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大家好。
我為什麼再三的唠叨,修行中,要注意實際,實際指的是什麼?
指的就是發心布施,做種種的功德,用一顆菩提心去造作,這樣才能消除自心的業障,不良習氣:貪,嗔,癡,慢,疑;殺,盜,YIN,妄,酒;兩舌,惡口,花言巧語,等。
這些業習障礙著自心的清淨。這些惡習的根源,主要來自於“我執”。若想達到目的,必須要消除我執。
佛在《金剛經》裡面再三地告訴大家,有相的皆為虛妄。所以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皆是不可取。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皆是虛妄。
真正的自我是無相,無相無無相。 就是說雖然是無相,但是它能夠生萬物,能夠起到作用。
所以說在修行的過程中,必須要注意每一個細小的環節。
初學到這個期間,存在著很多細小的環節。
從悟道到證道期間,也是存在很多細小的環節。
要是靠自己去行走,自編自演,很容易走偏激。
別說是佛法,就連世間法,每一個行業取得優秀的成果,都需要一個良好的老師,進行對我們的程序引導。
它都有不同程序。這個程序都基本差不多,根據每個人可以靈活的變動。
修行也好,世間法也好,都講究根基,緣分。
世間法指的是,每一行的藝術,若想把每一行的藝術練得登峰造極,也講究緣分,根基。世間稱為天賦。為什麼這樣的語言呢?
因為眾生不了解什麼是輪回,也不知道有輪回。所以說稱為“天賦”。其實也同佛門中所講的“串習”,就是說前世的業習所遺留過來的。
比如,一個人前生是畫家,書法家,歌唱家,音樂家等,那麼他在轉世為人的時候,他們的這些的業習自然就會遺留過來,這就是天賦。
緣分,機緣意義是不同的,緣分是建立在兩個條件上。機緣是指時間的巧合。
在修行的過程中主要的,對心態的轉變。要以內心為軸,不要對外境的執著。心轉,境就轉。
為什麼說不同的境界,觀察同一個事相,所表達的觀點卻不是同一個了,千差萬別。
必須要從內心去下功夫才是。要把自心回歸於零點,或者回歸於童心。這都是大概作一個比喻而已。真正的純淨要勝於此心。
這個信、願、行三學很重要。
貪,嗔,癡三毒也絕不可取。
身,口,意三密必須要證。
佛,法,僧三寶必須要親近。
在修學的過程中,有任何的問題我們要常溝通,或及時溝通。
每個人在修行的途中,因緣不同,根基不同所遇到的境也是不同。我只能分別來對大家引導。
也就是說遇到的情況是不同,想要化解的方法也是有差別的,因人而施教。
阿彌陀佛,釋桑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