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仁清法師:《入定、觀空、開悟、證果》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如何觀修,以觀修橙子為對境來比喻,首先要知道橙子本身,明確橙子不是石頭等等,找到它,抓住它,保任它,這三個階段呢代表你的功夫,觀修都得大概這三個階段:找到它,抓住它,保任它。如果它跑了,重新再找到它,再抓住它,又起妄念了,它又跑了,又沒了,或者模糊了,接著再分析,再找到它,抓住它,保任它。保任它,就是那樣堅持,假如說妄念一起來,影像模糊了,或者它又跑了,就相當於你沒保任它,那麼你重新再找到它,又把那個思維拉回來,觀想,觀想,再繼續觀想它,就反復這樣的思維,等到了兩種程度,基本上就達到你的目的了,哪兩種程度:一、堅固,堅固就是它不跑了。二、明顯,就和睜眼看見它一樣,在你心目中就相當熟悉了,這時候妄念很難升起,一切妄念不升起了,當下就是個它了。念頭和念頭是互相矛盾的,你這個念頭升起,另外一個念頭進不來,當這個念頭進來時候,那個念頭就排除了,念頭和念頭是互相排斥的,所以當這個東西在你心目當中非常明顯堅固的時候,其他念頭進不來。這是止,止觀的止,也叫定。在這個止的過程當中,其他妄念沒有了,用微細的心念抓住它以後,就開始分析它,怎麼來的,啥組成的,就開始分析因緣,分析因緣和無常,實際就是修空,空性。當在這個過程當中,真找到本來的它,發現它是無自性的,就等於說它是空性的……熏染熏染,當你的心和這個空性融為一體的時候,就一下相應了,就開悟了。

  比方說你觀佛像一樣,佛像明顯堅固了,在你的心目當中占據了相當高的地位,其他妄念不升起,只有這一個念頭,這一個念頭是決定了你的止,心的禅定能力,心不飄搖,在心的禅定能力極強的狀態下,再去分析空性,萬法皆空,佛像也是空的,你觀啥分析啥的空性,當你分析出它的空性的時候,熟悉空性的理念和心的實證就相應了,就是心和空性一體了。“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有情代表心,無情代表物,“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在這裡呢。

  這個證空是從這裡證的,你還不知道什麼是空,妄念紛飛抓不住一個重點,妄念紛飛想證空是絕不可能的,證空是用微細心識證的,微細心識怎樣才現起,就是粗的心識停滅了後,微細心識才現起,把粗的心念止住,止住它不是死了,不是睡著了,不是昏沉了,用微細心識去分析空性思維空性,最後才能證得空性,就是明心見性、開悟,這是必經之路。

  這個微細心識證空性,怎樣體現呢,比方說,你粗的心識現前的時候,微細心識不現前,她兩是互相矛盾的,只有粗的心識停滅了,不現前了,微細心識才有可能激活。打個比方,你開著大汽車,不可能同時做夢,你想做夢必須是睡著,睡著是啥意思,你整個粗的那心識全停下來了,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粗的心識全停下來,才有可能進入夢境,進入夢境那是微細心識起作用,當粗的心識全部停滅了,微細心識才能起作用,禅修一樣,比如我用一個杯子做對境觀修,把其他妄念全停滅了,到什麼程度呢,它(杯子)觀的堅固了,明顯了,明顯是一種力,堅固是定,定力在這裡了,只有這個力量強,它才明顯,只有堅固它才會定,只有定才不會妄念紛飛。當下就是它(杯子),其他什麼也沒有,就是說通過對杯子的觀修,我把所有的妄念都停下來了,這個時候不是睡著,是禅定,禅定下來以後,這時候微細心識非常容易起作用,再用微細心識去觀空,才能見性、開悟……

  弟子問:進入一種狀態非常祥和,有時候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感?

  法師:恐懼感會有,比方你在觀修空性的時候,反復理解思維,反復思維……突然一次,啥也沒了,這個啥也沒了,不是空無所有,而是萬物的自性沒了,那時候將會出現極大恐懼感,這種極大恐懼是啥意思,是因為要打破你無始劫以來長期的顛倒妄念,馬上打破了,無始劫以來我們對萬法有自性的顛倒妄念,那一剎間,要突破,這個時候產生一種極大恐懼感。五道十地中,就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無學道是佛,修道是從初地到十地,見道是初地的那一剎那,證空性的那一剎那。證空性之前有個加行道,加行道分四個等級,其中第三個等級,叫忍位,你對空性有非常非常強烈的意識了,明了了,這個時候你會認為原來空性是這樣的,不害怕了,能認知空性的狀態了。忍位上去,就是世第一法,世第一法一突破就是出世間法,初地菩薩,見道位。

  能持續下來,就到任運了,任運也可以叫具量,就相當於說我吃七個饅頭才飽,我已經吃了七個饅頭了,和吃兩個饅頭的滋味不一樣,吃一個饅頭也不餓了,吃兩個饅頭也不餓了,三個也不餓了,我吃七個飽了,具量就是達到那個水平了,達到那個要求的水准了,任運就是到了那個高度以後,完全純熟,已經具量的純熟了,這個時候不用故意的去造作,它就在那個狀態當中,當我們還不具量還不保任它的時候,就等於說還沒有完全純熟,你在這個過程當中有過多次相應的類似的感覺,那已經在進步了,就像那個開水泡茶那個溫度,一百度之前他有他的熱度,六十也是熱的,七十也是熱的,八十也是熱的,你不能否認他的溫度,修行是慢慢來的,

  弟子問:有人講的很多東西我會不認可,不認同,

  法師答:這個和你過去的法理有關,比方說你過去曾經積累過很深奧的法理,某個人講法,如果他講的整個法理不對,你能聽出來,那是因為你的法理的積累,決定了你的高度,你的法理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決定了你的高度,就在你的高度上認識事物,另外一個人給你講的,假如不對的話,不必要哪句話覺得是錯的,整個理念聽著不對,那是一個高度認知,他和具體事物的認知不一樣,具體事物的認知是什麼意思呢,大家都知道一加一等於二,某個人非說一加一等於八,這個是具體事物的認知,還有一種高度的認知,高度的認知來自於平常修行的提高和過去法理的積累,所以佛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只有對正法有了積累,才不會被邪法忽悠!

  ( 釋仁清隨緣開示於“大自在講修中心” )

  2018-4-6

  更多請搜“仁清法師”

 

上一篇:洛桑陀美上師:無常觀是修道的基礎
下一篇:萬行大和尚:如何讓愛的人永遠永遠愛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