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細講《弟子規》(第十九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九集)  2005/2/19  台灣台南淨宗學會  檔名:52-116-19

  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們早上講到了: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這個動作很重要,它可以廣泛來運用,就是接待的禮儀,接待客人的禮儀。我們現在在家庭當中來看一下,孩子現在會不會接待客人?比方說剛好阿姨來了,小孩在那裡打電腦,他會怎麼做?他會把他的大嗓門打開:媽,阿姨來了!這樣好不好?習慣了,他就很怠慢、很隨便,因為尊敬長輩排在次要,哪一個最重要?我的玩樂最重要。久而久之,恭敬心就不見了。所以要教。您有教過孩子接待客人的舉手?好。這個影響他很深遠,孩子假如這個禮貌沒學好,可能在學校、在他往後的公司都會有尴尬出現。

  我們就曾經教孩子,一個一個來練習,如何接待客人。所以,這一條經文不只要講解,還要實際帶孩子操作;而且還不是操作一次、兩次,要讓他重復練習,他就熟能生巧。剛好一天早上,這些孩子都學會了,也是巧妙的安排,中午吃飯時候就來了一位阿姨。結果她要走進教室門以前,所有的孩子本來在吃飯,統統停止,放下他的碗盤筷子,要干嘛?爭先恐後要接待客人。所以其實當他能學以致用,他會學的歡喜。這位阿姨走到門口,六個孩子排成一排,同一時間鞠躬說:客人好!這個阿姨不敢走進來,她說:受寵若驚!從來沒有被這麼隆重的禮儀接待過。接著她又說:假如下一代的孩子都這樣,那我們就很欣慰了。

  我們接著,客人要走進來,教他們要放拖鞋。拖鞋怎麼放?要放在客人走進來馬上可以穿進去。所以諸位朋友,每一個禮儀的動作,其實都是在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他的仁厚之心也在一點一滴的生活細節在落實。所以,放拖鞋也要讓人家可以順勢穿上。阿姨進來,他們就說:阿姨,你請坐,我去幫你倒杯水。就請阿姨先坐,然後說:阿姨請喝茶,我去叫我媽媽過來。這就是接待客人的禮儀,在家庭當中要學習。

  再來,在學校的時候,我們看到隔壁班老師走進來了,孩子看到了,他會怎麼做?他也可能站在原地就開始放大嗓門:老師,隔壁班老師找你。這個都不符合禮貌的態度。所以這個也要教學生,教導他們一定要先:老師,你等一會兒,我去叫我們老師過來。跟老師講了,然後再把老師帶過來,就是要把工作從頭至尾做好。其實當他在落實禮儀的時候,一個孩子的耐性、沈著就在這些禮儀實踐的過程,一直在養成、在培養。

  那我們看,公司行號裡面,假如有人來找他的朋友或者找上司,一般的人面對這種情境會怎麼做?比方說要找經理,經理可能在開會,說:找經理,他在裡面。這樣好不好?剛好這個客人走過去,結果裡面在開會,他門一打開,那就會出現什麼情況?很尴尬。會開到一半,到底是要繼續開會,還是要接待客人?這樣就很失禮了。假如這個主管一追究起來,誰接待的?假如一而再、再而三出現這種情況,那可能工作就保不住了,因為成事不足就敗事有余了。面對這樣的情境,應該是先請客人「你請坐」,倒一杯水給他喝,「我去先看看經理忙不忙,您先等一下」。等去了,一看在開會,請示一下,說可能還再十分鐘、二十分鐘,再過來跟他講一下,讓客人的心裡也有所准備。所以,處處符合禮儀,處處就讓人家很舒服的感覺。

  這個接待之禮,不僅在家裡、在學校、在公司裡面,甚至於在政府機關。而政府機關接待的都是誰?很多可能是各國的重要的人,或者是他們國家的人民。假如政府單位做事的公務員都不符合禮節,那可能臉會丟到國外去,而且也會讓他自己的人民對他失去信心。所以,禮確確實實很重要,孔老夫子才說「不學禮,無以立」,很難在社會、團體當中立足得好。所以,這一句經文我們就可以把它解成接待之禮。下一句經文,我們把它念一下: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急趨揖。長無言。退恭立。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

  『稱尊長,勿呼名』,稱呼長輩,不要直接把他的名字叫出來,其實也是一種恭敬之心。我記得在家裡面稱呼兩個姐姐,都是喊大姐,喊二姐。突然有朋友或者同學問我說:你姐姐叫什麼名字?當我們把姐姐的名字講出來,全身不舒服,好像覺得有點不尊敬。所以不要小看這種稱謂,叫久了,愈叫愈親,說「姐」、「哥」,真的在這個稱謂當中,人與人會愈來愈親密。但是假如直呼名號,比方夫妻在稱呼的時候,都三個字、三個字叫,叫久了,氣氛就愈來愈冷淡,甚至於會愈來愈火爆都有。所以這個稱呼,我們也應該對尊長都是以「叔叔」、「伯伯」、「阿姨」來稱呼。出社會了,我們也以比方說「陳經理」、「陳董事長」,這樣去稱呼。人家聽了舒服,也不至於冒犯他人。

  在現在的孩子,他在家、在學校也要落實這樣的態度。同事,比方說我們當老師,同事跟同事之間,在孩子面前不要直接說「禮旭老師」,或者「某某老師」,不要這樣稱呼,因為這樣也是都在稱老師的名字。應該怎麼稱好?「陳老師」,「蔡老師」,這也是做個示范給孩子看。雖然我們大人之間稱呼可以親昵一點,但是小孩他還要從小學習謙恭的態度,我們為人老師也可以注意這些細節的部分。這是「稱尊長,勿呼名」。

  因為西風東漸,西方人稱呼自己的爸爸媽媽都直接稱名,很多人就覺得西方的月亮比較圓。我們有一個朋友,他看了書籍說可以直接喊名字,結果就叫他女兒都喊爸爸、媽媽的姓名。喊了幾年之後,剛好我到海口去教《弟子規》,他才知道錯了!他女兒跟他講話已經跟他是平起平坐,這個時候就不好教導。所以,稱呼是要樹立長幼、尊卑的態度,這個禮也不可廢。

  下一句『對尊長,勿見能』,我們早上也有提過,孩子他提升他的才華,我們要引導他,有才華的目的在哪裡?學習這麼多才華,他的目的到底是為何?諸位朋友,您帶孩子去學這麼多才能,要做什麼?這個很重要,你的目的就會引導孩子往這個方向去走。

  我有一個學生,她補習補了四科,國小六年級。我就想,只要她上課認真聽,一定不需要補那麼多,我就把她找過來跟她溝通一下。我說:你補四科太多了,不然先補兩科就好了。結果這個小女孩說:老師,不行,我們那條街的人統統都補四科。你看孩子去補習的目的在哪?別人都去了,我不可以輸給人家。相同的,現在學那麼多才藝,目的在哪裡?人家會鋼琴,我不會不行;人家會跳舞,我不會不行。假如都是為了跟別人攀比,好面子,那孩子這些才藝學了之後,不單沒有什麼大的好處,因為學雜了就學不扎實;不單沒有好處,還可能沾染了這種虛華的風氣,學了之後,常常想要去跟別人炫耀。所以,我們家長的態度至關重要。

  早上我們也提到,假如他是學藝術的,我們應該引導他要有志向。學了藝術這個才華要能造福人群,所謂社會國家者,應該是互助之體也,每個人奉獻他的能力跟才華來利益團體。所以我們會引導他,你看這麼多,比方說李叔同先生作的曲子,現在還不斷陶冶人的性情。你要學音樂,也要像李叔同先生這樣,要立定高的志向,要能「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用音樂來改善社會風氣。當我們是這樣去引導,他又有志向,相信他的學習一定會跟其他的人有所不同。當他只是為了炫耀,這個孩子學這一門才華,絕對會遇到瓶頸而不能突破。因為當他喜歡跟人比來比去,他就患得患失,情緒化會很嚴重,到時候就爬不上去。但是他有志向的時候,他會不斷鼓勵自己向前,所以志向已經決定了整個成敗的關鍵。

  我們在《朱子治家格言》有提到,讀書應該志在哪裡?聖賢。現在的人讀書都志在什麼?賺錢。所以你看讀書的人都讀得苦哈哈的,讀得氣得半死,因為他考不好。那個目標錯誤了。相同的,很多學藝術的人,藝術志在什麼?所以他的功夫就不可能一直上去。我們要抓到根本。范仲淹他讀書的目的在哪?要找到一個、要掌握一個可以為人民服務的機會。所以他那種心境跟只為了功名讀書的讀書人,念出來的效果一不一樣?絕對不一樣。教育在「慎於始」,慎於一開始,我們引導孩子學習才華、技能,也要有正確的觀念。

  所以,不可以「見能」是長養他謙卑的態度。我們在《易經》裡面有提到「謙卦,六爻皆吉」,《書經》裡面也提到「滿招損,謙受益」。在《易經》的六十四卦當中,每一卦都有吉凶參雜,只有一個卦是所有六爻都是吉,只有一個「謙卦」。所以一個孩子懂得謙卑,他是可以無往不利。在《了凡四訓》這四篇很重要的人生哲學當中,其中第四篇就是描述謙虛的益處。袁了凡先生當初去考試,也參加過好幾次進士考試。每一次還沒有考以前,他觀察要考試的這些同學,他會發現有些人特別謙卑,謙光逼人,對人都很恭敬、很謙遜。雖然這些同學有的年紀很輕,但是他就覺得他一定會考上,結果考試結果果不其然,謙虛的人都考上了。

  所以,我們從小也要時時提醒孩子常存謙虛。因為縱使我們今天的才華再高,這個才華是不是靠自己形成的?不是!是在成長的過程,非常非常多的人給予我們照顧、提攜。所以愈有才華,我們應該愈能感念這麼多人對我們的付出,有這樣的心境自然就不會傲慢。所以「對尊長,勿見能」。

  下一句,『路遇長,急趨揖,長無言,退恭立』。在路上遇到長輩,我們就要主動過去打招呼。我們自己教書的,我就曾經聽我媽媽講過,她說:有些學生(教過的學生)在路上看到她,馬上就躲開了,沒有走過來。諸位朋友,這種情況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當然這很多情況,比方說我們當老師的跟孩子不夠親,所以他們都跑了。也有可能這孩子從小就不習慣對大人行禮,當他都不主動跟大人行禮,這種人情世故就會不懂。所以我們也要告訴孩子,遇到長輩一定要向前去問好,鞠躬,這個是見面的禮儀。

  諸位朋友,鞠躬容不容易?現在叫你對一個人九十度鞠躬,可能很多人會不習慣。在深圳有一個幼兒園,它訓練孩子鞠躬訓練了差不多一、兩個月還繼續在鞠躬,要讓這個動作內化成他的恭敬之心。有一個孩子,他的母親有三個姐妹,他的父親是四個姐弟,結果只有他一個小孩;就是他母親的姐妹沒有孩子,他父親的姐姐也沒有孩子,只有他一個。這麼多人都照顧他,所以諸位朋友,這個孩子好不好養?不好養!你們怎麼知道?又有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這麼多大人寵。有一次他的爺爺對著這些長輩說,他說:見到這個孫子就好像見到我一樣,這個孩子講的話就是我講的,誰要是打他就是打我。這樣情況下去,這個孩子會怎麼樣?那可能是不可一世。所以,長者假如不懂得如何教孩子,確確實實愛之足以害之。所以我們看看,現在的孩子不好教導,都出在哪個字?寵愛。

  他的父母看到這種情況,剛好也有個機緣開始學習《弟子規》,覺得情況不妥,應該把他帶回來。這個孩子一次在吃飯,桌上的菜太少了,他馬上用腳撐著桌子,退到後面說:菜太少了,我不吃了。這樣對不對?不對!但是很正常,因為他們這麼寵他,已經把他寵成小皇帝了。皇帝吃飯要幾道菜?一百道!你這麼清楚。所以菜太少,他就不吃。他媽媽把他帶回去以後,一天早上,煮了很營養的粥給他吃,結果他跟他媽媽說:我只吃面,不吃粥。他媽媽也沒跟他發脾氣,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已經養成壞習慣,現在要有耐性把他修正過來。所以她說:你不吃,好,那算了。結果九點的時候,他又跟他媽媽說他很餓,他媽媽又把那碗粥端出來,他還是不吃。現在很多孩子脾氣很拗,怎麼辦?不要跟他硬碰硬,要跟他磨下去。他不吃又收掉。九點半他已經餓得不行了,端出來,他就大口大口的吃,吃完以後他說:還滿好吃的。對!他都不知民間疾苦。

  結果把他送到幼兒園去,這位父親、母親也很用心跟老師配合,就教孩子鞠躬。他的媽媽帶他去,遇到老師了,要跟老師鞠躬,那個孩子站著不動,一個男孩。結果他媽媽就開始跟老師鞠躬,她說:你就像媽媽這樣。這個母親鞠了差不多十個躬,孩子如如不動。不過因為要上班了,他媽媽就急忙要離開,走到社區門口覺得不對,教育要慎於一開始,一開始沒有把他教會,往後要教就會愈來愈困難。她就打一通電話給她先生,她先生馬上就趕過來,兩個夫妻一起走到孩子面前,說:現在爸爸教你鞠躬,跟老師鞠躬。然後他爸爸就一直鞠躬,也不知道鞠了多少躬,這個孩子站在那裡就哭起來了。父親的這一分真心,讓他這一顆食古不化的心融化掉了,孩子當場也跟老師鞠了一躬。而當他那一躬能鞠下去,往後就不困難了。所以,教好一個孩子,確確實實親師合作特別重要。

  這一位母親她也是很有教育的敏感度,因為這個孩子被這麼多人寵愛,對人沒有恭敬之心,所以她處處也在調伏這個孩子傲慢,希望他恭敬。每一次在他們社區要離開的時候,因為社區都有保安人員,所以她就叫孩子:來,跟叔叔問好,問早。這個孩子每一次都不願意。有一次他的母親就在這個保安人員旁邊,就跟孩子講:今天你不鞠躬,我們就不上去。孩子還是硬是不鞠躬,她就跟孩子講,她說:到國家領導人,還有所有在工作的人,每一個人對社會都有貢獻,都值得我們尊敬;而你們年紀這麼小,都是要父母照顧,還有很多人替你服務,所以你應該主動跟這個叔叔感謝,跟叔叔問好。就當著這個公安人員的面前教育這個孩子,當孩子把這些道理都能夠聽進去,都能夠跟這些長輩鞠躬,相信所養成的這一分恭敬的態度,將對他一生受用不盡。

  見面之禮,我們可以用鞠躬。那大人跟大人之間,現在一般用什麼方法?握手。其實握手是西方的禮儀,中國一般也都是鞠一個躬,當然遇到長輩我們就要「急趨揖」,要主動去鞠躬。你不能大老遠看到爺爺了,還慢慢悠悠哉哉的走,那就不恭敬。面對長者,我們可以鞠個禮,平輩的話,就很自然鞠躬。我們看現在韓國的連續劇「商道」,當你看到他們人與人見面這樣鞠躬,感覺很舒服。連看到很不順眼的人,他們也會收斂一下,跟人家行個禮。

  因為目前很多場合都是用握手來打招呼,那諸位朋友,握手應該注意哪些事情?比方說,是誰先伸出手來比較符合禮儀?我們要考慮到「順序」問題,這是握手。長輩跟晚輩誰先伸出手?長輩先伸手,晚輩再伸手,不然我們就鞠個躬就可以了。上司跟下屬應該誰先伸手?上司先伸手。比方說你到別人的公司去,看到他董事長,董事長還沒伸手,你就伸出來:你好!你好!人家搞不清楚你是誰,手都沒伸出來,你不是很尴尬嗎?所以,面對別人的長官,也是等長官先伸手,我們再伸手。這個順序不能搞顛倒,不然可能會有尴尬的情況出現。男生跟女生誰先伸手?女生。你們都很有經驗,對,女生先伸手;不然你男生伸出來,人家不跟你握,你也很尴尬。這是順序。

  第二個,我們在握手的時候要注意「態度」問題。握手應該注意哪些動作,哪些態度?我們實際來演練一下,哪一位朋友自告奮勇,上來我們握握手!這位朋友,就是你。人生會有很多變化球,當你接到的時候,你要很自然。我們遇到朋友要握手,首先我們要注意眼睛,眼睛要看對方。比方說我現在跟他握手,「你好!你好!」對方會覺得怎麼樣?怎麼這麼沒誠意!這種情況有,因為在宴會當中,遇到很多朋友,在跟他握的時候,眼睛看著另外一個人,握過來,「你好,你好」,心不在焉,很沒誠意。所以眼睛要直視對方。再示范一次:你好!

  除了眼睛之外,還要注意這個手,力氣不要太大,不然會把人家捏得很痛。比方說,我就把他捏很大力,「你好,你好」。他的忍受能力比較強。所以「力度」也要注意。再來,握得位置也要對,比方說很多人握得時候沒有力度,就是這樣,「你好,你好」。有沒有看過這樣的?好像職業病一樣,就跟人家碰一下就好了,這個都沒有誠意。應該抓得差不多這個位置,這樣很好。再來,還要注意握的「時間」不可以太長,不然你這樣,你好,他也不知道你什麼時候要松手。尤其我們男生遇到漂亮的女生的時候,這一點更不能犯過失。當我們處處都能夠注意到,那別人跟我們握手就很歡喜。好,謝謝你,掌聲鼓勵。這個是握手當中,也是要處處讓人家感覺很舒服。

  握完手以後要介紹,要互相介紹。這個介紹的順序很巧,剛好跟握手的順序倒過來。比方說,長輩先伸手,晚輩再伸手,介紹的時候,先把晚輩介紹給長輩,把下屬介紹給上司,把男生介紹給女生,剛好是轉過來的。其實它雖然是一個禮儀,但是我們今天設想一下,當你帶著你的同學跟你父親認識,你會不會牽著你父親的手說:爸,來,我們去認識我同學。這樣感覺很奇怪!其實禮儀它就是一種天然的順序。哪有把老人家帶去認識一個可能身高還差他一大截的人?那不是很奇怪!所以禮,我們在《禮記.樂記》有提到「禮者,天地之序也」,天地很自然的順序跟規律。這個是介紹的要注意的情況。

  在介紹過程,也很有可能人家會遞名片給你,這個遞名片跟接名片也要注意。怎麼遞名片?你不要那個裝名片的袋子拿起來,你一張,你一張,這樣給人家什麼感覺?不夠尊重別人。當一個人不尊重別人,其實已經也不尊重自己,所以俗話叫「自取其辱」,你不敬人,事實上已經是不敬己了。那一張名片是代表你,你怎麼可以發得這麼隨便!所以一張拿起來,雙手遞給別人;而且遞得時候應該用哪一面面向朋友?他馬上遞過來就可以看的那一面。你假如遞反了,他還要轉過來看。這細節也處處流露出你處處替人著想。

  你接過來,一定要先看一下。「稱尊長,勿呼名」,不只對尊長如此,一般人與人相交往,他假如是總經理,假如是科長,我們就以這個稱呼來尊敬他,他也會覺得很歡喜。所以,你一定要先把姓看好,比方說陳科長,「陳科長,您好」。你不要拿過來也看不清楚他姓什麼,突然坐下來要交談了,才想到忘記了,然後又再拿出來看,就怪尴尬的。

  拿了名片應該放哪裡?你可能就把皮包拿起來放。很多的人就直接把它放在餐桌上,剛好在吃飯的過程,那個湯滴來滴去,可能對方一看:我的名片!他會不會跟你做生意?會不會跟你合作?你對我的名片這麼不尊重,可能給他的印象就很不好。當我們處處有禮,就留給人家很好的印象,就跟人家搭起一個友誼的橋梁。所以見面的禮儀,我們也不可忽略。從一開始,講了接待的禮儀,現在講見面之禮。

  「路遇長,急趨揖,長無言,退恭立」,比方說我們去跟長輩打招呼了,長輩假如沒什麼事,等他離去了,我們就可以走了,叫「長無言,退恭立」。在我讀大學的時候,很少有機會回家裡,一個學期回去沒幾次。當我們一進門,看到爸爸媽媽,這叫「遇長」,我們叫:爸爸,媽媽。很多大學生回到家裡,跟媽媽就好像沾個醬油,沾完以後,比平常在學校更忙,忙著干嘛?找一大堆同學。有沒有這種情況?你看爸爸媽媽好不容易等著你回來,可能有很多話想對你講,我們都忽略掉父母、長者的感受。這種事我也干過,要發露忏悔。

  應該是跟父母打完招呼以後,把這些行李都放下,趕快過來。因為一段時間沒有跟你談,對你的情況不了解,一定會有許多的擔心。這個時候你就坐下來,陪媽媽看書也好,陪媽媽喝杯茶也好,這個時間絕對不能省。很多人就說:我媽媽都沒什麼話跟我說。因為你都打一下招呼就走了,她那個話還沒沈澱到要講出來。其實當你很有心,靜靜的陪父母,陪老人家坐一會兒,他的靈感就來了,自然就有很多話可以跟你好好溝通。所以我們與長者交談也要有耐性,陪他們坐一下,真正坐了一會兒,父母確實沒有話,我們再「長無言,退恭立」。

  我從海口回來,當天下午我就先去看我爺爺。看完爺爺,晚上回來,也是有四個多月沒跟父母一起交談,所以我馬上什麼都放下,就先跟爸爸、媽媽交談,一談就談了兩、三個小時。這個談話的過程,我們就把自己生活、工作情況,仔仔細細跟父母報告,讓父母很放心我們在那裡所做的事。所以我父親,記得我第一次回來跟他報告,他在這個聽的過程,眼中有三次流著淚水。因為他聽到在海口、在深圳這些地方,很多的孩子學了以後回去拜父母,他聽了忍不住眼淚都掉下來。後來那一次我回海口繼續工作,第一次打電話回家裡來,結果我父親就跟我說:你在那裡做,好好做,不要擔心家裡事,家裡的事爸爸會處理得很好。父親還安我的心,希望我不要牽掛。

  記得我還跟他講了一個例子,就是我們海口有個學生,因為他的老師很認真教他們《弟子規》,所以他過年回去,他就想要禮拜父母,感謝這一年的照顧。這個孩子就端了兩杯茶,在房間裡面准備走出來,他要端出來以前,覺得心裡噗通噗通的跳,有點不敢。結果還沒走出來,來了一些客人,他更退卻了,又有別人,愈來愈不好意思。不過他就打起勇氣,老師都教了,我們要認真去做。所以就把門打開,就直接走到父母面前,這個孩子就突然間跪下來。所有的親人本來還在聊天,這個孩子一跪下來,一片寂靜,不知道是什麼力量,所有的人很有默契都閉嘴。然後這個孩子就說:感謝父母這一年來的養育之恩,在這個一年的開始,祝父母健康長壽。就跟父母頂禮三拜。結果旁邊的家長看了都很感動,所以孩子也在影響大人。

  這個孩子回學校以後,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他要去感謝父母的時候非常緊張,但是他那一跪跪下去的時候,突然覺得腦筋一片清醒。所以跨出第一步比較困難,但是只要你勇敢跨出去,你就會愈做愈好。

  下一句,『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這個是敘述到我們古代交通工具,坐在馬上,坐在車上。當我們坐在馬上遇到長輩,就應該趕快下馬,因為你坐在馬上,遇到你爺爺,然後你這樣:爺爺,你好!那很不恭敬,要趕快下馬。或者是坐在車上,也應該先下車行禮。推而廣之,可能你剛好在忙,比方說你在打電腦,長輩來了,應該先怎麼樣?先放下來,先問好。處處不要忘失了這個恭敬之心。

  但是假如,比方說現在是坐在車子上面,車子正在高速行駛,突然發現叔叔在開車,這時候怎麼辦?能不能把車窗搖下來,大聲在那裡:叔叔!這個就會有安全的顧慮。所以,學禮要學得靈活,不可以學死了。我們接著把下一句經文讀一遍: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剛剛前一句還沒講完,「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這個「過猶待,百步余」,我們可以衍生成什麼?送賓的禮儀,送客人。「過猶待,百步余」,就是送長者、送客人,要等他離去以後我們才走。在講解這一條,我會讓學生實際送客人,就一個人當主人,一個人當客人,然後走到門口,說:再見。那個主人馬上把門「眶」關起來。其他的同學就一陣笑聲。然後再把門打開來,就問那個客人,假如人家這麼送你,你有什麼感覺?他說:好像恨不得我趕快走,我下次不來了。所以送客,也要能讓人家賓至如歸的感受,備受尊重。

  我們就直接透過討論,除了實際操作以外,透過討論。諸位同學,你覺得怎麼樣送客比較適當?很多孩子就開始想了,把他送到電梯口,坐電梯下去了,我們再回來。這樣子客人的心中是什麼感受?很溫馨。假如沒有電梯?我們就把他送到樓梯口,再回去。

  古代的人他在送長輩、送師長的時候,確確實實都是做到了「過猶待,百步余」,都是看到老師已經轉彎了,見不到老師的身影了,他才離開。我到澳洲去學習,學了就要用,所以晚上師長講完課,我們就一起送師長回他住的地方。我都會一直站在那裡,等到師長已經進了房間,我們再離開。其他的同學就很奇怪,我為什麼一直站在哪裡?我就跟他說,「過猶待,百步余」。其實當我們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內心真是無比的歡喜。因為在送師長的這個過程裡面,我們的腦海不斷浮現是什麼?浮現著我們的人生,假如沒有遇到師長,智慧不開,煩惱不斷!就是因為有師長點點滴滴的教誨,我們才得以在人生能有這麼多的成長。所以,目送師長的過程,都是含著一顆感恩的心,珍惜這一分師生之緣。所以古代人,人與人相處非常有情義,就是有這一分情義,才寫得出很多非常感人的詩詞。我們這一節課先上到這邊,謝謝大家。

 

上一篇:八風
下一篇:心上蓮花:千處祈求千處應 我與觀世音菩薩的那些因緣(連載上)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