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談天說地問自己之每周一經節目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列位朋友:

  如下經文進入了實質性修行階段,佛陀語重心長地講述了愚癡無聞凡夫與如來聖弟子,在對待一切自然物質截然不同的兩種宇宙覌;是分辯聖人與凡夫的分水嶺,由是生成凡夫眾生世界與聖人高尚世界。經文淺顯易懂,且來聽聽聖哲先賢的親切教誨吧!

  第60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捨衛國,只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生我見系著;使心系著而生貪欲。比丘:多聞聖弟子有慧有明,於此五受陰不為見我系著、使心結縛而起貪欲。

  雲何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見我系著、使心結縛而生貪欲?比丘: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見色是我、異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如是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見我系著、使心結縛而生貪欲。

  比丘:雲何聖弟子有慧有明,不見我系著、使心結縛而生貪欲?聖弟子不見色是我、異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識不見是我、異我、相在。如是多聞聖弟子有慧有明,於五受陰不見我系著、使心結縛而生貪欲。

  若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正觀皆悉無常;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正觀皆悉無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60經譯文:內容大致從前,翻譯略。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浧槃。

  一切佈已過,永超世恩愛。

  列位朋友:讓我們沐浴在正法佛學的暖陽春風裡,輕松愉快地渡過每一周,謝謝大家!

  列位朋友:

  “條件反射” 一詞,大家都比較熟悉。說得是六觸感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一但接觸到外界自然存在的事物,便會產生相應的條件反射,這是愚癡無聞凡夫的無明行動開始的關鍵一步。無明緣(有生起之意)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老病死乃至純大苦聚集。於是無明世間生,說三道四,各種思想、觀點、事物紛繁復雜;眼花缭亂,也便形成了五蘊世界,樂由此生;苦亦由此生。

  然而,尚有與此相反的多聞聖弟子,出於對五蘊事物遠離貪欲,不喜、不樂、不住、不著清凈思維的事實,於六觸入處無喜、無樂、無住、無著、無有條件反射。常駐明生世界,無苦、亦無樂!

  下面切來傾聽先哲聖賢的親切教誨吧!

  第61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捨衛國,只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比丘:若沙門、婆羅門計有我,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計有我。何等為五?諸沙門、婆羅門於色見是我、異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識見是我、異我、相在,如是愚癡無聞凡夫計我、無明分別。

  如是觀不離我所,不離我所者,入於諸根。入於諸根已,而生於觸。六觸入所觸,愚癡無聞凡夫生苦樂,從是生此等及余,謂六觸身。雲何為六?謂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比丘:有意界、法界、無明界,無明觸所觸。愚癡無聞凡夫言有、言無、言有無、言非有非無、言我最勝、言我相似,我知、我見。

  復次比丘:多聞聖弟子住六觸入處,而能厭離無明;能生於明。彼於無明離欲,而生於明。不有、不無、非有無、非不有無、非有我勝、非有我劣、非有我相似,我知、我見。作如是知、如是見已,所起前無明觸滅,後明觸集起。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61經譯文:

  注解:①相在:深著色像,銘記在心,色像印心。

  當佛陀居住在捨衛國,只樹給孤園時,一天世尊告訴諸位比丘,有五種“受蘊”,分別為色受蘊,受受蘊,想受蘊,行受蘊,識受蘊。世尊說比丘,凡是有沙門、婆羅門計著有個“我”的人,他們的思想根源都是來自於五種“受蘊”。

  究竟有哪五種呢?諸沙門、婆羅門於色見生是我,異我,相在的分別心;以至於受受蘊生是我,異我,相在的分別心;於想受蘊生是我,異我,相在的分別心;至“行受蘊”、“識受蘊”也都生起是我,異我,相在的分別心,總是算計有個我。有這樣見解的愚癡無聞凡夫,計著有我、無明、分別。以這樣的思想、觀點處世,凡事不離我所(個人利益),這樣思想影響支配諸根(用於思考、指導行動),所生成的觸入、所觸,苦樂感受由此而生,以及生成其它種種感受的六觸身。具體是①眼觸入處②耳觸入處③鼻觸入處④舌觸入處⑤身觸入處⑥意觸入處有苦樂生。於是有①意界(思想意識)②法界(亊物、外在環境)③無明界(世界觀)產生。

  愚癡無聞凡夫,無明觸所觸,產生見解思想認為:①或言有,②或言無,③或言有無,④或言非有非無;⑤或言我最勝(最好最優),⑥言我相似(一樣、差不多),⑦我知、⑧我見(覌點)等一系列無明見解。

  世尊繼續說:比丘,然而亦不盡然,多聞聖弟子與愚癡無聞凡夫相反,他們住六觸入處,能做到厭離無明,而且能生於明(光明),他們能做到無明離欲,生起光明!①不認為有,②不認為無,③不認為是非有無、非不有無;④非有我勝,⑤亦非有我劣,⑥非有我相似,⑦非有我知、⑧非有我見等一系列無明之談。具備這樣的思想觀點的多聞聖弟子,以前所起的無明觸滅,以後升起光明(清淨無染)觸集起。佛說完此經,諸比丘聞說歡喜奉行。

  小結:本經講述了“觸“的重要性,無明生亦在它,無明滅亦在它。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浧槃。

  一切佈已過,永超世恩愛。

  列位朋友:讓我們沐浴在正法佛學的暖陽春風裡,輕松愉快地渡過每一周,謝謝大家!

 

上一篇:獨尊湛現:法門雖多,教義等同,決無分別
下一篇:海濤法師:戒體都能發揮防非止惡的功能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