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方海權:寧可多積善,不可多積財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若想作眾生之良師益友,先為提高自我智慧。把自我的見識,學識,能夠深入看透世間很多事。使能把將每一個事物都能看得透,看得深。而後又甘於說出肺腑之言來利益眾生。

  第一:培養自我有智慧,把將事物看透,把將這些看透了的有益語言去奉獻眾生,使大家人都得益。世間上任何與我們有緣的眾生。他們有事請教,或與我們共商某一件事,我們若是能把事物看得透徹,看得深化,就能開解對方最好的方法和方式,使對方迎難而解。

  第二:我們甘於把肺腑之言,把我們對事物的看法,看透之後甘於對其說出,使對方在我們的幫助下,在我們的善意語言幫助下,令對方得到無量的利益。這就是願作眾生良師益友之法。

  因此分享了我們的智慧,分享了我們好的語言給眾生,有時是勝過我們送與對方很多的財物。因為在智慧的言語下,使對方有時獲益超過了很多的錢財以及物品,而我們甘於去分享。

  有時當我們自身有了能力,不管是在學習佛法得到的利益,或是在財富上得到的利益,我們都甘於去分享給大家人,不管親朋也願意分享,有緣眾生,所有的人,我們都願意去分享。這也是一種為大家作良師益友的表現。

  其實分享了我們好的智慧,分享我們的財物,以及我們學到的妙法,或持咒得到了利益,或讀經得到了利益,或者念佛法門得到了利益,如何修,如何證,分享給大家人。

  有了這樣好的因,所以我們會得很多好的果。自然會出現我們遇有什麼事時,當然有良師益友幫我們開解。也自然而然能夠達遇明師,有達遇善知識的好緣。因為我們送給大家是好的東西,自然會得到好的東西來利益我們的本身。我們雖然是無求,但是無求而得是屬於我輩修來的自求多福的福報。

  因而在因行的時候,我們必須懂得把將我們的智慧,好我們好的善意語言,肺腑之言去開解眾生。我們學到的微妙如來正法。甚至我們自身有能力得到了財富,得到了財物,得到了財產,我們都願意分享給大家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自身受佛加持,也能生生世世得大利益。

  施與眾生的智慧,就會得智慧。

  施與眾生財物,我們就會得財物。

  施與對方的佛法,我們就易於明心見性,入佛知見。

  施與眾生的妙言妙語,我們依然會得到的是眾生一片心對我們的回報。

  問題是我們必須提高自我,甘於這樣去做,甘於這樣去分享。當眾生在我們甘於去施給他,分享給他,而眾生得到了清涼,去除了煩惱,我們自身也受大清涼,遠離了煩惱,得證了快樂。

  世間上一切事,無可留戀。祖師說:觀彼六塵,如幻如化。世間種種的五欲六塵,種種煩惱,我們是要用行菩薩道,去遠離這一切的塵勞,遠離這一切的欲愛。使自心證受涅槃妙果,安樂常存,安樂常在。

  我們必須時時覺悟自我,也去覺悟眾生。眾生長迷不覺,所以永劫墮落。諸佛上覺不迷,所以永成佛道。

  我們明白了這樣的道理,必須自我的覺悟,也同時覺悟了眾生,使同成佛道。因而我們學習如來正法,願同眾生離苦得樂。如來所說經法皆是方便引導法門:如水洗塵,似病與藥。今證心空法了,病退藥除。

  我們學習了如來的正法,學習了如來所說的法都是用方便法門引導眾生。好比用水洗了塵勞,好比眾生得到了病,我們用藥,如來的藥,使眾生病好。而病好了,證悟心空法了。心本來是空,法本來是無。好了之後,病退藥除。明白了這樣的道理,就是對症下藥,用方便的法門,使眾生病退藥除。就能身心皆得解脫,歡樂無比。

  唯有我們常行菩薩道,才身心真正有積極的人生態度。有了積極的人生態度,我們的心靈自然生氣蓬勃,生生不息。因為我們一心唯有利眾,對於眾生,對於自身,都兩能得益。

  寧可多積善,不可多積財。因為財有時積得太多,反成了禍胎。而善積得多,就會成為好人,甚至成為菩薩。

  在此密密的行菩薩道,而身心俱以低調。低調的人生,廣積陰德。密密的積了陰德而未人知,也不用其它人知,諸佛菩薩能知就可以了。所以《道德經》說到: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我們在行菩薩道時,應懂得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教導了眾生,不需要過多的語言來宣揚自我,是無必要的。只要眾生能得到利益,就可以了。

  而我們自身也會自然得證菩薩道的安樂。但願我們以及世間上所有的人把將自我,好的東西,善的東西,菩薩道的妙用,奉獻給所有的眾生。使這世間充滿著美好。

  無心恰是聖人心,聖不無心趣轉深。

  會取無心端的旨,無心心卻無無心。

 

上一篇:印光大師:怎樣才能做到佛念自純?(222-227)
下一篇:康熙結緣普陀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