的福報的積累,你後半輩子還想開智慧?歲數大了,行嗎?老實告訴你:不行。

 

上一篇:淨空法師:一生最幸福的是快樂
下一篇:人在做,天在看!原來每個人身邊都有護法神!​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