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大家好。
我再次說明一下,想作為一名真正的修行者,為了了脫六道生死輪回的,想早日能夠出離牢籠的修學者,大家必須要注意以下幾點。

1.必須要依止真正的到達彼岸的,善知識作為我們的終身老師,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修學的旅途障礙重重,我們很容易誤入歧途。修學是有程序的,從初學到悟道之間存在著一個程序。
悟道至證道之間也是需要一個程序。如果我們確定是再來人,例外。否則這個過程是萬萬不可缺少的。
這是在修行的旅途中最重要的。希望眾親能夠聽我一句肺腑之言。

2.千萬不能自己盲修瞎練,對老師的輕慢,要對老師所講的話言聽計從。
3.自己在沒有證悟的期間千萬不要執迷,去急忙弘法,這種度人的方式就是在傷害眾生,以盲引盲,罪過無邊。
在沒有徹悟的期間是思維,妄念的見解,也就是相當於魔說。契入佛的境界佛的智慧,相當於佛說,方可圓滿。

4.在沒有悟道之前,最好請不要給眾生去施食,或者超度啊等此類的事情。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這個期間大家只能嚴重的著相不能離相。時間久了我們的意識當中就會出現種種的幻覺,就是走火入魔。

曾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啊。在修行的路上努力了一輩子,不明理,盲修瞎練,嚴重的著相,結果入了鬼道了,做個鬼頭。
所以說這個知見太重要了,會使我們背道而馳。這多可惜,辛辛苦苦的忙了一輩子,只是種了點善根而已。
根本就談不上信佛,更談不上修佛。自編自演,盲修瞎練,這種方式非常可怕。
所以說,誦經,念佛,打坐,如果不能依教奉行者,不等於信佛,更談不上修行。大家千萬要注意。

再有我們大家既然能夠走進佛門,我們必須要相信真理,佛法就是自然規律,大自然界中真理只有一個,那就是因緣而生,緣盡而滅。就是說如是因,如是果。
我們必須要按照自然規律來進行美好的創造。如果自身的命運不好,就是證明了我們在創造的過程中,沒有完美。

何為完美的心呢,就是大愛慈悲,智慧的心態屬於完美。如果用自私自利的心就是偏激。所以說自身的果報,完全掌控在自己的心態。
我們這顆心態就如同一名司機,車輛行駛的方向,完全取決於這個司機,千萬不能怨天尤人,車輛自己不能夠狂奔。
必須要以心態為主。一切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樣的一個程序來造作才是。

為什麼我們修學的這麼累,這麼煩惱,進度這麼緩慢呢?
就是我們開始入門,這個入門的“基礎”,就出現了偏差:
1.修行的程序混亂。
2.目標不明確。
3.缺乏基礎。
4.自以為是,急於求成。
5.迷心捉影。
等等。

這都是屬於基礎上的問題。也就是說開始知見就跑偏了。所以越修越盲,越修越亂。
在這個期間我們必須要把內心混亂的程序刷新,一切從零開始,有次弟的修行方可受益。
好了,阿彌陀佛,釋桑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