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得此岸,才能到達彼岸
捨得此岸,才能到達彼岸
今天阿彌陀佛來接你,你能心甘情願、迫不及待地隨他走嗎?“兒子沒成家呢,孫子還小呢,我還沒退休呢……”萬千理由,表達的就是一個意思:捨不得走!這說明你還是留戀世間。
等阿彌陀佛真的來了,你就不能再留戀了,該走的時候一定不要遲疑。即使絕症來了,海嘯來了,地震來了,那也是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日日夜夜求往生,不就是為了臨終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嗎?那又何懼之有呢?
安詳的死就是往生,沒有恐懼,沒有痛苦的死叫涅槃、圓寂。倘若海嘯來了害怕,地震來了害怕,得絕症了害怕,就說明你沒有放下今生,沒有放下世間。
如果你真正放下了,沒有絲毫的留戀,日日夜夜求解脫、求往生,那麼阿彌陀佛來接引你,正是你所向往的。這個時候你為什麼要跑呢?為什麼昏過去呢?真正有修行的人,即使海嘯來了也依舊會泰然自若,無所畏懼,毫無痛苦,和平時一樣如如不動,這才是真正的勇士勇母。假如有逃避心,說明你還是沒有出離心。
出離心是一種覺悟,是一種勇敢的心;留戀世間的心,是一種束縛,會障礙我們往生。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有出離心了,都能放下了,可事實並非如此,其實那是放棄,是逃避。有一個覺悟的心態,有一個開放、輕松自在的心態,才能活得安樂,死得安詳,這樣念佛一定能往生。
捨得此岸,才能到達彼岸!
發出離心 捨凡夫心
發出離心 捨凡夫心
在《道次第》中,下士道的內容為念死、念惡趣苦、皈依三寶、深信業果,中士道的內容主要是念人天善趣之苦。同樣是念“苦”,在不同的修學階段,所念內容卻大相徑庭。下士道的修學,是以成就人天善果為目標,故念惡趣之苦,希求人天之樂。而中士道的修學,是以發起出離心為目標,故進一步念人天之苦,因為人天亦非究竟之樂,仍在有漏的三界之內。此外,還應該了解苦生起之因——集谛,即有情生命延續的原理及狀況。
我們要不斷思維死亡之苦、惡道之苦,乃至人天之苦,思維煩惱和業給我們帶來的痛苦。這種觀修,有助於我們生起真正的出離心。
說到出離,首先是出離環境。我們出家,就是對塵世生活的出離。但出離環境並非目的,因為任何境界都沒有實質。我們之所以要出離環境,是因為心對境界的貪著。所以,出離環境是為了擺脫心對此產生的貪著,歸根結底,還是為了出離凡夫心。
凡夫心也屬於集的范疇。我們希望出離苦,首先應出離集。知苦,方能斷集。所謂集,就是煩惱、業力,就是生死相續。
業力,包括身口意三業。一般來說,似乎偏重於身業和語業,但意業卻是根源。貪嗔癡三毒,就屬於意業的范疇。我們在貪的時候,就造下貪的意業;嗔的時候,就造下嗔的意業;執我的時候,就造下我執的意業。正如《地藏經》所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貪的念頭每啟動一次,就造作一次貪業。再啟動一次,貪業就得到增長,如是不斷遞增。當然,意業並不都是負面的,同情、關愛、慈悲也屬於意業。
生命就是無盡的積累。在這種積累中,意業才是根本,身業和語業只是意業的外在表現。任何善惡行為的生起,皆因意業的參與才有了力量,才會在我們的阿賴耶識中形成種子。如果沒有意業的參與,它所形成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
在戒律中,每犯一條戒,都要考察是有心造作或無心造作。殺生,是有心殺還是無心殺;偷盜,是有心偷還是無心偷,並以此作為判斷是否犯戒的重要因素。這也類似於法律所考量的動機。
由此可見,心的參與非常重要。貪一次並不可怕,嗔一次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生命中形成了強大的貪心和嗔心。這些心行一旦成熟,將形成巨大的慣性,在未來生命中不斷主宰我們,促使我們造作種種惡業。修行的根本,在於將心從貪嗔癡中擺脫出來,使它不受五欲塵勞的系縛。
在我們的習慣中,貪心生起時,貪就代表了我們全部的想法,使整個身心毫無保留地投入這種貪婪之中。而嗔心生起之時,嗔就主導了我們全部的情緒,使每個細胞都燃燒著不可遏制的嗔火。
那麼,貪和嗔能代表我們生命的全部嗎?事實並非如此。當我們的心介入情緒並為之左右時,我們已經感覺不出,情緒只是生命海洋中的一片浪花,並不是大海本身。在自然界中,一片葉子是微不足道的,可當它遮蔽了我們用來觀察世界的眼睛時,它甚至就成了我們的整個世界。我們對情緒的執著,恰恰將它化為了一片蔽目之葉。
如果我們具備智慧的觀照,就會看清念頭和情緒的真相,不隨它左右,不受它傷害,因為情緒和念頭只是虛空中的一片雲彩,大海中的一片浪花。而我們的心性,卻是虛空,是大海。如果我們執著一片雲彩,這片雲彩便是一切;如果我們安住於虛空,一片雲彩又算得了什麼?雲卷雲舒,虛空又何曾有過改變?
具備相應的定力之後,我們還會感覺到,並不是每種負面情緒都會對我們構成傷害。如果我們受到傷害,那只是因為心執著其中。這種執著非常強烈的時候,會嚴密、堅固得像一個封閉的器皿。使我們誤以為,這個器皿和充斥其中的情緒,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我們能夠擁有的全部。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從來都不敢輕易離開這個器皿,從來都捨不得嘗試打碎它,以為那樣我們就會一無所有。事實上,當這個因為執我而構建的器皿被打破之後,我們所擁有的就是無限。或許,這麼說並不准確,因為無限是不能被擁有的。在無限之中,已不再有“能”和“所”的存在。
在學佛過程中,捨棄凡夫心是一項重大任務。佛陀他老人家在許多經教中談到的空、無常、無我及戒定慧等,都是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利器。這種幫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幫助我們認識凡夫心的真相,一方面是幫助我們有效對治凡夫心。
修行就如打仗一樣。打仗,首先要認識敵人的危害性,其次了解敵人在哪裡,然後才知道如何去對付它,最後還要采取行動,否則知道得再多也是枉然。而修行的困難還在於,所要面對的敵人是如此眾多,包括我們無始以來積累的種種不良習氣,其難度不亞於一人與萬人敵。
修行究竟修什麼呢?這並不是一個多余的問題。事實上,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修行究竟在修什麼,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如果對修行目標沒有清晰的認識,很可能一輩子的修行都是在“成就”凡夫心。越是“精進”的話,“成就”往往也會更大。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所謂的老修行,越修脾氣越大,越修我慢越重,越修越自以為是,覺得天下唯有自己真正修行,旁人皆是沽名釣譽之徒,皆是不如法的偽教徒。
如果修行修到這樣的境界,不論是解脫道還是菩薩道,都了不相干。因為無論哪一種修行方式,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去除我執,而非增長我執。
在《道次第》下士道和中士道的部分,通過對死亡、惡趣乃至人天之苦的觀修,使我們發起精進勇猛之心。唯有捨棄凡夫心,修行才能踏上正道,因此這一基礎非常重要。很多人認為佛法修行的核心在於空性見,一旦證得空性,所有問題皆迎刃而解,事實並非如此。即使對空性有所體認,也並不能立即解決問題,因為通達空性也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克服凡夫心。
見性只是真正修行的開始,之後還要通過修道來鞏固它。我們要知道,凡夫心的根深蒂固,並不會因見道就立即徹底瓦解。所幸的是,見道能使我們真正具備摧毀凡夫心的力量,然後再通過修道使其從根本上解體,而不僅僅是被降伏。如果不解決凡夫心,未來生命依然不能自主。對於這個重中之重,我們決不能因循苟且。
阿彌陀佛這樣念佛是不行的,所以你需要改一下!
阿彌陀佛這樣念佛是不行的,所以你需要改一下!
好好地過日子。家庭和睦平安,身體健健康康,工作一切事都順順利利,一切事都吉祥圓滿,這才是修行的結果呀!念了那麼多年的佛,修行了那麼多年,結果家不像個家,人不像個人,天天吵,天天鬧,身體不好,外貌也不莊嚴。不能這樣!好好地過日子,在家裡好好念佛。只要發心了,做任何事情都是念佛的,不管是吃飯還是睡覺,都是念佛的。 如果你沒有發心,整天在佛堂裡念阿彌陀佛,也不是念佛,不是修行。你嘴裡“念阿彌陀佛”,這不叫念,心裡念才叫念。
嘴裡念這叫“叫”!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裡想的都是亂七八糟的,所思所想都是貪嗔癡慢疑,所作所為都是殺盜YIN妄酒。心是貪嗔癡慢疑,嘴裡是“阿彌陀佛”。心裡念的是魔,嘴裡念的是佛。這不叫念佛,叫“叫佛”、“念魔”!這樣還能好嗎?“我身體不好,怎麼辦?”“念佛,念佛就好了。”過幾天、過幾個月,又來電話,“哎呦,念了,不管用,還不好,怎麼辦?”不是不管用,你念的是魔,不是佛!“我念的是阿彌陀佛”,對,你嘴裡念的是阿彌陀佛,但你心裡想的都是魔啊!因為你心裡想的都是世間亂七八糟的瑣事,都是貪嗔癡慢疑,這樣念佛肯定沒有用。
念佛肯定能管用,不管你頭痛還是腳痛,但是你得會念啊。你心裡念的是魔,這不是著魔了嗎?心和口一定得相應,心裡想的是佛,嘴裡念的是佛,這樣才是對的,這樣才是念佛的。念六字真言,你最起碼得有慈悲吧!真正念觀音菩薩的時候,就要念菩提心,念慈悲心。什麼叫念慈悲心?心裡多發慈悲心,這才是真正念觀音菩薩。
觀音菩薩的本體是什麼?
觀音菩薩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才是觀音菩薩。“南無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是他的名號。那真正的觀音菩薩是什麼?是大慈大悲。你念觀音菩薩的話,要念大慈大悲。不念大慈大悲,你嘴上“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這不是念觀音菩薩的,你也沒有念大慈大悲啊!
念佛的心真不真,勘驗關頭,須在歡喜、煩惱中取得證明。這時,真假的心,很明顯地可以辨別出來。
大抵上,真心念佛的人,於歡喜、煩惱中,必然還是念念不間斷的。因為歡喜動他不得,煩惱也動他不得。煩惱歡喜既然不能動,那麼,死生境上,自然不會驚怖。
現在人念佛,遇到一些微小的或喜、或怒景象,就把‘阿彌陀佛’撇到腦後去了,怎麼能得到念佛的靈驗呢?
念佛也好,念菩薩也好,都要從心裡念。
大安法師:您知道阿彌陀佛在念我們嗎?
故鄉一別久經秋,切切歸心不暫留。我念彌陀佛念我,天真父子兩相投。
——徹悟祖師
我們要認知到淨土法門的殊勝,認知到阿彌陀佛的恩德,認知到我們在六道輪回流浪得太久,身心疲憊,苦不堪言。在這個時候,我們聞到了淨土法門,就好像一個浪子忽然接到了一封家信。
這封家信,慈父在那說:你趕緊回來吧!這時候他才警醒:哦,我原來還有個家!我得回到父母的身邊去。再到異國他鄉流浪,永遠都是漆黑一團,沒有幸福可言。所以我們現在就得要一念覺悟,撩衣便行,去走向回家的道路。
徹悟大師有一個偈子,也是表達這樣的情懷,這個偈子說:“故鄉一別久經秋,切切歸心不暫留。我念彌陀佛念我,天真父子兩相投。”我們告別極樂故鄉已經經過多少個春秋了,現在聽到了家信,彌陀的呼喚,要懇切地趕緊回歸,對這個娑婆的魔鄉,不再有一刻的停留。要有這樣迫切的心情,叫做“歸心似箭”。
那麼,怎麼去歸?我懇切地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實際上阿彌陀佛已經十劫以來都在念我。我在念佛,殊不知佛更在念我。我念佛是兒子念父親,佛念我是父親念兒子。我們都是一道清淨,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的心體,在這樣的天真父子相念的時候就兩相投。
能念的我們的心,所念的彌陀名號——這樣的慈父之心。那就是以空印空、似水投水。父子重逢,悲喜交集。所以,我們現在三界的浪子要趕緊發起要見大慈悲父的心,就能慶快生平。
大安法師:五濁末法修行 沒有比念佛法門最殊勝的
在這個娑婆世界修行,想得到利益很難。為什麼? 我們的煩惱太重,環境對五欲六塵的誘惑太大。在這個世間想大徹大悟、斷見思惑、當生成佛,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其進道也難”。
尤其是靠自力修行,想了生脫死是難於上青天。然而淨土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法,是依“信願持名”感通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令我們帶業往生。
一經往生西方淨土,又在極樂世界蒙佛講經說法,光明願力加持,能夠很快得到大乘正定聚,成為阿鞞跋致菩薩;能夠蒙佛的果地上加持,現前修行普賢十大願王;能夠在阿鞞跋致的念不退當中,頓然超越四十一個階梯,成為一生補處菩薩,很快就能夠成佛,所以就叫“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
這就是念佛法門以果地覺作我們因地心的易行道。正因為容易,所以一生就可以成佛。在釋迦牟尼佛的一代時教當中,講一生圓滿成佛的只有華嚴善財童子來示現的。
善財童子在文殊師利菩薩座下開根本智,得文殊菩薩指教,廣參五十三位善知識。從開始的德雲比丘,就聞到了念佛三昧,以及到最後的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西方極樂世界。善財童子一生圓滿佛果,但最後的歸宿還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圓滿的。
淨土一法,肇始於華嚴,也是從這裡透出消息的。所以這麼容易,一生就可以成就佛果。而難行道,是動經無量劫也難以成就。往聖前賢知道通途之難,淨土特別法門之易,所以就人人都像百川眾流,向東到海一樣,趨向西方極樂世界。
諸佛講的經典,菩薩祖師作的萬論,處處指歸西方極樂世界。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末法時期修行,沒有比念佛往生淨土這個法門更殊勝的,這就是“無越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