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仁波切宣講於2018年5月23日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是2018年極樂法會的第三天,講第二個關口。前面講了,學佛人必須要經過三個關口,這三個關口都很難過,甚至說特別難過。為什麼有的人學佛修行沒有收獲或改變,主要是沒有過這三個關口。
現在學佛修行的人很多,但幾乎都是以盲引盲,根本不知道這三個關口,也不知道自己的修行層次在哪裡,大多數人都在門外,甚至第一個關口就沒過,連出離心都沒有。今天講菩提心,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一種超越的境界,是一種智慧。
今天主要講第二個關口——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還是我們見聞覺知的范疇,如果有竅訣或者自己精進,一般的凡夫也能發出這樣的心。世俗菩提心也是大乘與小乘的區別。
前面講過,當我們生起了出離心,真心實意求解脫,晝夜不停地精進是沒有問題的。若生起出離心了,內心迫切地想解脫,想快速地找到方法,迅速到達彼岸,獲得涅槃,此時面臨著三條路口,需要選擇三菩提道:一是成阿羅漢,二是成獨覺佛,三是成佛。
要選擇成佛之路:我要普度眾生,自己在惡夢之中醒過來了,但還有很多眾生仍在惡夢中,這都是我們宿世的父母,對我們有恩德,我不能轉身就跑、見死不救,只顧自己解脫,不管不顧眾生,我要幫他們醒過來。若選擇成佛之路,此人心就善良,心力也大。
有的人會想:“到了極樂世界,我再也不回來了。”其實,那時,你已經清醒了,雖然身在做惡夢人的行列,但是心不會受到影響,你知道是惡夢,所以不會傷害你。
如《普賢行願品》所講:“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所以不用擔心。“我要讓他們都清醒過來,不能讓他們在痛苦中掙扎。”這種發心是大乘的菩提道,是成佛的路。成佛之路就要先發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即上求佛果,下濟眾生。我是凡夫,還沒有醒來,必須想辦法先讓自己醒來,讓自己成佛;我要成佛,成佛之後,就可以讓自己從惡夢中徹底醒來,這是上求佛果之心。此時你才沒有畏懼感,並且很清醒。成佛之後,你就徹底覺悟了,才有度化眾生的能力;我要度眾生,我要把所有做惡夢的眾生都從惡夢中叫醒,這叫下濟眾生之心。
這兩個雖然都是世俗菩提心,但也不是輕易在一個人的相續中就能產生的,這是要修行的。
修行首先要有方法。世俗菩提心很重要,當你真正產生世俗菩提心的時候,一些業障都已清淨了,但是一般情況下,這種菩提心很難具備。“我要發菩提心”,只在嘴上說不行,要通過正確的方法去修行。
菩提心的前提條件是慈悲心。慈悲心是大乘修行人應該具備的,慈悲心就是“我要拔除一切眾生痛苦,我要給予一切眾生安樂”的願。“我要拔除一切眾生的痛苦”,這是悲無量心;“我要給予一切眾生安樂”,這是慈無量心。為什麼是無量心?因為對境無量,指所有眾生。
普通父母對兒女也有慈悲心,但這種慈悲心不能叫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因為它是有限的,僅僅是對自己的兒女,對其他人沒有。這也是我執我愛,不是大乘佛法的慈悲心,大乘佛法裡的慈無量心、悲無量心是對所有的眾生,不分恩人和敵人,不分人和非人。眾生無量,這個心也叫無量心。
還有一個是功德無量。對無量眾生發這樣的清淨心、善念,功德肯定也是無量的。所以叫無量心。
無量心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這樣的心怎樣修來的?舊噶當派的大德們講了三點:知母、知恩、報恩。首先是知母,即一切眾生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這是知母。知恩,即一切眾生都對我有恩,她們做我母親的時候,同現在的母親一樣,都對我有生育之恩、養育之恩,對我特別照顧,恩重如山。報恩,即我要報答這個恩。
現在,這些父母眾生都沉陷在六道輪回中——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天人、人,遭受著無窮無盡的痛苦,真的苦不堪言。
就拿人來說,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裕,都離不開煩惱痛苦,不離痛苦的自性,我們對此深有感受。內心遭受著無窮無盡的煩惱痛苦,這種痛苦不是幾年就結束了,也不是一輩子就結束了。
我在百日共修期間講過知母知恩報恩,如果你沒有深信四外加行中講的因果和輪回的道理,就難了。
我經常跟大家講,根就在四外加行。我們發菩提心、修菩提心的時候,根就在這裡。如果基礎沒有打好,小學的課程還沒有學好就上中學,那就難了。如果在相續中,沒有弄明白因果、輪回這些加行的基本佛理,沒有生起定解,那就很難了。
定解即毫無疑惑,堅定不移。毫無疑惑中的“疑惑”是通過智慧、正見才能遣除的,不能迷信。堅定不移,這是真正的定解,有這樣的基礎就不難了。如果沒有深信因果、輪回就很難了。
很多人在學《入行論》。《入行論》裡主要講的是菩提心。四外加行的內容只是提了一下,沒有展開講,重點講的不是出離心,而是菩提心,尤其是世俗菩提心。我們都付出了很多年了,菩提心生起來沒有?沒有吧。我覺得大多數人還沒有真正生起菩提心,還是自私自利。這是什麼原因?我們要對症下藥,這很重要。
問題出在哪裡?也許有些人覺得自己業障重、習氣重,但是不能只這樣說一下就過了。現在只這樣自觀一下,但是到臨終的時候,閻羅王不買這個賬,他會實事求事,所以不能這樣。
還有一部分人,僅僅掌握了一點理論或知識,就開始拿來說別人,忽略了自己,根本沒有覺察到自己的修行到底在哪個層次,自己的相續中有沒有產生真正的菩提心,這樣真的很危險。說別人有一套,但自己沒有改變,將來肯定還要繼續輪回,甚至要下地獄。
問題出在哪裡?就是四外加行的內容沒有修好,對因果輪回沒有生起定解,半信半疑。也許你會說,我知道有輪回啊,可能也會講一些道理,但是在相續中有沒有產生定解?我們講智慧的時候,講聞慧、思慧、修慧,這些都不一樣。
相續中真正產生了定解嗎?對輪回的存在是不是堅信不疑?如果對輪回的存在堅信不疑,對輪回產生了定解,不可能那麼在乎今生。對一個深信輪回的人來說,今生好比極其微小的短片,不會那麼執著這些暫時的利益。如果還執著暫時的利益,還是那麼重視今生,說明還是沒有真的深信因果。
善惡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有什麼不明白的?這就是自然規律。也許你能講出道理,但是在相續中有沒有產生定解,對善惡因果的報應是否深信不疑?如果是,你還會那麼輕易地用身口意來造業嗎?造口業、身業,做殺生、偷盜、邪YIN等惡事很輕松,造意業就更不用說了。
比如在你的前方有兩個杯子,裡面都有液體,你知道一杯是藥,一杯是毒,你不可能去喝毒藥。同理,雖然有一些習氣,但是也不可能輕易去造業,因為你是懂得善惡因果的,是對善惡因果生起定解的人。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菩薩對種因是有畏懼的,尤其是對種惡因很畏懼,害怕種惡因、結惡緣。凡夫害怕發生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怕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菩薩不怕惡果,怕種惡因,不可能輕易造惡業的。自己反省一下,是這種人嗎?每天都很謹慎,怕造口業、身業。
我們在學佛的道路上真的很失敗,出家修行這麼多年,一點都不在乎造口業、身業。隨時隨地都在造口業,說是非,甚至惡口罵人,背後說別人壞話等等。都是出家人、修行人,若是真的深信因果,對善惡因果報應生起了定解,還會這樣嗎?不會的!這就說明你沒有真正的產生定解,這是要修的。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和《成就寶鑒論》裡都講到了很多的方法。按照三年期加行的課程,每一個加行,比如因果不虛,至少要觀修100座,這是最低的數目。只明白道理,只字面上理解不行,還要去修煉,最後才能在相續中產生定解。如果對因果輪回沒有生起定解,在你的相續中不可能產生菩提心。除了特殊人,特殊善根就不好說了,
有些可能突然生起出離心,同時也生起了菩提心。這種“跳級”的人也有,但是大部分人不可能這樣。
有些人想:“我可能有這種善根,我可能是那種利根者……”你為什麼說自己是利根者,是那種“跳級”的人呢,即使是,你現在沒到那個時候你也要聽話,也要老老實實得按次第修。否則,萬一等不到怎麼辦?萬一到時候大失所望怎麼辦?其實放逸的人,不懂得珍惜緣分的人,肯定不是那種“跳級”的人。“跳級”是什麼意思?是出離心還沒生起來,菩提心就先發出來了,同時出離心也有了。也有菩提心和出離心沒有生起來就見性了、開悟了,同時出離心和菩提心也生起來的情況。
至少你現在還不是這樣的人,還沒有頓悟,所以不能等,要珍惜緣分。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上師難遇今已遇,要實實在在,不要找捷徑。有人到我這裡問:“上師能不能給我個捷徑?”我跟他說沒有捷徑,藏傳淨土法和光明大圓滿法就是最捷徑的,沒有再捷徑的了。如果有,那就不是正法,不是成佛的路,是成魔的路,千萬別犯錯。
我就是這麼講。不可能再有捷徑,藏傳淨土法是依阿彌陀佛的願力修持的。阿彌陀佛發過殊勝的願,我們主要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通過這樣的捷徑道法,就能輕松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自己也要有信心。
還有就是光明大圓滿法。光明大圓滿是九乘之巅,不是道為道,而是果為道——讓你直接契入佛的境界。真正傳授正行的時候,沒有過程,當下就是。如果有過程,我們也不能說果為道,就是法門,也不能說光明大圓滿就是九乘之巅。
顯宗裡的淨土法,無論漢傳的還是藏傳的都一樣,都是最捷徑的法,沒有比這再捷徑的法了。密宗的光明大圓滿是最捷徑的,沒有再捷徑的了,除了這兩個法門,如果還想走捷徑,那絕對不是佛道,而是魔道,將來肯定會成魔。不要犯這種錯誤。
你即使是那種利根者,也要老老實實地先按次第學修,到時候一切因緣具備了就好了。也不能著急,要做一個老實人,做一個聽話的孩子。學佛就是這樣,等一些機緣成熟了,奇跡真的會發生在你身上,不可能發生在不老實的人身上,不可能發生在不聽話的孩子身上。聽話的老實人,聽話的孩子身上才會發生奇跡。在上師面前你就是個孩子,要做乖孩子,聽話的孩子也許就有獎勵。
通常都是按次第學修。按次第修行,先要對基本的佛理產生不退轉的信心,尤其是對因果輪回堅信不疑,它是一切佛法的基礎,八萬四千法門都從這裡開始。如果不信因果輪回,不可能有佛法。即使你的境界再高,神通再大,也可能是外道,不是佛教。
佛教也講大空性、大光明,但是都不離因果輪回。你成佛之後也要普度眾生,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是自然規律,你怎麼能改變自然規律呢?因果輪回是一切佛法的基礎,八萬四千法門都從這裡開始,如果不深信因果輪回,你的神通再大,境界再高,也屬於外道,不是佛法,不是佛教。所以這個很重要,在此基礎上,出離心生起來了,發菩提心就不難了。
我們修四無量心的時候,慈悲喜捨,捨無量心是最後的,但是修行的時候,先修捨無量心,捨無量心就是捨掉兩種心態:對怨敵的仇恨,對親人的貪愛,這兩個是要捨掉的,先修平等心,這就是捨無量心。對怨敵沒有嗔恨,對親友沒有貪愛。
我們通過何種方法在相續中產生平等心,修出捨無量心呢,就是剛才講的,如果你深信因果輪回,就容易產生。
在六道輪回的過程中,每個眾生都當過我們的敵人,傷害過我們,今生今世的親友也不例外。現世的親友,對我們有恩,但是過去世,他們都做過我們的怨敵,都傷害過我們,這是事實真相。以這種方式修煉,可以斷除對親友的貪愛,對怨敵的怨恨。
以此為對境,思維前世他們也做過我們的母親,也幫助過我們,利益過我們,都是我們的恩人。如果你深信因果輪回,在這個基礎上思維。容易理解並,容易產生平等之心。
從道理上講,敵人親人都是一樣的,都傷害過我們,也都愛過我們,利益過我們。修平等心,首先要深信因果輪回,尤其是深信輪回。在六道輪回的過程中,每個眾生都無數次做過我們的母親,也無數次做過我們的敵人。這樣就能把平等心修出來,這樣我們對待親友、怨敵的心態就一樣了。但我們還不能停留在這個心態上。
我們之前學過因果不虛,學過斷惡行善的方法,通過斷一切惡,行一切善,才能改變命運,如果我們斷一切惡,行一切善,可以到達究竟的彼岸。這些道理我們之前都學過,也深信不疑。所以互相傷害是錯誤的,互相利益才是正確的。我們現在要知母、知恩、報恩,忘掉傷害,那是輪回之因,痛苦之根。
我們在取捨上不能有錯誤,應該正確取捨,通過仔細反復地思維才能產生慈悲心,之前是不可能的。籠統地修一修,觀一觀,想一想,不可能產生慈悲心。除了利根者,那種特殊人是例外的。
我們現在不能把自己視為那種特殊的人,因為奇跡還沒有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不能確定自己是特殊的人。所以應該老實一點,把自己看成普通人,用普通的方法。我曾經反復思維過,反復觀察過,這樣才能明白,豁然開朗,否則不會明白。
我們學捨無量心,是為了平等。那平等心的動力從哪裡來?斷惡行善!之前學過,並且深信不疑,互相傷害是錯誤的,現在要改正,要知母、知恩、報恩。不能怨恨敵人,不能傷害報仇,否則還要繼續輪回,甚至要墮落。所以我們要斷惡行善,改變命運,走向菩提之路。如果對善惡因果深信不疑了,肯定有斷惡行善的決心,然後就會生起正念:我不能犯錯誤,我只能知母知恩報恩,
此時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就發出來了:“我要拔除一切眾生痛苦,給予一切眾生安樂,因為眾生是我的母親,都對我有恩德,我要報恩。我現在沒有能力,所以我要成佛轉法輪,在我的教法下,無量的眾生都可以成佛;我在因地要多結善緣,將來他們都成為我的所化眾生,我可以度化他們。”拔除一切眾生的痛苦,給予一切眾生安樂,這才叫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有了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之後,才會有世俗菩提心——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成佛以後所在的密嚴剎土就是自身的淨土,先在密嚴剎土中成佛,然後再示現成佛;示現成佛是為了轉法輪、度眾生。示現成佛才能跟釋迦牟尼佛一樣有轉法輪的能力,才有自己的教法。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已經有兩千多年(有些算法說已經三千多年、四千多年)的歷史了,至今還住世,在此過程中利益了無數眾生。在他的教法下,無數眾生得到解脫,得到了佛的果位。
“我要成佛度眾生”——願菩提心就發出來了。不會無緣無故地成佛,成佛有成佛的方法、成佛的道,就是六度萬行——六波羅蜜。願菩提心是“為度眾生我要成佛”;行菩提心是“為了成佛我要行持六度”。
按龍欽巴大師的觀點,一個是為果發的願,一個是為因發的願。為眾生要成佛,為了成佛而修持六度,這個決心叫願行菩提心。而按寂天菩薩的觀點,有了成佛度眾生的心願,而且開始行動——修持六度了,就是行菩提心。這兩種說法、觀點都是不矛盾的。
我是按次第一個一個給你們講的,講得很細致、很清楚了,應該是一講就能通,一聽就能明白。否則籠統地講、大概地說,大家心裡都迷惑,不明白。
然後是菩提心的學處。願菩提心的學處是自他平等、自他交換、自輕他重。先要修煉這顆心。這顆心一點也不老實,慣於自私自利,即使發出了菩提心也必須要經過修煉。
第一個階段是修自他平等——我和眾生是平等的,都不願意遭受痛苦,都想獲得安樂。我們在工作、生活中修自他平等,心裡自然就公平了,明白“我和眾生,和身邊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樣的:我不願意遭受痛苦,他們也一樣不願意遭受痛苦;我想獲得安樂,他們也一樣想獲得安樂”。這樣自他平等就修出來了。
以前我在百日共修的時候講過,眾生其實都是一樣的,但是我們對窮人容易發慈悲心,對富人就發不出慈悲心;可以善待好人,但不能善待壞人,這都是有問題的。這種心理狀態不符合大乘的佛理和教義。我們要在生活、工作中修自他平等心,這樣,自己和家人、單位的同事都是平等的,大家都是處在無明愚癡的狀態,都是可憐的。
第二個階段是自他交換,即換位思考。自他交換就是把他人放在自己的角度位置去想,把自己放在他人的角度位置去想。菩提心必須要這樣不斷地修煉,最後才能發出來,不修煉是發不出來的。
第三個階段就是自輕他重。也許有人要問:自他平等、自他交換就已經不錯了,為什麼還要修自輕他重呢?因為你的一切利樂都是他人給予的,都是從自輕他重菩提心中產生的,修自輕他重才能破除我執,才能真正把眾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種利他心,是一切利樂的源泉。自私自利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自私自利的人即使再有才華、勢力、條件再好,內心也是黑暗的;他的心胸很狹隘,什麼也裝不下,他的內心是黑暗的、痛苦的。這是三種願菩提心的學處。
行菩提心的學處,即六波羅蜜,也叫六度。很多人不明白,“我為什麼要發菩提心?我為什麼要利益他人?我應該利益自己。”一個有智慧的人,想利益自己時會先去利益他人。當你把眾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有這種利他心的時候,火點燃了,灰自然有了——你個人的福德、資糧自然就圓滿了。因為當利他心發出來之後,就要修持六度。
布施。有法布施、財布施、無畏布施。什麼是布施?就是施捨心。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單位,把自己的利益放下、捨下,去利益他人、幫助他人,接納他人。放下了自我,才可以接納他人,否則是有對抗的,根本無法做到真正的接納。
有的夫妻剛開始非常恩愛,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就開始喜新厭舊,互相嗔恨了,就是因為自私,沒有放下自我。這說明剛開始是一時沖動、糊塗而已,並沒有真正地接納對方。接納對方就是接受他的功和過。但是你糊塗,只看到了功,沒有看到過,一起生活以後才發現他的很多缺點和過患,然後就開始厭煩了。只有把自我放下了,把自己的利益放下了,才能徹底地接納他人,這樣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關系自然就和諧了。
持戒。戒有斷惡行戒、行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戒是清淨,以正知正見保持身口意清淨。我之前給大家講,發願要清淨,清淨才有力量。有些人發願不清淨,摻雜著自私自利;有些人發願不堅定,所以沒有力量。在生活、工作中不制造矛盾和沖突,而是保持身口意清淨,並以這種方式感化他人。
現在有些學佛人說:“我也想把家裡人、把孩子度進來,讓他們也學佛,但是我沒有力量,沒有辦法。”這說明你自己的身口意不夠清淨,否則不會這樣。修行有沒有進步,就看你周邊人的變化。你真的有進步、有改變了,身邊的人看得最清楚,能不被感化嗎?被感化了,他自然就會跟隨你學佛。自己不改變,還要求別人改變,這是不可能的。就像我們經常吹的那個東馬一樣,對著自己這邊很細,對著別人那邊很大,這樣肯定不行。以正知正見保持身口意清淨,以清淨心感化身邊的人,這就是持戒。
安忍。即他人邪行之安忍、求法苦行之安忍、不畏甚深法義之安忍。真正的安忍是一種心態,即能忍受一切所謂的障礙、不好,不是忍受痛苦的忍受,而是指心如如不動。不當回事,一切的不好、違緣都能坦然面對;在一切不好的對境面前都能心平氣和,心不浮躁,沒有嗔恨。
上師如意寶講過“莫捨己道,勿擾他心。”如果真的有安忍,在一切不好的對境面前,都能坦然地面對,就不會惱害他人。
心一浮躁、著急,就容易犯錯,容易罵人、惱害他人。真正的安忍是,無論別人對自己如何傷害、打罵、制造違緣,都不在意,就像一個長者看一群孩子玩耍一樣,心明明了了。在修行人面前,我們這些凡夫就像不懂事的孩子,有時候更像精神不正常的瘋子,不值得跟他生氣,所以不在乎,這樣的心態叫安忍。
精進。精進有擐甲精進、加行精進、不滿精進。精進也是一種心態,對他人的功德,比如對上師、佛的功德,能看得清、看得懂,並對此產生歡喜心,也特別想獲得這些功德,這種心態叫精進。
其實,每個事物和人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每個人都有功德,無論是世間還是出世間。精進是只看功德、看好處。比如兩個人一起生活,對方肯定有優點和功德,但是你為何偏偏只看他的缺點、挑他的毛病?就是愚癡,自己沒事挑事。
你已經接納他了,就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多看他的優點和功德,把他的一切優點和功德都接收進來。精進是一切功德的基礎,一個具有優點和功德的人,也特別喜歡別人的優點和功德。這樣將來在自己的相續中也會產生這些優點和功德,這叫學。
功德是學來的,福報是修來的。自己不具備可以學,可以修,這樣就可以具有這些優點和功德。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很優秀,想讓自己過得好一點,那就以這種方式改變自己,改變命運。只是嘴上說、心裡想沒有用,要身體力行地去做,要實實在在地改。
靜慮,也叫禅定,有凡夫行靜慮、義分別靜慮、緣真如靜慮。凡夫行靜慮即一般的凡夫具備的,普通凡夫(在資糧道,但也不一定),對樂覺受、明覺受、無分別覺受很執著,還存在人我執和法我執,所以叫凡夫行靜慮。普通凡夫也可以有禅定,在禅定中會出現樂覺受、明覺受、無分別覺受。有些人出現了無分別覺受,任何念頭都沒有了,生不起來了,就覺得自己是不是已經成佛了?離成佛還早著呢!一般的禅定都會有這些覺受,這是覺受而不是境界;有些人稍微有了一點明覺受,就認為自己是不是出現了大神通,跟佛無二無別了?不是。有明覺受時,能看到外面的東西,以及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但這也是一種覺受,不是境界,所以不能執著,否則容易修偏。樂覺受是不靠外在的因素,心裡自然就快樂無比,但這也只是覺受而不是境界。
大家都應該學一學《現觀莊嚴論》,那裡講的都是境界,以這些衡量,才能知道自己的修行境界在哪裡,否則容易把覺受和境界混淆,稍微有一點覺受就動心了,覺得自己已經成就了,其實還早著呢!耽著這些的階段叫凡夫行靜慮。
義分別靜慮。一般情況指加行道的禅定。此時對這些覺受已經不執著了,因為他有空性、無我的見解——人無我和法無我大空性的見解,但是有境和對境還沒有融為一體,對此還有執著,這就是義分別靜慮。這個時候他會分別空性、無我,因為有境和對境還是分開的,他還會執著人無我、法無我等諸法的實相。耽著這個階段,叫義分別靜慮。
緣真如靜慮。是登地以上的菩薩具備的禅定、境界。入定的時候有境和對境融為了一體,沒有分別,所以是緣真如,跟佛差不多,但這是入定時的境界,還會出定,所以跟佛有區別,此時是真正的境界,所以叫緣真如。
我們經常說在生活、工作當中要淡定,有禅定的功夫才能淡定、不動。心不隨境轉,能掌控自己,這就是禅定(靜慮)。禅定即專注而不散亂,心放在哪裡就在哪裡,不動搖。凡夫的心總是動,把它特意放在那裡,但是一會就跑了,跑到另一個地方去了,這就是沒有禅定。有禅定(靜慮)了,心是不動的,這時可以說心自在了,可以掌控自己了。其實禅定分很多,今天我們就不講了。
智慧。智慧即辨別的能力——辨別是非、善惡、邪和正的能力,一切都能看得很透徹。佛講一切顯現法,是從相上、體上講的,而現在的科學家是在相上,在物質的基礎上研究的。相和體,說二也是二,說一也是一。如果能如實的這樣去研究,搞明白了,真正產生了這種智慧,就能看得很透徹,很明了。此時在任何對境中,都不會迷失方向,不會迷失自性,包括死亡的時候都很明了,因為你已經看透了死亡的真相,對死亡不會有絲毫的恐懼。其實,對一切境都能這樣,這就是智慧。
六度,哪個不是圓滿自己的方法?哪個不是讓自己快樂的方法?這樣發菩薩心、行菩薩道,你自然就快樂了,自然就解脫了,自然就圓滿了,自然就成佛了,還考慮什麼?有些人已經發了菩提心、行了菩薩道,還懷疑:“我能不能往生,能不能成佛啊?”還用懷疑嗎?如果你真的發了菩提心、行了菩薩道,毋庸置疑,自然而然就解脫、成佛了,自然而然就快樂、幸福了,世間的一切利益和福報自然而然就圓滿了。不要考慮暫時的利益、世間的福報,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火點燃了,灰自然就有了”。
所以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之後,你的業障自然就消了,福德自然圓滿了,自然就解脫了、成佛了。不能懷疑,否則你懷疑的不是自己,而是佛法。你已經掌握了方法,還懷疑什麼?就用這個方法好好修就行了。
所以明理很重要,我今天按次第詳細給大家講了世俗菩提心——學佛修行的人必須要過的第二個關口。我詳細地告訴了大家,怎樣去闖、去攻破這一關。“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就看你自己、靠你自己了。反復地聞、反復地思、反復地修,最後就能過關。如果你過了這一關,那麼過第三關就容易了。如果沒過第一關、第二關,第三關根本搞不定,所以大家要按次第修,不要自欺欺人,否則最後失敗的是自己,損害的也是自己,跟別人沒有關系。
不要自欺欺人,要依止一個有緣的善知識,然後做個聽話的好孩子。若是孩子不聽話,父母也沒有辦法;若是弟子不聽話,上師也沒有辦法,所以,做個聽話的孩子就行了。今天晚上就講到這。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