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從前有一位國王,想入無憂園中歡娛嬉樂,吩咐一個臣子道:「你拿一張矮櫈子來,放到園中去,我好用來休息。」當時那人羞於拿著一張櫈子,便對國王說:「我不能拿,我願背著。」國王便把三十六張櫈子放在他背上,叫他擔負到園中去。這樣的愚人,遭世人嗤笑。
凡夫俗子也是這樣,若是見到女人的一根頭發在地上,便說自己持著禁戒呢,不肯去撿。後來受到煩惱的迷惑,三十六種不淨之物如發毛爪齒屎尿之類,無一不拿,不覺得有什麼骯髒,也沒有什麼慚愧,至死都不肯捨棄,就像那個背著櫈子的愚人一樣。
《百喻經》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捨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诃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雲何言無。如今無者雲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谷從何而生。答曰。五谷從四大火風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雲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雲何名苦。答曰。我見眾生死時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
79、為王負機喻①
昔有一王,欲入無憂園中歡娛受樂。敕一臣言:“汝捉一機②,持至彼園,我用坐息。”時彼使人羞不肯捉,而白王言:“我不能捉,我願擔之③。”時王便以三十六機置其背上,驅使擔之,至於園中。如是愚人,為世所笑。
凡夫之人,亦復如是。若見女人一發在地,自言持戒,不肯捉之。後為煩惱所惑,三十六物:發、毛、爪、齒、屎、尿不淨,不以為丑,三十六物④一時都捉,不生慚愧⑤,至死不捨。如彼愚人擔負於機。
注釋
①負機:機,古代抬屍體的用具。
②捉機:拿上小凳子。
③擔:這裡是背負之意。
④三十六物:指構成人身之三十六種要素。
⑤愧:他本用“羞”字。
來源: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
3、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