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法句經》:明哲品第十四原文和白話譯文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法句經》:明哲品第十四 原文和白話譯文

  作者:尊者法救 維只難

  前言:

  《法句經》尊者法救(撰)維只難(譯)

  《法句經》是從佛經中錄出的偈頌集。法救尊者是公元一世紀的北印度人,他重新整理古來傳誦的佛祖法句,編集出新的《法句經》。

  《法句經》明哲品第十四

  明哲品者。舉智行者。修福進道法為明鏡。

  深觀善惡  心知畏忌  畏而不犯

  終吉無憂  故世有福  念思紹行

  善致其願  福祿轉勝  信善作福

  積行不厭  信知陰德  久而必彰

  常避無義  不親愚人  思從賢友

  押附上士  喜法臥安  心悅意清

  聖人演法  慧常樂行  仁人智者

  齋戒奉道  如星中月  照明世間

  弓工調角  水人調船  材匠調木

  智者調身  譬如厚石  風不能移

  智者意重  毀譽不傾  譬如深淵

  澄靜清明  慧人聞道  心淨歡然

  大人體無欲  在所照然明

  雖或遭苦樂  不高現其智

  大賢無世事  不願子財國

  常守戒慧道  不貪邪富貴

  智人知動搖  譬如沙中樹

  朋友志未強  隨色染其素

  世皆沒淵  鮮克度岸  如或有人

  欲度必奔  誠貪道者  覽受正教

  此近彼岸  脫死為上  斷五陰法

  靜思智慧  不反入淵  棄猗其明

  抑制情欲  絕樂無為  能自拯濟

  使意為慧  學取正智  意惟正道

  一心受谛  不起為樂  漏盡習除

  是得度世

  《法句經》譯文及解讀--14明哲品

  【譯文】

  明哲品大意是講,習學(控制)心念和行為的人,應當修煉人生福報而精進於大道,以佛法作為人生的明鏡。

  透徹地審視善惡(之報),心中(必)知敬畏禁忌:敬畏(果報)而不犯(邪惡),終身吉慶了無憂患。(一)

  所以世間有福之人,(心)念思惟緊跟行動(毫不放縱):善於實現自己的意願,幸福與財富加倍增長。(二)

  深信善(報)廣行福(事),積聚善德毫不厭倦,深深相信陰德(之報),久而久之(其德)必然彰顯輝煌。 (三)

  經常避開無義之舉,不去親近愚闇之人,一心思量追隨賢德之友,親近依旁上等有識之上。(四)

  喜悅(佛)法之人睡眠安穩,心情和悅意志清爽:聖人敷演佛法(精義),智慧常使行為快樂。(五)

  仁德智慧之人,堅守戒律奉持佛法,猶如星空之中明月,(光華)普照世間。(六)

  制造角弓的工匠調理牛角,船夫掌舵調理航船,智巧工匠調理木料,智慧之人調理身(心)。(七)

  譬如厚重磐石,任憑大風吹刮毫不動移;智慧之人(心)意凝重穩固,任憑毀譽之言四起不能使其主意傾斜。(八)

  譬如深不見底的澗淵,澄靜清明:智慧之人聽到大道(精義),心意澄淨心情歡悅。(九)

  大德之人身心無欲,所處之地昭然明朗:即使偶然遭遇苦樂,(但對這些苦樂的無動於衷)並不能高尚顯赫其擁有的智慧(功能)。(十)

  大賢之人了無塵世事務(擾亂),不願擁有子女財產政權種種(俗務)之累:經常堅守戒律智慧與佛道(法則),從不貪求邪欲富貴。(十一)

  智慧之人深知(心意)易於動搖,猶如生長在沙土中樹木(極易被風搖動):交朋接友而(自己)心志並不強固,就會隨順塵世各種習氣現象而污染自己清淨本性。(十二)

  世俗之人均皆沈沒於(人欲)深淵,很少有人度過深淵走上彼岸:假若有人(前來救度),要求救度之人必然奔走前來(叩問佛法)。(十三)

  確確實實熱愛大道,認認真真接受端正之義的教誨:如此之人接近(真如)彼岸,直至超脫(生)死之苦便為上等(之人) 。(十四)

  斬斷五蘊之苦的假相,靜靜思考尋求智慧;不會再回到(人欲)的深淵之中,拋棄所有的依托(其智)必將光明。(十五)

  抑制情感欲望,斷絕(世俗)快樂莫要放縱情欲;如此便能自己拯救自己(脫離世俗苦海),驅使意(念)進入智慧。(十六)

  學習應取端正之智,(心)意惟以正道(為念);一心三思接受(佛家)真谛,(雜念)不起便是快樂:煩惱消盡陋習除盡,這樣便能超度世俗之苦。(十七)

  【原典】

  明哲品第十四十有七章

  明哲品者,學念行者,修福進道①,法為明鏡。

  深觀善惡,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終吉無憂。(一)

  故世有福,念思紹行②;善致其願,福祿轉勝。(二)

  信善作福,積行不厭,信知③陰德,久而必彰!(三)

  常避無義,不親愚人,思從賢友,狎附④上士。(四)

  喜法臥安,心悅意清。聖人演法⑤,慧常樂行。(五)

  仁人智者,齋戒奉道,如星中月,照明世間。(六)

  弓工⑥調角,水人調船,巧匠調木,智者調身。(七)

  譬如厚石,風不能移;智者意重⑦,毀譽不傾。(八)

  譬如深淵,澄靜清明;慧人聞道,心淨歡然。(九)

  大人體無欲,在所昭然明;雖或遭苦樂,不高現⑧其智。(十)

  大賢無世事,不願子財國,常守戒慧道,不貪邪富貴。(十一)

  智人知動搖,譬如沙中樹,朋友⑨志未強,隨色染其素⑩。(十二)

  世皆沒淵,尠剋⑾度岸;如或有人,欲度必奔!(十三)

  誠貪道者,覽受⑿正教。此近彼岸,脫死為上。(十四)

  斷五陰法⒀,靜思智慧,不反入淵,棄倚⒁其明。(十五)

  抑制情欲,絕樂無為,能自拯濟,使意為慧。(十六)

  學取正智,意惟正道。一心受谛,不起為樂。漏盡習除,是得度世。(十七)

  【注釋】

  ①進道:上升到對道的追求。

  ②念思紹行:心念與思想要緊跟行動。紹,繼也、緊接也。

  ③信知:深深信仰。

  ④狎附:親近依附。狎,親睰、靠近。

  ⑤演法:敷演宣講佛法。

  ⑥弓工:制造弓之工匠。

  ⑦意重:意志堅定不可移。

  ⑧不高現:不通過某某來顯示出其智慧境界之高尚。

  ⑨朋友:動詞,交接朋友。

  ⑩素:白色。佛教上座部及《法句經·雙要品》第一、二章均強調「心性本淨」。此處應是肯定心性本淨之意。參見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第三○三頁,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十月第一版。

  ⑾尠剋:即少剋、很少能夠。尠,為少之異體字。

  ⑿覽受:觀看並接受。

  ⒀五陰法:即五蘊法。五陰,是指色、受、想、行、識,這五種感覺聚集在人身上,便產生五種相應的欲望;法,是萬事萬物之總稱。

  ⒁棄倚:拋棄世俗的種種倚靠,如身體、財產、子女、權勢等等。

 

上一篇:達真堪布:佛為什麼能平等地對待一切眾生?
下一篇:純智法師:那麼什麼是菩薩戒中的“是眾生”?(303-310)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