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位朋友: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一種號稱“禅文化” 的生活、生存方式,為道德君子、清靜雅士們所尊崇。那麼到底“禅” 為何物;什麼是禅呢?
“禅” 字的最早出現,既是在古印度的古典正法佛學“雜阿含經” 中,原始稱謂“禅那”。 就是通過修行禅那的方式,來達到清靜“身心” 的目標,從而遠離五蘊塵垢實現身心解脫的偉大理想。所以,再後來才有禅思、禅覌、禅定、止覌等相應相近禪學名詞出現。
那麼,修習禅學到底與我們的學習、工作有多大關系呢?很少有人把它當作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擺到桌面上來進行公開討論!下面就讓我們來共同討論一下吧!
當人們正確進入禅境中時,身心輕松愉悅,於物質存在的世界沒有任何欲愛、歡喜,無我、無我所、不相在。心量廣大無邊,對於色、受、想、行、識五大自然物質和精神物質的存在都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地看到它的無常性、變易性是它的自然存在的真實狀態,所以能對事物的發生、發展、演變能做出精准的判斷和傑岀的創作來!
君不見,古往今來中外各種文學、藝術、書法、繪畫、武術、工巧等等國寶級大師,以及各種門類的自然科學成就蜚然的精英豪傑們,他們都有著較為深厚的禪學底蘊,在學習、工作時都有禅境伴臨,所以會產生驕人的業績也就不足為怪了。
禅學、禅思是一種自然科學的思維方法,不是什麼宗教、神學的特有的修持方法,誰都可以學;誰都可以用。佛學佛成;道學道成;魔學魔成。
佛道講究施捨、脫離、無我,故爾成就光明、道德、歡樂。而魔道講究貪喜、欲愛、求得、有我、取著,故爾成就黑暗、瞋恚、痛苦。
佛、魔本是善惡一念之差,修習成就都得益於禅思的幫助,成佛也是它;成魔也是它。它本身沒有善惡階級性,正念為善;邪念為惡。它只是一種提高思維効力的科學方法,這一點大家務必要認清!
下面切來傾聽,如來佛陀是怎樣教導他的聖弟子們,通過禅思的修學幫助建立起是法無常、變易、苦、無我、無我所、不相在的宇宙人生覌的,進而實現五蘊解脫、身心大自在的偉大目標的!
第63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捨衛國,只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禅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禅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雲何如實觀察?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
雲何色集,受、想、行、識集?愚癡無聞凡夫於苦、樂、不苦不樂受,不如實觀察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不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著生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而生,是名色集;是名受、想、行、識集。
雲何色滅,受、想、行、識滅?多聞聖弟子受諸苦、樂、不苦不樂受,如實觀察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著滅。樂著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皆悉得滅,是名色滅;受、想、行、識滅。是故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禅思,內寂其心。比丘;禅思住,內寂其心,精勤方便,如實觀察。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63經譯文:
當佛陀住在捨衛國,給孤園時,一天世尊對諸比丘說,應當經常修習方便禅思,以便內寂其心,進而做如實觀察(捨棄分別心)。都觀察哪些內容呢?分別觀察什麼是色,色集,色滅,都有哪些特點?分別觀察“受、想、行、識”的每一蘊的集、滅等內容。
哪些愚癡無聞凡夫,他們於苦、樂以及不苦不樂受,不作如實觀察什麼是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因爾於“受”生起樂著,生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苦惱。從此純大苦聚集而生。這就是“色集”,也是“受、想、行、識”的集。
什麼是色滅以及“受、想、行、識”滅呢?由於多聞聖弟子他們於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能做如實觀察,他們於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如實觀察,所以他們能做到樂著滅。樂著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苦惱滅,以至純大苦聚集統統得滅!這才是色、受、想、行、識滅。
佛說比丘,應當經常修習方便禅思,內寂其心,精勤方便。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小結:光從道理上理解還不行,還得有實踐修行,既努力用功(方便禅思),實現內寂其心的目的。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浧槃。
一切佈已過,永超世恩愛。
列位朋友:讓我們沐浴在正法佛學的暖陽春風裡,輕松愉快地渡過每一周,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