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法句經》:愚闇品第十三原文和白話譯文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作者:尊者法救 維只難

  前言

  《法句經》

  尊者法救(撰)維只難(譯)

  《法句經》(梵文 Dharmapada ),是從佛經中錄出的偈頌集。法救尊者是公元一世紀的北印度人,他重新整理古來傳誦的佛祖法句,編集出新的《法句經》。

  法句,或譯法跡。法,是佛弟子所行與所證的。跡,是形跡,足跡。依足跡去尋求,可以得知所到的地方。引申此義,聚集多「名」,能因此而圓滿的诠表意義,即為(「筌蹄」)。

  《法句經》愚闇品第十三

  二十有一章。愚闇品者。將以開曚故陳其態欲使窺明。

  不寐夜長  疲惓道長  愚生死長

  莫知正法  癡意常冥  逝如流川

  在一行強  獨而無偶  愚人著數

  憂戚久長  與愚居苦  於我猶怨

  有子有財  愚惟汲汲  我且非我

  何憂子財  暑當止此  寒當止此

  愚多務慮  莫知來變  愚曚愚極

  自謂我智  愚而勝智  是謂極愚

  頑闇近智  如瓢斟味  雖久狎習

  猶不知法  開達近智  如舌嘗味

  雖須臾習  即解道要  愚人施行

  為身招患  快心作惡  自致重殃

  行為不善  退見悔吝  致涕流面

  報由宿習  行為德善  進睹歡喜

  應來受福  喜笑悅習  過罪未熟

  愚以恬惔  至其熟處  自受大罪

  愚所望處  不謂適苦  臨墮厄地

  乃知不善  愚蠢作惡  不能自解

  殃追自焚  罪成熾燃  愚好美食

  月月滋甚  於十六分  未一思法

  愚生念慮  至終無利  自招刀杖

  報有印章

  觀處知其愚  不施而廣求

  所墮無道智  往往有惡行

  遠道近欲者  為食在學名

  貪猗家居故  多取供異姓

  學莫墮二望  莫作家沙門

  貪家違聖教  為後自匮乏

  此行與愚同  但令欲慢增

  利求之願異  求道意亦異

  是以有識者  出為佛弟子

  棄愛捨世習  終不墮生死

  《法句經》譯文及解讀--13闇愚品

  【譯文】

  闇愚品的大意是要開啟蒙昧,陳述闇愚的本相及其原因,目的是使闇愚之人重見光明。

  失眠之人倍覺夜長,疲倦之人倍覺道路漫長:愚合之人倍感生死輪回漫長,不知正等的大法(方才如此)(一)

  癡意常常是昏暗無光,(不知)逝去的歲月猶如流淌河水(一去無還)。寧可獨處獨行走,不與愚人作伙伴。(二)

  愚隨之人看重命運,憂慼生命歷程漫長無涯:與愚同行同居之人必然憂苦無樂,對於生命自我任憑怨恨指使。(三)

  既有子女又有家財,闇合之人卻整日憂心仲仲:(生命)之「我」況且不是真正的屬於我有,哪裏還有什麼子女家財?(四)

  夏天住在這裏,冬天也住在這裏,愚闇之人以為常住人間,徒懷千歲之憂,從來也沒有思考過未來的變化。(五)

  愚闇蒙昧到了極點,反而自我認為智慧聰明,堅決認為愚闇的人勝過智者,這便是極頂的愚昧。(六)

  愚闇者親近善知識,猶如(木)瓢斟酌各種有味之湯,即使是長久地親嘗習學味道,但卻不知瓢中的羹味。(七)

  開明通達者親近善知識,猶如舌頭品嘗味道,即使是片刻的品嘗,立即便知其羹味美無窮。(八)

  愚闇之人實施行動,(往往)自身招來罪禍;暢快心意肆行惡事,自我招致深重罪殃。(九)

  行為不善,事後必生後悔心,以致眼淚縱橫流:這一報應終由往昔惡習導致。(十)

  行為有德且善,事後無悔心歡喜:未來報應必將受福,喜笑顏開愉快地從事人生事務。(十一)

  惡業未到成熟之時,愚闇之人以為恬淡無事:等到過罪報應到時,自然承受巨大罪苦。(十二)

  愚闇之人所見所及,並不認為是趨向苦境;及至深臨墮入危險之地,方才知曉(當初所求)乃是不善。(十三)

  愚蠢之人犯下罪惡,不能自解自覺,禍殃焚燒自我,罪惡之火熊熊燃燒,經久不滅。(十四)

  愚闇之人喜好美食,日甚一日不斷在飲食方面追求美味:達到極頂在十六分的追求中,未曾有一分思念(佛)法。(十五)

  愚闇自然產生顧慮念頭,從生到死皆無一利:自我招致刀杖之苦,報應猶如圖章印盡於紙,毫爽無差。(十六)

  觀人所處即知其愚,既不布施卻又廣求,其人必將墮入無道無智境地,往往伴隨惡行出現。(十七)

  遠離大道靠近欲望之人,為了謀生而在沽名釣譽:因為貪戀在家的緣故,廣泛地索取以供異姓(之教)。(十八)

  習學大道切莫墮入「三望」的圈套不要做居家的僧徒:貪戀家庭違背聖人教旨,日後必將自我匮乏,此種行為與愚闇之人同行同處,只是徒增各種欲望。 (十九)

  求利的願望往往適得其反,追求大道往往也是得與願違(此世清苦,其後得福),因此見識高明之人,出家去做佛門弟子:捨棄恩愛捨棄世間所有行為,終生不再墮入生死輪回之苦。( 二十)

  【原典】

  闇愚品第十三二十①有一章

  闇愚品者,將以開蒙,故陳其然②,欲使窺明。

  不寐夜長,疲倦道長,愚生死長③,莫知正法。(一)

  癡意常冥④,逝如流川。在一行疆,獨而無偶。(二)

  愚人著數⑤,憂戚久長,與愚居苦,於我由怨。(三)

  有子有財,愚惟汲汲⑥;我且非我,何有子財?(四)

  暑當止此,寒當止此,愚多預慮⑦,莫知來變。(五)

  愚蒙愚極,自謂我智;愚而勝智,是謂極愚!(六)

  頑闇⑧近智,如瓢斟味,雖久狎習,猶不知法。(七)

  開達近智,如舌嘗味,雖須臾習,即解道要。(八)

  愚人施行,為身招患,快心作惡,自致重殃。(九)

  行為不善,退見悔悋⑨,致涕流面,報由宿習⑩。(十)

  行為德善,進覩歡喜,應來受福,喜笑玩習。(十一)

  過罪未熟,愚以恬惔;至其熟時,自受大罪。(十二)

  愚所望處,不謂適苦,臨墮危地,乃知不善。(十三)

  愚蠢作惡,不能自解。殃追自焚,罪成熾然⑾。(十四)

  愚好美食,日月滋甚,於十六分⑿,未一思法。(十五)

  愚生念慮,至終無利;自招刀杖,報有印章⒀。(十六)

  觀處⒁知其愚,不施而廣求,所墮無道智⒂,往往有惡行。(十七)

  遠道近欲者,為食在學名,貪倚家居故,多取供異姓。(十八)

  學莫墮三望⒃,莫作家沙門;貪家違聖教,為後自匮乏;此行與愚同,但令欲慢增。(十九)

  利求之願異,求道意亦異,是以有識者。出為佛弟子;棄愛捨世習,終不墮生死。(二十)

  【注釋】

  ①此品雖標二十一章,實際只有二十章。十九章和二十章各多兩句,故爾在章目數上少了一章,整體句數不少。

  ②陳其然:陳述生命的本來意義,即佛教的出世觀點。

  ③愚生死長:愚昧之人覺得生死輪回這一生命歷程特別漫長。

  ④冥:昏暗。

  ⑤著數:粘著於命運。數,命運。

  ⑥汲汲:憂心忡忡的樣子。

  ⑦預慮:即多余的顧慮。預,同豫。這是因為愚闇之人不知塵世無常而生發的塵世憂慮。

  ⑧頑閣:極度頑固的愚昧,糊塗而近乎天真。

  ⑨悔悋:後悔。悋,通吝,羞愧之意。

  ⑩宿習:以往的行為。

  ⑾熾然:火燃燒旺盛的樣子,喻罪過特別嚴重。

  ⑿十六分:謂極點,無以復加。

  ⒀報有印章:此為省略語,即報有如印章;意謂果報絲毫不爽,如同印章刻在紙上,一模一樣。

  ⒁處:即人所處的位置,所做的事的總稱,即某人當下的所作所為。

  ⒂無道智:邪智也。相對佛教人生智慧而言。

  ⒃三望:古代祭祀的一種名稱。望,是心中所想而不能親自到達。古人對山川、阿海、星宿的祭祀稱三望。此處引伸為只是心中有所想而實際上不踐行。

 

上一篇:化永法師:抒情詩【愚人的心詩】大年初二尋心偶得
下一篇:《百喻經卷下》:80、倒灌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